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藍采和 Lan Caihe
踏歌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顔三春樹, 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 金銀宮闕高嵯峨。 |
|
詩人: 河中鬼 He Zhonggui
河水流溷溷,山頭種蕎麥。兩個鬍孫門底來, 東傢阿嫂决一百。 |
|
詩人: 朱敦儒 Zhu Dunru
宴闋。 散津亭鼓吹扁舟發。 離魂黯、隱隱陽關徹。 更風愁雨細添凄切。 恨結。 嘆良朋雅會輕離訣。 一年價、把酒風花月。 便山遙水遠分吳越。 書倩雁,夢藉蝶。 重相見、且把歸期說。 衹愁到他日,彼此萍蹤別。 總難如、前會時節。 |
|
詩人: 辛棄疾 Xin Qiji
攧厥。 看精神、壓一龐兒劣。 更言語、一似春鶯滑。 一團兒、美滿香和雪。 去也。 把春衫、換卻同心結。 嚮人道、不怕輕離別。 問昨宵、因甚歌聲咽。 秋被夢,春閨月。 舊傢事、卻對何人說。 告弟弟莫趁蜂和蝶。 有春歸花落時節。 |
|
請鑒賞:
|
|
①以腳踏地,拉手而歌連袂踏歌。②行吟;邊走邊歌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
傳統的群衆歌舞形式。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同的特徵是集體性,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牽手或搭肩,上身動作不多,主要是腳下的舞步變化,邊歌邊舞 |
|
亦作“蹋歌”。
1.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 唐 儲光羲 《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資治通鑒·唐則天後聖歷元年》:“尚書位任非輕,乃為虜蹋歌。” 鬍三省 註:“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記得昨宵踏歌處,有人連臂唱刀鐶。” 鄧拓 《憶多姿·趕集》詞:“最是春風吹舞衣,踏歌如夢飛。”參見“ 踏地 ”。 |
|
指行吟;邊走邊歌。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李白 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
【舞蹈民歌】
君若天上雲
儂似雲中鳥
相隨相依
映日禦風
君若湖中水
儂似水心花
相親相戀
浴月弄影
人間緣何聚散
人間何有悲歡
但願與君長相守
莫作曇花一現
《踏歌》以民間形態、古典形態交融共同詮釋了從漢代起就有記載的歌舞相合的民間自娛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連唐人劉禹錫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詩情,面對“帶香偎半笑,爭窈窕”的南國佳人賦上一首《踏歌行》。
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嚮觀衆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遊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衆生。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徵。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 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嚮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綫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幹連同雙袖嚮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呵成,讓觀衆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若“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鬆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鬆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鬆膝、傾胯的體態必然會使重心下降,加之順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個軀幹呈現出“親地”的勢態來。這是剖析後的結論,但舞蹈《踏歌》從視覺感上講並未曾見絲毫的“墜”感,此中緣由在於那非長非短、恰到好處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雙重性。
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處處充盈於作品的舉手投足間。漢魏之風濃郁的《踏歌》從舞臺構圖上盡顯“詩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轉,仿佛鶯嬌燕奼”。更為詩意的還在於作品處處滲透、蔓延出的情思,詞曰:“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踏歌》詞)。在這聲聲柔媚萬千的吳儂軟語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麗的一道景緻嗎?情,息息相通;詩,朗朗上口。
【詞牌名】
踏歌
詞牌名
代表作·宋·朱敦儒
宴闋。
散津亭鼓吹扁舟發。
離魂黯、隱隱陽關徹。
更風愁雨細添凄切。
恨結。
嘆良朋雅會輕離訣。
一年價、把酒風花月。
便山遙水遠分吳越。
書倩雁,夢藉蝶。
重相見、且把歸期說。
衹愁到他日,彼此萍蹤別。
總難如、前會時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