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氏魚(dunkleosteus)快速、強大並且樂於吃下所有東西
情報(information)
中文名稱( chinese)→ 鄧氏魚
拉丁文學名( name)→ dunkleosteus
發音(pronounced)→ dunk-lee-owe-stee-us
含義(meaning)→ ..
門(division)→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綱(class)→ placodermi 盾皮魚綱
目(order)→ arthrodira 節頸魚目
科(family)→ dinichthyidae 恐魚科
屬(genus)→ dunkleosteus 鄧氏魚
模式種(type species)→ ...
其它種(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period)→ 晚泥盆紀3億7千萬-3億6千萬年前
分佈(found in)→ 摩洛哥,非洲,波蘭,比利時,美國
發現地層(stratum)→ ...
天敵(natural enemy)→ 可能無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長8-10米
推測體重(mass)→ ...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鄧氏魚看起來像是兇暴的猛獸:強有力的體格加上包裹着甲板的頭部。它的體型呈流綫型,有點像鯊魚。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色素細胞暗示鄧氏魚的背部為深色、腹部為銀色。這種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它吃魚、鯊魚甚至它的同類。且這看起來是鄧氏魚忍受消化不良的結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在一起。
據國外媒體11月29日報道,這是一種史前海洋最兇猛的肉食動物,即使在4億年後人們看到它的化石仍然會感到敬畏。它非常大,這意味着它可以將鯊魚撕成兩半。 英國皇傢學會期刊《生物書簡》上,美國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學係主任的菲律浦-安德森博士和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馬剋-威斯特尼特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安德森博士在文章中稱,通過對它的化石進行復原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海洋魚類的牙齒撕咬力超過人類目前所知的其它所有生物。
身披“盔甲” 口長骨刃
這種魚被科學家命名為鄧氏魚(dunkleosteus),大約生活在4.15億年到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那時,海洋魚類是這顆星球上的主宰。在這個時期最早的鯊魚已經出現了,但它們的狀況卻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多海洋生物都以鯊魚為食物。事實上,鯊魚是在鄧氏魚滅絶之後纔開始進化的更大,至於是什麽原因致使鄧氏魚滅絶還不清楚。
樣子古怪兇猛的鄧氏魚長約10米,重達4噸,它的全身覆蓋着堅硬無比的“盔甲”一般的硬殼,能頃刻間將獵物粉碎殆盡,即使鯊魚也不是它的對手。它的體型呈流綫型,有點像鯊魚。
然而,這種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在它的嘴裏長有兩排長長的,像刀片一樣的骨刃,再藉助它強有力的下顎可以咬斷和粉碎海洋裏的一切生物。因此,科學家們稱鄧氏魚纔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撕咬力最強大的動物,是“第一個肉食動物之王”,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鯊魚。
鄧氏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幾乎吃它想吃的任何東西,在它的食譜裏面包括了有着堅硬外殼的菊石(已滅絶的頭足動物),以及其他的許多有着硬殼的動物和原始鯊魚,甚至還可以進食比它的嘴要大得多的兇猛海洋魚類。安德森說:“鄧氏魚幾乎可以吃掉它那個時代的任何東西。”
鄧氏魚其實是由一種叫做盾皮魚的魚類進化而來,之所以叫它盾皮魚是因為在這種魚的頭部和頸部都覆蓋着厚厚的盔甲。鄧氏魚也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頜類脊椎動物。
牙齒撕咬力每平方釐米可以達到5600公斤
為了精確的計算出鄧氏魚的撕咬力,安德森及其同事對鄧氏魚的化石骨骼的肌肉組織進行復原,還製作了一個生物力學模型來模擬它的撕咬和運動,來驗證其是否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有力的撕咬者。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還對鄧氏魚的化石進行了牙齒肌肉復原。他們驚奇地發現,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産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産生極大的撕咬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非常快的速度來撕咬獵物。
研究發現,鄧氏魚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迅速地張開自己的嘴,然後快速將獵物吞入口中,幾乎很少有魚類能夠逃脫這種強有力而且快速的撕咬。對於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來說,既擁有強壯的力量,又擁有快而準的速度,是非常睏難的。
測量發現,鄧氏魚的牙齒在閉合的一瞬間,所有的力量都會瞬間聚合在牙齒前端極小的區域內,每平方釐米可以産生高達5600公斤的撕咬力。在一般情況下,一名體重63公斤的女性,當她腳穿鞋根為0.5釐米的高根鞋踩住丈夫的腳上時,産生的壓力為127公斤每平方釐米。
他們說,鄧氏魚的嘴巴的撕咬力可以驚人的達到5000公斤。而在目前仍然活着的生物中,美洲鰐的撕咬力最為強大,可以達到963公斤,但這與鄧氏魚比起來不足以相提並論。而另外一些動物,如人的牙齒撕咬力為77公斤,狗的撕咬力則衹有57公斤。
從事此項研究的美國菲爾德博物館魚類館館長威斯特尼特說:“一條巨大的大白鯊的撕咬力可能也衹有它的一半。這使它加入到了地球上存在過的最有力的撕咬者的行列,如美洲鰐和霸王竜等。”
安德森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在我們研究動物化石的過程中,機械工程學原理是多麽的重要。我們事實上不可能看到這些動物進食或者撕咬,但我們通過檢測這些保存的化石並將它們復原,來合理推測這些動物當時可能的行為。” |
|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兇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着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粉碎任何東西。色素細胞顯示,鄧氏魚背部顔色較深,腹部呈銀色。體長10米左右,體重約4噸。
正面
鄧氏魚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為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古代鯊魚、頭足類(鸚鵡蠃、菊石)、甚至自己的同類,都是它的食譜。擁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鄧氏魚,卻一直經受着消化不良的睏擾,在發現的化石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的殘骸。同時,也能發現一些鄧氏魚從胃部反芻出來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比如其他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軟體動物的碳酸鈣質的外殼等。 |
|
鄧氏魚的咬合力每平方釐米可以達到5300公斤!!!
為了精確的計算出鄧氏魚的咬合力,生物學家對鄧氏魚的化石骨骼的肌肉組織進行復原,並製作了一個生物力學模型來模擬它的撕咬和運動,來驗證其是否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有力的撕咬者。在研究過程中,生物學家還對鄧氏魚的化石進行了頜骨的肌肉復原。他們驚奇地發現,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産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産生極大的咬合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極快的速度來撕咬獵物。
鄧氏魚的牙齒
研究證明,鄧氏魚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迅速地張開自己的嘴,然後快速將獵物吞入口中,幾乎很少有魚類能夠逃脫這種強有力而且快速的咬合。對於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來說,既擁有強壯的力量,又擁有快而準的速度,是非常睏難的。鄧氏魚的牙齒在閉合的一瞬間,所有的力量都會瞬間聚合在牙齒前端極小的區域內,每平方釐米可以産生高達5300公斤的咬合力。在一般情況下,一名體重63公斤的女性,當她腳穿鞋根為0.5釐米的高根鞋踩住丈夫的腳上時,産生的壓力為127公斤每平方釐米。現存物種中咬合力最強的是美洲鰐,咬合力可以達到963公斤,但這與鄧氏魚的5300公斤的咬合力實在無法相提並論。而另外一些動物,如人的咬合力為77公斤,狗的咬合力則衹有57公斤。
從事此項研究的美國菲爾德博物館魚類館館長威斯特尼特說:“一條巨大的大白鯊的咬合力可能也衹有鄧氏魚的一半。這使它加入到了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強的撕咬者行列,如美洲鰐和霸王竜等。”
研究鄧氏魚的安德森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在我們研究動物化石的過程中,機械工程學原理是多麽的重要。我們事實上不可能看到這些動物進食或者撕咬,但我們通過檢測這些保存的化石並將它們復原,來合理推測這些動物當時可能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