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通州區 > 通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通縣有着悠久的歷史,通州城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始建於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最初稱為路縣,取水路、陸路交通方便之義。東漢光武帝時改稱潞縣。金朝建中都於北京後(公元1151年),於潞縣置刺史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命名為通州。通州自此而得名,並延續至今。辛亥革命後1914年(民國三年),通州改為通縣,隸屬京兆尹;1928年(民國十七年)裁京兆,通縣屬河北省。1948年12月14日通縣全境解放。城鄉實行縣、市分別建置,縣和通州市同屬河北省所轄。1949年2月,通州市劃歸北京市所轄,同年8月又劃歸河北省所轄。1958年縣、市合併,改為通州區劃歸北京市。1960年撤銷通州區,恢復縣建製,稱通縣至今。通州城在歷史上,隨着漕運昌盛曾經呈現出“萬舟駢集”的壯觀景旬。元代初期,在都水監、大科學家郭守敬的主持下,開鑿了通惠河,漕運更加發達,元、明兩代漕運達到極盛時期,每年船衹總數達到3萬餘艘,在通州裝卸的貨物無數,其中僅糧食一項最多可達600餘萬擔,總計10億餘斤。當時有朝廷管理漕運的衙署機構和沿海各省的漕運局數十個設在通州。有詩描寫到:“城依紅雲下,門臨潞水濱,寶鞍騎駿馬,多是帝京人”。通州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不僅是遼金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南糧北運的漕運倉儲重地,而且是京東重要的貿易中心。清朝雍乾年間,漕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通州的水陸樞紐作用更加突出,南來北往的船衹首尾銜接十幾裏,進京陛見的官員,爭名於朝的舉子,逐利於市的商賈,以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商旅,人來客往,川流不息,車水馬竜,絡繹不絶,當時的通州就已有“小燕京”之稱。通縣城文物古跡衆多,城北有建於遼代的燃燈佛捨利塔,城西有著名的八裏橋,城南有著名京東古鎮——“張傢灣”,城內西海子公園有明末著名的學者李贄先生墓
  通縣又稱“潞縣”,“通縣在漢為路縣,後漢加水旁為潞縣。原址在運河之東,距城八裏,今呼古城,尚有遺址,惟何時徙治河西無從查考。金天德三年升縣為州,名通州。清順治十六年省郭縣入州,仍名通州。民國二年二月,改名通縣;民國四年,劃全縣為自治十三區,城關為第一區,四鄉分為十二區;十八年四月改定新區製,劃為八區,城關仍為第一區,舊第二第十二兩區合併為第二區,舊第三第九兩區合併為第三區”
  通縣是京東重要的交通樞紐,通訊發達,電力充足。京哈(102國道)公路、京津(103國道)公路、京津墉高速公路由西嚮東貫穿境內,京通快速路1995年底已正式通車,從北京到通縣衹需15分鐘的路程,擬建中的京瀋高速公路也將越境而過,擬建中的北京外二環路將縱貫南北,使境內公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京秦電氣化鐵路、京承鐵路交織於通州衛星城內,京通地鐵也即將修建。通縣境內有縣級公路20條,總長201.4公裏,鄉村公路總長1245.1公裏,是全國第一個村村通柏油路的縣。隨着北京市“9511”工程的順利實施,通縣電力資源緊張的總是得到了徹底的緩解,全縣電力充足,縣西南熱電廠年發電能力7000萬度,充足的電力保證了通縣生産、生活用電的穩定。通縣開通了15個程控電話支局,城鄉交換機總容量達到8.8萬門,移動電話方便快捷,大大縮短了通縣與國內外交往的距離。
  通縣已經成為京東商貿中心。一個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商品流通體製正在通縣逐步形成。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Tong Xian
  通縣
  Tong Xian
    北京市工農業生産較發達縣份。首都東部交通樞紐。位於市境東南部。面積870平方公裏,人口60萬。縣府駐通州鎮。西漢置路縣,東漢改“路”為“潞”,曾為漁陽郡治。金於潞縣置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明廢潞縣之名專稱通州。1911年後稱通縣。1958年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先稱通州區,1960年改通縣。縣境皆為平原,20米等高綫東西斜穿中部。北部略高,有坡崗地,為草甸褐土;南部低窪,舊多湖泊沼澤,為淺色草甸土、????鹼土等。年均溫11.2℃,降水量679毫米,無霜期192天。河渠縱橫,主要有潮白河、北運河、通惠河等,水利資源豐富,排灌條件良好。耕地6萬公頃,種植小麥、玉米、水稻,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業以機械、化工、紡織、金屬冶煉、橡膠、印刷、食品等部門為主,有中央和市屬大型企業、倉庫及醫院、科研機構多處。通州鎮為北京東郊以機械加工為主的綜合性衛星城,西距市區中心22公裏,常住人口12萬。舊日為京杭運河北端主要碼頭,係漕運、倉儲重地,北京水上門戶。京承(北京—承德)、京秦(北京—秦皇島)鐵路和京山(北京—山海關)、京塘(北京—塘沽)公路橫穿境內。縣境有北周始建的燃燈佛塔、明永通橋(八裏橋)、李卓吾(贄)墓等名勝古跡。其南張傢灣是元、明、清三代大運河重要碼頭,繁盛一時。
     (尹鈞科)
    
包含詞
旺通縣斯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