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邯鄲 > 趙王陵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趙王陵投訴電話邯鄲市旅遊投訴電話:0310-3216667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市區西北15公裏處,在綿延的群山間共有五座大墓,墓塚殘高6--15米。1979年在當地發掘出了一座“將軍墓”(指臺下較小的古墓),規模非常可觀,墓室長12.6米,寬9.2米,墓道長70餘米,內有殉人坑與殉馬坑。另有2座大墓位於永年縣溫窯村附近,封土最大的墓底長49米,殘高6米。目前該地被劃為趙都邯鄲的郊外森林公園。
No. 2
  趙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邯鄲縣西北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裏,屬三陵鄉。是我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趙王陵在邯鄲縣境內共三大墓丘,其從東至西編號為1、2、3號。另兩座在永年縣,編號為4、5號,屬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北省乃至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王陵。趙王陵的確切位置是東經114º24΄25˝ ,北緯364º24΄4˝ 。此陵墓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雖經23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社會人為損壞,地面建築衹存遺址和碎磚爛瓦,但其整個陵臺、陵墓封土、墓臺、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一號墓南北長290 米,東西寬200米,頂部一個神道,長260米,寬60米。二號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90米,頂部兩個墓丘,墓臺西北有完好的散水和鋪地雲磚,神道是土、石鋪成。三號墓南北長180米,東西寬85米,頂部一個墓丘,墓地四周殘存用夯土築成的陵園墻。
  從邯鄲市北部的黃粱夢,過京廣路嚮西,順着步步升高的公路,便進入了邯鄲縣三陵鄉境內。在以姓氏為別的諸三陵村中,嚮北望去,便會看見有三座凸起的山丘,呈西南、東北走嚮,一字排列在紫山東麓的丘陵地上。這三座凸起的山丘和永年境內的兩座山丘便是河北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王陵。遠望,這三座陵丘頂部呈圓形狀,巍巍聳立,紫氣繚繞顯出浩瀚神奇的雄姿;近觀,其下部是平臺,排列整齊規則,在臺前蜿蜒深溝的陪襯下,拔地而起,氣勢恢弘;登上墓頂,極目四望,古趙大地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明代張錫“落日一登臺,山河四望開”的詩句,便是對其真實的描述。
  當地群衆對這五座陵墓非常崇拜。他們說這些陵臺能為他們消除病災、排憂解難。漢高祖時,為守護趙王陵,特派了張、薛、李、陳、薑五姓人在此守墓。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守墓人慢慢發展成現在的張三陵、薛三陵、李三陵、陳三陵、薑三陵等村莊。因為他們是守陵墓人的後代,所以他們認為趙王的神靈一定會保佑他們。在二號墓上有好多鬆動的碎石頭,當地人稱蝎子山。據說建墓時剩下的碎石頭都堆放在那裏,是為了擋風水,如果把石頭搬去用了,破壞了風水,將有災難發生。
  與此地相連的永年境內也有兩座墓丘,這樣就有五座墓丘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陵區。大墓丘四周又有無數將軍墓。據考古發掘,這些將軍墓不止有戰國時的,還有漢代的。除了上述三王外,其他葬於何處?據說武靈王葬於插箭嶺。但在民間廣為傳說“武靈王四門出殯,不知靈王哪裏埋。”那時,武靈王已註意到墓的保密了,其墓也是個謎。趙氏第八代幽繆王投降秦國,被流放於外地,他未入趙氏墳墓還有可能。所以可這樣推斷:趙國自趙敬侯遷都邯鄲後,經成侯、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繆王8代帝王158年,前七位都埋入了趙氏墓區……。當然上述推斷衹是猜測而已。至於定論,還需考古再發掘和專傢論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為邯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經成侯、肅侯,使邯鄲得以穩步發展。到公元前325年,武靈王趙雍即位後,銳意改革,推行鬍服騎射,使趙國得以稱雄,邯鄲空前興盛。公元前298年趙惠文王繼位,這也一位非常能幹的君主。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賢,出現了藺相如、廉頗、趙奢等名臣重將,這些人物都是著名的“將相和”、“澠池會”、“閼與之戰”等歷史記載的主角,被世人傳為美談,使趙國在戰國時期的霸主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邯鄲發展突飛猛進,很快成為全國各地的“大都市”。到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時,趙國開始走下坡路。由於趙孝成王錯用衹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至使長平一戰趙國慘敗,大傷元氣。悼襄王和幽繆王時期,有李牧大將軍南徵北戰,趙國纔得以喘息。衹可惜幽繆王輕信郭開讒言,將李牧殺害,任趙蔥為大將軍。無能的趙蔥未能抵擋住強秦的進攻,公元前228年,邯鄲被秦攻陷,趙幽繆王被擒,趙國滅亡,邯鄲成為秦國一郡。
  自公元前386年趙敬侯中牟遷都邯鄲至公元前228年趙幽繆王被擒,邯鄲歷經趙國8帝158年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不僅是趙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工商都市和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根據趙國墓葬的葬製和葬俗,在邯鄲縣三陵鄉和永年溫窯的五座趙王陵臺,都是座西朝東,東邊均築有“神路”,東西筆直,呈斜坡狀自下而上直達陵臺。其中溫窯1號陵封土最為高大。按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或墓次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在其後的第一、三、五世位於始祖的右方,稱穆,第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自趙敬侯始以邯鄲為都,此後,趙國各代王侯多葬在邯鄲西北紫山東麓一帶。如以趙敬侯為始祖墓,則左方即北方為昭,右方即南方為穆。若居中的為永年溫窯1號陵墓,居右的應是三陵村的陵墓,對應的北部雖不見封土,當也有陵墓存在於地下。現在三陵村的三陵陵墓業經考證確定為趙國的三個國王陵墓,溫窯靈臺也當為趙王陵墓。其北的聰明山附近也當有趙王陵墓。趙惠文王為敬侯四世孫,故應葬於北部,且稱之為“昭”。
  目前,趙王陵2號陵車馬坑保護棚已建設完成,並進行了的燈光亮化、地面硬化,接通了供水,進行了緑化美化,初步具備了接待遊人的條件,2號陵已經成為了一個以車馬坑為看點,集生態、文化、休閑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市委政府領導十分關註趙王陵的保護開發,多次親自調研。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謀劃趙王陵的大開發,大發展。相信通過對陵區進行硬化、緑化、美化,集中陳列展示趙王陵出土文物,趙王陵就能建設成為一處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文物風景旅遊景區,打造一條以趙王陵為竜頭的“竜(石竜)陵(趙王陵)苑(趙苑)夢(黃粱夢)精品旅遊路綫。
包含詞
邯鄲市趙王陵趙王陵遺址公園邯鄲永年趙王陵墓園
邯鄲永年趙王陵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