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歐演 Ou Yan
每逢勝境便留神,一路桃花別漢秦。 繞剎苔封高士蹟,臨溪客問野人津。 紆回鬆竹看非俗,羅列山川識有真。 踏遍嶺頭天尺五,飄飄已覺迥風塵。 |
|
詩人: 王奇 Wang Ji
鬆羅石室中,清雅勝支公。 地靜無塵到,天高有穴通。 |
|
通天岩聯繫方式 地址:贛州市西北郊,距市區約10公裏.
郵編:34100 通天岩投訴電話 贛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797--8220603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通天岩景區榮譽 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 通天岩門票價格 60元 通天岩最佳旅遊時間 春秋兩季較適合旅遊。 通天岩住宿 贛州有不少賓館和旅館,要找地方住並不難,而且大的賓館和酒店一般都有公交車到達,交通十分方便。
住處推薦
明珠大酒店 贛州市紅旗大道1號
贛竜大酒店 贛州市紅旗大道50號
贛南賓館 贛州市健康路28號
虔城大酒店 贛州市大公路129號
贛州賓館 贛州市健康路101號
通天岩購物 到贛州可以購買以下特産:
崇義毛竹 毛竹株型剛直挺秀,圓通有節,枝葉翠麗,生長快,産量高。用這種毛竹製作的各種農具、日用篾器、篾席、樂器和工藝品深受歡迎。
竜南板慄 竜南板慄個大飽滿,慄肉脆嫩香甜,含有豐富的營養,生吃熟食都可以,還能製成各種美味可口的糕點,具有補肝益脾、健胃生津的功能。
上猶玉蘭片 是用鼕筍尖製成的,色如象牙,通明如玉,質地脆嫩,味鮮美而清香。它營養豐富,還含有天鼕酰胺,是一種纖維素豐富而脂肪和澱粉含量極低的保健食品。
寧都小布岩茶 産於寧都縣小布墾殖場,因茶葉産自雩山山脈鈎刀咀峰的岩背腦而得名。這種茶外形彎眉顯毫,條索秀麗,嫩香持久,還伴有一種花的清香。泡出來的茶湯黃緑明亮,滋味醇厚,衝泡三四次滋味仍然不減。
信豐臍橙 因果頂有“臍”而得名。果實呈球形,表皮橙黃,大而無核,肉厚汁多,甜酸清香,人稱“臍橙進房香滿堂”。
通天岩位於贛州市西北郊,距市區約10公裏,是石窟風景區的中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個岩洞頂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
通天岩是我國南方古代石窟藝術寶庫,這裏有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群,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神態各異,精緻俊美,是古石雕藝術的瑰寶。通天岩附近岩深𠔌秀,泉水涓涓,古木參天,鼕暖夏涼,是遊覽和避暑的好地方。
一、通天岩的摩崖造像
通天岩現存有唐宋時期的窟龕315處,共計造像359軀,造像主要分佈於忘歸岩、竜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處,其中,忘歸岩正面保存有羅漢像1尊,背面保存有羅漢像6尊,竜虎岩保存有羅漢像3尊,其餘造像均分佈在通天岩及與其相毗鄰的翠微岩。
其現存摩崖造像,可劃分為四組,一是位於通天嶧與翠微岩相交接處的8尊菩薩造像,8尊造像開鑿於唐代末年,開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兩尊觀音菩薩造像保存最為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二是位於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羅漢拱衛着的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兩脅侍的組群造像。這組造像開鑿於北宋中期,規模最大,氣勢最為恢宏,二是以僧人明鑒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開鑿於北宋後期,是通天岸摩造像的精華所在。四是位於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彌勒佛像等,開鑿於南宋初年。
綜觀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創時期,係以雕造菩薩像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卻又是以雕造羅漢像為主了。前者明顯地帶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遺風,而後者卻又是受江西地區佛教禪宗勢力強大的影響所致。
二、通天岩的摩崖題刻
據調查統計,通天岩景區現保存有摩崖題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歷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餘年未曾間斷,年代最早的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係1948年所刻。題刻所用字體,以正楷和行書為主,部分使用隸書、草書、篆書。文體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詞、佛龕造像記、書聯、匾額、吉祥文字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通天岩摩崖題刻中字數最多的作品位於竜虎岩,全文406字,刻於南宋嘉定十年,字數最少的作品位於玉水池旁的石壁上,僅有“玉旁”兩字,篇幅最大的作品位於忘歸岩正面數十米高的丹崖絶壁之上,高3.5米、寬2.3米,氣勢宏偉,如日月行行空,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安李大正所題,篇幅最小的,位於忘歸岩穿洞的洞壁上,高僅0.35米、寬0.55米,1938年的作品。
通天岩的摩崖題刻,在景區中的分佈範圍很廣,從景區東面的觀心岩起,沿忘歸岩、竜虎岩、通天岩、翠微岩,至景區西面的普同塔止,分佈長度超過1000米,其中,觀心岩存有3品,忘歸岩正面有32品,痛面存有18品,竜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此外,竜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題刻共計21品,於1947年國民黨軍隊在此地構築軍火庫時被炸毀了。
在通天岩的摩崖題刻中,以宋代的鬍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陽明、唐邦佐等人的題刻為上乘之作,特別是王陽明、唐邦佐等人的題刻為上乘之作,特別是王陽明鎸刻在忘歸岩的五言律詩一首,對其後的題刻影響極大,而唐邦佐的題刻,則堪稱是書江藝術的極品。
三、通天岩石窟的建造原因
我國的石窟寺,多位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地區,而唯有贛州的通天岩石窟,卻獨處江西一隅,究其開創營建的原因,似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北民南移,將石窟寺藝術傳入。
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的居民是一直不斷地嚮長江和珠江流域進行遷移的。贛南既是北方居民的一個重要移民區,同時又是北民繼續嚮閩粵遷徙的重要通道,唐天寶之亂以後,便有大量的北民南移到了贛南,而中國的石窟寺藝術出現和成熟都是在黃河流域,到唐末五代纔發展到長江流域,北民南移和石窟藝術的南傳,竟在時空如此相吻合,那麽,不可否認,正是由於唐代後期北方居民大量地遷入贛南,纔同時也把石窟寺藝術帶到了贛州。
2、唐末五代時,贛南相對是政治安定、經濟繁榮
社會安定,才能使宗教文化藝術得到發展,經濟繁榮,纔有可能為石窟寺這種耗資巨糜的工程提供充足的資金。
3、佛教盛行,僧人官紳捐資是直接原因
唐末到宋代,贛州的佛教十分盛行,五代後梁時的節度使盧光稠,就曾將自己的東花園捐捨為寺院,並出資鑄造了高達6米的觀音大士鐵像,贛州城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寺院,如光孝寺、馬祖岩寺、慈雲寺等,到北宋時期已有十餘屋。在崇佛之風大盛的社會風氣之下,必然會對石窟寺的營建起到促進作用。再從通天岩石窟保存的造像記來看,僧人、官僚、士紳的捐資,的確是對通天岩石窟的開鑿起到了直接促成作用。
4、地處贛州城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贛州城位於大餘嶺古道交通樞紐上。唐代以來,成為我國商業重鎮之一。而大餘嶺道這條對外貿易商道,在宗教的傳播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口皆碑的。唐代以前,我國的西北地區沿絲綢之路而得其地利,出現了以敦煌為代表的一批石窟寺,與此相似,位於贛州城郊的通天岩,也得大餘嶺道之利,在唐宋時期我國第二次石窟造像高漲出現的時候,被開創為江南石窟也就不奇怪了。
四、通天岩石窟的價值
與我國衆多的石窟寺相比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佈範圍、石龕的體量和數量比較小,但相對而言,它在我國華東和華南廣大地區中首屈一指,且開鑿時間在我國第二次石窟造像的興盛時期,具有代表意義。其地理位置又恰恰在贛江之遊,與嶺南相接。在我國現有石窟寺中,位於最南端。再加上諸如蘇東坡、王陽明、唐邦佐等一大批文人雅士旅跡所至而出現的歷代摩崖題刻,更使它成了我國摩崖造像與摩崖題刻交相輝映的藝術寶庫之一。堪稱江南之冠。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通天岩石窟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學位,1989年,國務院又將通天岩石窟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江西省贛州市的通天岩:
贛州市通天岩風景名勝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AAAA級旅遊區,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市西北郊6.8公裏處,經105國道直接進入景區,交通便捷。景區面積6平方公裏,古樹參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專傢譽為“江南第一石窟”。觀心岩、忘歸岩、竜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藴豐厚、歷史遺跡豐富,蘇東坡、陽孝本、王陽明等歷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衆多遺跡。
當年蔣經國在贛南期間曾經居住在這裏。
通天岩的第一勝景——忘歸岩巨石橫空,狀若雄獅,極為壯觀。有一個3米高、5米寬、10米長的扇形石洞。炎夏登臨,洞內清風徐來,暑意頓消,令人流連忘返,故言“忘歸”。明朝正德年間,南贛巡撫王陽明曾到此一遊,即興題詩曰:“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日何來早。醉臥石床涼,洞雲秋士掃。”王詩及後人步韻題刻.至今仍保留在石洞周圍的岩壁上。 忘歸岩頂峰建有一座望江亭,亭高3層,形似北京天壇祈年殿。
同心岩又稱竜虎岩,岩洞深邃,可容納百人。岩上刻有明代劉昭文所書。同心岩”3字。壁間31條題刻、多為宋人所作。同心岩進口處的石壁上,雕有一竜二虎.右側刻有“竜樹王金竜雙虎岩”幾個大字。猛虎生氣勃勃,神竜騰雲駕霧,形態傳神,巧奪天工。
通天岩主岩山石嵯峨,林木蒼翠,花香鳥語,幽泉涓涓.別是一番天地。岩壁間雕有宋代李大正手書“通天岩”題刻。岩下一座佛教寺院.全是以石洞為室,既深且闊。左邊為玉岩構、玉水池,右邊為“熙春別墅”、“一滴泉”。四周岩壁,刻有佛像100餘尊。800年前,這裏曾是贛南一帶香火極盛的佛教石窟寺。寺中頂端,有一漏鬥形的小石洞,其深莫測;傳說此洞可直通天際,故有“通天岩”之稱。宋代秘監陽孝本(字行先)及進士李存自熙寧年間辭官從京師還贛後,曾隱居通天岩20年之久。蘇軾落職過虔(即贛州)時,曾多次遊覽通天岩。至今這裏還保存有陽行先、蘇東坡、李存3尊刻像,並有東坡真跡。
通天岩是我國南方古代藝術寶庫之一。它以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群著稱於世,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248尊,內容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藝術造詣十分高超,特別是翠微岩的9尊立像.麯眉豐頤,體態飄逸,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的石雕藝術珍品。通天岩的題刻之多,居江西之首。這些石刻,現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餘則為清代以後或佚名者作。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具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緻宜人,文物遺跡豐厚,石窟藝術寶庫”四大特色。
門票:40元
學生票價7折:28元 |
|
廣東英德的通天岩
通天岩位於英德市區西南3公裏處的石角頭山,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一千多年以來,通天岩以其雄偉壯麗、震撼人心的景觀、奇異瑰麗的造型、韻味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着遊人前來參觀遊覽,是英德乃至嶺南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通天岩洞內總面積6600多平方米,由洞口拾級而入,由小到大,分為四個廳,由神奇詭異的石林長廊相連接。每個大廳各具特色,廳內石鐘、石筍、石幔形態各異,變化萬千,極盡造物之神奇。洞中雲盤層層疊疊,如綰竜盤虯;雲盤內清水漣漣,碧波倒影,流金溢彩,似海市蜃樓一般,視之深不見底,觸之掬不盈手,尤其是最後一個大廳,開闊明朗,巨石相峙而立,廳頂有雙洞通天,洞口樹蔭蔽日,“垂蔓搖絲,雲在木葉間”,陽光透過樹葉下瀉,使大廳內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洞內還有保存完好的北宋石刻,字跡流暢清晰,為通天岩內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適遊通天岩後,為其雄壯神奇的景觀和鬼斧神工般的造型所折服,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通天岩記》。 |
|
通天岩茶 | 通天岩村 | 英德通天岩 | 贛州通天岩 | 通天岩石窟 | 江西通天岩 | 石城通天岩茶 | 通天岩風景區 | 偕康子雍州季子東所遊虔州通天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