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圖阿拉城址聯繫方式 地址: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城。
電話:0413-5154706 5170024
郵編:113206 赫圖阿拉城址投訴電話 撫順市旅遊投訴電話:0413-7500530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赫圖阿拉城址景區榮譽 aaaa級風景區 赫圖阿拉城址門票價格 8:00-17:00 赫圖阿拉城址節慶活動 撫順滿族風情節、撫順滿族風情節主要以撫順豐富的滿族歷史文化遺産為依托。努爾哈赤最早的都城。 赫圖阿拉城址開放時間 20元,其中的普覺寺另收門票3元,觀看滿族婚禮表演亦另收門票5元 赫圖阿拉城址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的5月——10月期間,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滿族風情節,遊人如織。 赫圖阿拉城址導遊圖 赫圖阿拉城址交通圖 赫圖阿拉城址特別提醒 居 室
由於東北氣候寒冷,古代滿族居民的房屋建築自然形成其防寒特點。屋內修築鍋臺和火炕,與室外煙囪相通,其房屋建築形式是“柱皆插地”,四壁以泥土或石築之,房頂“覆土蓋草”。室內“皆設長炕絶無遮隔,主僕男婦混處其中”。
20世紀5、60年代前,一般南開門,而門多開在中間,亦有東間開東門者,屋宇或磚瓦或泥土蓋草,正房子3間5間不等,東西廂房各2間或3間,前為門房,亦稱耳房。煙囪圓形瓶狀,多立在西首,或立在西南墻垛外,多由木、泥石或磚瓦砌築而成。正房南北皆設窗,為木製,花格,上下兩扇開合,外糊紙。
室內東間為竈房兼堂屋,農傢多設磨磨米,存放雜物,做飯菜。西兩間為居室,叫“正屋”。長輩寢南炕,子女和下人睡北炕。西屋南北通炕,俗稱連二炕,長與房等。西炕與南北同寬,後多變為窄條炕,俗稱“萬字炕”。此為3間居室者。如5間居室,房門則開在中間,東西兩居室與3間居室形式相同。房屋開門間為竈房。
飲 食
舊時,滿族的主食以小米、玉米為主。其糕點註重香酥甜脆,飲食則註重粘軟甘酸,菜餚香醇偏鹹,喜食野味。由於常年在田野山𠔌中勞動,故而喜食幹軟耐消化的粘食。如大黃米幹飯、小豆幹飯、波羅葉餅、蘇子葉餑餑、粘火勺、粘豆包、粘糕、切糕、豆面捲子等,夏季則喜食水撈飯、酸湯子等飯食。
服 飾
飾
滿族形成後,男人仍留辮發(即把前額到腦後的頭髮剃去一圈,將留下的長發編成一長辮,垂於腦後)。這種發式在辛亥革命後攻改變。
滿族婦女的頭飾,“姑娘留辮子,到結婚時開臉上頭,從此開始結髻”。
冠 服
滿族先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著箭袖”,外套馬褂。袍服分為單、夾、皮等種。樣式為圓領,右大襟扣絆,下襬有直簡式,有兩面開叉或四面開叉之分。衣袖較窄,其端加半圓形“夾袖”,也叫筒袖。有身份者其衣料多為綢緞,農民多為棉麻布。男女旗袍皆鑲花邊。男喜藍、灰等顔色,女喜緑粉、月白等顔色。滿族婦女過去多穿肥大旗袍,後來,逐漸發展變化,“略形瘦小”。
男人在清代有社會地位者,多穿牛皮靴。平民面姓則多穿各種皮製靰韇(多為牛、豬皮),裏絮靰韇草,以細繩纏紮腳腕部,異常輕便暖和。
婚 俗
滿族婚聘,據《興京府民情風俗册》記載,“婚必兩姓,同是旗人”,“娶必異姓,以別氏族”。這種畛域,至清末纔被打破。
滿族人在嫁娶年齡上,過去多在16歲以上,方能嫁娶。 嫁娶時轎或車入婿傢大門,有專人把新娘攙扶下來,門前擺着一人長條桌,滿族人傢桌放着4碗酒,新親在主人的陪同下,來到案前,把酒喝下去,這叫“迎風酒”,也叫“下馬杯”。新娘此時還不能踏進房門,須“新郎抽矢三射,雲以去煞神”,姑娘一車踏紅氈,到天地桌前與新郎“拜天地”。拜 天地時,“女左立,男冠服右拜”。拜後導婦進入戶外“窗前帳中”,謂之“坐帳”,亦稱“留住”。屋炕上鋪着褥子。炕沿邊吊着紅布幔,新娘坐在炕中央,不能言語,面嚮吉方(西方或南方),屁股下坐一把斧子,有的則坐在炕上,仍稱作坐帳或坐福。婚後3天或9天歸寧回門,俗稱“回九”。本村皆當日回來。過月住娘傢,一般住幾天或1個月,但結婚當年的正月十五,一般住幾天或1 個月,但結婚當年的正月十五,不能住婆傢,亦不住娘傢,需到另一親屬傢住一宿,此謂之“躲燈”。
生 育
舊時産婦分娩(俗稱“臨盆”),不准將孩子生在炕席上,必須捲起炕席,鋪好𠔌草,將孩子生在𠔌草上,因此嬰兒降生叫“落草”。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姥姥傢必贈送搖車。過去生男孩要在門口挂一張自製小弓箭,預祝他長大後成為一個好射手;生女孩挂一布條(多為紅、緑色),稱伯他哈補釘,象徵着吉祥。
禁 忌
滿族自先祖就有祭告天神、祖先,以求賜福或禳災的習俗。有清一代,即有堂子祭天、民間祭天、祭祖、祭索桿子等俗,使滿族的祭祀活動形成了完整的儀式。滿族常祭中的最隆重的祭祀是大祭,又叫傢祭或年祭。時間一般是在新𠔌登場以後,或在春秋兩季。
滿族人以西貴,這是因為滿族人的祖宗之位供於西墻之上。所以,滿族室內的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外來客人、女人不能坐西炕。在祖先面前,不許任何人搓繩子,因西炕墻上存放“子孫繩”的緣故。否則即被視為不尊敬祖先。
滿族人禁忌吃狗肉、戴狗皮帽子和狗皮套袖。滿族院中所立的索羅桿子,不得牲畜碰撞,不得拴挂什物。
遊 藝
滿族的遊藝活動,在農村中,每至正月、二月,婦女兒童,三五成群圍坐在炕上,玩“嘎拉哈”(學名“臏骨”)。一般用小巧玲瓏的羊嘎拉哈,再塗上紅色或粉色,好看好玩,更受女孩喜愛。
赫圖阿拉城址美食 滿族膳食以其食品的種類和獨特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正宗的滿族“八碟八碗”、純樸的農傢飯菜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獨特的風味定是您到滿鄉的首選。
電話:後金第一都賓館0413-5170054 農傢小院0413-5170020 赫圖阿拉城址住宿 滿族居民*星級賓館
滿族居民的建築形式為硬山式清水脊幹碴瓦屋面,青磚塊瓦建築。
後金第一都賓館是赫圖阿拉城內唯一一座二星級賓館,集滿族特色與豪華設施相結合。 赫圖阿拉城址購物 鹿茸
鹿茸是名貴藥材,"東北三寶"之一.天山馬鹿清原品係尤為著名. 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可治療虛弱、目暗、眩暈、虛痢等疾病. 鹿茸性溫,性能味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荷爾蒙、磷、鈣、鎂等, 是高級補品,可製成多種中成藥.還有鹿鞭、鹿尾、鹿筋等也是名貴藥材;鹿血可製藥酒,鹿胎可製鹿胎膏,鹿骨可熬成鹿骨膠,鹿的內臟可製全鹿大補丸,鹿的全身都是寶,遠銷海外許多國傢和地區.
人參
人參:素有"東北三寶"之一,被譽為"百草之王".人參是撫順東部山區著名特産,在中藥材中占居首位.人參根入藥,可補五髒,安神、定魂,止警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久服可延年,以人參為主製成的中藥有人參再造丸、坤順丹、女金丹、歸脾丸、人參養容丸等.人參花、果也可入藥,生産人參晶,人參茶、人參酒、人參雪花膏和人參洗發精等.
煤精雕刻
用煤精雕刻的工藝品是撫順最著名的旅遊紀念品。撫順是煤精雕刻的原産地。煤精是柞、樺、鬆等樹木在煤層中形成的特殊煤炭,成分純淨、質地細密,適於雕刻。
香菇
撫順具有北溫帶山區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空氣濕潤,非常適於生産香菇。撫順地區從事香茹生産已有三十餘年,經歷了木段菇、塊菇、袋菇、棚(室)茹、地菇等發展過程,現年香菇鮮品生産能力穩定在五萬噸以上,並形成了一批香菇烘幹、保鮮、小食品等係列加工生産綫,成為東北香菇生産第一市。
赫圖阿拉城址交通 赫圖阿拉城地處遼寧省撫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內與世界文化遺産清永陵隔水相望,被瀋陽、撫順、鐵嶺、吉林、通化、丹東、本溪等大中城市包圍,旅遊交通十分便捷。乘坐飛機可先到瀋陽,然後在瀋陽北站或南站轉乘汽車沿瀋撫高速公路和202綫可直抵本景區。(瀋陽至本景區乘車時間約2.5小時)
撫順汽車往新賓的長途汽車途徑赫圖阿拉城址。 赫圖阿拉城址玩法 在“汗宮大衙門”和“塔剋世故居”院內,每日都有滿族歌舞表演,還設有茶座(5元/人);婚俗表演(3元/人)。
每逢滿族風情節及節假日等,都舉行大型表演,場面隆重規模宏大。
註:表演時間根據天氣及特殊情況除外。
撫順赫圖阿拉城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是一座擁有400餘年的歷史古城。公元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這裏登基稱汗,建立了大金政權,史稱後金。由此,赫圖阿拉城成為後金第一都城,清太宗皇太極尊赫圖阿拉城為“天眷興京”,昔日滿族“八旗鐵騎”就是從這裏走嚮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大清王朝。赫圖阿拉城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滿族崛起的地方。
赫圖阿拉城景區現存古建築遺址33處,分赫圖阿拉城和中華滿族風情園兩大景區。赫圖阿拉城內城有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尊號臺(俗稱金鑾殿,又稱汗宮大衙門)、努爾哈赤與妃子們休息住宿的地方—汗王寢宮,昭忠祠、神竜二目(東西荷花池)、正白旗衙門、西大獄、塔剋世故居(努爾哈赤出生地)及文廟、城隍廟、關帝廟等古建築群;中華滿族風情園內有當年努爾哈赤的駙馬府、地藏寺、顯佑宮皇傢廟宇、還有商賈一條街和滿族民俗博物館及展示滿族崛起的滿族歷史文化長廊、天湖啤酒度假村、汗王水吧、省引水工程指揮部等一大批古建築群。
赫圖阿拉城地處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內與世界文化遺産清永陵隔水相望,比臨瀋陽、撫順、鐵嶺、吉林、通化、丹東、本溪等大中城市,旅遊交通十分便捷,景區環境優美,“食、住、行、遊、購、娛”功能一應俱全,景區內有二星級賓館----後金第一都賓館,一年四季都有滿族歌舞表演和滿族傳統的特色餐飲及農傢飯菜。人參、鹿茸、蘑菇、木耳、幹鮮野果等地方土特産品和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
在參天古榆的掩映下,青磚青瓦的古建築群獨具風格;濃郁滿族風情歌舞表演多姿多彩,盛世鑼鼓敲出喜慶和吉祥,模擬努爾哈赤登基宏大場面盡顯皇傢氣派。滿族風情園內湖光山色,遊魚戲水,依山傍水的宗教活動區晨鐘暮鼓,悠遠綿長;滿族歷史文化長廊,展示了大清王朝的崛起;滿族民俗博物館再現滿族民俗風情。
獨一無二的清前史跡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使景區集風景名勝、人文景觀、旅遊度假、觀光遊覽、水上遊樂、主題公園、人造景點於一體,憑藉在清前史中的特殊歷史地位,赫圖阿拉城聞名遐邇,當年乾隆皇帝東巡來此,親筆題詩“赫圖阿拉連興京,依山樹柵聊為城,秋風策馬一憑閱,兆基締構欽竜興”。每年海內外前來觀光遊覽的客人絡繹不絶,特別是在一年一度的滿族風情節,遊人如織。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蘇子河南岸,有一座古地依山而建。雖然早在三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知道這是後金第一都城“赫圖阿拉城”。但它真正為世人所熟知,卻是在最近幾年被重新修 建,逐漸恢復歷史原貌之後。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的山崗。而事實上,它卻也建在橫崗之上。“瀠洄千麯水,盤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墻垛口,極目遠眺,你不難想象當年康熙皇帝東巡祭祖時來此的那種心境。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中位於城北的“汗宮大衙門”是全城的“心髒”所在。它欲稱金鸞殿,又叫尊號臺,是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稱汗”的地方。置身其間,但見八角飛檐衝天而起,御座、禦案閃閃生輝,氣勢輝宏。另有兩處景緻讓人拍手稱奇:殿左側斷崖處有一深潭,面闊水幽,荷花爭豔;殿右側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魚蝦競遊,名曰“神竜二目”。
內城中部地勢低窪,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飲水井。井深丈餘,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傳現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當年努爾哈赤時所為,故名“罕王井”。赫圖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覺寺,即關帝廟。寺內雕塑生動,貼金彩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廟會之日,各地進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來,蔚為壯觀。
出赫圖阿拉城東行約二百米,山崗上有兩處建築群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這就是被合稱為“皇寺”的地藏寺和顯佑宮。地藏寺是滿族人民最早修建的寺院,一度為遼東佛教名勝之地,曾紅火近三百年。至今,寺內香火仍長年縈繞。鐘鼓之聲不絶於耳。顯佑宮亦是滿族人民最早接受漢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實物力證。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每遇戰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入宮進香,祈求神明保佑。宮內有神奇榆樹一株,已歷四百年風雨,仍生機盎然。現在,這兩處建築群已和山下的赫城湖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新興的“滿族風情園”中最獨特的人文景觀。
人們追憶歷史上輝煌的後金第一都城,但卻更喜歡現在古樸自然的老城。因為,雖然城內的古建築都是按歷史原貌恢復,但其中畢竟有了許多鮮活有趣的景緻。比如滿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農傢小院滿族飲食,無一不體現出濃郁的滿鄉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