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即“安濟橋”(611頁)。 |
zhào zhōu qiáo zhào zhōu qiáo |
中國河北趙縣澆河上的一座石拱橋。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591—599)年間由李春主持建成。橋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主拱跨徑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拱圈由28條並列石條組成,上設四個小孔。又名安濟橋 |
|
原名 安濟橋 。俗稱 趙州 大石橋。位於 河北省 趙縣 城南 洨河 上。 隋 開皇 、 大業 年間名匠 李春 所建,為我國現存古代著名建築之一。 明 湯顯祖 《邯鄲記·入夢》:“驀過 趙州橋 ,蹬上這 邯鄲 道。”《詩刊》1978年第2期:“ 中國 美麗的 洨河 上,那彩虹般的 趙州橋 呵,已經屹立了七百個鼕春!” |
|
趙州橋聯繫方式地址:河北省趙縣
郵編:051530
電話:0311-4902618
傳真:0311-4946789趙州橋投訴電話石傢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趙州橋景區榮譽aaa級風景區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趙州橋門票價格35元趙州橋開放時間09:00-16:00趙州橋交通圖趙州橋美食趙縣雪花梨馳名中外,石塔油酥燒餅、鹹驢肉小有名氣,是當地風味小吃,您在別的地方可吃不到。趙州橋住宿趙州橋緊臨趙縣縣城,城內有趙州賓館、慶源賓館、商城大廈賓館、貴賓苑賓館和10余家旅遊定點飯店可供食宿。
趙州橋交通從北京自駕車沿京深高速南行,在石傢莊口下進市區從石傢莊市體育南大街出市區,沿308國道到趙縣,再沿趙州橋路直達趙州橋景區。沿途有加油站,十分方便。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石傢莊東南約四十多公裏趙縣城南2.5公裏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裏,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綫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在主拱頂上雕有竜頭的竜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着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趙州橋在中外橋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梁建築有着深遠的影響。
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則在於它的“敞肩拱”的創造,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在大拱的兩肩,砌了四個並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又利於小拱對大拱的被動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安濟橋在1400多年的歷史中,經受住無數次洪水衝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上。
趙州橋“敞肩拱”的運用,實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1883年,法國在亞哥河上修建的安頓尼特鐵路橋,揭開歐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橋的序幕,但它比安濟橋晚了1400年。西方學者承認,安濟橋敞肩拱建築,成了現代許多鋼筋混凝土橋梁的祖先,開了一代橋風。
趙州橋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跡”。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遐邇聞名,甲於天下。
趙州橋又是一件建築藝術的珍品。它橫跨河,宛如一道長虹,氣勢雄偉。弧形平坦的主拱綫上,對稱地輕伏着四個小拱,仿佛四個巨型玉環,裝飾在橋身兩肩。巨身空靈,綫條明快,在恢宏之中,透出矯健、輕盈的美感。大橋頂部,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獸,寄托了人們祝福大橋不受水害、長存無疆的良好願望;欄板上和望柱上雕刻着各式蛟竜、獸面、花飾、竹節等,其中尤以蛟竜最為精美。蛟竜或盤踞遊戲,或登陸入水,變幻多端,神態極為動人。雕作刀法遒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中國趙州橋作為第十二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為中國石拱橋增添了新的光彩。
趙州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6)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修造。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古代敞肩型石拱橋。趙州橋主拱由28道拱券縱嚮並列砌成,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在主拱背上加設了四個兩兩對稱的小拱。這種建橋法,不但節省材料,減少橋身自重,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宣泄流量,削弱其對橋身的衝擊,拱上加拱,使橋體顯得玲瓏剔透,更加美觀,的確是世界建橋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古代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吞齊跨趙”,地處兵傢必爭之咽喉要道,肩摩擊軲的行人車馬日夜不息,加上地震水患,戰爭兵燹,屢有損傷,自唐至今已曾經8次修繕。我們現在看到的趙州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1958年全面、徹底整修後的,這也是建橋130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修復工程。
1000多年來,趙州橋以其奇特的建造藝術,贏得了世人的驚嘆。唐中書令張嘉貞在大石橋《銘文》中驚呼趙州橋“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近代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說趙州橋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於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瞭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製。……真可驚異地表現出一種極近代化的進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遴選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
|
趙州橋趙州橋座落在河北省的趙縣的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衆多,豐富多彩。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裏,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傢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竜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李春像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衹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麽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衹是防水流衝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釐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衹是防水流衝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釐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衹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上海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的就是趙州橋的三絶。 |
|
赵州桥 设计创新
(1)采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采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淨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衹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敝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采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淨跨為3.8米,另一拱的淨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産生的洪水對橋的衝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臺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泄;橋墩長期受水流衝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采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
建造創新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裏的地層是由河水衝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衝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裏的地層每平方釐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釐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臺,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釐米,說明這裏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産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縱嚮(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O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衹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采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嚮聯繫,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係列技術措施。
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嚮裏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嚮聯繫,以防止拱石嚮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
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嚮聯繫。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
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
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嚮聯繫。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臺獨具特色。
橋臺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嚮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臺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臺: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臺。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臺。為了保障橋臺的可靠性,李春采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臺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采取了在橋臺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臺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采用。為了減少橋臺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臺後移),李春采用了延伸橋臺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臺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墻,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衝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墻和橋基、橋臺連成一體,增加了橋臺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臺,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
趙州橋原理 Principles of Zhaozhou Bridge |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傢莊東南45公裏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年~605年),由匠師李春建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衝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洨河水泛濫,百姓衹靠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裏裝着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着五嶽名山。行於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着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衹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於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綫至拱頂的高度)衹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可見橋高比拱弧的半徑要小得多,整個橋身衹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車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絶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其優越性在於: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淨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梁的安全係數11.4%,延長了橋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産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梁的穩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橋下過水面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趙州橋更加壯麗多姿。
再其次,趙州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築拱洞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嚮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嚮並列式砌築法。橫嚮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嚮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竜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嚮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繫,整體結構並不結實。李春建造趙州橋的時候,所以大膽采用縱嚮並列砌築法是由於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産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鼕枯夏漲,如果采取橫嚮聯式砌築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衝毀,可是采取縱嚮並列砌築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剋服縱嚮並聯砌築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嚮聯繫,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嚮下延伸五釐米的鈎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趙州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麽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梁專傢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於趙州橋是采取縱嚮並列砌築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面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趙州橋處處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裏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剋河上纔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附:河北省衡水市安濟橋
安濟橋,橫跨滏陽河兩岸,石砌七孔拱橋,橋長116米,面寬7‘5米,橋兩側各有60個石柱,上雕石獅,石獅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每尊石獅下還雕有1——2衹小獅,獅下有蓮花座,通獅柱高1’62米、寬0‘32米,橋欄板浮雕捲雲紋,欄板高0’84米、寬1‘55米、2’11米不等。橋墩分水口月臺用石塊堆砌,橋孔雕有水竜頭,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即雄偉壯觀,又精巧玲瓏。
安濟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1937年發大水,被日寇炸毀中孔,1956年用木材銜接修復。1982年4月,由地區公路工程隊動工,用鋼筋水泥修繕石橋中孔,水泥鋪面。1989年5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對聯:
望之如月出雲 , 長虹飲溪。 |
趙州橋三絶 Zhaozhou Bridge Ruin |
(1)“券”小於半圓。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2)“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繫,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
|
上聯:水從碧玉環中過;下聯:人在蒼竜背上行。
駕石飛梁盡意虹 蒼竜驚蟄背磨空 |
趙州橋傳說 Legend Zhaozhou Bridge |
趙州橋上的仙跡,主要指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這些仙跡常常成為遊人津津樂道的最有趣內容之一,來到趙州橋也都要首先尋覓看個究竟。這是關於趙州橋的一段最有名的傳說。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源於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並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涌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睏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着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後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跡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裏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着載有“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麽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麽?”不料他們上橋以後,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纔使這兩位仙人帶着日月和五嶽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鬥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着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後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餘的“仙跡”都留存下來。《小放牛》裏所歌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
|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衆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
長虹飲澗”。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裏,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傢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竜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李春像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橋身更加美觀。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衹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麽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衹是防水流衝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釐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衹是防水流衝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釐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衹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上海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的就是趙州橋的三絶。
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中也提到。 |
趙州橋傳說 Legend Zhaozhou Bridge |
趙州橋上的仙跡,主要指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這些仙跡常常成為遊人津津樂道的最有趣內容之一,來到趙州橋也都要首先尋覓看個究竟。這是關於趙州橋的一段最有名的傳說。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源於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並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涌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睏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着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後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跡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裏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着載有“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麽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麽?”不料他們上橋以後,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纔使這兩位仙人帶着日月和五嶽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鬥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着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後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餘的“仙跡”都留存下來。《小放牛》裏所歌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衡水的安濟橋
衡水的安濟橋修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完工,乾隆爺賜名“安濟”,取保水安濟蒼生之義。屈指算來,這座橫跨在滏陽河上的老石橋,距今已近二百四十年的歷史了。據乾隆年縣志記載:衡橋夜月為衡水八景之一,似乎可以與燕京八景之中的盧溝曉月相比美,同樣是石橋、月夜、獅子,所不同大概是那一灣水了。俱往矣,遺者早已不是舊日容顔,而逝者如斯夫。 |
|
Zhaozhou Qiao
趙州橋
Zhaozhou Bridge
見安濟橋。
|
|
- n.: Zhaozhou Bridg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