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文學名:跳羚
中文目名:偶蹄目
中文科名:牛科
中文屬名:跳羚屬
中文俗名:南非小羚羊
拉丁文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
英文名:springbok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zimmermann,1780
物種信息:是羚羊類中最善於跳躍的種類。跳起時脊背弓起,四肢下伸而靠攏。因一躍可高達3~3.5米,而得名。體長1.2~1.5米,肩高68~90釐米,體重32~36千克;四肢細長;背面毛色黃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在身體兩側背腹之間有一紅褐色條帶;背部中央有1條縱嚮的由皮膚下凹而形成的褶皺,褶皺內的毛為白色,當受驚而開始逃跑時,褶皺展開,出現1條明顯的白脊,這是嚮同伴告警的信號;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環棱。跳羚是南非共和國的國徽。産於南非、西南非洲、博茨瓦納和安哥拉,棲息於無樹草原。在幹旱季節為尋找新的草場而結大群進行長距離遷移。以草類和灌木嫩枝為食,如有足夠的青草則不飲水。每年5月發情交配,孕期6個月,通常在11~12月産仔,每胎1仔。鬣狗、兀鷹等為其天敵。由於長期大量獵捕,現在已很稀少,棲息於南非的幾個國傢公園及其附近地區。由於易於飼養,成為動物園中有名的觀賞動物。
偶蹄目牛科跳羚屬的唯一種。是羚羊類中最善於跳躍的種類。跳起時脊背弓起,四肢下伸而靠攏。因一躍可高達3~3.5米,而得名。
體長1.2~1.5米,肩高68~90釐米,體重32~36千克;四肢細長;背面毛色黃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在身體兩側背腹之間有一紅褐色條帶;背部中央有1條縱嚮的由皮膚下凹而形成的褶皺,褶皺內的毛為白色,當受驚而開始逃跑時,褶皺展開,出現1條明顯的白脊,這是嚮同伴告警的信號;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環棱。
産於南非,棲息於無樹草原。在幹旱季節為尋找新的草場而結大群進行長距離遷移。以草類和灌木嫩枝為食,如有足夠的青草則不飲水。每年5月發情交配,孕期6個月,通常在11~12月産仔,每胎1仔。鬣狗、兀鷹等為其天敵。
由於長期大量獵捕,現在已很稀少,棲息於南非的幾個國傢公園及其附近地區。由於易於飼養,成為動物園中有名的觀賞動物。 | | 中文學名:跳羚
中文俗名:南非小羚羊
拉丁文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
英文名:Springbok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Zimmermann,1780
分類地位:跳羚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偶蹄目、牛科、跳羚屬的唯一種。
形態特徵:體長1.2~1.5米,肩高68~90釐米,體重32~36千克;四肢細長;背面毛色黃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在身體兩側背腹之間有一紅褐色條帶;背部中央有1條縱嚮的由皮膚下凹而形成的褶皺,褶皺內的毛為白色,當受驚而開始逃跑時,褶皺展開,出現1條明顯的白脊,這是嚮同伴告警的信號;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環棱。
生活習性:産於南非、西南非洲、博茨瓦納和安哥拉,棲息於無樹草原。是羚羊類中最善於跳躍的種類。跳起時脊背弓起,四肢下伸而靠攏。因一躍可高達3~3.5米,而得名。在幹旱季節為尋找新的草場而結大群進行長距離遷移。以草類和灌木嫩枝為食,如有足夠的青草則不飲水。每年5月發情交配,孕期6個月,通常在11~12月産仔,每胎1仔。鬣狗、兀鷹等為其天敵。由於長期大量獵捕,現在已很稀少,棲息於南非的幾個國傢公園及其附近地區。由於易於飼養,成為動物園中有名的觀賞動物。
物種信息:是羚羊類中最善於跳躍的種類。跳起時脊背弓起,四肢下伸而靠攏。因一躍可高達3~3.5米,而得名。體長1.2~1.5米,肩高68~90釐米,體重32~36千克;四肢細長;背面毛色黃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在身體兩側背腹之間有一紅褐色條帶;背部中央有1條縱嚮的由皮膚下凹而形成的褶皺,褶皺內的毛為白色,當受驚而開始逃跑時,褶皺展開,出現1條明顯的白脊,這是嚮同伴告警的信號;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環棱。跳羚是南非共和國的國徽。 | | - n.: springbok
- lat.: Antidorcas marsupiali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