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派
目錄
No. 1
  造反派是文革時期以“造反”自稱、標榜的一種群衆組織,及其與他們造反派小報造反派通告的政治實踐相關連的一整套思想方法、行為特徵、價值取嚮。
  造反派是與“保皇派”相對。指文革初期在紅衛兵之後走嚮社會,以下犯上,對當時的領導體製和具體負責人持對抗、批判態度,並采取實際對抗行動的群衆組織。最初受到歧視和壓製,如被視為調皮搗蛋、不安分守己的害群之馬,被宣佈為非法或反動組織,扣發參與者的工資,整理參與者的材料,等。該詞當時仍按傳統價值來闡釋,含貶義。1966年秋鼕,通過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以學生以主體)造成的氣候,造反派組織獲得迅速發展,已占壓倒優勢;而黨政領導和基層單位失去了運轉、整合功能,陷入癱瘓狀態。參加這類組織就成了時髦──進步、革命的標志。文革早期的“保皇派”紛紛轉而加入造反派了。紅衛兵是此一階段造反派的主體。造反的本質就是造反,鼓吹打亂、改變現有的秩序。造反派賴以成事的最大秘密(公開的),就是他們其實是奉旨造反。對最高權力來說,表層的反社會行為下面是實際上的親社會行為。“造反”一詞遂變幾千年貶斥色彩而含褒義:由“亂臣賊子”、“無賴輕薄”搖身變成了“社會中堅”、“文化英雄”。
  由此進而擴展為,對除紅衛兵以外的文革中群衆組織的統稱。以産業工人為主,農、商、文、衛等係統輔之。在大聯合、奪權階段,紅衛兵仍在舞臺上,但文革的主角已經由以産業工人為主體的造反派來充任了。毛澤東說,“在工人階級內部,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沒有理由一定要分裂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組織”。指的就是他們。在這類組織中,組織成員的品類更加蕪雜,派性更為嚴重,組織的鬆散程度更大,造反動機的功利性更明確──就是要瓦解、摧毀科層製勢力,占山為王,“掀翻金鑾殿,輪番來加冕”。要取代走資派,成為新的掌權者。有相當一部分人順應時代潮流,進入官僚階層、權力體製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引申為藉指參加這類群衆組織的人、一般成員。
  文革後稱文革中參加過這類群衆組織的人。仍然用以文革當時的稱謂指稱他們,可以看作該名詞的過去時態。受到清查的“三種人”,主要就是指其中因與林彪、四人幫集團有組織聯繫而造反起傢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有打砸搶劣跡的人。
  文革後,比喻行為方式、價值觀、性格等方面與造反派相似的人。含貶義。例:小造反派造反派脾氣。這是一種彈性比較大、卻又偏於嚴重的指控,因為文革在政治上被全面否定,造反派受到嚴厲追究;該詞所包含的歷史追溯、政治判斷內容,會引起個人經歷、情感方面的聯想,乃至過分反應。——重歸威權體製的舊軌道,再次強化官本位、肯定知識精英的主流地位,賦予階級分化以合理性,這是後文革以來社會心理的最大變化。
相關詞
計劃生育文化大革命軍代表革命幹部
包含詞
造反派俱樂部宣城論壇造反派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