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
超級稻從廣義來說,是在各個主要性狀方面如産量、米質、抗性等均顯著超過現有品種(組合)的水平;從狹義來說,是指在抗性和米質與對照品種(組合)相仿的基礎上,産量有大幅度提高的新品種(組合)。現階段的超級稻是指狹義的概念,即超高産水稻。隨着我國水稻矮化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的深入,在矮化基礎上尋求産量的突破需要構建理想的株型並與強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研究單産大幅提高、品質優良、抗性較強的新型水稻品種這就是超級稻現階段的特定涵義。
超級稻品種有秈稻型,亦有粳稻型的。有雜交稻組合,亦常規品種。當前生産上應用的超級稻秈型組合有協優9308、Ⅱ優明86、兩優培九;粳型雜交組合有甬優6號;常規品種瀋農265號,準兩優527,甬優6號等。超級稻品種都具有分蘖適中、劍葉挺直、植株矮中求高、莖桿堅韌抗倒、穗大粒多的形態特徵。同時,具有光合效率高、根係活力強、源庫流協調的生理機能,具有高産、優質、抗逆、抗病性狀聚合的遺傳基礎。
其它:
超級稻計劃又叫水稻超高産育種計劃,最早由日本人於1980年提出,成為國內外農業專傢們夢寐以求、力圖攻剋的世界難題。近20多年來,這一研究在全世界進展不大。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國超級稻計劃始於1996年,起步雖晚卻進展迅速。 由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並經國內育種專傢廣泛討論,確定我國超級稻育種的一、二、三期目標。第一期育種目標到2000年畝産達到700公斤;第二期育種目標到2005年畝産達到800公斤;第三期育種目標到2010年畝産達到900公斤。通過國內水稻育種和栽培專傢的共同努力,第一、二期育種目標已如期實現。“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他有信心在2010年實現超級稻畝産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超級稻一季畝産900公斤,早稻畝産650公斤,晚稻畝産700公斤。
超級稻計劃的“姊妹計劃”—“水稻基因組測序和重要農藝性狀功能基因組研究”。這一計劃在2001年9月啓動,全面開展超級雜交稻的基因研究,在分子層面探索超級稻的秘密,確保中國水稻高産優質持續創新的能力。本項目以水稻基因組測序為基礎,水稻比較基因組、功能基因組等領域的研究為核心,重點開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重要功能基因發掘和應用,深入開展水稻亞種和禾本科作物間比較基因組以及功能基因組研究,重點剋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應用前景的功能基因。通過基因組數據公開和共享,聯合中科院和我國,包括分子生物、轉基因技術、育種的所有水稻科研工作者,全面加快應用研究和産業轉化,實現一條由基礎、應用研究大聯合到産業一體化的大科學産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超級稻研究,將有助於我國最終形成“少種、多收、高效、環境友好”的水稻生産新格局,達到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稻作産出與投入比、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和增加稻農經濟收入的目的。
----------------------------------作者:曹開雄中國上海農業科學院 sag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