鄧洪山,著名五音戲表演藝術傢,1905年出生於濟南市歷城區華山鎮壩子村一個梨園世傢。從他祖父到他兒子“紅櫻桃”,四代從藝。他父親鄧九星工花臉,大哥鄧洪順工小生,二哥鄧洪俊工花臉,都是當時有名望的五音戲演員。
鄧洪山7歲時依偎在母親懷中學會了《安安送米》、《狐狸精鬧書房》等劇目,父親把他抱到大方桌上,頭上紮着母親的腿帶子,有板有眼地唱起來。後在壩子村西頭鐵匠爐天井裏,舉行首場演出,邁出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步。最初他隨父跟班學藝,8歲時與父合演《擋馬》,以後正式拜靳成章、靳成花為師,學唱青衣、花旦,到9歲已小有名氣,鄉親們親切地喊他“七歲紅”。
“鮮櫻桃”藝名,起源於他14歲時,隨父在家乡黃臺、板橋唱戲。小清河的衆多漁民都是五音戲戲迷,紛紛為他取藝名。一位老人為他起了個“鮮櫻桃”的藝名,說:“櫻桃雖小卻很紅”。鄧洪山欣然接受了這個藝名。當年九月九千佛山廟會他演《拐磨子》,戲報寫出了這個藝名,從此“鮮櫻桃”響遍泉城,傳到全國。
30年代初,他與明洪鈞搭擋組成五音戲班——鄧明社,前後演出30多年,活動在濟南、淄博、天津、北京等地,得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梅蘭芳、程硯秋的贊賞。
1935年10月,經著名戲劇傢馬彥祥介紹,他到上海百代公司錄製了六張唱片(七出戲),百代公司贈送一面題為“五音泰鬥”的錦旗,擴大了五音戲的影響。他把百代公司給的360塊大洋統統買了南綉戲裝,决心把鄉土藝術發揚光大。
建國後,他改編整理了《王小趕腳》、《換魂記》等10餘出優秀劇目,並請來音樂工作者嘗試加弦,正式加上弦樂伴奏,結束了五音戲打鑼鼓幹唱的局面。1954年他榮獲華東戲麯觀摩會演演員一等奬。
“鮮櫻桃”為歷城贏得了榮譽,家乡人民熱愛他。1957年,他率領已經成為國營的淄博市五音劇團,回到歷城在當時縣政府駐地王捨人莊的歷城劇院演出,壩子一帶的鄉親們趕大車、推小車前來看戲。桃園村的兩位老大娘特意走進後臺,要求看看“鮮櫻桃”,一位大娘說:“當年俺跑到十八戶村去看你的戲,沒和傢裏吱聲,挨了俺娘的巴掌。”另一位大娘說:“俺娘傢是王傢樓子村的,過去光聽說你演的戲好,今回看了《王二姐思夫》,纔知道你不是女的,是男的。”
1985年7月,山東省戲協、淄博市為他舉辦“鄧洪山舞臺生活75周年座談會”,並成立了五音戲研究會。著名戲劇傢馬少波當時看了鄧老風采不減當年的演出,激情地賦詩一首:
窈窕少婦惹人憐,笑語聲聲揚玉鞭。誰信耋耋扮二姐?依稀五月櫻桃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