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迂回
yūhuí
[outflank] 進攻的軍隊繞嚮敵人深遠側後作戰
迂回
yūhuí
[circularity] 指在思想或表達方式上繞圈子的性質或狀態
迂回
yūhuí
[tortuous;circuit;indirect;roundabout] 麯折迴旋的;環繞的
迂回麯折 | | yuhui
迂回
turning movement
繞嚮敵人後方的機動。其目的是攻擊敵人的薄弱部位,或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協同正面部隊和包圍部隊圍殲敵軍某一集團。按性質和範圍分為戰略迂回、戰役迂回和戰術迂回。
迂回通常是在敵人有暴露的翼側或較大的間隙時實施,也可在突破敵人防禦後實施。它具有深入敵後、乘隙蹈虛、獨立行動等特點。擔負迂回任務的部隊須英勇頑強,途中不戀戰,不為敵阻撓,迅速到達指定位置。迂回的成功取决於多種因素,主要是:及時準確地查明當面和縱深的敵情、地形;正確選定迂回的方向和路綫;周密地組織協同、保障和必要的火力支援;隱蔽突然、出其不意地行動,及時果斷地處置各種情況。如敵後有遊擊部隊或潛伏部隊時,應使他們積極配合迂回部隊的行動。迂回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已成為重要戰法。如公元前506 年的吳楚之戰中,吳軍乘楚東北部空虛,繞行千裏,决戰柏舉,大破楚軍(見柏舉之戰)。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魏將鐘會從正面進軍,被阻於劍閣,魏將鄧艾繞道陰平,直取成都,獲得全勝。《孫子·軍爭篇》對迂回繞道,爭取先機製敵有重要的論述。後來,隨着軍隊編製、裝備的發展變化,作戰方法的改進,迂回作戰又有很大發展。在歐洲,18世紀末,已把迂回作為一種機動樣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迂回更被普遍運用於戰爭、戰役、戰鬥行動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曾廣泛采取迂回行動,對殲滅敵人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末期解放華南和西南的作戰中(見廣東戰役、進軍西南),采取遠距離的戰略性迂回,圍追殲滅大量逃敵,縮短了戰爭進程。未來戰爭中,軍隊的火力、機動力和突擊力都將有進一步提高。地面部隊實施迂回的縱深將增大,速度也將加快,還將更廣泛地得到航空兵、空降兵和遠戰火力的配合。同時,由於偵察器材的改進和軍隊機動力的增強,部隊的迂回行動易被對方發現,也將給部隊實施迂回增加睏難。
(熊永安)
| | - n.: circuitousness, circuity, circularity, doubling, winding, labyrinth gland, outflank, tortuous; circuit; indirect; roundabout
| | - adj. sinueux, en zigzag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