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替代政策
目錄
No. 1
  進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國采取各種措施,限製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産,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産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內嚮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産物。一般做法是國傢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産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製、外匯管製等手段,限製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進口替代政策的劣勢
  進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犧牲國內消費者為代價,而且由於其降低了該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繫程度,造成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生産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産品質量差,競爭能力不夠。因此,實行進口替代政策的發展中國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輕工業的發展,工業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這衹是短期現象,並不能長期保持。這就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調整,甚至加以放棄,轉而實行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先推行這一政策的拉美發展中國傢進一步積極推行,新獨立的許多亞非發展中國傢也先後把進口替代作為工業化的途徑,一度出現進口替代的高潮。推行這一政策,首先要正確選定作為替代對象的工業品種類,即决定哪些工業作為進口替代工業。一般是選擇哪些國內市場雖有需求卻經不起外國競爭的工業,然後通過保護措施使這些國內進口競爭工業變為進口替代工業,以加快工業進程。
經濟百科
  進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國采取關稅限製進口數量和外匯管製等嚴格限製進口措施,限製某些重要工業品的進口,扶植和保護本國工業發展的政策。目的在於用國內生産的工業品代替進口産品,以減少本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