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襄樊方言 > 迷信
目錄
釋義
  1、迷惑的信服,不瞭解而盲目的相信.
  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例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迷信就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嚮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論上,人類對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觀念,即使是在科學領域,同樣存在着“科學迷信”。但科學與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區別。科學在本質上要求懷疑主義,並在實踐中公開倡導懷疑主義。懷疑主義要求分析型思維以及批評型思維,要求懷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事物。對已經證實的事物,也要懷疑其時空的局限性及觀察的準確性。未經證實的理論稱作假說或猜想,而假說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證明是假的。假的假說或猜想必須被拋棄。
  “認識是有限的”,而且相當有限。人面對巨大的未知的空間的時候,往往會提出自己的解釋。古人懾服於雷霆之威,於是提出自己的解釋“雷神、天庭”並對此頂禮膜拜。後人稱之為迷信迷信是指人們對於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狹義的迷信,按照我國解放以後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專指人們信星占、卜巫、風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為。
  迷信活動一般是指自己不瞭解事實真相而參與的活動。
  迷信,本來是指人們對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書本、迷信金錢、迷信人等。
  現在人普遍認為迷信是由於沒有判別能力,對事物本質分辨不清,而對某些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並確實相信,進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懷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種事物或現象媚惑而醉心,進而沉醉於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還往往隨意放任,盲目地將“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說法付諸於積極不懈的行動。
  看上去“迷信”是一個籠統的名詞,就像“管理”一詞一樣,有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倉儲管理/財務管理/醫院管理/學校管理,有着諸多的用法。而“迷信”,也會有:宗教迷信/武力迷信/財富迷信...等等,等等
  迷信的特徵:
  ①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足夠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沒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象和說法附註於積極不屑的行動。
  封建迷信一詞是由“封建”和“迷信”兩個詞組合而成。封,《辭海》第一個解釋是“帝王把土地賜給臣子。”“建”,是創立、設置和竪立的意思。“封建”二字在《辭海》中沒有單獨的詞條,在多數場合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義”、“封建社會”等詞的簡略,如“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反迷信”、“這個人很封建”等。
  但是,利用迷信進行別的活動,跟迷信本身是不同的。
  現在的我們仍舊在對於未知的空間給於自己的解釋。 也許這些解釋更接近於事實的真相了吧,反正我覺得比“雷神”可信多了,也合理多了。可是說到對錯,嘻,那仿佛是一班小孩子在看電影。他們通常會指着這個人說“壞人”,指着那個人說“好人”。
  我們的科學無非也是對未知的種種解釋,
  至於解釋的是對是錯,衹有上帝纔知道。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有人迷信地心說,日心說。有人迷信牛頓力學,有人迷信唯物論。
  (反對意見:科學的根本不是對未知的解釋,這應留給哲學(包括科學家們相信的各種哲學),科學告訴我們"怎麽樣",給出事物
  變化的種種預測,牛頓力學是不精確但很好用的理論,唯物論是形而上學不是科學)
  對科學的一味相信, 也同樣是一種迷信.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由於任何科學要求結論必須確立在嚴格的實驗證明基礎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有理由要求所有從事科學工作的工作者保持務實謹慎的態度,嚴格區分理論與結論。反之,盲目的相信科學將成為新的迷信
  補充:
  科學是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今天的科學,已經不是早期的“分科的學問”之定義了,我這樣定義,最符合達爾文以來的科學思想觀)
  科學必須是能夠達成公認、可交流、可驗證、可證偽。科學是可以經受實踐檢驗的。
  但是科學的規律與條件是密不可分的,不滿足條件,則可能得不到科學預言的結果。如果出現不符合科學規律的情況,那麽很可能是進行科學總結是沒有註意限製條件,或實際條件已經不滿足科學規律的條件。
  例如亞裏士多德的重物先落說已經證偽,但是我們加上限製條件:在受到相同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阻力條件下,兩物體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則較重的物體先落到水平地面。這樣才能較嚴格的限製一些條件,使得我們的結論更有保證,因此科學從沒有拋棄任何有實驗證明的理論,衹是在接近真理的過程中,給原理論增加多種以前沒有考慮的限製條件。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衹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如果讀者不能驗證,就不是科學普及,而是讓讀者增加點“據說”的迷迷糊糊相信的可能,是迷信的傳播方法。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纔,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傢,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最迷惑人的新型迷信方式有如下幾種:
  老“科學家”給小學生進行“科普”,由於小學生知識不夠,無法驗證,他們衹能當成結論去接受,然後他們據此去批判別人。這是迷信“科學家”。
  對別人說:“網上到處是證據,隨便搜一搜就能找到”,而自己不能找到任何一個證據。這是不想讓別人驗證的常用方法。
  認為“科學家”什麽都知道,什麽問題都想過,也是一種非常迷惑人的觀點。這種想法,很容易在學生時代形成,因為大傢的能力都不夠,沒有“科學家”考慮的全面。如果認為這種觀點成立,同理可以做如下推論:重物不一定先落,這是小學生都可以理解的,亞裏士多德這位科學家和他之前之後的若幹科學研究者,在重物先落說提出的那麽長時間裏,不會連這麽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所以提出重物不一定先落一定是錯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而把“科學家”神化,始終站在“科學家”的腳下,怎麽能看出“科學家”的問題呢?要在平等的角度,認為“科學家”說的,我們都已經瞭解,然後再研究“科學家”是否有沒有考慮到的問題,而導致論述、推理有漏洞。要看到”科學家”的不足,一定要站到“科學家”的肩膀上,對他的理論有全面的瞭解,才能發現。而站在“科學家”的腳下,對他所說深信不疑,正是迷信的表現。
百科辭典
  迷信
  superstition
    迷信(superstition)社會心理現象之
  一,與理智信仰相悖,是一種缺乏科
  學事實根據的盲目的信仰,即把歪理
  邪說當成權威的、不容置疑的、無須
  驗證的信念。它相悖於科學的理性,
  極力崇拜超自然的神或上帝等神秘的
  力量,驅使人們非理性地對待自身的
  命運和幸福。迷信心理古今中外皆有,
  對迷信形成的原因有各種解釋。美國
  心理學家斯金納(Skinner,B.F.)對迷
  信心理機製作了較為合理的解釋。他
  認為個體之所以相信兩個事件之間有
  因果關係,主要有兩個原因:(l)他有
  期待動機,即期望每一件事發生後第
  二件事跟着發生或不要發生。(2)期待
  動機是經由偶然隨機強化的學習而形
  成的。本來前後兩件事毫無因果聯繫,
  兩者連續出現純屬偶然或機遇,但因
  後者的出現J洽恰符合個人的期待,結
  果偶然變為應然,形成了假的因果關
  係。
  (牟文博撰王啓康審)
    
佛教百科
  【迷信】不辨明事物的真假,衹是一種盲目的信仰。
英文解釋
  1. n.:  superstition,  make an idol of sb.,  make an idol of sth.,  blindly worship,  make a fetish of,  belief that certain event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human reason or physical laws,  irrational fear of what is unknown or mysterious
法文解釋
  1. n.  superstition, culte
近義詞
迷信的思想
相關詞
占卜扶乩占卜板涉及未經證實理論的頁面方術原始社會民間宗教
傳說風俗宗教文化手診掌紋診病學中醫詞典法律
百科大全舊文化教育佛教佛學佛教百科算命神仙
民俗更多結果...
包含詞
迷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