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軟舌蠃
hyolithoid
軟體動物門的一類已絶滅的小型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其化石一般保存錐殼、口蓋和附肢 3 個部分,錐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呈細長錐形,大小在1~150毫米之間,頂部有口,口部覆蓋有低錐狀口蓋。錐殼的始部呈錐形、柱形、球形。殼面光滑或飾有粗細不一的縱橫嚮紋飾。軟舌蠃門(或綱)分兩個綱(或目):原始的無唇軟舌蠃類 —— 直管蠃綱(或目)和較進化的有唇軟舌蠃綱(或目)。現在,軟舌蠃被應用於寒武奧陶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寒武紀建階劃帶中起着標準化石的作用。 |
|
軟舌蠃(hyolithoid)是一類已絶滅的小型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對於它的分類地位,總的來說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軟舌蠃是軟體動物門之下的一個綱。另一種意見認為軟舌蠃是一個獨立的門——軟舌蠃門,它與軟體動物無本質上的聯繫。 |
|
軟舌蠃化石軟舌蠃的化石一般保存錐殼、口蓋和附肢3個部分,外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錐殼呈細長錐形,直或微彎,兩側對稱,少數輻射對稱,大小在1~150毫米之間,橫切面圓形、三角形、梯形、心形等。殼體外表光滑,或飾有生長綫、橫脊、縱脊等。殼體隨着軟體從幼年的個體發育變大而呈錐形,收縮封閉的一端為殼頂,有尖的、鈍的、球形等不同形狀,亦稱為始部。另一端稱為殼口。幼年期的殼體通常有一定數量的橫板分割呈殼室。成年期殼為軟體所處的住室,是殼體的主體部分。殼體常有背腹之分。殼口腹側有一半圓形的從腹部嚮前延伸,突出於口緣外的稱為口唇。殼口上有一與口緣形狀一致的口蓋,外形呈低錐形,口蓋外表具同心紋和放射紋,內部背側部分有齒,腹側部分有成對的肌痕,起鉸合和口蓋張開閉合作用,並具有一對嚮兩側伸出的附肢。錐殼的始部呈錐形、柱形、球形。在形態上與竹節石相近,其區別在於竹節石殼體呈輻射對稱,橫斷面均為圓形,殼口無口唇、口蓋、附肢等構造。關於軟舌蠃的軟體部分,瞭解不多。
軟舌蠃化石的殼體定嚮主要是背腹之分,其標志為:
1、口部:腹部有口唇,背部一般沒有;口蓋上背部的邊緣及扇面均小於腹部的邊緣及扇面,口蓋的頂偏嚮前。
2、殼形:橫切面上腹緣呈長而平緩的麯綫,背緣為短而凸的麯綫。在縱嚮上,不少軟舌蠃略有彎麯,凹的一面為背部,凸的一面為腹部。
3、裝飾:背面不僅有橫嚮的生長綫、肋,還有縱嚮的肋、脊、槽;腹面一般衹發育橫嚮的生長綫、肋,縱嚮裝飾不發育,所以腹面比背面平整。 |
|
根據殼體形態大體上可分為5個目:
1、直管蠃目:兩側對稱或輻射對稱,殼頂尖削、背腹區分不明顯,口緣平直,無唇,較原始,從寒武紀最早期開始出現,與原始的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喙殼類、海綿、蟲管及其他一些分類位置尚不明的小殼化石共生,成為地質史上第一次大量出現的多門類帶殼動物群。
2、軟舌蠃目:兩側對稱,胎室錐形,背腹區分明顯,口唇顯著突出,自寒武紀早期纔開始出現,主要與三葉蟲共生,絶滅於古生代末。
3、雙管蠃目:兩側對稱,幼年殼體呈細管狀,管內有橫板,管壁厚,有口唇和明顯背腔。
4、房管蠃目:兩側對稱,幼年殼體呈管狀,管內有橫板。嚮成年過渡時生長角顯著擴大,住室腔大,殼壁單層且薄。
5、球管蠃目:兩側對稱,胎室球形。 |
|
軟舌蠃被應用於寒武—奧陶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寒武紀建階劃帶中起着標準化石的作用。 |
|
ruansheluo
軟舌蠃
hyolithoid
一類已絶滅的小型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其化石一般保存錐殼、口蓋和附肢 3個部分,外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錐殼呈細長錐形,大小在1~150毫米之間,橫切面圓形、三角形、梯形、心形等,殼體常有背腹之分,頂部有口,口緣平或有口唇。口部覆蓋有低錐狀口蓋,口蓋與口殼之間有 1對附枝。錐殼的始部呈錐形、柱形、球形。殼面光滑或飾有粗細不一的縱橫嚮紋飾。在形態上與竹節石相近,其區別在於竹節石殼體呈輻射對稱,橫斷面均為圓形,殼口無口唇、口蓋、附肢等構造。關於軟舌蠃的軟體部分,目前瞭解不多,對它的分類,也是衆說紛紜,總的來說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軟舌蠃是軟體動物門之下的一個綱。另一種意見認為軟舌蠃是一個獨立的門,它與軟體動物無本質上的聯繫。目前,主要根據有無口唇將軟舌蠃門(或綱)分成兩個綱(或目)。即原始的無唇軟舌蠃類──直管蠃綱(或目;圖1直管蠃目(Orthothecida)殼體形態)和較進化的有唇軟舌蠃綱(或目;圖2軟舌蠃目(Hyolitheda)殼體形態)。直管蠃綱(或目)從寒武紀最早期開始出現,與原始的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喙殼類、海綿、蟲管及其他一些分類位置尚不明的小殼化石共生,成為地質史上第1次大量出現的多門類帶殼動物群。軟舌蠃目自寒武紀早期纔開始出現,主要與三葉蟲共生,絶滅於古生代末。現在,軟舌蠃被應用於寒武—奧陶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寒武紀建階劃帶中起着標準化石的作用。
(錢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