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跳蚤效應
目錄
No. 1
  英文名稱:fleas effect
名稱來源
  “跳蚤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實驗:
  生物學家曾經將跳蚤隨意嚮地上一拋,它能從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個蓋子,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後,拿掉蓋子就會發現,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已經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直至結束生命都是如此。為什麽呢?理由很簡單,它們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情況,不再改變。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樣,有什麽樣的目標就有什麽樣的人生。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麽,可就是遲遲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有什麽樣的目標,就有什麽樣的人生!
故事例子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進入太平洋中,開始嚮加州海岸遊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這名婦女叫費羅倫絲·柯德威剋。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鐘頭一個鐘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註視着她。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15個鐘頭之後,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麽也看不到。幾十分鐘之後,人們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衹有半英裏!
  當別人告訴她這個事實後,從寒冷中慢慢復蘇的她很沮喪,她告訴記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柯德威剋小姐一生中就衹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記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鐘頭。
  對於柯德威剋這樣的遊泳好手來說,尚且需要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對一般的人來說就尤其如此。同樣,一個企業要想取得成功,也要為自己設定一個可以追逐的目標。摩托羅拉公司就是因追逐目標而成功的典型。
  在美國企業界,有一個深孚衆望的奬項--美國國傢品質奬。它象徵着美國企業界的最高榮譽。贏得此奬的企業,必須是能生産全國最高品質産品的企業。
  為贏得該項奬項,摩托羅拉公司從1981年就開始了競爭。它派了一個偵察小組,分赴世界各地表現優異的製造機構進行考察。目的不僅是看他們怎麽做,也要看他們如何精益求精。所有摩托羅拉的員工都面臨着挑戰,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錯誤率。一批以時計酬的工人,負責指出錯誤並有奬賞。結果是産品錯誤率降低了90%,但摩托羅拉仍不滿意。公司又設定了新的目標:所生産的電話的合格率達到99。997%。所有摩托羅拉員工,都收到一張皮夾大小的卡片,上面標示着公司的目標。公司還製作了一盒錄像帶,解釋為什麽99%的産品無故障仍嫌不足。這盒錄像帶指出,如果這個國傢的每一個人,都以99%的品質來工作,那每年就會有二十萬份錯誤的醫藥處方,更別說會有三萬名新生兒,被醫生或護士失手掉落地上。試問,99%的品質,對於將其性命托付給摩托羅拉無綫電話的警察而言,是否足夠?
  1988年,66傢公司開始競奪美國國傢品質奬。大部分參賽單位實際上都是一些像ibm、柯達、惠普等大公司的某一部門,但摩托羅拉卻以整個公司為單位參加競賽,並以絶對的優勢輕鬆奪魁。
  1988年度,摩托羅拉因減掉了昂貴的零件修復與替換工作,而節省了二億五千萬美元。收入增加了23%,利潤提高了44%,達到前所未有的記錄。這樣的盈餘回報是令人欣慰的,也出乎原先的預期。一名主管聲稱:“得美國國傢品質奬,有一種金錢買不到的奇效。”這就是目標的效力,有什麽樣的目標就有什麽樣的人生。目標使我們産生積極性。
  還記得阿拉丁神燈嗎?衹要你用手摩擦一下,就能從神燈裏面跑出一個精靈,幫助你實現心中的願望。此刻,這個精靈就在你的身上。快告訴它你的目標吧,它馬上就能幫你實現!
黃金啓示
  1、 勇敢地突破自我限製。“自我設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變成“爬蚤”並非自身已失去跳躍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後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孩子如果在面對失敗後,父母要善於幫孩子分析問題,鼓勵孩子勇敢去超越自己。
  2、 教育孩子敢於追求成功。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已經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辦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父母要將成功的信念註入孩子的血液中。“我相信我能成為一個好學生!”“我努力我一定成功!”“我是最棒的,我能行!”
中國足球的跳蚤效應
  不單跳蚤這樣,中國足球亦是如此。在經歷了年復一年、接二連三的失敗過後,中國足球是早已成為一隻沒有追求的麻雀,且不說衝出亞洲、走嚮世界,恐日癥、懼韓癥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牢籠。這就好比原來可以跳到1。8米高的跳蚤,在經歷過許多次的撞擊之後,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從而調整了跳的高度,久而久之,其最高也就能跳一米了。以弱者自居可以迷糊對手,可以減輕失敗所帶來的傷害,但如果不單自己把自己定位為弱者,而且不爭最先、不恥最後的話,那麽是沒有美好未來可言的,等待自己的就衹有不斷地失敗,不斷地遭受挫折,繼而不斷下調自己的目標,最終可能衹能跳高到10釐米。
  但如果將蓋子再往下壓,使跳蚤感到近在咫尺的死亡的威脅的時候,“舉亦死,亡亦死”,跳蚤就會像陳勝吳廣當年發起農民起義那樣揭桿而起,說不定還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對於中國足球而言,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到來了,澳大利亞作為亞洲足球的新軍就好比這頂蓋子,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中國足球的生存。他們能夠在一球落後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逼搶把日本隊掀個四腳朝天,以3:1取勝就足以證明他們非凡的實力。如果說在澳大利亞加盟亞洲以前,中國足球憑藉現有的實力衝擊下屆世界杯還有一綫希望的話,那麽在此之後,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中國隊的這份羹一定會被澳洲人奪走,最終輸掉的是自己的底褲。
包含詞
中國足球的跳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