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麗水 >鬆陽縣 > 通濟堰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通濟堰投訴電話麗水市旅遊投訴電話:0578-215855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通濟堰景區榮譽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通濟堰美食碧湖啤酒
  山粉圓
  鹹菜火鍋
  黃米果
  炒面油餅
  蔥油桃酥
  蓮都梅園鹵鴨
  通濟堰住宿麗水市蓮城賓館
  星級:3
  開業時間:1988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麗陽街254號
  聯繫電話:0578-2132707
  傳真:0578-2281608
  麗水處州賓館
  星級:2
  開業時間:1987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燈塔街166號
  聯繫電話:0578-2132280
  傳真:0578-2132703
  麗水處州大酒店
  星級:2
  開業時間:1995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燈塔街118號
  聯繫電話:0578-2117722
  傳真:0578-2117722
  麗水南明賓館
  星級:2
  開業時間:1996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麗陽街409號
  聯繫電話:0578-2115511
  傳真:0578-2117780
  麗水花園大酒店
  星級:1
  開業時間:1996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麗陽街568號
  聯繫電話:0578-2117766
  傳真:0578-2138079
  麗水山水賓館
  星級:2
  開業時間:1997
  詳細地址:麗水市蓮都區解放街177號
  聯繫電話:0578-2129666
  傳真:0578-2272738
  通濟堰購物處州白蓮
  麗水碰柑
  竹木製品
  竹炭製品
  我國古代水利建築史上的偉大工程、珍貴瑰寶,國傢級重點保護單位通濟堰,始建於梁天監四年(505年)距今已1500周年了。通濟堰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據瀋國琛《通濟堰》載:“南渡後,汶上趙學老分宰縣事,深羨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賜名“通濟”以美之……”
  通濟堰位於麗水市西南25千米的甌江與鬆蔭匯合口附近的堰頭村,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上遊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裏,引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每天能攔入堰渠20萬立方米,灌溉着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三萬多畝糧田。
  據王廷芝《通濟堰志》明代碑文說: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司馬詹、南二氏始為堰,“是歲暴悍,功久不就。一日,有一老人指之曰:‘過溪遇異物,即營其地。’果見白蛇自南山絶溪北,營之乃就。”此說雖頗具神話色彩,但奇遇啓迪,造就的拱型壩體切是古人在我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不朽傑作。不但名垂我國水利史册,榮據浙江古水利工程建設之最,而且領先國外同類水利工程,據悉,國外最早的拱壩為西班牙人建於16世紀的愛爾其拱壩和意大利人建於1612年的邦達爾多拱壩,通濟堰拱壩比愛爾其拱壩和邦達爾多拱壩的歷史要早1000多年。
  該拱壩最初為木筏結構,每年都要整修,修工費材。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郡人參政何澹“為圖久遠,不費建築”,請來南昌高級石匠,請旨調來朝廷3000兵馬,將木壩改為石壩,從而奠定了拱壩的堅實基礎。拱型壩體北端設有淨空為2米的木疊梁兩孔排沙門一座和概方木啓閉,淨空為5米的過船閘一座,用於排泄沙礫及過往船衹通行。自何澹重修後的通濟堰至今已800年,堅如磐石,充分顯示了當時水利工程設計,建築的高超水平,其功不可沒。
  通濟堰風景秀麗,古跡多處,是供人們觀賞、遊樂和休憩的好處所,源頭堰頭村,群山環抱,古樟彌蓋,翠竹簇簇,堪稱山清水秀。村後“三洞橋”右上側建有一座“八角艇”又名“文昌閣”,文昌閣上方有一座橫臥在通濟堰上的小木橋,另有一番“小橋流水”的風韻。大壩西側建有一座詹南司馬祠,俗稱“竜廟”,祠內保存着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碑刻16方,記錄着歷代修建情況及堰規、堰圖等。宋代處州太守、詩人範成大,明代著名劇作傢湯顯祖等文人墨客都為通濟堰樹過碑,撰寫過文章。
  在堰頭村北面的鳳凰山,西側的轎馬鄭村及南面的平地,三角鼎立着南宋參知政事何澹及其父親何稱,弟何滌,兒子何處仁,親翁王信九座雄偉壯麗的墓園,墳堂前當年曾伫立着石將軍、石馬、石羊、石獅、石虎、石犬、石牛等雕件,拱衛着通濟堰
  通濟堰大壩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拱壩,其大壩的建造應用了一係列科學原理和先進技術:1、壩址選擇合理。大壩距離鬆蔭溪與甌江的匯合處甚近,在洪水期,大壩受到甌江回流的自然頂托作用,減弱了壩上洪水對大壩的抗力,增強了大壩的抗力。早在1500年前就能在寬過250米的鬆蔭溪上成功地建造拱壩,這在我國水利史和力學原理應用上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2、石函引水橋歷史悠久,設計科學,竹枝狀灌溉網佈局合理,效益不衰。實際利用價值和文物價值極高,千餘年來渠水通暢無阻,不需歲歲疏導,總體佈局始終未變,充分表明其規劃佈局的合理性和分支析派(迂回23公裏,幹渠上分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條)的科學性。在堰渠道上所建造的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俗稱“三橋洞”,其高超建築水平和科技水平及實用價值堪稱世界一絶,1991年中日農耕江南民俗考察團日方團長福田先生曾站在“三橋洞”上贊嘆說:“當世界上尚無立交橋時,中國人民在這山鄉已建造了水的立交橋。”
  3、有完整的堰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經營體係,這是古代水利管理的傑出成就。通濟堰現存歷代碑文16方,記載這堰規水係圖、歷代整修、官府告諭等歷史文獻,其中南宋範成大《通濟堰規碑》和南宋初年《通濟堰圖碑》及水係圖碑,都是研究通濟堰歷史和管理制度的最珍貴水利文物和實物資料,以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科學價值。
  4、《通濟堰志》作為古代地方性水利工程的專門志書。《郡守吳公重修通濟堰記》等重要文獻時載入《處州府志》和《何氏宗譜》的重要史實資料,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科學價值。
  5、通濟堰是浙江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浙南極負盛名的文物古跡之一。1961年被浙江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又經省政府重新公佈。2002年6月國務院又公佈為國傢重點保護文物,其效益和功績、公德不衰,正如碑文所云:“公守斯士,憂民之憂;勤勞民事,德澤長流。災侵不及,歲獲有秋;甘棠遺愛,仁績永留!”
  奔騰不息,利國利民的通濟堰,你將盛載人們的希冀,伴隨着歷史前進的潮流,更加美麗多姿,永葆青春。
簡介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通濟堰的堰史、堰規、築堰有功者,均刻碑立於世。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於麗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創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年間(502-519年),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
  通濟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築大壩橫截鬆蔭溪,建通濟閘引水入渠,架石函從幹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衝積,開葉穴直通甌江以排淤泄洪。幹渠長22.5公裏,分支渠四十八條,毛渠三百二十一條,大小概閘七十二座,並多處開挖湖塘以儲水,形成以引灌為主,兼顧儲泄的竹枝狀水利灌溉係統。石函引水橋建於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總長18.26米,淨跨 10.24 米,橋墩高4.75米。葉穴為疊梁結構的木構概閘,始建於宋,清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
  現存歷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壩北岸的司馬廟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範成大“重修通濟堰規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兩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碑”,是現存最早的通濟堰史料。
  通濟閘至石函渠段兩側,留有多株千年護岸香樟。臨渠建有文昌閣、店鋪、民居、牌坊等各類清代木石建築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組成
  通濟堰由攔水大壩、渠道、分水閘(概)組成水利灌溉體係。通濟堰的攔水壩位於麗水市區西南25公裏的甌江與鬆蔭溪匯合口附近的堰頭村。大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上遊集雨面積約3150平方公裏,引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每天能攔入堰渠水量約為20萬立方米。郡人參政何澹(民間稱何丞相)奏請朝廷“為圖久遠,不費修築”,調兵3000人,歷時三年重建通濟堰,大壩由原來的木筱結構改為結石結構。為使其永固,造鐵爐36座,用鐵水灌入石壩縫隙中,使大壩牢不可摧,至今已經800年溪水衝擊的考驗,仍然完好無損。
  通濟堰渠道呈竹枝狀分佈,由幹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組成,蜿蜒穿越整個碧湖平原。幹渠始於攔水大壩北端的通濟閘,渠水經堰頭村、保定村,穿越碧湖鎮、平原、石牛,流抵下圳匯入甌江,迂回23公裏。幹渠上分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條,使整個碧湖平原上的30000萬餘畝農田得以旱澇保收。
  主、支渠上有大小閘概72處,進行分水調節,使渠水能自動流入不少農田。通濟閘為緊靠攔水壩的第一道閘,它控製堰渠總水流量,為全渠道的灌溉樞紐;位於概頭村的開拓閘,是通濟堰的一座中心閘,通濟堰由此分出東支、中支和西支;位於上閣村的城塘概閘又把通濟堰劃分為上源、中源和下源。除此之外,還有竜子殿概、木棲花概、下概頭概、金絲概、河東概、豐産概等多處閘概進行分水和調節水流量。為了便於蓄水和排灌,各支毛渠利用閘概攔蓄多餘的渠水,還配以衆多的湖、塘、水泊與支毛渠相通,其中給洪塘為最。洪塘位於保定村西北,“周九百二十三”(註:一弓為五尺),塘內蓄水可灌溉農田2000餘畝。 整個通濟堰灌溉網絡縱橫交錯、得體合理,形成了以灌為主、蓄泄相兼的水係佈局。
  通濟堰位於麗水市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通濟堰的堰史、堰規、築堰有功者,均刻碑立於世。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科學歷史價值
  1、科學的大壩選址
  攔水大壩的位置,是整個碧湖平原海拔最高之處(堰頭村海拔73米),比碧湖鎮駐地(海拔67米)、原平原鄉駐地九竜(海拔62米)和堰渠的出口處——下圳(海拔56米)都要高出許多。古人因勢利導在此築壩攔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嚮低自流灌溉整個平原。
  大壩在大溪與鬆蔭溪匯合處的大港頭嚮西500米處,弓形大壩弓腳南端在堰山山腳,北端在引水渠東岸大堤,大堤上植着數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壩兩端基腳更為牢固。同時,大溪從竜泉港下來的水流,在匯合處必定産生旋轉,部分水流嚮西衝嚮攔水壩,可抵消鬆蔭溪大水對大壩的衝力。這是通濟堰攔水壩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2、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壩體
  拱形攔水壩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衝力,對現代人來說,這是個普通的常識,但對1500年前的古代人來說,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據悉,國外最早的拱壩為西班牙人建於16世紀的愛爾其拱壩和意大利人建於1612年的邦達爾多拱壩。而始創於公元505年的通濟堰比它們的歷史要早1000多年。
  3、獨創的鐵水灌縫和鬆木填基技術
  現在仍保留完好的通濟堰石砌拱壩石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重修的。在此之前,其壩為木筱結構,鬆蔭溪上遊一發大水,水壩就被衝損,歲歲春節皆需進行一次大修,費工又費時。當時任參知政事要職的何澹,民間稱他為‘何丞相’,是浙江竜泉人,他為了使大壩千秋永固,免除勞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就奏請朝廷,調兵三千,花了三年時間,對大壩進行大修重建。
  重建的大壩用千株大鬆木作為壩基,鬆木在水中使永遠不會腐爛的,是名副其實的‘千年不爛水底鬆’。當時,人類還沒發明混凝土,為使石壩增強整體性,就沿江築起36座煉鐵爐,將煉成的鐵水鑄到石壩縫內。此兩項特創的築壩技術,是大壩千年永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學的排沙功能
  大壩北端設有淨寬2米兩孔、深至壩底的排沙門,上遊大水衝下來的沙石,利用排沙門的急流,自動排到大壩下面。大壩北端還設了一座淨寬5米的過船閘,此閘除供過往船衹通行之外,也起着排泄沙石的作用。由於此兩處的排沙石,經歷800年大壩上方,仍是清水蕩漾,深不見底,為通濟堰提供了川流不息的水源。
  在保定村(界碑)附近的通濟堰渠上,原來也有一座直通甌江大溪的排沙門(又名葉穴),當打開排沙門的閘門時,堰渠中堆積的沙石淤坭,就可直泄大溪。為人們清理渠道免除不少的勞役之苦。
  5、首創水的立交橋
  離拱形大壩500米處,有一條名為‘泉坑’的山坑,其水橫貫通濟堰渠道,每遇山洪暴發就挾帶大量沙礫和卵石衝泄而下,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需經常疏通,影響灌溉效益。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縣王褆按邑人葉秉心的建議,在通濟堰上建造了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俗稱‘三洞橋’。把泉坑水從橋面上通過,進入甌江,渠水從橋下穿流,兩者互不相擾,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使渠水暢通無阻,不需年年疏導,真是“石函一成……五十年無工役之擾”也,充分顯示了當時設計、建築的高超水平。1991年,國際友人、日本的福田先生曾站在‘三洞橋’上贊嘆說:“當世界上尚無立交橋時,中國人民在這山鄉已建造了水的立交橋”。
  6、巧妙的閘概分流
  通濟堰水渠由72座閘概進行分水調節。閘概的分水調節是非常科學奇巧的,主要閘概處都分出左中右三條支毛渠,由木概枋來調節水流。如下圖所示,三條支毛渠的渠底高差各不相同,中渠為最低,木概枋也由上中下三塊組成。當所有概枋開啓時,渠水衹順中渠而下,左右支渠基本無水;當概上一塊概枋時,渠水流嚮左、中支渠;當概上二塊概枋時,三條支渠均有水流;當三塊概枋都概上時,渠水流嚮左右支渠,中渠無水留下。就是這樣,由概枋的開啓多少來進行分水調節。
  7、遍布碧湖平原的竹枝狀堰渠
   為使碧湖平原大部分農田受益,通濟堰渠水由一條主渠而下,每隔一段距離就分鑿出支渠,再由支渠分鑿出毛渠。整個通濟堰共有321條支、毛渠,灌溉網絡縱橫交錯,分佈得體合理。
  為了便於蓄水和排泄,各支渠除了利用尾閘攔蓄多餘的渠水外,還配以衆多的湖、塘、水泊與支、毛渠相通,用於調節季節性水流量,積儲餘水以備旱時之用。
  在衆多的湖、塘水泊中,最著名的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洪塘’。洪塘位於保定村西北,開鑿於公元1207年,據說是當時重建通濟堰大壩的洪州兵所開鑿,故起名‘洪塘’。洪塘“周九百二十三弓”(弓:古代長度單位,1弓=5尺),它蓄儲的山坑水和渠水,可灌溉農田2000畝。
  8、三角鼎立的宋代古墓群
  在通濟堰大壩四周原有四座雄偉豪華的宋朝古墓:在大壩東北1.5公裏的鳳凰山上,有宋朝參知政事何澹(公元1146年-1221年)及妻朱氏之墓,還有朝散大夫直煥章閣袁州少卿何處仁(何澹長子)及其妻陳氏墓。大壩以西1.5公裏的堰山西側的轎馬鄭村,有贈太師楚國公何稱(何澹之父)及妻石氏墓。在大壩東南1.5公裏的堰山南麓的平地村,有給事中王信(何澹親翁)及妻郭氏墓。
  此三處宋代古墓分佈在大壩西、東北、、東南三個方向,距離大壩均為1.5公裏,其中東北、東南的古墓群與大壩正中點成正等邊三角形(詳見下圖)。選址者意在護視大壩千秋永固。四座古墓的墓地前半部分均有較寬闊的墓園,除何處仁墓之外,其他三座墓園內均有與實際同樣大小的石人、石虎、石狗、石馬、石羊(象徵忠義節孝)成對地對稱排列。這些雕刻精美的石雕像:轎馬鄭墓塋前的兩對石馬、石將軍,現已移至萬象山公園‘煙雨樓’前;保定鳳凰山墓塋前還殘留部分石像(其中一隻價值百萬的石馬,幾年前被走私者差點就偷運出境了)。其餘的石像均已散落不明。
  9、觀、護兩用的護堤香樟
  通濟堰源頭的堰頭村,在堰渠兩岸林立着20多棵高大的大香樟。這些香樟已有幾百年的樹齡,它們蒼勁挺拔,遮天蓋地,緑樹濃蔭,散發出陣陣清香。與三洞橋、文昌閣、攔水大壩、竜廟連成一體,成為一處難得的自然美景。
  古香樟群不但風景優美,樹根深紮堰堤,縱橫交錯,牢牢衛護着堰渠,為防止洪水决堤,起了重大的作用。
  10、珍貴的碑刻與完整的管理體製
  通濟堰詹司馬祠(又稱竜廟)內,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碑刻20多塊,記錄着通濟堰歷代的修建情況以及堰規、堰圖等。這些碑刻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已失落,有的已被大水衝走,至今仍在竜廟保存的還有16塊。保存的碑刻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的兩塊,其中一塊為通濟堰水係分佈圖,十分珍貴。
  通濟堰自創建以來,歷代皆比較重視修護和管理,有一套自成係統且完整的管理方法。管理辦法中,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處州太守範大成所製訂的堰規為最早,且獨樹一幟,科學而全面,堪為後人仿效,一直延用600多年。
包含詞
視通濟堰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