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玄幻小說 : 佛教教義 : 佛教法咒 : 科幻小說 : 名人 : 中國倫理學 : 美容 > 輪回
目錄
詞語釋義
  輪回: lún huí
  ①循環:如輪轉動,周而復始,無有窮盡。
  ②也稱“六道輪回”。原是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用發展。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故稱。雖然今天的科學還無法證實,但佛教認為這是有情生命的真實相狀。
佛學名詞
  梵語:Saṃsāra ,音譯僧娑洛。謂衆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回,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註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衆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輪回原因
  輪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認為人永遠處於生死循環狀態,循環的綫路有六條,在哪條道上循環取决於活着時所做的善事和惡事。 例如,做了惡事,死後下地獄受刑,刑滿後投胎變動物,動物死後的循環,再取决於它活着時作的"業"。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機械循環。輪回的範圍共有六大種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和合的僧團、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羅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
超脫輪回
  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貪、嗔、癡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衆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人處六塵境,難得不污染,讀經見空性,漸得出泥潭。若能勤苦修,證得羅漢果,則得涅盤樂,不再有輪回。[《過去現在因果經》捲二、《分別善惡業報經》捲上、《觀佛三昧海經》捲六、《觀無量心品》、《法華經》捲一、《正法念處經》捲四十一、《南本涅盤經》捲十六、《大智度論》捲三十、捲七十七、《成唯識論》捲四]
歌麯:《輪回》
  演唱:心然
  作詞:丹如 作麯:大宇
  歌詞
  蒼穹連綿萬裏 悄然掩映行徑
  翠樹依傍生靈 落寞聆聽搏擊
  不害怕 不後退 不斟酌 不後悔
  不計較 衹要赴以全力
  刀光劍影無情 淚血洋灑伶仃
  錚鏦不停 翻飛如翎 安然鎮定 拼命
  何處再覓這至賓
  神器輾轉入凡塵 玎玲
  浮生千載醒 憶往昔
  切磋豐盈 疊破繁堤 縈係
  故國古劍塔中拔起
  琉璃瓦礫 妖魂趁浪四溢 蜀山險傾
  不惜代價換舊日風景
  且聽風吟
  【同名電影·1】
  片名:輪回
  日文名:輪廻
  英文名:Reincarnation
  導演:清水崇 Takashi Shimizu
  編劇:清水崇 Takashi Shimizu
  安達正軌 Adaji Masaki
  主演:優香 Club Yuka
  香裏奈 Karina
  椎名桔平 Shuna Kippei
  杉本哲太 Sugimoto Tetta
  小慄旬 Shun Oguri
  鬆本萬裏花 Marika Matsumoto
  類型:恐怖
  片長:95 min
  國傢/地區:日本
  對白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06年6月8日 韓國
  【劇情梗概】
  主要演員:優香 香裏奈 椎名桔平 杉本哲太 電影類型:恐怖片
   1970年,群馬酒店發生一件很轟動的殺人事件。法醫學教授大森範久奪了自己傢人、酒店住客、職員共11條生命,最後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警察都找不出他的殺人動機,於是就用了“瘋狂罪行”了結此事。
  35年後的今天,電影導演鬆村鬱夫(椎名桔平 飾)將這件轟動全國的事件改編成電影,並選了杉浦渚(優香 飾)擔演該教授的女兒。全體工作人員到了事發的酒店一趟,杉浦對這空置多年的酒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入了這間紅色屋頂的酒店後,杉浦一直心緒不寧,不知不覺走到227號房,這裏就是那小女孩當日被殺的地方,杉浦問:“究竟我是不是那女孩的轉世?”
  女大學生木下(香裏奈 飾)自小就做着同一個奇怪的夢,夢裏出現一間紅色屋頂的酒店,但她從來都沒去過那裏。木下男友尾西和也(小慄旬 飾)知道後,便將森田香(鬆本萬裏花 飾)介紹給木下認識。森田雖然已經沒有上世的記憶,但憑着頸項上的疤痕,總覺得自己是35年前酒店兇殺案中一個死者……
  【精彩劇照】
  劇照劇照劇照
同名電影·2
  外文名稱 Kon raruek chat
  更多中文片名: 輪回
  更多外文片名: The Remaker.....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導演: Mona Nahm
  編劇:
  Mona Nahm ....co-writer
  彭順 Oxide Pang Chun ....story
  Nhahansa Soonthornpoj
  主演:
  拼·塔安 Piyada Akaraseni ....Pim/Fon/Koi/Tukta
  Andrew Gregson ....Tom/Keng
  製作人 Produced by:
  SirLaosson Dara ....producer
  Prasarn Maleenont ....executive producer
  Brian L. Marcar ....executive producer
  彭順 Oxide Pang Chun ....producer
  Adirek Wattaleela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Jadet Chawang
  Payont Permsith
  攝影 Cinematography:Decha Srimantra
  剪輯 Film Editing:Pipat Sawasdee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Weerayuth Kamnerdrattana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Chettha Nakarat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Nichapapha Kongsri
  影片類型: 動作 / 奇幻 / 劇情
  國傢/地區: 泰國
  上映
  泰國 Thailand 2005年9月22日 新加坡Singapore2006年3月16日
  對白語言: 泰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級別:Singapore:NC-16 / Malaysia:(Banned)
  製作公司:
  Charlermthai Studio
  Film Bangkok[泰國]
  發行公司: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新加坡](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Han Media Culture(2005) (Thailand) (theatrical)
  Visual Filmes(2006) (Brazil) (DVD)
  e-m-s the DVD-Company[德國](2007) (Germany) (DVD)
同名電影·3
  影片資料導演: 黃建新 主演: 雷漢 譚小燕 劉麗軍 類型: 劇情 上映日期: 1988年 中國
  國傢/地區: 中國 類型: 劇情 片長:130分鐘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劇情 石岜是個個體戶"倒爺",搓、蹭、侃、倒、玩樣樣在行。有錢時活得瀟瀟灑灑,可就沒有真情實感,他騙別人,別人也騙他。就這樣一個閑人偏偏被一個單純漂亮的舞蹈演員於晶看上了,真有點不可思議。石岜做生意賠了錢,恰巧碰上了中學戀人劉華玲,兩人一住情深地回憶了過去的美好時光,已是不同國籍的劉華玲為他解了難,後來,正當石岜和於晶談戀愛談得熱火朝天時,遭到流氓敲詐,因拿不出錢來,被流氓在他腿上鑽了個洞。從此,石岜拄上了拐杖,十幾樁買賣一次沒談成。這時,專靠扛洋槍發財的女倒爺蘇迪找到他,要他去敲詐與中國女人鬼混的老外錢財,他不幹,遭到蘇迪一頓臭駡。於晶為了愛情和石岜結了婚,並到酒吧為歌星伴舞。她能忍受每天的勞累,但忍受不了石岜整天活得不耐煩的勁頭,兩人時常爭吵。石岜終沒勇氣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一天夜裏,他看着自己在墻上貌似強壯的身影,越發感到自己的渺小,他絶望了,終於一步步走上涼臺,墜樓自殺。六個月後,於晶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石小岜。
  幕後花絮 影片根據王朔小說《浮出海面》改編,主人公石岜是一個以往電影屏幕上沒有人物類型,他既有玩世不恭的一面,又不乏對生活的思考與選擇,表現了一種新的以往文化經驗無法解讀的文化現象,使過去常見的價值尺度難以對其作出評斷,也因為這些原因,是該片在問世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
佛教的輪回說
  “輪回”的梵語為sam!sa^ra。音譯僧娑洛。謂衆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註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衆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衆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過去現在因果經捲二、分別善惡業報經捲上、觀佛三昧海經捲六觀無量心品、法華經捲一、正法念處經捲四十一、南本涅盤經捲十六、大智度論捲三十、捲七十七、成唯識論捲四]
  (據《 佛學大詞典 》)
  附:【輪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衆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衆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amacron;ra。
  【輪回】《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謂衆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回(samsara) 】《 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篇) 》 lunhui 佛教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音譯僧娑洛。謂衆生於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采用這種理論作為它們的根本教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於“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係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决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為衆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復流轉,輪回不止。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但是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並且處於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麽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誰呢?有些部派佛教為瞭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恆的體性“一味藴”(“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衆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着一種永恆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黃心川)
  【輪回(梵sam!sa^ra,藏h!kyor-ba)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指衆生由於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迷界(六道)流轉生死。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云‘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捲三雲(大正3·644b)︰‘貪欲、嗔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衆生以是輪回三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捲一〈報恩品〉雲(大正3·295a)︰‘衆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 此種輪回思想,為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則源自靈魂轉生、靈魂不滅之原理。古《奧義書》(西元前七世紀前後)中,對於人死後之命運,曾提出‘五火二道’說,此當係輪回思想最原始之說法。其二道說謂人死,經火葬後,即赴月世界。此中,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識、完成正祭祀,則不久即可離開月世界,而抵達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過程稱為神道(deva-ya^na)。 而另一種人在一定期間停留在月世界之後,即隨着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進入植物的種子之中,而成為食此種子之人或犬等生命體的精子,最後再生為人或犬等。至於再生為何人或何物,則全依其前生之善惡多寡而定。此等過程稱為祖道(pitr!-ya^na)。 經由祖道再生者,將會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達梵天世界者則不必再生,因此亦無再度死亡之虞。 此種與業(karman)思想結合的輪回思想,佛教亦加以采用,並在思想上作進一步的演繹與發展。佛教認為,衆生由於無明與愛執而輪回於生死。其輪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輪回之說,即指後者而言。六道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說法,說一切有部則除去阿修羅而說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獄為最恐怖之處,天為最佳之處;此中之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或三惡趣;天、人、阿修羅稱為三善道,或三善趣。 中國漢藏地方與日本亦皆流傳有此等輪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歷代達賴、班禪等喇嘛轉生的信仰。而在文學、美術方面,此等思想之影響亦甚深遠。於釋迦之本生譚中,即頗多以輪回為主題的佛教故事,而印度之阿摩羅婆提(Amara^vati^)、阿旃陀(Ajanta^)石窟等地之雕刻,也都刻有此等輪回故事。
  ◎附一︰慧風〈輪回與業〉(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4}) 佛陀時代印度的輪回說與反輪回說 現在根據大小乘經論中所習見的有關於印度輪回思想的說法,約舉如下四種︰ (1)印度正統文化婆羅門教的輪回說︰婆羅門教以梵神為創造主,不唯創造了人間世界,也創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靈魂是梵所賦與,所以梵是‘大我’,給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於人類肉體的心髒。人如果能經常在森林中修習禪定,以淨潔自我的靈魂,以苦行剋服從肉體上所發生對物質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贖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後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這是善業;否則,便是惡業,死後靈魂要墮落到其他惡趣中去。 (2)瑜伽行者的輪回說︰釋迦牟尼佛陀時期,印度已出現反婆羅門教的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數論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靈魂從梵神轉變而來,而主張每個人的自我靈魂是獨立而不是依附於神。自我的靈魂原是純精神界的東西,叫做神我,因為起物質的享受欲望,遂與物質原素(自性)結合,因之失卻了獨立而展開這個現實的世界。神我是非常微小的東西,但一剎那可周轉整個肉體。如縱任欲樂的罪惡行為,神我就更會下墮到惡道中去,衹有靜修瑜伽行的禪定,製止神我上所起的愛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脫了物質的拘囚,死後就可以完全歸還到靈的世界,是之謂解脫輪回。釋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傢時曾訪問過的阿羅邏迦蘭與鬱頭羅羅摩子二仙人,據說就是數論派當時有名的學者。耆那教思想也接近這一派。 (3)宿作因論派的輪回說︰宿作因論是極端的機械宿命論。他們不僅主張今生靈魂上肉體上所受的苦樂是過去業所規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動,甚至一舉手、一動足、打個噴嚏,也是由過去業所規定的。這好像我國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命定論的思想。宿作因論者認為人就應該這樣聽天由命下去,待過去宿業消滅,自我的靈魂也就自然會得到解脫。因之,他們認為作惡固然不對,行善修持也都是多餘。六師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賒迦葉和迦羅鳩馱迦旃延,是屬於這一派。 (4)順世派死後無靈魂無輪回說︰由於婆羅門教的神權階級的教育,加上輪回因果說與機械的宿命論,當時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勝其負擔的苦悶,於是産生了一部分偏激思想起來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靈魂、否定了輪回,甚至否定了善惡的道德標準。他們認為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構成,於是産生感覺思想,到了死時,身體還歸四大,停止了感覺思想的作用,‘身死如油盡燈滅’精神也隨之死滅,既無靈魂不滅的這個東西,更談不到什麽靈魂的輪回轉生。因此,他們對於今生的善惡行為决定來生的苦樂因果說,是根本談不上的。他們說,在恆河北岸斬殺很多的人,不成為惡因,不會招苦果;在恆河南岸布施供養很多的人,不成為善因,不會招樂果。他們更唱現在享樂就是涅盤的論調,放浪形骸,縱情享樂,構成縱欲的頽廢的人生觀,佛教經論中稱之為順世外道,六師中富蘭那迦葉與阿耆翅捨欽婆羅,是屬於這一派。但在順世派中也産生一部分唯物論學者,繼承着印度原有科學,以須彌山為中心構成世界觀,以原子(極微)積聚說構成唯物論,後來佛教的論部發達,對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樣精微,顯然是受了這派思想方法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陀時代,也正是印度思想界極其自由發展和各派競興的時代,經論中揭示出當時思想的狀況是︰六十二見、九十六種外道並出,各自稱為‘唯我道尊’。以上舉出的四種類型,可以代表當時思想對於輪回與靈魂的說法。除順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種類型對靈魂、輪回都認為是實有的、是不斷的,佛教對順世派稱之為斷見外道,對其他三類稱之為常見外道。外道就是‘心遊道外’的意思,道,即法之自性、法之規律。 佛教談輪回是方便法 佛陀說輪回因果、說業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說法──當時印度人民的社會意識來說;可是把中心點放在善惡苦樂自作自受上,最後總結於法性。 首先就梵天來說吧。 (1)佛教不否定婆羅門教的梵,認為梵也不過是六道衆生的一個衆生,衹要人們能修初禪禪定,兼修四無量定,便可成為三界主的梵王,可是梵王定衰福盡,仍會下墮,未脫輪回,這樣,就剝奪了它的創造萬物的神格。 (2)佛教徒不應求生梵天,《雜阿含》四十經說,若不起梵天界想,雖是優婆塞,也與沙門一樣;這說明佛教是不崇拜天神,更說明佛教徒不許有求生梵天的思想。 (3)在《長阿含》的〈三明經〉,佛陀是痛快地否定了梵的存在。對於梵天是這樣,對其他的天也可類推。四禪、四空的二十二天,是依禪定淺深劃分,欲界六天是依所受欲樂厚薄决定,是圍繞着禪定業與十善業的中心來說。 佛教對於人道,始終是歌贊的,認為唯有人道纔有發起菩提心、學習菩薩行、成就佛道的可能,盛贊人身難得,喻之為如在高山頂上放根長綫穿入平地上一枚綉花針孔那樣的難能可貴,在大乘佛教,絶沒有厭離人間、對人間抱着消極態度的思想;最顯明的對比,就是在經論中不易找到贊美天堂那類的語句,而批評求生天道的人是‘以苦求苦’這類語句,倒是觸眼都是。人間果然有剛強難調難伏的衆生,但衹有剛強的衆生才能發起崇高的菩提心與饒益衆生莊嚴國土的偉大行動。人之所以為人,是基於人道之行──五戒的業力;人道之所以優越於其他四道,是人能發起饒益衆生的菩提心與菩薩行,能莊嚴世界,能淨佛國度。 餓鬼道,說是基於貪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 畜生道,說是基於癡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 地獄道,說是基於嗔心特重所發動的不善業。 鬼、畜、地獄,通稱三惡道;合前天、人,通稱五道(加入修羅道,通稱六道);輪轉再生,是依於禪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業力而招感;輪轉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為中心,因為唯人道才能發揮自由意志的力量。 輪回五道,既是印度人民所共有的思想,佛教所說天堂、地獄,絶非佛陀所獨創。如婆羅門教《摩奴法典》舉五十六個地獄,而《長阿含》〈大樓炭經〉佛陀所說的八寒八熱十六個根本地獄,就見之於《摩奴法典》;其他附庸的地獄,也大同小異。但這有根本不同之點的︰《摩奴法典》說梵特地創造地獄,來懲治不信仰梵的人的靈魂;而佛陀說的地獄則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惡業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正法念處經》捲十五說︰‘惡皆從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衆生,將來嚮惡處。此地獄惡處,最是苦惡處。莫係屬於心,常應隨法行,法行則常樂。’‘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長阿含》〈世記經〉也說‘汝自為惡,汝今自受’,正是說明自作自受一件事。‘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衆生,將來嚮惡趣’,說明心作心受,主要的是由於思想認識的錯誤,即對無常無我的內外境界緣生法上起不淨念而造惡,自食其果而受苦。反之,於一切法不起我執法執,我們所有的心意識都轉成智慧,一切行為都能符合一切法的法性,這就是安住涅盤安樂境界。 佛教輪回說的特點 佛教輪回說的特點是︰(1)否定創造主的神與靈魂;(2)面對現實具有自由意志的業力;(3)以破輪回為目的;(4)結歸於掌握法性安住涅盤。 (1)一般宗教認為天堂、地獄和人間,都是唯一無二之神所創造,佛教否定造物主,而主張一切法由於因緣生則生,因緣滅則滅,生滅無常,是一切法的規律。所以從這方面說,佛教是澈底的無神論者。又一般宗教也認為人們的個體生命輪回的主體是靈魂,為造物主所賦予;佛教既否定創造主,也否定單獨有個常住不變的靈魂升沉出沒於諸趣。雖然,在經論中說到輪回的主體似乎有個靈魂的東西存在,如《法句經》〈生死品〉中說的︰‘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復受身,如輪轉着地。’但這正是指被妄心所誑現起似我的幻相,正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的這個東西,也衹是生滅無常五種(色、受、想、行、識為五藴,色即物質法,受想行識是精神法,藴是聚集的意思)中心法現象的一種,是大乘經論所指出的第八識,它的本身既不是我,也不是靈魂,衹是八種心行(行,即生滅變遷義)中的一法,也是因緣生法之一,既不是獨存的靈魂,也不能稱之為永恆不變的我。《雜阿含》四十五經偈︰‘如和合衆材,世名之為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為衆生。’可是由於我執不忘,這個五藴和合相生有生命的衆生,八識心行之一的識神,永遠成為輪回的主體,流轉生死無有窮盡。 誰來促使諸藴和合?誰來驅使識神輪轉?佛教稱之為業力。 (2)業力說在印度雖起於公歷紀元前一千年左右,但它的善惡業的標準以是否崇拜梵神來决定;而佛教則以是否符合於法的規律為標準,來判斷善惡或淨不淨業的性質。 五戒、十善、禪定固是善業,但若我執未忘、從個人自私的觀點出發,則都是不淨業;如能忘我而行善業,更能體現大悲利益衆生,纔名淨業。不淨業,是促使諸藴和合的要素,是驅使識神輪轉的動力。不淨業的善行,是招感人間、天堂之果,不淨業的惡行,是招感三惡道之果。《雜阿含》四十五經偈雲︰‘車從諸業起,心識轉於車,隨因而轉至,因壞則車亡。’忘我,則生死之因壞,輪回之果亡,淨業的大悲行,則雖處生死已破輪回,正是莊嚴衆生,莊嚴淨土之菩提行。 業,就是行為,身、口、意三業善惡或淨不淨的行為,以意業為主體,身口二業是聽意業的指揮,而實際表現於具體行動的,則是身口二業。所以果之苦樂,由業之善惡,業之善惡,又由於動發具體行動的意業與欲望(正欲就是菩提心)是否正確為决定。認識錯誤,欲望不正確名為惑;認識與欲望正確稱為智慧。由惑故造不淨業,由不淨業故招輪回五道之果;反之,智慧現前故行淨業,由淨業故嚴佛土果。生死輪回與淨佛國度,業是動力因,業是最具活力最富於創造性。好像畫傢作畫,奮其自由藝術的手腕,在畫布上塗着種種濃淡的色彩,創作出醜惡或美麗的作品,所以《華嚴經》有‘心(指發動身口行為的意業)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藴’之喻。因之佛教雖談三世因果而全神集中於現世指揮身口行為的意業,展望於未來的美好樂果。因為現世經驗界的苦樂之果,它不落於善惡,唯是無記,它不衹是個人獨受,也是社會共感;唯現在的行為,纔是播下未來苦樂的種子之因,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我們應如何慎重其選種善惡的標準?這樣,未來苦樂之果操之於現在之業,面對現實的世界,得依主觀意識的改造、心力的改造,來改造社會、改造世界。過去一般佛教徒愛談過去之因和現受苦樂之果,來強調善惡;這是不唯落於印度宿命論外道的窠臼,也是把佛陀談三世因果精神本末倒置了,直是一種庸俗的因果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3)佛教在世俗諦方面雖不否定輪回,在真勝義諦方面是破輪回輪回三界,亦稱三有,在十二因緣中稱為‘有支’;逆觀還滅的十二因緣觀稱‘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佛陀自稱‘破有法王’;若輪回果是常住性、真實性,則如虛空之不可破滅,衆生永無成佛之可能。《正法念經》中之‘心能誑衆生’這一句話,是說明輪回根本是虛妄性,由妄心執我執有靈魂,於是有我貪、我愛、我欲等惑而造不淨的善惡行為,牽引種種五藴而有生死輪回,一到了遣除我執,通達真勝義諦,回觀輪回生死,如夢中事一般,方知輪回是賺誑衆生的境界,於無生死中見有生死,枉受苦惱;菩薩之大悲淨行,正緣是而發。今之多數佛教徒,不敢赤裸裸地荷擔佛陀傢業,不肯立地踏破輪回,不為饒益衆生廣修莊嚴淨土之行;衹是強調過去之因,今世之果,忘卻佛陀逆觀還滅的後半段,衹是順嚮流轉生死門中去,直是宿作因論的外道徒衆而已。 (4)佛教之談輪回,目的是在打破輪回,不僅是‘不墮於惡趣’而已。因為衆生之所以有輪回生死,是由於對宇宙萬有內外一切法上沒有認識緣生一切法的自性,即於本來無我的生滅變異的精神界上而起永恆靈魂的我執,於原無實體的生滅變異的物質界上而起常住凝固的法執;於是以自我為中心,計較利害得失,昧於一切法緣生緣滅變遷不停的規律而造作諸業,因之而有輪回,是謂生死衆生顛倒相,是謂一切行不相應。倘能學習佛教理論與實踐,則能認識一切法自性,於精神界上還它一個無我,於物質界上不起固執,另有個不變本體常存,於內外一切法上掌握到‘諸法無常,諸行無我’的法的規律,於是思想意識上不是謂雖處生死即是涅盤,是謂‘一切行相應’。故涅盤不是別物,即是隨順一切法的生滅變異的規律,唯此變異的規律纔是‘不變常住’,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亦稱法性,有佛出世是這樣,無佛出世也是這樣,釋迦佛陀證悟此法性,安住此法性中,是名‘隨法行’,是名‘常安樂’(見上引《正法念經》偈意)。以安住於法性故,生死與涅盤統一,凡夫與佛陀統一,更無輪回可出,假名為踏破輪回,超出三界。現引《大方便報恩經》句,作為本文的結語︰‘佛以法為師,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
  ◎附二︰和哲郎〈輪回思想與無我思想是否屬同一體係?〉(摘錄自《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第三章) ‘靈魂的輪回轉生’這種思想,果真與無我之思想屬於同一體係嗎?這種問題自古已被註意到,並且有人嘗試將輪回思想從佛教根本思想中抽離出來。駁斥這種嘗試而認為輪回思想是‘佛教思想之基礎’,或認為‘在佛教人生觀上,具有最重要的意義’的人,當然也意識到其中之睏境,並且以除卻此難題作為解釋輪回思想的主要問題。在此,我們也想從這種所謂的‘睏境’中導出問題。 輪回思想與無我思想的調和所以發生睏難,這是因為在轉生途中,輪回思想是基於保持自我同一的‘我’或‘靈魂’的信仰,而無我思想則是徹底地主張排除這種‘我’或‘靈魂’。調合如此明顯差異的兩種思想,本來是不可能的,根本不能成為問題。但是,難以調合的問題卻是在於認為這兩種思想都是佛陀所說,因此,其內部不得不有結合。亦即真正的睏難所在,不是在於能否調合這兩種思想,而是在於要將這兩種思想都歸於由佛陀所出。 若是如此,為什麽我們必須將這兩種思想視為出自同一人的思想?理由相當簡單,因為在《阿含經》中,有述說無我的教法,同時也有述說輪回思想的教法。甚至在某些經典中,兩者被混合地敘述。而述說者都是佛陀。──因此,問題又轉移到原典批評的領域。 阿含經典真是忠實地傳達佛陀的思想嗎?以佛陀為主角的經典所敘述的思想,難道不會與歷史人物的釋迦的思想有差異?原始教團中種種差異的傾嚮、思潮等,難道不會製作出同樣是以佛陀為主角而思想卻完全差異的經典?若根據前述這些問題的探討,則將兩種不同的思想全然歸於佛陀的這種立場,嚴格說來是應受批判的。兩種不同的思想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兩者雖然在原始教團就已存在,但我們沒有必要一定得作出兩者有內在統一的解釋。何況,後代教團努力調合兩者的行為,並不能作為兩者本來就是調合的證據,毌寧正是它的反證。 像這樣,解釋輪回思想的睏難,實際上可歸於原典批評之不足。不警覺此不足,而嘗試將無我思想與輪回思想結合的解釋,對我們而言,似乎使輪回思想成為更不可解。或說︰‘若依從佛陀,則吾人之生命不因死而同時滅絶。意識性的活動雖然伴隨五根之破壞而休止,但生之根本意志(無明)卻是以生時的經驗(業)為性格而繼續留下痕跡。而且,於此性格中若加以開發,則當然會具備成為五藴的可能性;而且隨着性格,更具有將自己實現為特定有情的創造力。衹是不能將此生命之當體解為如同空間性的存在……。這正是佛教中的輪回主體異於通常所說的半物質性的靈魂觀之處,若依佛陀的真諦見地而觀,此當體之生命應屬於現在所說的第四次元(The fourth di-men-sion)的範圍。而這正是佛教輪回觀之極其難解之處。……若是如此,則此當體之生命要如何再次實現自己?……以乾闥婆或識為名的生命,以父母的和合為緣,將自己實現為胎生的有情而出發。至此,超空間性的生命,至少在身體上接受空間性的規定,亦即獲得一定的身分。如此,經過所謂的胎內五位,終於出生,營求基於其身分的實際活動。此即再生。’(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 根據這種解釋,輪回主體是屬於第四次元的‘生命之當體’,是由於妊娠出生而成為空間性的存在的人。又,在死亡之時,此‘生命之當體’作為‘被給予性格的意志’而繼續存在,而且依其性格再次創造自己為特定之有情。若是如此,則此輪回主體即使不被稱為‘我’或‘靈魂’,它也必須是具有特殊性格的某者。然而,若允許說這樣的自我同一,則將墮入有我論。因此,為了與無我的思想一致,必須主張特殊的性格是會變化的。 此地所說的性格,就是‘意志被附上習慣的性格’、‘生命在營造自我創造時的內在規定’的業,但這種業,由於‘其本質是具有創造力的意志’,所以是‘經由自己之力而創造未來’,‘不斷地變化,將從前的經驗吸收成為自己,以此為原動力嚮前推進的創造的進化。’從中,我們見到由於生之意志本身是創造性的,所以在意志中所被刻劃出的‘性格’也是創造性的、變化性的。 是‘生命的流動性的變化’同時是‘生命的內在規定’的性格如果也是‘不斷地變化’,則‘性格’的意義何在?若以‘切離性格的生命’為A,則‘因為A的本來性質,一刻也不休止,因此,其活動直接為自身帶來一種性格。以此為A′。A′基於被給予的性格而活動,帶來A〞的性格。’若是如此,變化的是生命而不是性格。A′的性格與A〞的性格以它不會變化的特殊性,成為生命變化的基礎。‘從幼蟲成為蛹,從蛹成為蛾,就外在而言,雖然完全不同,但追根究底,總是由同一蟲體而出的變化。’同一蟲體雖有變化,但幼蟲的特殊性與蛹的特殊性沒有變化。所謂特殊性會變化也就是沒有特殊性,因此,幼蟲與蛹不能區別,同一蟲體的變化不能成立。若是如此,以A′、A〞之例而言,生命或意志不外是從一種性格轉移或變化成另外的性格。 輪回的主體是生之意志,而不是被給予特殊性格的意志。換言之,衹有生命的流動變化,而沒有‘輪回’。‘佛陀衹要是在變化之上建立輪回,則佛教之輪回論已經不是文義上的輪回說。……變化的當體就是輪回,沒有在空間往返的靈魂。亦即如同不是幼蟲死了成為蛹、蛾,而是蟲直接變化成為蛹、蛾;我們的生命也改變其本身,不久之後,成為馬、牛或在地獄、天堂。所有業自身(?)會變成其本身。此名之為輪回。’若是如此,則這與說輪回思想在佛教中失其本來意義是相同的。 我們無法理解前述那種非輪回說之輪回說。比起這種解釋更不可解的是︰在前述的解釋中雖然反覆出現‘若依佛陀的話’,但在阿含經典中,很難找到證據。出現在經典中的輪回思想絶不是前面所述的那麽難以理解。最常出現的思想是︰由於造作惡業,人死後墮於地獄、畜生,即使出生在人間也會獲得短命、下賤、醜惡等果報;若積善業則死後能生天,若生於人間即得長命、高貴、殊勝等果報。這是業之輪回的意義,因而歐登貝格(Oldenberg)也在‘道德的酬應’上,探尋輪回思想的中心意義。這種道德的酬應,若不是指同一的人格去接受由自己的業所引出的報應,就失其意義。從輪回思想開始作為輪回思想的歷史關係,或從道德的酬應之思想的論理意義而言,這當然是應該被承認的。 關於這點,經典中有很明顯地敘述。‘你的惡業不是來自你的母親,也不是來自你的父親、兄弟、姊妹、朋友、親族、禁欲行者、婆羅門、諸神等等。你自己造了惡業,必須自己遭受果報。’喜於殺害生物者,死後生於地獄中;嘗受殺生之惡果者必是造作殺生者。因此,不能不承認輪回主體的同一的‘我’。衹要是輪回思想,在這一點上就無法動搖。因此,童女迦葉再三地嚮否定他世、再生,以及善惡業果報的婆羅門闡述靈魂之存在。其問答如下︰ (1)問︰‘我屢次囑咐瀕臨死亡的造作惡業者,如果他們再生於地獄就請他們來告訴我他們所受的業報,他們也都許下承諾,但到現在一直都沒有人來告訴我。’ 答︰‘這是當然之事。獄鬼不可能釋放被拘捕者。墮入地獄者不能被釋放回來。’ (2)問︰‘我也屢次請求積聚善業者回來報告其生天之果報,但仍是沒有音信。’ 答︰‘這也是當然之事。一旦生於天上,自然不願意回到人間。’ (3)問︰‘生於忉利天是何景況?’ 答︰‘忉利天的一天等於地上的百年。因此即使想在生於忉利天的兩、三天後回到人間來嚮你報告,你也無法見到。’ (4)問︰‘你怎麽知道有忉利天以及其中一日相當於人間百年?’ 答︰‘你無法瞭解這點,就如同盲人不知顔色。’ (5)問︰‘曾以大釜煮殺盜賊,藉以查看靈魂如何脫出,但並無所見,因此可知無有他世?’ 答︰‘當你晝寢夢遊山野時,難道你的侍女也見過你的靈魂出入你的身體?我們不應以目前之事觀看衆生,應以天眼力來觀察。衆生此死彼生,由彼生此。’ 除此之外,童女迦葉以木中求火,或法蠃貝中求聲的譬喻來反駁於肉體中求靈魂。透過這段的問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以夢為靈魂之漂遊這種素樸的靈魂信仰,已經和輪回思想結合。《中阿含》〈鸚鵡經〉白狗的故事更是顯著的證據。鸚鵡摩納之父都提因增上慢死後生為摩納傢中的白狗。經過佛陀指點的摩納,即返回傢中試探白狗。摩納問白狗︰‘你的前世如果真是我的父親,那就請你跳到大床鋪上。’白狗如其所說即跳到床上。摩納又問︰‘如果你真是我的父親,請你告訴我藏寶之處。’白狗即用口與腳指引藏寶之處。再生為白狗的都提還保持其前世的記憶,並且聽懂人類的語言。這種類型的輪回譚,雖然有可能是後世所附加,但可以視為是在給予童女迦葉之問答中的靈魂信仰正統的地位。 像這樣,從經藏中可找出前述的輪回思想。這種思想不是出現在純粹述說無我五藴緣起等等的經典,而是出現在神話色彩濃厚的作品中。從童女迦葉的問答,我們可以推測出︰這種思想是在對抗流行於當時,否定善惡報應的享樂主義,因此頗受原始教團歡迎。它與製作神話式的、文學式的作品的傾嚮結合,並且時常出現於經藏中。不過,即使原始教團歡迎這種思想,但也不能成為它與無我思想內在能夠結合的證據。無論如何,它是不同立場的思想,經藏衹不過如實地傳達出兩種不同的思想而已。 無我五藴緣起的立場,並不像自然科學的認識那樣排斥靈魂與他界。眼前感覺的對象或想像所産生的神話的對象,衹要是因五藴或六入而存在,它就不是不同的資格。在詩人的幻視中所見的、所感受的他界,衹要是以鮮明的具象給予人們印象,就可以認為它與現實世界一樣,同樣具有現實性。例如,無妨將地獄的獄鬼視為與人類同樣由五藴所生,或者是名色。但是,這也衹是存在於無明的立場上。 如同輪回主體的我是現實性的,業的輪回轉生也是現實性的;如同我是無,業的輪回轉生也是無。因此,在無我的立場上沒有輪回。體現無我的真理時,輪回也就消失。在述說無我的經典中,對於提出‘若說色受想行識無我,則無我之業如何被我所觸’的問者所作的回答,正是在顯示這點。佛陀在將這種疑問稱為愚癡無明之後,就述說無常、苦、無我之法,並作出結論‘若如是觀則生解脫真實智,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對於應如何思考無我的業的作者這個問題,佛陀沒有正面地給予答覆,但是卻表明了因正觀無我而到達的解脫境界是無生也無業,並且是沒有其他存在的境地。因此,業與作者的問題並不存在。因此,‘無我的業’這種問題也失其意義。就這一點看來,這類經典中佛陀的回答方式,可說十分值得註目。 在無我的立場或在明的立場上,業的輪回並不成立──這種情形在述說緣起的經典中可以見到。‘喬達摩!如何彼行彼受?’‘婆羅門!所謂彼行彼受,是一種極端。’‘若是如此,喬達摩!如何他者所行他者所受?’‘婆羅門!若說他者所行他者所受,也是另一種極端。婆羅門!離此二者如來依中說法。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在漢譯經典中,顯然是以第一種極端為常見,另一種極端為斷見。‘汝自身行此惡業,汝自己受其果報’的思想,被視為是主張靈魂存在的常見而被排斥。而且,前面所引用的童女迦葉之問答,不得不視為是在顯示常見、斷見的對立。 緣起說是在駁斥肯定或否定靈魂輪回的任何一說,而以法之緣起代之。然而緣起說是采取何種意義來取代輪回思想?前面我們曾經論及︰將緣起說視為輪回過程的說明,是阿毗達磨式的解釋,並不是緣起說的本來意義。前面所引用的經典顯然不具有這種解釋的色彩。緣起說與由於業的時間性的輪回無關,並且不是以時間性的業與報的關係為問題。駁斥與真的認識無關(即靈魂與他世是否存在)的形上學的問題,而認為衹有觀法纔是真的認識,以及探究法法之間的緣起關係的──纔是緣起說。因此,就這種說法而言,如同基於緣起法而有,具體性的、經驗性的業(行為),以及業之造作者的我;忉利天與地獄等等的他世界;衹要在想像上,具有具體性的形態,或給與人心具體性的力量,則它也同樣是基於緣起法而存在。 但是,這種存在仍都屬於無明之領域,並不是觀法的立場。例如所謂的‘彼行彼受’,衹能立於無明的立場而言,若基於觀法的立場,說‘彼行’或‘彼受’都不被允許,因此,與同一的他有關的業之報應也不能說。也就是說,業的‘輪回’並不是法。如來駁斥這點而說‘法’。這就是以緣起說代替輪回說的意義。 諸如此類的敘述,我們在其他經典也可找到。‘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作如是主張的嗏帝比丘,當被世尊問及何謂‘識’時,他回答說︰‘世尊!即是在此處、在彼處接受善惡業之果報者’,但世尊給予嚴厲地斥責,世尊並告以識是因緣而起,而且詳述緣起。其後,世尊又問︰‘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過去作是念,我過去時有、我過去時無,雲何過去時有,何由過去時有耶。’‘不也,世尊。’‘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未來作是念,我未來當有,我未來當無,雲何未來有,何由未來有耶。’‘不也,世尊!’顯然這是輪回轉生的問題之排除。依此立場而言,述說過去世自己是如何存在的一切本生譚,以及思考自己在未來世將是如何景況的一切輪回說,都衹是立於不瞭解存在真相的凡夫的立場所産生的。 在凡夫的立場上,這些想像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同樣對人心具有作用。但是,這種想像的世界,並不具有形上學性的實在性,衹是基於法而存在。當凡夫的立場被止揚時,這一切也都被止揚。若是如此,則以相等的立場而將輪回思想與緣起說加以結合,顯然是極不合理。 [參考資料]《觀佛三昧海經》捲六〈觀四無量心品〉;《七佛經》;《分別善惡報應經》捲上;《大智度論》捲三十、捲七十七;《成唯識論》捲四;佐佐木現順《業と運命》;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宇宙論〉;木村泰賢着·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二篇第四章;石上玄一郎《輪回と轉生》。
輪回樂隊
  樂隊成員: 主唱---吳桐(前主唱現已離隊)吳遙(現主唱) 吉它---趙魏、李強 貝斯---周旭 鼓手---尚巍
  成員均畢業於音樂專科大學,有紮實的音樂基礎、良好的音樂修養,他們是正統音樂的變調者,善於把古典音樂與民族音樂巧妙的結合,使他們音樂更加優美。 他們把希望、積極嚮上的東西,對生活的激情註入到了自己的音樂中。 1991年 樂隊成立 1993年 發表第一首作品《烽火揚州路》 1995年 發行第一張專輯《創造》 1996年 榮獲上海東方臺評選最佳樂隊組合奬 榮獲中國流行歌壇十年回顧成就奬 1997年 1月 簽約於JVC唱片 1997年 9月 發行第2張專輯《心樂集》 "花犄角"連續十六周榮登榜首 1997年 12月《心樂集》獲九七年度專輯銷量前十位 1998年 4月與國內九支著名搖滾樂隊共同參加"98新鄉新音樂會" 1998年 11月參加在日本新瀉舉行的亞洲音樂節
  作品:《創造》1995年
  《心樂集》1997年
  《春去春來》(單麯)2000年
  《我的太陽》2002年
  《超越》2002年(收錄《春去春來》)
  《期待》(04'輪回重組後的首張專輯
佛教百科
  【輪回(samsara)】  lunhui
    佛教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音譯僧娑洛。謂衆生於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采用這種理論作為它們的根本教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於“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係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决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為衆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復流轉,輪回不止。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但是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並且處於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麽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誰呢?有些部派佛教為瞭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恆的體性“一味藴”(“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衆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着一種永恆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黃心川)
佛教百科
  【輪回】 (術語)衆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衆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ara。
百科辭典
  lunhui
  輪回
  sa□s□ra
    印度唯心論哲學派別通用的術語。音譯“僧娑洛”。指死後“我”(靈魂)的轉生,即印度哲學所稱的來世界報論。
    輪回論形成於奧義書時期。在此之前,梵書尚沒有涉及係統輪回之說,衹講作祭祀善行者,死後升天;作反祭祀惡行者,死後墮入無底深淵。
    正統的婆羅門教,包括以後印度教和所有唯心主義派別,繼承奧義書的輪回學說,固執靈魂轉生之見。認為“我”是一體二位,分“不滅之我”與“生滅之我”;後者是前者的幻現,也是承受輪回轉生的主體。佛教標榜無我,反對有我;但在輪回問題上,卻和婆羅門教持同一看法,並且進一步發展了輪回論。奧義書認為,輪回在時間上貫通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包攝三道,即天道、祖道(人間)、獸道(地獄)。佛教則擴展為六道四生。六道即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即胎生、卵生、化生、濕生。每類生物的肉體消亡之後,它的靈魂在它生前或善或惡的業力支配下,換取相應的新的軀體;如是三世循環,生復無已。此即所謂六道輪回。然而,佛教的無我主張與它的輪回立場是矛盾的。為了掩飾這一矛盾,它把輪回的主體改稱為“中陰”或“中有”(亦作中陰身或中有體)。耆那教則把輪回的主體叫做補特伽羅(個體)。但真正無我論者、輪回的徹底否定論者是唯物論的順世派。六師之一富蘭那·迦葉亦是業報 -輪回的否定論者。
     (巫白慧)
    
佛教百科
  【輪回】謂衆生從無始以來,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英文解釋
  1. n.:  metempsychosis,  palingenesis,  rebirth,  samsara,  transmigration,  incarnation,  wheel of lif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eternal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2. adj.:  palingenetic
  3. vi.:  transmigrate
相關詞
歷史文化傳說閻王醫學催眠術靈魂心理學
遊戲仙劍說不得大師賊門圖書精神病學
前世今生堂生死啓蒙課暴雨娛樂山寨抄襲更多結果...
包含詞
e輪回輪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