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膀胱內輸尿管末端的囊性擴張可導致輸尿管梗阻,擴張,腎盂積水,感染,偶爾積石形成以及腎功能喪失.治療包括內鏡經尿道囊腫切開及開窗術.當輸尿管囊腫來源於腎上極時,治療要根據上腎段的功能情況來定,因其常常發育不良.如上腎段無功能或懷疑腎發育不良則作上半腎及其相應輸尿管切除. |
|
輸尿管囊腫 |
|
輸尿管囊腫 是輸尿管末端的囊性擴張。胚胎發育期輸尿管與尿生殖竇之間的隔膜未吸收消退,形成輸尿管口不同程度的狹窄,也可是輸尿管末端纖維結構薄弱或壁間段的行徑過長、過彎等因素引起,經尿流衝擊後形成囊性擴張突入膀胱。早期病例,臨床上可無癥狀,常在診斷重腎畸形時始被發現。有癥狀主要是尿路梗阻,引起反復尿路感染。由於囊腫開口細小,輸尿管口持久的梗阻可導致輸尿管和腎積水、腎功能喪失、囊腫堵塞膀胱頸而發生排尿睏難或尿流中斷,以及復發性尿路感染。有時女孩囊腫可經膀胱頸和尿道而脫出於尿道口外,一般可自行復位。但也可發生嵌頓而成紫色腫物。治療原則是解除梗阻,防止反流,處理並發癥。如患側上半腎功能不良,可作半腎切除。約有20~25%病例術後仍有癥狀,此時再處理囊腫。如患腎功能良好,可作輸尿管囊腫切除及防反流的輸尿管膀胱再植術。 |
|
泌尿外科 |
|
輸尿管囊腫(ureterocele)是由於輸尿管口先天性狹窄或功能性攣縮及輸尿管壁發育不全,以致輸尿管下端各層形成一囊腫突入膀胱之內。故囊腫的外層為膀胱粘膜,內層為輸尿管粘膜,兩者之間為很薄的輸尿管肌層。
按輸尿管口位置與囊腫的關係分為單純型與異位型。
前者輸尿管口較正常位置略有偏移(orthotpic ureterocele)囊腫常較小,影響少,多見於成人,又稱成人型。異位輸尿管囊腫多較大且並發重腎雙輸尿管畸形,兩根輸尿管在通常部位穿透膀胱肌層,下腎部輸尿管開口於膀胱三角區,而帶有輸尿管囊腫,引流上腎部的輸尿管,則位於粘膜下層,開口於膀胱頸或後尿道。臨床上亦見有介於二型之間者。 |
|
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上尿路擴張積水和尿路感染。 |
|
因尿流不暢導致上尿路梗阻。卵子受精後37天Chwalle膜暫時性分隔輸尿管芽和尿生殖竇,當Chwalle膜溶解不完全時導致本病。此外,膀胱壁段輸尿管肌肉發育異常亦可導致。 |
|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B型超聲檢查可顯示膀胱內有薄壁囊性腫塊。靜脈尿路造影典型者表現為輸尿管末端“蛇頭”狀膨大,伴或不伴腎輸尿管擴張積水,合併重複畸形時亦可顯示。膀胱鏡檢可見輸尿管開口處呈囊狀擴張,開口呈針尖樣隨輸尿管蠕動時張時縮。 |
|
治療方法選擇根據病變程度、對上尿路的影響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尿路畸形而定。治療目的是解除梗阻、根除感染和保護腎功能。常用手術方法有經尿道切除及抗逆流的輸尿管膀胱再植術。 |
|
先天發育異常引起,無特殊預防措施。 |
|
疾病名稱:
輸尿管囊腫
疾病編碼:
593.802
歸屬係統:
泌尿係統
藥療方案:
泌尿係統疾病的治療原則
(一)去除病因
(二)免疫性疾病應用糖皮質激素、細胞毒性免疫抑製劑可減緩癥狀。
(三)對癥治療如利尿,降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酸中毒。控製感染或糾正貧血,常可使癥狀改善,阻止或延緩慢性腎髒疾病的加劇。
(四)透析療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代替腎髒排泄功能,延長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和工作能力,也可作為腎移植的術前準備。
(五)腎移植。 |
|
輸尿管囊腫
〖HT5”SS〗ureterocyst
由於輸尿管口先天性狹窄或功能性攣縮及輸尿管壁發育不全,以致輸尿管下端各層形成一囊腫突入膀胱之內。故囊腫的外層為膀胱黏膜,內層為輸尿管黏膜,兩者之間為很薄的輸尿管肌層。按輸尿管口位置與囊腫的關係分為單純型與異位型。以尿路梗阻並發感染為主要癥狀。對並發尿路梗阻的異位輸尿管囊腫,除用抗生素控製泌尿係感染外,根據患側腎及輸尿管情況决定手術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