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赤水丹霞投訴電話遵義市旅遊投訴電話:0852-8234910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岩係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是地殼經過漫長的上升運動,岩層節理變化,雨水河流的衝刷逐步形成的。貴州省赤水市境內以侏羅、白堊紀出露地層中,有1000多平方公裏的丹霞地貌著稱於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豔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儀態萬千的奇山異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優美的丹霞峽𠔌與緑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令遊人傾倒。在赤水,最為獨特,最受遊人稱譽的丹霞景觀有金沙溝赤壁神州、香溪湖萬年靈芝、四洞溝渡仙橋、丙安天生橋、天台山紅岩絶壁、石鼎山奇觀、復興轉石奇觀、長嵌溝丹霞峽𠔌、十洞丹霞岩穴、金沙溝甘溝峽𠔌和硝岩洞穴等十多處。
雨過天晴,金色的陽光照在丹岩上,把紅色的岩石映襯得格外豔麗,形成紅岩、緑樹、銀瀑、清泉相映成趣美麗風,人行其間,感到精神振奮,心曠神怡。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專傢,廣東中山大學地理係主任黃進教授專程到赤水考察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赤水丹霞地貌面積之大,發育之成熟典型,壯觀美麗之程度,當屬全國第一。 |
|
赤水丹霞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丹霞地貌面積達到一千多平方公裏,以發育成熟典型,形態壯美而聞名。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岩係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當地古時曾沉積着厚厚的紅色地層,當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岩層沿垂直節理方向發育,紅層便被割成一片片紅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豔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儀態萬千的奇山異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優美的丹霞峽𠔌與緑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令遊人傾倒。在赤水風景名勝區,最為獨特,最受遊人稱譽的丹霞景觀有金沙溝赤壁神州、香溪湖萬年靈芝、四洞溝渡仙橋、丙安天生橋、天台山紅岩絶壁、石鼎山奇觀、復興轉石奇觀、長嵌溝丹霞峽𠔌、十丈洞丹霞岩穴、金沙溝甘溝峽𠔌和硝岩洞穴等十多處。雨過天晴,金色的陽光照在丹岩上,把紅色的岩石映襯得格外豔麗,形成紅岩、緑樹、銀瀑、清泉相映成趣美麗風,人行其間,感到精神振奮,心曠神怡。
據專傢考察記載,赤水由於侏羅紀、白堊紀形成的地貌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錳,不溶於水和不容易被氧化,這兩種礦物質都是紅色(平時被人們用來做染料),由於乾燥的原因和種種物化反映,泥土和石頭都被染紅了,所以赤水的土壤大部分是紅色的,石頭也是紅色的。在地質史上,赤水一帶是貴州最晚離湖盆的地區,沉積有較厚的侏羅紀、白堊紀紅色砂、泥岩陸相地層——“紅層”。在新地殼運動和水的力量的作用下,經過幾百萬年的風雨侵蝕、剝露後,“紅層”上升為陸地的地表物質中,軟的被水衝刷帶走,形成溝𠔌縱橫;硬的被留下來,形成山脈、山峰和丘陵。留下來的呈赤紅色的土壤、岩石,形成千姿百態的丹霞奇觀,與竹林森林、藤蔓花草、流泉飛瀑形成鮮明的映襯。
中國當代丹霞地貌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最權威的專傢、中山大學黃進教授多次考察赤水後這樣評價說:我走過中國的山山水水,赤水,是我所走的地方,發現丹霞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最年輕的地貌,在1801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1200多平方公裏的面積。所以我得出這樣的結論,“赤水丹霞地貌面積之大,發育之典型,壯觀美麗,當屬全國第一”、“赤水丹霞地貌景觀是大自然的傑作,是赤水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寶貴財富”。
赤水丹霞已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竜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成為我國2009年申報世界自然遺産提名地,正式呈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 |
|
壯觀的十丈洞瀑布和丹霞(1)突出普遍的美學價值
赤水丹霞地區衆多的河流從山頂奔瀉而下,發育了典型的丹崖—峽𠔌地形,山𠔌間有數量衆多的梯級馬蹄形丹崖赤壁和瀑布群。丹崖赤壁發育的高度、寬度和體量之大,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這裏有中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十丈洞瀑布(高76米、寬80米),是中國最大的丹霞瀑布景觀。赤水丹霞氣候濕潤,降水充沛,發育茂密的森林,有高達9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是珍稀、孑遺植物桫欏等生長的場所,還有很多的珍稀動物。赤水丹霞72178公頃的土地上由赤壁、峽𠔌、瀑布、岩腔和大型崩塌巨石等發育齊全的丹霞景觀,是山光水麯共譜的風光勝境,壯觀而不失秀美,是中國青年期丹霞的典型代表。
(2)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學價值
“赤水丹霞”是罕見的發育於亞熱帶巨型紅層盆地南緣的高原-峽𠔌型和山嶺型丹霞景觀,是侏羅係、白堊係的紅層經過第三紀長期剝蝕夷平後在第四紀強烈擡升過程中因流水的快速切割而形成的,是回春青年早期階段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目前正在繼續發育中。赤水丹霞地貌發育演化的過程是中國西南地區大地構造運動的縮影,極具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國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地區自晚三疊紀以來的地質演化過程,深刻揭示了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在新構造運動中的趨異發展對區域地貌演化的重大影響,尤其是黔北臺隆和四川臺坳的差異運動在赤水高原峽𠔌型和山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發育演變中的重大意義。
晚三疊紀以來巴蜀古湖的出現和消亡是中國西南地質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位於古湖南緣的赤水地區的相應沉積建造,真實地反映了巴蜀古湖從形成到消亡的歷史過程,為揭示這一地區構造變遷過程和古地理環境復原提供了堅實的沉積學證據。
赤水丹霞廣泛沉積的侏羅係和白堊係地層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可靠地記錄了這一地區相應時期的生命種類及其活動形式。另一方面,廣泛分佈於深山峽𠔌的原生性中生代孑遺植物——桫欏以“活化石”的形式嚮世人展示了該地區生命演化的頑強性和連續性,為古地理環境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活體標本。
大白岩(3)突出普遍的生物和生態學價值
赤水丹霞展示了重要的和正在進行的生物和生態演化過程,植被自然演替達到頂級階段,形成原始的中亞熱帶常緑闊葉林生態係統。在亞熱帶獨特高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的生境條件下發育的以殼鬥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蘭科(MagnoLiaceae)等為樹種的常緑闊葉林,是我國東部亞熱帶森林植被保存較完好、植物種類較為復雜的地區之一,是中亞熱帶丹霞生態係統發育演化的典型代表。該地原生性的植被及獨特的地貌係統,賦予其多樣的生境類型,包括河流、溝𠔌、湖泊、山地、沼澤、洞穴、懸崖等。提名地長期穩定的水熱條件以及較少的人為幹擾,使當地保存有現今世界最大面積及種群數量的桫欏。
植被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常緑闊葉林、常緑硬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等,構成丹霞地區遺留下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中亞熱帶丹霞森林生態係統,是研究丹霞地貌發育區丹霞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態係統結構、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試驗場,其獨特性在世界丹霞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赤水市位於中亞熱帶暖濕季風區,長期的地質地理演化形成了暖濕、偏酸的生態環境,植被類型表現暖濕、偏酸等生態特性,成為一個典型和特殊的生態係統,充分展示了這種土壤、氣候條件下正在進行的生物生態過程。
赤水丹霞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高等植物2116種,動物1668種。有中國國傢重點保護動植物59種。擁有數量衆多IUCN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物種(483種,植物115種,動物368)、特有種(地方特有植物27種,長江上遊特有魚類25)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物種(71種植物35種,動物36)。此外,有數量較多的孑遺植物和古樹名木等。可見,赤水丹霞是多種瀕危和特有生物的棲息地和避難所。 |
|
地勢與地形:
五柱峰赤水丹霞位於中國最大的紅層盆地—四川盆地南緣,地處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赤水丹霞地貌發育處於回春青年早期發育階段,區內峽𠔌、絶壁、溪流、飛瀑遍布,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峽𠔌型和山原峽𠔌型為主,峽𠔌深切,地面破碎,地勢起伏大。海拔最高處約1730m,最低處240m,相對高差近1500m,存在1600~1700m、1400~1500m、1200~1300m、900~1000m及300~500m等多級地形面。白堊係嘉定群是赤水丹霞地貌發育最為核心的物質基礎,以河湖相厚層塊狀紅色砂岩夾粉砂岩為主,岩石堅硬,抗侵蝕性強,垂直節理發育,多發育峽𠔌崖壁等高大雄偉的丹霞地貌形態。侏羅係地層以紫紅色、紫灰色砂岩、泥岩、頁岩為主,岩性較軟,抗侵蝕性弱,主要以剝蝕—侵蝕紅岩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態為主,邊坡和緩。
氣候特徵 :
赤水市盛行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8.1℃,年日照時數1297.7h。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左右,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7.9℃左右,氣溫年較差為20.1~20.5℃。極端低溫在-7.1~-3.3℃;極端高溫在35.7~40.5℃之間。多年平均氣溫相對偏低,一般為16~17 ℃,極端最低氣溫為-4℃,極端最高氣溫39℃。由於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傷害性高溫罕見。年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分佈在4~10月,約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達383~681mm,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鼕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僅58.3~166mm,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導風嚮為北風,夏季為東南風,鼕季為北風。極端風速可達27m/s,風力10級。平均風速1.6m/s。8級以上的大風常發生在3~9月,7、8月最多。
水文與水資源 :
赤水丹霞屬長江水係,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全長524km,流域面積20,440km2,落差1,558m。水能藴藏量139.46×104kw,占長江水能藴藏量的0.52%。赤水境內丙安以上屬於中遊河段,斷面呈“V”形,河床較為狹窄,灘多流急,可通機動船;丙安以下屬於下遊河段,河面開闊,水流平緩,可通行100~300t級輪船。標準水位河面最寬處約200m,最窄處約20m,在赤水市境內的落差67m。
土壤與生物:
赤水境內土壤多為發育在侏羅係和白堊係的紫色砂岩和泥岩上的幼年性土壤。地形相對平緩的坡腳多為坡積母質,中性和酸性,土層較厚,母岩碎屑較多。中亞熱帶常緑闊葉林發育,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有維管植物1964種,國傢重點保護植物20種,特有植物27種。復雜的地貌背景、優越的氣候與水文條件和豐富的植被群落,為動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境,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脊椎動物404種,昆蟲1264種,國傢重點保護動物39種,長江上遊特有魚類25種。 |
|
楊傢岩區域地質:
赤水丹霞及其周邊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揚子準地臺的兩個不同單元的交接地帶。東南部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的畢節北東嚮構造變形區,西北部緊鄰四川中臺坳構造變形區。四川中臺坳在晚三疊世至晚白堊世期間一直處於大型內陸湖盆地環境,沉積了上千米厚的紅層及含煤組合,以大面積出露的白堊係嘉定群南緣為界與黔北臺隆分開。
地層、岩性:
赤水丹霞及其周邊地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侏羅係、白堊係以及新生代第四係的6個組群,均為沉積岩。其中,侏羅係、白堊係為河湖相沉積的紅色、紫色砂岩、泥岩以及粉砂質頁岩,第四係為衝積層及洪積層。侏羅係地層含有較豐富的介形蟲、瓣鰓、葉肢介、魚、鱉等化石。在白堊係地層中還發現了恐竜的腳印化石。這些都生動地記錄了中生代中後期提名地古生物的生活狀況。
地質構造:
老第三紀以來,在赤水市境內相繼形成一係列東西嚮及南北嚮小構造體係,主要有大白塘嚮斜、磨子岩背斜、土城鼻狀背斜、旺隆場背斜及官渡背斜等。官渡背斜是一近南北走嚮的背斜,是赤水丹霞最主要的背斜構造,其東北為燕子岩嚮斜。背斜軸部可見蓬萊鎮組上部砂岩,翼部為白堊係砂岩,岩層傾角東翼4~6°,西翼7~9°。燕子岩嚮斜位於赤水市東北邊緣,西北、東走嚮。此外,象鼻場嚮斜亦是區內主要的嚮斜構造,呈西東走嚮。岩層傾角3~10°,軸部出露岩層為夾關組一段紫色厚層塊狀細粒鈣質石英砂岩。
赤水丹霞受四川盆地剛性強度大的影響,內部地層褶皺微弱,地層傾角小,但陡傾的共軛剪切節理,為高大挺拔的赤壁丹崖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岩層中交錯層理以及龜裂和波紋層面構造十分發育,突出反映了河湖相的沉積學特徵。赤水丹霞的斷裂構造主要分佈在赤水河以西的片區,多為近東西嚮和北東南西嚮延伸,在黃金和紅旗一帶一組東西嚮和南北嚮的斷層相交形成格狀構造,對溝𠔌河水係走嚮的控製作用較明顯。 |
|
丹霞赤壁丹霞地貌概況:
赤水的典型丹霞地貌主要發育於赤水市南部地區,赤水河將核心區分為東西兩片。東片是赤水丹霞地貌分佈面積最大、地貌形態最典型的區域。主要包括葫市以南、赤水河以東、習水河以西的地區,主要為流水深度侵蝕切割形成的山原峽𠔌地貌。西片位於赤水河以西、風溪河以東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區,面積約10142hm2,河流切割程度小於東片,以高原峽𠔌為主。赤水丹霞幽深的峽𠔌、紅崖絶壁、溪流飛瀑以及茂森的森林和竹海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觀。
岩石基礎:
赤水的丹霞地貌按岩屑特徵屬於砂岩丹霞地貌,雖然本區出露的地層包括砂岩、礫岩、泥岩、頁岩、泥灰岩甚至煤層等多種岩性,但砂岩的分佈範圍是最廣的,尤其是白堊係嘉定統夾關組的厚層長石石英砂岩構成了赤水丹霞地貌發育的主體地層,陡頃節理十分發育,在流水、崩塌的作用下往往會形成高大雄偉的陡崖坡,坡面垂直光滑。
地層的産狀:
赤水丹霞屬近水平丹霞地貌,提名地除了東南部的侏羅係地層傾角較大外,大部分地區地層産狀平緩,一般在10°以下。山頂形態與層面接近,呈微上凸形,四壁陡立,方山狀丹霞地貌多有分佈。
所處氣候區及其地貌外動力:
赤水丹霞分別屬於濕潤區丹霞和水蝕丹霞兩種類別。在濕潤溫和的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控製下,該地區植被茂盛、覆蓋度好,流水作用面較為光滑,直立的陡崖坡常因河流溯源侵蝕而形成的馬蹄形陡崖,河床底部成群分佈有密集的壺穴。
發育階段和地貌組合形態:
赤水丹霞整體上是處於回春青年早期階段的高原/山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景觀。與貴州高原其他邊緣地區類似,新構造運動中,老第三紀形成的夷平面遭受強烈的擡升和切割,地貌發育過程具有典型的回春特徵。赤水西區尚保留有較大面積的、連續的高原面,四周有深切的V形峽𠔌分佈,階段上處於回春青年早期階段,形態上屬於典型的高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東區的山頂面仍較為清晰(平均海拔1400~1500mm),局部地方可見平頂方山。赤水河及其支流塑造的峽𠔌陡峻,是較典型的青年期山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景觀。
地貌組合形態:
赤水丹霞主要為高原峽𠔌型和山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景觀。西區是典型的高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主要由起伏較為和緩的丘原(馬鹿至九角洞一帶較為典型)及其外圍的深切峽𠔌構成,高原面面積大,有不少平坦的壩子。東區是典型的山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景觀,原始的高原臺地徹底解體,並縮小為脊狀山梁,和其間的深切峽𠔌組成了山原峽𠔌的壯麗景觀。 |
|
桫欏映丹霞按照Miklos D.F.Udvardy(1975)生物地理分區體係,赤水丹霞屬於古北區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省。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代表性植被為中亞熱帶濕潤性常緑闊葉林(照片1-45),具有南亞熱帶過渡性特點。種子植物地理成分以熱帶(亞熱帶)成分占優勢(占53.13%),植物區係具有熱帶親緣和亞熱帶特色。
赤水丹霞含一個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傢森林公園和一個國傢級風景名勝區,並處在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700m以上山體為常緑闊葉林並形成演替頂級,700m以下含溝𠔌雨林層片,山頂局部為半自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區域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峽𠔌深切,植被在橫嚮上沿溝𠔌、山體起伏與土壤分佈和垂嚮上沿海拔高度與氣候差異形成分異,但整體保持了植被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赤水丹霞地區的高等植物有2116種,種子植物種類數量在中亞熱帶地區位居前列,有中國特有屬21屬25種,即井岡寒竹屬(Gelidocalamus)、青錢柳屬(Cyclocarya)、異葉苣苔屬(Whytockia)、血水草屬(Eomecon)、鴉頭梨屬(Melliodendron)、半楓荷屬(Semiliquidambar)等。再加上本區擁有較多數量的單型屬與少型屬,如福建柏屬(Fokieniai)、防己屬(Sinomenium)、透骨草屬(Phrynna)、苞葉木屬(Chaydaia)、飛竜掌血屬(Toddalia)、棕葉蘆屬(Thysanolaena)、山桐子屬(Idesia)等單型屬和杉木屬(Cunninghamia)、鐘花草屬(Codonacamthus)、金錢草屬(Antenoron)等小型屬。而本區特有種小黃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由於苞被尚未分化,被認為是山茶屬中在係統發育上較原始的種群,這些都充分說明本區植物區係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原始性。區係分析顯示該區係具有木本植物占優勢、區係起源古老、孑遺種多、地理成分復雜和特有植物多等特徵。
赤水丹霞地區有野生動物1668種,其中陸生脊椎動物287種。陸生脊椎動物有11種分佈型,以東洋型和南中國型占優勢,分別為陸生脊椎動物總種數39.02%和23.34%,表現亞熱帶動物區係特點。
總體而言,該區生態係統具有獨特性、原始性兩大特徵。亞熱帶生態係統及其與丹霞地貌共同組成的特有的景觀生態類型是在亞熱帶獨特高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的生境條件下長期演化發展形成的,該區長期以來良好的水熱環境而且其高大山體獨特的隔離作用為當地特有物種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特有植物也達27種,代表植物包括小黃花茶,赤水蕈樹等。而長期良好的水熱環境也使該區成為許多孑遺植物的避難所,不僅分佈有大量的侏羅紀殘遺種——桫欏,第三紀的穗花杉、三尖杉等古老孑遺物種也在該區分佈,大範圍無人區的存在,使該區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較少受人為幹擾,保持了自然原始狀態。 |
|
丹霞飛瀑赤水丹霞為亞熱帶濕潤區丹霞及高原峽𠔌型丹霞,發育了丹霞崖壁、方山、石柱、溝𠔌、凹槽、穿洞等典型的丹霞個體形態。由於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較少的人類活動,赤水丹霞發育並保存了桫欏自然保護區、竹海國傢森林公園、燕子岩國傢森林公園、亞熱帶常緑闊葉林自然保護區等完整的生態係統,森林覆蓋率高,物種豐富。赤水丹霞景觀以地勢高兀、𠔌地深狹、懸崖飛瀑為主要特色。丹霞崖壁、丹霞石柱高大、雄偉,峽𠔌深切,河水在紅色的板狀河𠔌映襯下,通紅透亮;竹海、桫欏等熱帶亞熱帶森林使該地區終年蒼翠,富有生機。總體而言,赤水丹霞以“丹山、碧水、翠林、飛瀑”為主要景緻,丹霞形態齊全、典型,造型奇特;丹霞山水色彩鮮明,結合了雄偉與秀麗、動態與靜態等美學元素,展示了極好的自然現象和非凡的自然美。 |
|
丹霞地貌的演化歷史
丹霞流水赤水丹霞地貌的形成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古湖沉積期、擡升剝蝕期、幼年丹霞期以及青年丹霞期。
1.古湖沉積期:
三疊紀中晚期的印支運動,使得四川中臺坳發生斷陷下沉形成巴蜀古湖,在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期間一直處於的內陸湖盆環境,並沉積了厚達上千米的紅層和含煤組合,為後期赤水丹霞地貌的發育準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擡升剝蝕期:
白堊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使得四川中臺坳脫離內陸湖盆環境,原來在巴蜀古湖中沉積的巨厚紅層暴露地表,並在第三紀期間連同其南側的黔北臺隆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間歇性剝蝕夷平過程,形成了多級地形起伏較和緩的夷平面。地形上整體表現為東南高、西北低。
3.青年丹霞 I 期:
進入第四紀後,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貴州高原掀斜式擡升,導致赤水丹霞的地貌嚮回春方向發育。四川盆地受到強烈擠壓,其邊緣地區擠壓尤為強烈。由於四川盆地剛性較強,褶皺發育較差,上升幅度不大,大多數地區地層傾角較為和緩,但陡頃的X節理極為發育。赤水丹霞所在的四川盆地南緣地區的侏羅係、白堊係紅層受貴州高原的迅速擡升影響,發生顯著上升。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在地勢上的高差進一步拉大。赤水河及其支流受此影響強烈下切,産生繼承性發育,並沿大型節理塑造出較深的峽𠔌,第三紀形成的古夷平面開始解體。但因下切侵蝕的時間不長,溝𠔌不深,許多地區還保留了大面積連片的高原面,臺地的四周因重力崩塌的影響,開始發育出一些赤壁丹崖,但高度均不大。
4.青年丹霞 II 期:
隨着赤水河及其支流的不斷下切,丹霞地貌嚮深性發育。東部核心區山頂高度基本一致(1400~1500m),古夷平面依稀可見,山原峽𠔌型丹霞景觀十分典型。“V”形丹霞深𠔌的數量大大增加,深度也較前一階段大很多,溝底至山頂的相對高差一般可達數百米。作為赤水丹霞代表性景觀的丹霞崖壁不論是數量和還是高度方面,均較前一階段有很大的發展,高達數百米的丹崖隨處可見。西區處於回春發育的青年早期階段,分水嶺地區保留了較大面積的高原面,但周邊地區已開始遭受較為強烈的切割而趨於破碎,但峽𠔌的深度和空間分佈密度遠不及東部核心區,形態上屬於典型的高原峽𠔌型丹霞地貌,和東部核心區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空間反差。
人類歷史與沿革:
赤水丹霞地區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活動遺跡跨越新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以及到當代的各個時期。從新石器時代、漢、唐、北宋、元、明、清到20世紀紅軍長徵的遺跡遺址,可以發現赤水地區人類活動空間經溝𠔌、洞穴、河畔、嚮丹霞平地擴展的過程。人們的生産生活經歷了狩獵、採集、栽培、定居農耕、刀耕火種、采伐林業、景觀保護與旅遊業等階段。近代生活燃料曾用青岡木、雜木等薪柴木炭煮飯、取暖,但上世紀中葉後逐步改用煤炭、天然氣、電等,減少了對林木資源的砍伐。赤水是還是軍事要地,1935年,毛澤東指揮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裏展開了“四渡赤水”之戰,譜寫了中外軍事史上的神奇篇章,改變了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局面。20世紀20年代以前,遊覽丹霞風光的記錄很少。30年代後陸續有相關景觀記錄,20世紀80年代起逐漸形成制度,製定了法律法規,劃定丹霞地貌內的相關景觀保護區界,發展以丹霞地貌、瀑布、竹海、桫欏、原始森林為主要特色,兼有長徵歷史文化、文物古跡,形成集生態、科普、考古、觀光、文化、休閑、度假、保健、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地,並先後被批準為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傢級森林公園,建立了多級管理的有效管理體製,與當地居民、社區、企業、社會團體一起保護丹霞景觀、生物多樣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