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的一種,全身呈赤褐色或黃褐色,皮毛很珍貴 A fox, the body was russet or brown, fur is very valuable |
狐的一種,全身呈赤褐色或黃褐色,皮毛很珍貴。産於我國 東北 、 內蒙古自治區 等地。也叫紅狐,火狐。 宋 梅堯臣 《薛九宅觀雕狐圖》詩:“ 蜀 中處士 李懷袞 ,手畫皂雕擒赤狐。” 清 彭孫貽 《湖上書所見》詩:“雕青惡少赤狐衣,側坐拳毛浴鐵鞿。” |
|
赤狐 vulpes vulpes
中文別名: 狐、狐狸、紅狐、南狐、草狐
英文名:red fox
拉丁文學名:vulpes vulpes
藏名音譯: 瓦瑪
分類:食肉目、犬科、狐屬
壽命:約12年
食物:主要以喜馬拉雅旱獺及鼠類為食,也吃野禽、蛙、魚、昆蟲等,還吃各種野果和農作物。
生理特徵:聽覺、嗅覺發達,性狡猾,行動敏捷。喜歡單獨活動。在夜晚捕食。
保護級別: 低危
簡介:
赤狐是體型最大、最常見的狐狸,體長約80釐米,體重4000~6500剋;體型細長,吻尖,耳大,尾長略超過體長之半;足掌生有濃密短毛 ;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稱“狐鱢”;乳頭4對;毛色因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較大變異,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紅色,腹部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側黑色條紋延伸至足面。赤狐的皮用於製裘,亦做皮帽、衣領和裝飾用。
體型特徵:
赤狐的體長為50—90釐米,尾長30—60釐米,體重5—10千克,最大的超過15公斤,雌獸體形比雄獸略小。身體背部的毛色多種多樣,但典型的毛色是赤褐色,不過也稍有差異,赤色毛較多的,俗稱為火狐,灰黃色毛較多的,俗稱為草狐。頭部一般為灰棕色,耳朵的背面為黑色或黑棕色,唇部、下頦至前胸部為暗白色,體側略帶黃色,腹部為白色或黃色,四肢的顔色比背部略深,外側具有寬窄不等的黑褐色紋,尾毛蓬鬆,尾尖為白色。
習性:
赤狐棲息於各種生境,居於土洞、樹洞、石隙或其他動物廢棄的舊洞穴內。多疑,行動敏捷,聽覺靈敏。夜間活動,天亮回洞抱尾而臥。如果隱蔽條件較好,白天也在洞穴附近活動。捕食各種鼠類、野禽、鳥卵、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也吃漿果、鼬科動物等, 偶爾盜食傢禽。每年1~2月交配,雄狐為爭雌狐而有激烈的爭鬥。懷孕期約2個月,雄雌共同撫育幼仔,秋後幼仔即能獨立生活。
赤狐喜歡居住在土穴、樹洞或岩石縫中,有時也占據兔、獾等動物的巢穴,鼕季洞口有水氣冒出,並有明顯的結霜,以及散亂的足跡,尿跡和糞便等,夏季洞口周圍有挖出的新土,上面有明顯的足跡,還有非常濃烈的狐鱢氣味。但它的住處常不固定,而且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間外,一般都是獨自棲息。通常夜裏出來活動,白天隱蔽在洞中睡覺,長長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會出來尋找食物。它的腿腳雖然較短,爪子卻很銳利,跑得也很快,追擊獵物時速度可達每小時50多公裏,而且善於遊泳和爬樹。
分佈情況:
赤狐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陸,還被引入到澳大利亞等地,棲息於森林、灌叢、草原、荒漠、丘陵、山地、苔原等多種環境中,有時也生存於城市近郊。
棲息地:
棲息於海拔高度為2000—5000m的地區。常活動於森林、灌叢及草甸。
繁殖:
赤狐在每年的12—2月發情、交配,生活在北方地區的要推遲1—2個月繁殖,此時雄獸之間會發生爭偶的激烈爭鬥。求偶期間,雄獸和雌獸通過尿液中散發出的類似麝香一樣的氣味互相吸引,受到雌獸引誘的雄獸會發出古怪而又可怕的尖叫聲,進行一種復雜的求婚方式。雄獸不僅參與撫育後代,而且在雌獸産仔之前便開始修整洞穴備用,外出幫助覓食等。雌獸的懷孕期約為2—3個月,於3—4月間産仔於土穴或樹洞裏,每胎多為5—6仔,最多可達13仔,幼仔出生的時候,雄獸總是呆在雌獸的旁邊。初生的幼仔皮毛又黑又短,軟弱無力,體重約為60—90剋,出生後14—18天才睜開眼睛,在這段時間裏,雌獸精心地撫養和照顧它們,從不離開,食物則由雄獸供給,整個哺乳期約為45天。幼仔喜歡在洞口曬太陽,生長的速度很快,1月齡左右體重就達到1千克,可以出洞活動,雄獸此時更加忙碌,不僅要給雌獸而且也要給長得很快的幼仔提供食物,如果這時雌獸不幸死亡,雄獸就要獨自承擔起養育後代的任務。半年以後,長大的幼仔便離開雌獸,開始獨立生活,9—10個月就能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2—14年左右。
亞種分佈:
西藏境內的赤狐亞種為vulpes vulpes montana,分佈於昌都、江達、貢覺、察雅、芒康、左貢、八宿等縣,自治區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都有分佈,本種在國內其他地區分佈較為廣泛。
現存情況:
赤狐在西藏分佈較廣泛,70年代其數量較多,近年來,隨着貓科動物的銳減,赤狐皮愈顯貴重,據調查,西藏經常有赤狐皮張貿易,致使赤狐的數量在急劇減少。為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保護意義:
赤狐皮經濟價值較高。赤狐還是鼠類等有害動物的天敵。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Vulpes vulpes
中文別名: 狐、狐狸、紅狐、南狐、草狐
英文名:Red Fox
拉丁文學名:Vulpes vulpes
藏名音譯: 瓦瑪
分類:食肉目、犬科、狐屬
壽命:約12年
食物:主要以喜馬拉雅旱獺及鼠類為食,也吃野禽、蛙、魚、昆蟲等,還吃各種野果和農作物。
生理特徵:聽覺、嗅覺發達,性狡猾,行動敏捷。喜歡單獨活動。在夜晚捕食。
保護級別: 低危
①赤狐是體型最大、最常見的狐狸,體長約80釐米,體重4000~6500剋;體型細長,吻尖,耳大,尾長略超過體長之半;足掌生有濃密短毛 ;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稱“狐鱢”;乳頭4對;毛色因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較大變異,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紅色,腹部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側黑色條紋延伸至足面。赤狐的皮用於製裘,亦做皮帽、衣領和裝飾用。
②央視熱播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司令員坐騎--東陽馬。其名來源於關公坐騎“赤兔”,引用高司令話說:“因其比兔子還狡猾,故曰其名為‘赤狐’。”身形高大,耐力持久,日行千裏夜行八百。電視劇第二十五集中偵察排長騎馬與其趕往南港碼頭途中一句話解釋了此馬的優越性:“司令!你的馬太快了,我根本跟不上啊!”
體型特徵
赤狐的體長為50—90釐米,尾長30—60釐米,體重5—10千克,最大的超過15公斤,雌獸體形比雄獸略小。身體背部的毛色多種多樣,但典型的毛色是赤褐色,不過也稍有差異,赤色毛較多的,俗稱為火狐,灰黃色毛較多的,俗稱為草狐。頭部一般為灰棕色,耳朵的背面為黑色或黑棕色,唇部、下頦至前胸部為暗白色,體側略帶黃色,腹部為白色或黃色,四肢的顔色比背部略深,外側具有寬窄不等的黑褐色紋,尾毛蓬鬆,尾尖為白色。
習性
赤狐棲息於各種生境,居於土洞、樹洞、石隙或其他動物廢棄的舊洞穴內。多疑,行動敏捷,聽覺靈敏。夜間活動,天亮回洞抱尾而臥。如果隱蔽條件較好,白天也在洞穴附近活動。捕食各種鼠類、野禽、鳥卵、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也吃漿果、鼬科動物等, 偶爾盜食傢禽。每年1~2月交配,雄狐為爭雌狐而有激烈的爭鬥。懷孕期約2個月,雄雌共同撫育幼仔,秋後幼仔即能獨立生活。
赤狐喜歡居住在土穴、樹洞或岩石縫中,有時也占據兔、獾等動物的巢穴,鼕季洞口有水氣冒出,並有明顯的結霜,以及散亂的足跡,尿跡和糞便等,夏季洞口周圍有挖出的新土,上面有明顯的足跡,還有非常濃烈的狐鱢氣味。但它的住處常不固定,而且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間外,一般都是獨自棲息。通常夜裏出來活動,白天隱蔽在洞中睡覺,長長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會出來尋找食物。它的腿腳雖然較短,爪子卻很銳利,跑得也很快,追擊獵物時速度可達每小時50多公裏,而且善於遊泳和爬樹。 |
|
赤狐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非洲最北部靠近歐洲部分和北美洲大陸,還被引入到澳大利亞等地,棲息於森林、灌叢、草原、荒漠、丘陵、山地、苔原等多種環境中,有時也生存於城市近郊。 |
|
棲息於海拔高度為2000—5000m的地區。常活動於森林、灌叢及草甸。 |
|
赤狐在每年的12—2月發情、交配,生活在北方地區的要推遲1—2個月繁殖,此時雄獸之間會發生爭偶的激烈爭鬥。求偶期間,雄獸和雌獸通過尿液中散發出的類似麝香一樣的氣味互相吸引,受到雌獸引誘的雄獸會發出古怪而又可怕的尖叫聲,進行一種復雜的求婚方式。雄獸不僅參與撫育後代,而且在雌獸産仔之前便開始修整洞穴備用,外出幫助覓食等。雌獸的懷孕期約為2—3個月,於3—4月間産仔於土穴或樹洞裏,每胎多為5—6仔,最多可達13仔,幼仔出生的時候,雄獸總是呆在雌獸的旁邊。初生的幼仔皮毛又黑又短,軟弱無力,體重約為60—90剋,出生後14—18天才睜開眼睛,在這段時間裏,雌獸精心地撫養和照顧它們,從不離開,食物則由雄獸供給,整個哺乳期約為45天。幼仔喜歡在洞口曬太陽,生長的速度很快,1月齡左右體重就達到1千克,可以出洞活動,雄獸此時更加忙碌,不僅要給雌獸而且也要給長得很快的幼仔提供食物,如果這時雌獸不幸死亡,雄獸就要獨自承擔起養育後代的任務。半年以後,長大的幼仔便離開雌獸,開始獨立生活,9—10個月就能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2—14年左右。 |
|
西藏境內的赤狐亞種為Vulpes vulpes montana,分佈於昌都、江達、貢覺、察雅、芒康、左貢、八宿等縣,自治區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都有分佈,本種在國內其他地區分佈較為廣泛。 |
|
赤狐在西藏分佈較廣泛,70年代其數量較多,近年來,隨着貓科動物的銳減,赤狐皮愈顯貴重,據調查,西藏經常有赤狐皮張貿易,致使赤狐的數量在急劇減少。為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
|
赤狐皮經濟價值較高。赤狐還是鼠類等有害動物的天敵。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