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遷延性昏迷 英文名稱:persistent coma;尋求命名綜合徵;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
藥物療法:排除顱內血腫;保證氣道通暢;氣管切開術;過度換氣;降溫;巴以妥;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細胞色素c;𠔌氨酸;𠔌酰胺;r-氨酪酸;維生素b6;琥珀酸平醛(ssa);胞二磷膽鹼;氯酯醒;剋腦迷
基本概述
所謂遷延性昏迷,顧名思義是長期意識障礙對外界失去反應的狀態。這類病人均屬嚴重的原發性或繼發性腦幹損傷或過久的腦缺血缺氧之後。由於腦幹網狀結構中維持醒覺狀態的上行激動係統受到損害,使外界的興奮不能順利地傳入活化大腦皮層,或因皮層神經細胞發生廣泛的不可逆的變性和壞死,以致喪失大腦皮質的功能。故而,有人把這種情況又稱為去皮質狀態、無動性緘默、醒狀昏迷或植物狀態,甚至jennett和plum(1972)認為可以稱作“尋求命名綜合徵”(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這確實是一種很特殊的昏迷狀態。jennett(1976)觀察,嚴重腦外傷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遊動,約有31%最終呈植物狀態或死亡;若為眼球活動減少時,其中64%呈植物狀態或死亡;若為眼球活動完全消失則高達95%。他還發現:這些患者如果對痛刺激衹有回縮反應時,約有63%死亡或呈植物狀態;如果僅有伸直反應或四肢完全地緩時,則高達83%。為何將植物人與死亡者相提並論呢?因為成為植物狀態的人,事實上都是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的,也可以說是從腦死亡中死裏逃生。不言而喻,隨着對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治療、護理和監護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將會不斷下降,但對中樞神經係統嚴重損害已達到相當範圍和不可逆的程度時,作為植物狀態生存下來的人卻不會減少。
疾病名稱:遷延性昏迷 英文名稱:Persistent coma;尋求命名綜合徵;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
藥物療法:排除顱內血腫;保證氣道通暢;氣管切開術;過度換氣;降溫;巴以妥;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細胞色素C;𠔌氨酸;𠔌酰胺;r-氨酪酸;維生素B6;琥珀酸平醛(SSA);胞二磷膽鹼;氯酯醒;剋腦迷
【概述】
所謂遷延性昏迷,顧名思義是長期意識障礙對外界失去反應的狀態。這類病人均屬嚴重的原發性或繼發性腦幹損傷或過久的腦缺血缺氧之後。由於腦幹網狀結構中維持醒覺狀態的上行激動係統受到損害,使外界的興奮不能順利地傳入活化大腦皮層,或因皮層神經細胞發生廣泛的不可逆的變性和壞死,以致喪失大腦皮質的功能。故而,有人把這種情況又稱為去皮質狀態、無動性緘默、醒狀昏迷或植物狀態,甚至Jennett和Plum(1972)認為可以稱作“尋求命名綜合徵”(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這確實是一種很特殊的昏迷狀態。Jennett(1976)觀察,嚴重腦外傷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遊動,約有31%最終呈植物狀態或死亡;若為眼球活動減少時,其中64%呈植物狀態或死亡;若為眼球活動完全消失則高達95%。他還發現:這些患者如果對痛刺激衹有回縮反應時,約有63%死亡或呈植物狀態;如果僅有伸直反應或四肢完全地緩時,則高達83%。為何將植物人與死亡者相提並論呢?因為成為植物狀態的人,事實上都是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的,也可以說是從腦死亡中死裏逃生。不言而喻,隨着對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治療、護理和監護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將會不斷下降,但對中樞神經係統嚴重損害已達到相當範圍和不可逆的程度時,作為植物狀態生存下來的人卻不會減少。
【診斷】
遷延性昏迷的診斷主要依靠其特有的臨床徵象,同時,應結合傷情、昏迷時間及輔助性檢查以便確診。這類病人的腦電圖檢查常為重度異常,可以呈彌漫性的高慢波活動,或呈低波幅8~9Hzα樣波,以前額和中央區為顯,對聲、光、疼痛、被動睜眼等刺激均無反應,又稱α波昏迷;CT和MRI檢查早期可見整個大腦半球、基底節及小腦白質區的廣泛低密度或高信號改變,深部白質較明顯,並沿腦回的白質伸延。有時在中腦和腦橋內顯示出血、軟化竈,但延髓往往完好。最後隨着腦萎縮的發展,腦溝和腦池加寬,腦室係統亦有所擴大。【治療措施】
對遷延性昏迷主要在於預防,一旦發生,尚無治療良策。據國內個別報道,植物狀態1~2年甚至長達12年後仍有恢復的病例,堪稱奇跡。不過對這類病人不應抱消極態度,應該予以認真治療、精心護理,以期有所恢復。首先是加強顱腦外傷初期的處理,盡早采取措施避免發生嚴重的腦缺血、缺氧,及時排除顱內血腫,控製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防治高熱、抽搐,保證氣道通暢,在監護病室的條件下,嚴密監測顱內壓和血氣值,勿使顱內壓超過4kPa(30mmHg),維持血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O2在3.3~4.6kPa(25~35mmHg)之間。必要時應給予氣管切開、過度換氣、降溫及巴以妥治療以保護腦細胞等等,務必保持病人內外環境的平衡,防止一切可能發生的合併癥,使病情盡快趨於穩定。其二,及時給予促神經營養和代謝活化劑或蘇醒劑。這些藥物中有一類屬人體內源性的,如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Co-A)、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𠔌氨酸(Glutamic Acid)、𠔌酰胺(Glutamine)、r-氨酪酸(GABA)、維生素B6(Pyridoxine)、琥珀酸平醛(SSA)及胞二磷膽鹼(CDP-choline),均對腦組織代謝有重要作用,投予其中一種藥物即能在腦內轉化成其他分子,故可任意選用,都有異麯同工之效。給藥方法是:ATP20mg加Co-A50u加胰島素4u/d溶於葡萄糖液中滴註;Cytochrome C15~30mg/d滴註;Aceglulamidum1~3g/d滴註;GABA1~4g-d滴註;Pyrid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