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目錄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作者: 王若冰 Wang Rebing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這是《天水日報》記者、詩人、詩評傢王若冰3年前考察秦嶺歸來之後的瀝心之作。
  秦嶺山脈西起甘肅境內的隴南山地,東至河南伏牛山區,南及神農架,北臨渭河,綿延1500多公裏,不僅是我國南北氣候和動植物資源分界綫,而且是南北方文化,東西部文化交融、形成和相互滲透的一個結,一個聚合點和交匯點。這裏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林莽荒原,處處折射着華夏氏族童年時代的先賢神聖召喚華夏第一縷文明曙光的神秘、壯闊、震人心魄的場面;奔突着春秋戰國、秦漢盛唐開啓並凝鑄一個民族大疆土、大氣象、大魂魄的時代風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傢、第一個封建製國傢、第一個東方帝國,都誕生在秦嶺溫暖寬厚的懷抱裏;老子、秦始皇、劉邦、劉徹、李世民,在這裏成就他的千秋偉業;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關隴文化和佛教文化都與她密不可分……這座綿高峻山嶺,就像一位襟懷寬廣、仁慈睿智的聖賢,嚮我們提示一個民族高貴豐滿的靈魂孕育成長的全部歷程。作為第一位全程關註秦嶺的作傢,2004年7至9月,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甘肅文學院特邀評論傢、《天水日報》專刊部主任王若冰衹身一人,歷盡艱辛,深入秦嶺腹地,途經甘肅、陝西、四川、湖北、河南五省50餘縣市近百個鄉鎮,沿秦嶺南北繞行,先後6次翻越秦嶺主脊,行程6000余公裏,對秦嶺南北沿綫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進行了全面考察。考察過程中,作者走訪了遍布秦嶺深處,堆積了中華民族歷史情感的古戰場、古道、古鎮、古村落,翻閱了50餘縣縣志,搜集了大量遺留在民間的歷史資料,利用兩年多時間創作完成了我國目前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嶺歷史文化的長篇散文《走進大秦嶺》。該書以作者當年行走路綫為綫索,采用縱橫交織的結構方式,以精美的語言文字、富於激情的想象和大量圖片,在追尋“中華民族父親山”在培植、塑造一個民族精神形象過程中所呈現的意義的同時,探尋梳理秦嶺在中西部與東部、北方與南方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徵服、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歷史脈絡,思考秦嶺鑄造一個民族精神、情感和靈魂的歷程,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秦嶺文化”這樣一個文化學觀念。
  2004年,王若冰全程考察秦嶺行動引起媒體廣泛關註,新華社曾播發通稿,國內數十傢報刊和網站對其考察活動進行了報道,並被本站評為2004年中國詩壇十大新聞。《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全書40萬字,附有近百幅圖片,第一版印刷6000册,由花城出版社與作者簽訂出版合同,出版社負責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