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內蒙古 >巴彥淖爾市 > 趙長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趙長城投訴電話巴彥淖爾市旅遊投訴電話:0478-8220773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烏拉山南麓,可見到斷斷續續時隱時現的一條帶狀石垣,這便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遺址。它沿烏拉山南緣延伸42公裏到烏拉特前旗宿亥鄉消失。另外還有一條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它經包頭市固陽縣進入巴盟烏拉特前旗的小餘太鄉東北,沿查斯太山嚮西入烏不浪口,經色爾騰山北麓再過狼山口,在狼山北麓西北伸入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西消失,在巴盟境內長達240公裏。
No. 2
  趙長城
  戰國時代趙國所築的長城。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為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衰的後代,和魏、韓一起,三傢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遷都邯鄲(今屬河北省)。疆域擁有今山西省中部、陝西省東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連年不斷,加之趙國北方的東鬍族勢力逐強大,控製了趙、秦、燕三國邊境地帶。為了保衛邊境的安全,趙國於肅侯在位時代開始修築長城。據《史記。趙世傢》記載,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剋。築長城"。肅侯十七年為公元前333年,是年趙國因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包圍魏北部軍事重鎮(河南內黃西),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禦魏、齊兩國的報復,趙在南、北邊境、漳水和滏水之間修築一道長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從趙敬侯四年到肅侯十七年這五十一年間,趙、魏之間大小戰爭達13次之多,趙敗了九次。這十三次戰爭都發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趙選擇此處修築長城,其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這道長城在今河北磁縣、臨漳,內蒙古包頭一帶(圖片所繪的是包頭一帶的趙長城),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除肅侯時所築長城之外,趙武靈王在位時也築了一道長城。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繼承王位之後,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一係列改革,"變俗鬍服,習騎射。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按《史記。趙世傢》所說,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攻打中山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二十七年(前299)武靈王把王位傳給兒子,自號主父,身穿鬍服,帶領將士從雲中、就原嚮南攻秦地。據此推斷,趙武靈王築長城的時間當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99年。這道長城的走嚮分南北兩列,北列西起高闕,即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沿陰山南麓東去,經五原、固陽縣北境,至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北麓:南列西起烏拉特前旗黃河東岸,傍大青山南麓逶迤東去,經包頭、呼和浩特、卓資北境,嚮南折入察右前旗。
  經歷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這條趙國北部長城衹保存下局部遺跡,而以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腳下的這段較為清楚。這段趙長城大部分是用土夯築的,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𠔌口多是用石塊壘砌的。呼和浩特市西北方的烏素圖召後面保存的一段長城,殘高3米左右,雖還不是保存最好地段,但以其交通方便,在遊覽召廟之後就可登臨趙長城,東西瞭望猶如長纓縛住陰山,遠處茫茫蒼蒼,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據考古專傢鑒定,這是我國趙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陽縣、達茂旗境內還有漢長城遺跡。長城 戰國七雄
包含詞
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