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財經 : 財會 : 宣傳輿論學 : 中國鐵路客運營業站 > 道德
目錄
·No. 1·No. 2·No. 3
·No. 4·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One of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living together is the criteria and norms·No. 6
·No. 7·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定義 Sense of the moral code of conduct defined·中國幸福學之道德定義 China's moral well-being defined study
·道德詞源 Ethics etymology·中國傳統道德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批判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道德的階級學說 Moral doctrine of the class·道德與政治 Moral and political
·國外道德問題點滴 Ethical issues of foreign drip·道德底綫 Moral bottom line·道醫養生 Road Medical Health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英文解釋
·法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No. 1
道德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No. 2
道德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No. 3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裏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No. 4
道德
  合乎道德的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One of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living together is the criteria and norms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决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傢》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No. 6
  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註《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 杜甫 《鼕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傢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No. 7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傢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墻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嚮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定義 Sense of the moral code of conduct defined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宏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裏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着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衹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纔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衹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衹有製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製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製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中國幸福學之道德定義 China's moral well-being defined study
  什麽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範。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𠔌物保護麯綫,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麽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産物,因為物質决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麽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裏,那麽,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麽,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麽,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决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决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傢,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係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着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現在的人類社會與自然卻是有些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
道德詞源 Ethics etymology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傢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中國傳統道德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傢學說,以後儒傢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傢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儘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傢思想,但儒傢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範。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傢,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製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裏,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麽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製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絶則傾,二維絶則危,三維絶則覆,四維絶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義是儒傢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製,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係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傢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欲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麯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纔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批判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以下原詞條內容是曾經有過,並繼續有人存在的一種看法:
  世界上的大多數古代國傢都是以宗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唯有古代中國的儒傢學說強調“以德治國”。儒傢素倡德主刑輔,因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嚴刑峻法更有利於統治。不但可以麻痹人民鬥志,而且有利於使統治階級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
  儒傢又重義輕利,特別是宋明理學鼓吹“存天理,滅人欲”,把人民爭取生存權利的鬥爭說成“人欲”,也就嚴重地壓抑了人們的權利觀念。統治者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卻要求人民“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大義滅親”,就算犧牲生命或殘殺親人也要遵守符合統治者利益的仁義道德。被犧牲者得到的補償僅僅是事後的精神慰藉而已。
  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特點是把宗法觀點和皇權至上合二為一,也就是讓皇權統治和傢長製統治互相呼應,強調子女必須要嚴守“孝道”,絶對服從傢長的命令,而皇帝則被視為全國的君父,全國的人都必須絶對服從他。孝親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忠孝不能兩全時要以忠君為上,必要時“大義滅親”。
  這些封建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絶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子女必須絶對服從傢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傢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
  節:中國封建社會中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被要求守身如玉、從一而終。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範,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
  魯迅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中藉狂人之口指明了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竪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道德的階級學說 Moral doctrine of the class
  馬剋思主義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範。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産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準,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範。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道德與政治 Moral and political
  道德總體而言是凌駕法律之上的,因為道德來源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文自覺,但它在實踐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尷尬境遇,因為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們不能強製要求人們都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並且在各種地區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樣的,就導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說,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來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國外道德問題點滴 Ethical issues of foreign drip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衆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傢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决定並影響着‘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傢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傢文化國傢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衹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産、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衹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産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衹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傢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産。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係。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係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範的標準,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衹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道德底綫 Moral bottom line
  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無恥。要做到這個要求,就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這就是道德底綫,誠實守信即誠信、互利、平等、責任,不損害對方的利益等。比如,你可以不處處為對方着想,但是你不能損害對方應該得到的權益。比如,戀愛中,你不能通過欺騙的方式獲得感情。
道醫養生 Road Medical Health
  道: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客觀規律。德:追求本源、本體規律的原理。從道醫學的觀點講,因為人體每時每刻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造成人體時常在穩態中處於失衡狀態,造成人的未病態和病態。人們追求的是保持自己身體的健康。道醫養生就是為了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遵循自然規律,運用道醫的原理(人體生命的道德化生原理等)不斷地規範自己的意識、行為準則,或者運用自然藥物,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daode
  道德
  morality
    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標準、原則和規範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
    道德包含着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關係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係、道德理想、道德標準、道德原則和規範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面,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面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範,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見彩圖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文內鑄有“德”字)。《老子》一書中有“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命題。在《荀子·勸學》中“道”與“德”二字始連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國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規範,也包含個人品性修養之義。在西方,道德一詞源於拉丁文moralis,該詞的復數mores指風俗習慣,單數mos指個人性格、品性。
    起源和發展 關於道德的起源一直是倫理思想傢長期關註和爭論的問題,在馬剋思主義産生以前,有兩種典型的道德起源論。
    神意說 歷史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或天的意旨,上帝或天指示“聖人”、帝王或教主製訂行為規範,人們遵行神的意旨就能得福,不遵行神的意旨就會受到上帝或天的懲罰。中國漢朝的董仲舒認為天人相通,指出,“道之大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西方的有神論者和神學家認為上帝創造世界,道德是由上帝啓示,由聖徒傳達的“誡律”,因而道德誡律的本質,也就是“神”的立法或意旨。
    人性說 認為道德起源於“人性”自身。這種說法中又有兩種不同的看法:①道德是人生來即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驗的能辨善惡的理性。中國先秦儒傢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張道德源於性善,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宋明理學家仍然繼續從人的先天的 “心”、“性”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在西方持類似觀點的如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認為,人生來有一種純粹的道德意識,即“善良意志”,這種先驗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②道德起源於人的感覺和欲望。這種主張認為,人生而有趨樂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覺到快樂的行為就是善的,感覺到痛苦的行為就是惡的。中國宋代的陳亮提出人生而有欲,喜、怒、哀、樂、愛、惡,“六者得其正則為道,失其正則為欲”。明清之際的戴震更明確地主張道德起源於人的欲望和趨利避害之天性。西方近代唯物主義思想傢T.霍布斯、C.A.愛爾維修和L.費爾巴哈等人也都持相似的觀點,認為道德就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現。在倫理思想史上,無論認為道德來源於神的意旨,還是認為來源於人性自身,都把道德看作是超越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的、永恆的、絶對的,並沒有真正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馬剋思主義的觀點 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正確地揭示了道德的真正起源,認為道德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生産方式或經濟關係中産生的,它受着人們的物質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道德】 (術語)正法名為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無量壽經下曰:“長與道德合明。”
英文解釋
  1. :  morality
  2. n.:  moral,  morale,  moralism,  morals,  walk with God,  sermon in stones,  ethics,  virtue
  3. adj.:  good
法文解釋
  1. n.  morale, morlité
近義詞
是非的原則, 倫理, 行為的標準, 道義, 美德, 為人之道, 操守
道德
道德
相關詞
倫理主流社會文言文古代思想電影宗教性能力
佛教百科人文社會文明社會建設環保社會團體社會文化
教育醫學法律生物科學禮儀更多結果...
包含詞
道德鎮道德經道德傢不道德道德的
道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