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三國魏國武將
【生平簡歷】
賈逵 (180 — 234),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東南]也。生於東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卒於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年),河東襄陵(今山西襄陵縣)人。他歷仕曹操、曹丕二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物。祖父習,口授逵兵法數萬言。逵少孤傢貧,初為郡吏,守絳邑長。郭援攻,逵堅守,後城潰俘,以義衆請免,計議據皮氏於郡守,得無敗。除澠池令。曹操善逵,拜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及操崩,逵典喪,斥曹彰莽,曹丕即位,拜豫州刺史。躬勤於職,賜關內侯。徵吳破呂範於洞浦,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開直道臨江,明帝嘉之。太和二年伐吳,據夾口迎曹休,休得以生還。嘉禾三年薨。
曹操壽終,曹彰提兵奔喪,賈逵 斥曹彰莽歸。東吳周魴詐降曹休,賈逵 協同曹休出兵,建議曹休慎重進兵。曹休大怒,要斬賈逵 ,衆將苦告求情,賈逵 得以免死。曹休孤軍深入,被東吳大都督陸遜大敗,賈逵 領兵接應,曹休纔得以生還。
【歷史年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郭援之攻河東,所經城邑皆下,逵堅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單於並軍急攻之。城將潰,絳父老與援要,不害逵。絳人既潰,援聞逵名,欲使為將,以兵劫之,逵不動。左右引逵使叩頭,逵叱之曰:“安有國傢長吏為賊叩頭!”援怒,將斬之。絳吏民聞將殺逵,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左右義逵,多為請,遂得免。魏略曰:援捕得逵,逵不肯拜,謂援曰:“王府君臨郡積年,不知足下曷為者也?”援怒曰:“促斬之。”諸將覆護,乃囚於壺關,閉著土窖中,以車輪蓋上,使人固守。方將殺之,逵從窖中謂守者曰:“此間無健兒邪,而當使義士死此中乎?”時有祝公道者,與逵非故人,而適聞其言,憐其守正危厄,乃夜盜往引出,折械遣去,不語其姓名。初,逵過皮氏,曰:“爭地先據者勝。”及圍怎,知不免,乃使人間行送印綬歸郡,且曰“急據皮氏”。援既並絳衆,將進兵。逵恐其先得皮氏,乃以他計疑援謀人祝奧,援由是留七日。郡從逵言,故得無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後舉茂纔,除澠池令。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高幹之反,張琰將舉兵以應之。逵不知其謀,往見琰。聞變起,欲還,恐見執,乃為琰畫計,如與同謀者,琰信之。時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逵從琰求兵脩城。諸欲為亂者皆不隱其謀,故逵得盡誅之。遂脩城拒琰。琰敗,逵以喪祖父去官,司徒闢為掾,以議郎參司隸軍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太祖徵馬超,至弘農,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領弘農太守。召見計事,大悅之,謂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 ,吾何憂?”其後發兵,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屬郡,言語不順。逵怒,收之,數以罪,撾折腳,坐免。然太祖心善逵,以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太祖欲徵吳而大霖雨,三軍多不原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逵受教,謂其同寮三主簿曰:“今實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人,三人不獲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當送獄,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詣獄。獄吏以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謂獄吏曰:“促械我。尊者且疑我在近職,求緩於卿,今將遣人來察我。”逵著械適訖,而太祖果遣傢中人就獄視逵。既而教曰:“逵無惡意,原復其職。”始,逵為諸生,略覽大義,取其可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徵劉備,先遣逵至斜𠔌觀形勢。道逢水衡,載囚人數十車,逵以軍事急,輒竟重者一人,皆放其餘。太祖善之,拜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太祖崩洛陽,逵典喪事。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群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逵建議為不可秘,乃發哀,令內外皆入臨,臨訖,各安敘不得動。而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衆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文帝即王位,以鄴縣戶數萬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為鄴令。月餘,遷魏郡太守。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與諸將並徵吳,破呂範於洞浦,進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明帝即位,增邑二百戶,並前四百戶。時孫權在東關,當豫州南,去江四百餘裏。每出兵為寇,輒西從江夏,東從廬江。國傢徵伐,亦由淮、沔。是時州軍在項,汝南、弋陽諸郡,守境而已。權無北方之虞,東西有急,並軍相救,故常少敗。逵以為宜開直道臨江,若權自守,則二方無救;若二方無救,則東關可取。乃移屯潦口,陳攻取之計,帝善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帝使逵督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鬍質等四軍,從西陽直嚮東關,曹休從皖,司馬宣王從江陵。逵至五將山,休更表賊有請降者,求深入應之。詔宣王駐軍,逵東與休合進。逵度賊無東關之備,必並軍於皖;休深入與賊戰,必敗。乃部署諸將,水陸並進,行二百裏,得生賊,言休戰敗,權遣兵斷夾石。諸將不知所出,或欲待後軍。逵曰:“休兵敗於外,路絶於內,進不能戰,退不得還,安危之機,不及終日。賊以軍無後繼,故至此;今疾進,出其不意,此所謂先人以奪其心也,賊見吾兵必走。若待後軍,賊已斷險,兵雖多何益!”乃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為疑兵,賊見逵軍,遂退。逵據夾石,以兵糧給休,休軍乃振。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會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脩作。”薨,謚曰肅侯。
【歷史評價】
陳壽:此皆其流稱譽有名實者也。鹹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裏,見述於後也。《三國志·魏書十五》
魏略:逵世為著姓,少孤傢貧,鼕常無裦,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裦去,故時人謂之通健。《魏略》
孫資: 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顔辭不屈;忠言聞於大衆,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發、據鼎,罔以加也。其纔兼文武,誠時之利用。《孫資別傳》
曹操: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 ,吾何憂?《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丕:逵真刺史矣。《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休:逵性剛,素侮易諸將,不可為督。《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睿: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三國志·魏書十五》
習鑿齒:夫賢人者,外身虛己,內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必與物為對,存勝負於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敗國殄民,彼雖傾覆,於我何利?我苟無利,乘之曷為?以是稱說,臧獲之心耳。今忍其私忿而急彼之憂,冒難犯危而免之於害,使功顯於明君,惠施於百姓,身登於君子之塗,義愧於敵人之心,雖豺虎猶將不覺所復,而況於曹休乎?然則濟彼之危,所以成我之勝,不計宿憾,所以服彼之心,公義既成,私利亦弘,可謂善爭矣。在於未能忘勝之流,不由於此而能濟勝者,未之有也。《習鑿齒》
魏書:休猶挾前意,欲以後期罪逵,逵終無言,時人益以此多逵。《魏書》
曹髦:逵沒有遺愛,歷世見祠。追聞風烈,朕甚嘉之。昔先帝東徵,亦幸於此,親發德音,褒揚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禮賢之義,或掃其墳墓,或脩其門閭,所以崇敬也。其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三國志·魏書十五》
【歷史故事】
賈逵 (約173年-約228年),河東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是東漢、三國之際的政治傢、軍事傢。
堅守絳邑 敗而不屈
賈逵 世為著姓,少孤傢貧,甚至鼕天連棉褲也沒有。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傢藉宿,天亮後衹好穿着柳孚的褲子走了。傢境雖貧寒,而賈逵 還是立志從軍。他“戲弄常設部伍”,使他的祖父甚表奇異,說:“汝大必為將。”並嚮他口授兵法數萬言。
賈逵 長大後,先是補了個郡吏,後又擔任了絳邑長。當這時,正是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時期。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進軍官渡,北攻袁紹。不久,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跟曹軍交戰幾次,都打了敗仗。袁尚派河東太守郭援與他的外甥並州刺史高幹,又聯絡南匈奴單於(當時南單於叫呼廚泉,住在平陽),三路兵馬聯合起來,在臨近牽製曹軍。郭援攻打河東,所經城邑攻無不剋,唯絳邑有賈逵 堅守,怎麽也攻不下來。他就召南單於並軍急攻。賈逵 勢單力孤,抵擋不住,終緻城破被擒。郭援早聞賈逵 盛名,慕其纔而想收用他。可是,賈逵 見到郭援,不僅不叩頭,反而義正辭嚴地斥責說:“哪有國傢長吏為賊叩頭之理!”郭援老羞成怒,就下令將賈逵 處死。絳邑的吏民聽到消息後,都站在城上高喊:“要殺我們的賢君,我們寧願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為賈逵 的氣節所感動,紛紛替他請命。郭援無可奈何,便將賈逵 下獄。
在此戰爭之前,有一次,賈逵 經過皮氏(今山西河津)時,看到這裏地形險要,曾說:“兵傢爭地,先據此者勝。”當絳邑城快要失守時,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綬送還郡裏,並囑咐急速占據皮氏。郭援攻下絳邑後,準備繼續進兵。賈逵 擔心他先占了皮氏,就設計拖住了郭援,使郭援在絳邑城多駐了七日。後來,郭援將賈逵 囚於壺關,放在一個土窖中,用車輪蓋住窖口,並派人看守。有個叫祝公道的看守,和賈逵 非親非故,看到賈逵 義氣可敬,就趁夜晚悄悄放走了他。賈逵 有個擔任河東計吏的朋友孫資,嚮曹操推薦說:“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顔辭不屈;忠言聞於大衆,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發、據鼎,罔以加也。其纔兼文武,誠時之利用。”曹操便將賈逵 舉為茂纔,讓他擔任了澠池令。
智殺判軍 屢獲嘉賞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攻占袁氏勢力的老巢—鄴城後,並州刺史高幹歸降了曹操,而當曹操北徵烏桓的時候,高幹又背叛了曹操,企圖偷襲鄴城。此時,河內人張晟、張琰等也舉兵響應高幹。賈逵 起初不知張琰已謀叛,前去會見張琰。他在張琰處發覺了這一陰謀,想馬上返回又難以脫身,於是急中生智,裝作願意同張琰一起反叛的樣子,煞有介事地替張琰出謀獻計,取得了張琰的信任。當時澠池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賈逵 還從張琰那裏藉兵修城。那些圖謀反叛的人因此都不避諱賈逵 ,結果被賈逵 殺得一個不留。賈逵 修好城塹,堅决與張琰對抗,直到張琰失敗。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討平高幹,拿下並州。這時,賈逵 因居祖父喪而去官,引喪完被司徒闢為掾官,以議郎參司隸軍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徵馬超的時候,到了弘農,說:“此西道之要。”就讓賈逵 擔任了弘農太守。他召見賈逵 議事,看到賈逵 纔德兼備,非常高興,對左右說:“假使天下二千石都能象賈逵 這樣,我還有什麽可擔憂的呢?”賈逵 在太守任上,有一次派兵時,他懷疑屯田都尉私藏亡民,而屯田都尉自以為自己不屬郡管,言語不順,引起賈逵 發怒,把屯田都尉治了罪。賈逵 因此被免官。可是曹操特別欣賞賈逵 ,隨即又任命他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賈逵 隨曹操從長安出發,打算經斜𠔌(陝西省褒斜𠔌的北口)去徵討劉備,求漢中。他受命先到斜𠔌觀察形勢,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運數十車囚犯。他看到當時軍情緊急,就命令處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將其餘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贊賞賈逵 機智果斷,就拜他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平騷亂奉 詔立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洛陽。賈逵 以諫議大夫負責辦理喪事。當時,太子曹丕在鄴城。洛陽的軍隊失去了統帥便騷動起來。有人主張把消息壓住,暫不發表。賈逵 沒有采納這種意見,堅持派使者到各地去報喪。青州兵聞訊,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們認為應當馬上禁止他們的行動,不服從的就辦罪,跑掉的就派兵徵討。賈逵 說服了衆大臣,並發給青州兵一種證明,讓他們憑着證明可以在回傢的路上得到當地官員的關照。這麽一來,一場騷動纔被平息下去。可是,曹丕還沒到,曹丕的兄弟、鄢陵侯曹彰倒先帶着兵馬從長安趕來洛陽,想搶他哥哥的王位。他問賈逵 :“先王的印綬在哪裏?”賈逵 很嚴厲地回答說:“太子在鄴,國有貯副。先王的印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說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就這樣,賈逵 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運到鄴城,由太子曹丕主喪,並奉詔迎曹丕為魏王、丞相,領冀州牧。曹丕對賈逵 感恩戴德,即王位後先任賈逵 為鄴令,尋遷魏郡太守。
政聲卓著
這年秋天,曹丕帶着一支軍隊回故鄉沛國譙縣。賈逵 這時任丞相主簿祭酒。曹丕到了譙縣,又授任賈逵 為豫州刺史。
賈逵 在任豫州刺史期間,鋤強抑暴,興利除弊,政聲卓著。魏文帝曹丕誇奬說:“賈逵 是個真正的刺史!”同時佈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並封賈逵 為關內侯。賈逵 在境內斷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陽陂,又疏通運渠二百餘裏,人稱“賈侯渠”。他繕甲兵,加強戰備,使東吳不敢侵犯。黃初年間,他與諸將並徵東吳,在洞浦大敗吳將呂範,因功進封為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增邑二百戶,並前四百戶。當時,孫權在東關(即濡須口),當豫州南,距江四百餘裏。每次發兵攻魏,總是西從江夏,東從廬江。魏徵東吳,也是從淮水、沔水南下。豫州軍隊散駐在汝南、弋陽諸郡,衹是守守邊境而已,所以孫權無北方之虞,東西有急,則並軍相救,很少打敗仗。賈逵 分析了這個形勢,認為應該開一條直通江邊的道路,這樣,若孫權自守,則二方無救;若二方無救,則東關可取。他將軍隊移屯潦口,嚮明帝陳述了自己的攻取之計,得到了明帝的贊許。
力救曹修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按照孫權的主意,佯稱得罪了吳王,要棄吳投魏。他跟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約他發兵去接收鄱陽郡。曹休中計,便率領騎兵步兵共十萬名往皖(漢置縣,也叫皖城,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周魴。他從壽春發兵以後,魏明帝就叫賈逵 帶領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鬍質等四軍往東去跟曹休的軍隊會合,由皖城去奪取東關。賈逵 料到東吳在東關無備,一定是將軍隊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於是,部署諸將,水陸並進。行了二百多裏,抓到一個東吳兵,經盤問,知道曹休的軍隊果然打了敗仗。原來,孫權早就親自到了皖城,拜陸遜為大都督,朱桓、全琮為左、右都督,各帶三萬人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馬一到,就立即被包圍。曹休毫無準備,被打得暈頭轉嚮,慌忙後退,哪知道夾石西北的去路也給孫權擋住了。東南有追兵,西北無退路,眼看全軍就將覆沒。聽到這個消息,賈逵 部下的將士都慌了神。有的人甚至認為,明知道已經中了計,就不應再送上門去。他們提出應當等待後面的援軍。賈逵 對大夥說:“大司馬兵敗於外,路絶於內,進不能戰,退不能還,危在旦夕。東吳知道後面沒有接應的軍隊,纔敢大膽地追上來。現在我們疾速前進,出其不意地趕到夾石,突然打過去,這就是所謂先人以奪其心,東吳看見我軍必然退兵。如果坐待後軍,東吳將把險路全部斷絶,兵馬再多又有何用呢?”於是,他指揮軍隊兼程進軍。到了夾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竪起了很多旗子,並留少數士兵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頭襲擊吳兵。就這樣,很快打散了截擊曹休的部隊,嚇退了追趕上來的東吳大軍,把曹休和他的殘兵敗將救了出來。賈逵 占領夾石以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軍隊,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頓隊伍,退回揚州。原來,曹休仗着自己是曹傢宗室,一嚮瞧不起賈逵 。早在魏文帝時代,他就常說賈逵 的壞話,不讓魏文帝重用賈逵 。這次夾石之戰,賈逵 不記前嫌,奮力相救,深受時人贊譽。
賈逵 活了五十五歲。他一生忠於曹魏,重病中還對左右的人說:“我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死後謚曰肅侯。豫州吏民為了追思他,專門刻石立祠。青竜年間,魏明帝東徵,乘輦入賈逵 祠,頒發詔令說:“昨過項,見賈逵 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其面告天下,以勸將來。”
(二)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
賈逵 (30-101),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字景伯。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曾任侍中。明帝時,利用朝廷尊信讖緯,上書說《左傳》與讖緯相合,可立博士。與治今文經學的李育相辯難。章帝時,屢次嚮奏稱《古文尚書》與《爾雅》相應,提高了古文經學的地位。又精通天文學,首先提出在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來計量日、月的運動,並發現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均有輯本。 簡明歷史傳記 Concise History Biography 賈逵 (174—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東南]也。他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文武兼備。祖父賈習,口授逵兵法數萬言。逵少孤傢貧,初為郡吏,守絳邑長。郭援攻,逵堅守,後城潰俘,以義衆請免,計議據皮氏於郡守,得無敗。除澠池令。曹操善逵,拜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及操崩,逵典喪,斥曹彰莽,曹丕即位,拜豫州刺史。躬勤於職,賜關內侯。徵吳破呂範於洞浦,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開直道臨江,明帝嘉之。太和二年伐吳,據夾口迎曹休,休得以生還。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初,賈逵 路過皮氏,自言自語:“兩軍交戰,先占此者為勝。”郭援之攻河東,所經城邑皆下,獨時為絳長的賈逵 堅守,攻之不拔,乃召單於並軍急攻之。城將潰,賈逵 自知必敗,遣人間行送印綬歸郡,通知他們,急據皮氏。城破,絳城父老要求郭援不要殺害賈逵 。郭援亦聞其名,欲為己用,以兵脅迫使其下拜。賈逵 大駡:“哪有國傢長吏嚮亂臣賊子下拜的規矩!”郭援怒,將斬。吏民登城請命:“違約殺我賢君,我們寧願和他一起死!”遂得免,囚於壺關。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高幹反,張琰將舉兵以應之。賈逵 不知其謀,往見張琰。聞變起,乃為之畫計,如與同謀者,張琰信之。時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賈逵 求兵修繕城池。時諸欲為亂者皆不隱其謀,故逵得盡誅之。遂築成據守。張琰敗,以喪祖父去官,司徒闢為掾,以議郎參司隸軍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徵馬超,至弘農,曰“此西道之要害”,以賈逵 領弘農太守。召見計事,大悅之,謂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的官吏,悉如賈逵 ,吾何憂?”其後發兵,賈逵 疑屯田都尉藏匿逃亡的百姓。都尉自以不屬郡,言語頗為放肆。賈逵 怒,將其收押,數以罪,打斷雙腿,且因罪辭官。因曹操素愛賈逵 ,為丞相主簿。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破皖城,禽廬江太守朱光。曹操大怒,欲徵吳而大霖雨,三軍多不願行。曹操知其然,恐有人勸諫,乃傳令曰:“有諫者死。”賈逵 依舊冒死勸諫,曹操怒,將其收押。後軍還,以賈逵 無惡意,使其官復原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徵劉備,先遣賈逵 至斜𠔌觀形勢。道逢水衡,載囚犯數十車,賈逵 以軍事急,留下一個重犯,其餘皆放走。曹操很高興,拜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洛陽,賈逵 典喪事。時太子曹丕在鄴,鄢陵侯曹彰前來奔喪,問賈逵 先王玉璽所在。賈逵 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君。先王印綬的事情不是你該問的。”遂奉梓宮還鄴。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王位,以鄴縣戶數萬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為鄴令。月餘,遷魏郡太守。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與諸將並徵吳,破呂範於洞浦,進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增邑二百戶,並前四百戶。當時孫權在東關,處在宇宙南邊,離江四百裏。每每西從江夏,東由廬江進犯。國傢徵伐,也由淮、沔。當時豫州軍在項、汝南和弋陽守境。孫權無北方之憂,東西有急,並軍相救,所以很少戰敗。賈逵 以為應該開一條直路臨江,讓孫權不能兼顧兩個方向,那樣東關就可以據為己有了。魏明帝善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使賈逵 督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鬍質等四軍,從西陽直嚮東關;曹休從皖,司馬懿從江陵。時曹休中周魴之計,引軍深入。賈逵 料定曹休必敗,又捉得敵兵,得知孫權遣人至夾石斷軍歸路,諸將不知所措,欲待援軍。賈逵 說:“曹休軍敗於外,而我們被睏於內。進不能戰,退不能還,此關係到全軍上下的生死存亡,來不及終日思考。敵軍以為我們沒有後援,纔做此打算。今疾進,出其不意,這就是所謂的先發製人,亂其軍心。敵見我,必走。若等待援軍,敵人以據險而守,即使兵多,又有什麽用呢!”遂兼道進軍,多設旌旗以為疑兵。敵見賈逵 軍,果退。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敗軍,使其得以重整頓隊伍,退回揚州。同年,賈逵 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修作。”薨,謚曰肅候。 歷史評價 Historical Evaluation 陳壽:此皆其流稱譽有名實者也。鹹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裏,見述於後也。 《三國志·魏書十五》
魏略:逵世為著姓,少孤傢貧,鼕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故時人謂之通健。
孫資: 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顔辭不屈;忠言聞於大衆,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發、據鼎,罔以加也。其纔兼文武,誠時之利用。 《孫資別傳》
曹操: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 ,吾何憂? 《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丕:逵真刺史矣。 《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休:逵性剛,素侮易諸將,不可為督。 《三國志·魏書十五》
曹叡: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 《三國志·魏書十五》
習鑿齒:夫賢人者,外身虛己,內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必與物為對,存勝負於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敗國殄民,彼雖傾覆,於我何利?我苟無利,乘之曷為?以是稱說,臧獲之心耳。今忍其私忿而急彼之憂,冒難犯危而免之於害,使功顯於明君,惠施於百姓,身登於君子之塗,義愧於敵人之心,雖豺虎猶將不覺所復,而況於曹休乎?然則濟彼之危,所以成我之勝,不計宿憾,所以服彼之心,公義既成,私利亦弘,可謂善爭矣。在於未能忘勝之流,不由於此而能濟勝者,未之有也。 《習鑿齒》
魏書:休猶挾前意,欲以後期罪逵,逵終無言,時人益以此多逵。 《魏書》
曹髦:逵沒有遺愛,歷世見祠。追聞風烈,朕甚嘉之。昔先帝東徵,亦幸於此,親發德音,褒揚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禮賢之義,或掃其墳墓,或脩其門閭,所以崇敬也。其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 《三國志·魏書十五》
賈習:汝大必為將率。 堅守絳邑,敗而不屈
賈逵 世為著姓,少孤傢貧,甚至鼕天連棉褲也沒有。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傢藉宿,天亮後衹好穿着柳孚的褲子走了。傢境雖貧寒,而賈逵 還是立志從軍。他“戲弄常設部伍”,使他的祖父甚表奇異,說:“汝大必為將。”並嚮他口授兵法數萬言。
賈逵 長大後,先是補了個郡吏,後又擔任了絳邑長。當這時,正是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時期。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進軍官渡,北攻袁紹。不久,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跟曹軍交戰幾次,都打了敗仗。袁尚派河東太守郭援與他的外甥並州刺史高幹,又聯絡南匈奴單於(當時南單於叫呼廚泉,住在平陽),三路兵馬聯合起來,在臨近牽製曹軍。郭援攻打河東,所經城邑攻無不剋,唯絳邑有賈逵 堅守,怎麽也攻不下來。他就召南單於並軍急攻。賈逵 勢單力孤,抵擋不住,終緻城破被擒。郭援早聞賈逵 盛名,慕其纔而想收用他。可是,賈逵 見到郭援,不僅不叩頭,反而義正辭嚴地斥責說:“哪有國傢長吏為賊叩頭之理!”郭援老羞成怒,就下令將賈逵 處死。絳邑的吏民聽到消息後,都站在城上高喊:“要殺我們的賢君,我們寧願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為賈逵 的氣節所感動,紛紛替他請命。郭援無可奈何,便將賈逵 下獄。
在此戰爭之前,有一次,賈逵 經過皮氏(今山西河津)時,看到這裏地形險要,曾說:“兵傢爭地,先據此者勝。”當絳邑城快要失守時,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綬送還郡裏,並囑咐急速占據皮氏。郭援攻下絳邑後,準備繼續進兵。賈逵 擔心他先占了皮氏,就設計拖住了郭援,使郭援在絳邑城多駐了七日。後來,郭援將賈逵 囚於壺關,放在一個土窖中,用車輪蓋住窖口,並派人看守。有個叫祝公道的看守,和賈逵 非親非故,看到賈逵 義氣可敬,就趁夜晚悄悄放走了他。賈逵 有個擔任河東計吏的朋友孫資,嚮曹操推薦說:“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顔辭不屈;忠言聞於大衆,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發、據鼎,罔以加也。其纔兼文武,誠時之利用。”曹操便將賈逵 舉為茂纔,讓他擔任了澠池令。
智殺判軍,屢獲嘉賞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攻占袁氏勢力的老巢—鄴城後,並州刺史高幹歸降了曹操,而當曹操北徵烏桓的時候,高幹又背叛了曹操,企圖偷襲鄴城。此時,河內人張晟、張琰等也舉兵響應高幹。賈逵 起初不知張琰已謀叛,前去會見張琰。他在張琰處發覺了這一陰謀,想馬上返回又難以脫身,於是急中生智,裝作願意同張琰一起反叛的樣子,煞有介事地替張琰出謀獻計,取得了張琰的信任。當時澠池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賈逵 還從張琰那裏藉兵修城。那些圖謀反叛的人因此都不避諱賈逵 ,結果被賈逵 殺得一個不留。賈逵 修好城塹,堅决與張琰對抗,直到張琰失敗。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討平高幹,拿下並州。這時,賈逵 因居祖父喪而去官,引喪完被司徒闢為掾官,以議郎參司隸軍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徵馬超的時候,到了弘農,說:“此西道之要。”就讓賈逵 擔任了弘農太守。他召見賈逵 議事,看到賈逵 纔德兼備,非常高興,對左右說:“假使天下二千石都能象賈逵 這樣,我還有什麽可擔憂的呢?”賈逵 在太守任上,有一次派兵時,他懷疑屯田都尉私藏亡民,而屯田都尉自以為自己不屬郡管,言語不順,引起賈逵 發怒,把屯田都尉治了罪。賈逵 因此被免官。可是曹操特別欣賞賈逵 ,隨即又任命他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賈逵 隨曹操從長安出發,打算經斜𠔌(陝西省褒斜𠔌的北口)去徵討劉備,求漢中。他受命先到斜𠔌觀察形勢,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運數十車囚犯。他看到當時軍情緊急,就命令處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將其餘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贊賞賈逵 機智果斷,就拜他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平騷亂奉,詔立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洛陽。賈逵 以諫議大夫負責辦理喪事。當時,太子曹丕在鄴城。洛陽的軍隊失去了統帥便騷動起來。有人主張把消息壓住,暫不發表。賈逵 沒有采納這種意見,堅持派使者到各地去報喪。青州兵聞訊,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們認為應當馬上禁止他們的行動,不服從的就辦罪,跑掉的就派兵徵討。賈逵 說服了衆大臣,並發給青州兵一種證明,讓他們憑着證明可以在回傢的路上得到當地官員的關照。這麽一來,一場騷動纔被平息下去。可是,曹丕還沒到,曹丕的兄弟、鄢陵侯曹彰倒先帶着兵馬從長安趕來洛陽,想搶他哥哥的王位。他問賈逵 :“先王的印綬在哪裏?”賈逵 很嚴厲地回答說:“太子在鄴,國有貯副。先王的印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說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就這樣,賈逵 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運到鄴城,由太子曹丕主喪,並奉詔迎曹丕為魏王、丞相,領冀州牧。曹丕對賈逵 感恩戴德,即王位後先任賈逵 為鄴令,尋遷魏郡太守。
政聲卓著
這年秋天,曹丕帶着一支軍隊回故鄉沛國譙縣。賈逵 這時任丞相主簿祭酒。曹丕到了譙縣,又授任賈逵 為豫州刺史。
賈逵 在任豫州刺史期間,鋤強抑暴,興利除弊,政聲卓著。魏文帝曹丕誇奬說:“賈逵 是個真正的刺史!”同時佈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並封賈逵 為關內侯。賈逵 在境內斷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陽陂,又疏通運渠二百餘裏,人稱“賈侯渠”。他繕甲兵,加強戰備,使東吳不敢侵犯。黃初年間,他與諸將並徵東吳,在洞浦大敗吳將呂範,因功進封為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增邑二百戶,並前四百戶。當時,孫權在東關(即濡須口),當豫州南,距江四百餘裏。每次發兵攻魏,總是西從江夏,東從廬江。魏徵東吳,也是從淮水、沔水南下。豫州軍隊散駐在汝南、弋陽諸郡,衹是守守邊境而已,所以孫權無北方之虞,東西有急,則並軍相救,很少打敗仗。賈逵 分析了這個形勢,認為應該開一條直通江邊的道路,這樣,若孫權自守,則二方無救;若二方無救,則東關可取。他將軍隊移屯潦口,嚮明帝陳述了自己的攻取之計,得到了明帝的贊許。
不念舊惡,力救曹休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按照孫權的主意,佯稱得罪了吳王,要棄吳投魏。他跟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約他發兵去接收鄱陽郡。曹休中計,便率領騎兵步兵共十萬名往皖(漢置縣,也叫皖城,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周魴。他從壽春發兵以後,魏明帝就叫賈逵 帶領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鬍質等四軍往東去跟曹休的軍隊會合,由皖城去奪取東關。賈逵 料到東吳在東關無備,一定是將軍隊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於是,部署諸將,水陸並進。行了二百多裏,抓到一個東吳兵,經盤問,知道曹休的軍隊果然打了敗仗。原來,孫權早就親自到了皖城,拜陸遜為大都督,朱桓、全琮為左、右都督,各帶三萬人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馬一到,就立即被包圍。曹休毫無準備,被打得暈頭轉嚮,慌忙後退,哪知道夾石西北的去路也給孫權擋住了。東南有追兵,西北無退路,眼看全軍就將覆沒。聽到這個消息,賈逵 部下的將士都慌了神。有的人甚至認為,明知道已經中了計,就不應再送上門去。他們提出應當等待後面的援軍。賈逵 對大夥說:“大司馬兵敗於外,路絶於內,進不能戰,退不能還,危在旦夕。東吳知道後面沒有接應的軍隊,纔敢大膽地追上來。現在我們疾速前進,出其不意地趕到夾石,突然打過去,這就是所謂先人以奪其心,東吳看見我軍必然退兵。如果坐待後軍,東吳將把險路全部斷絶,兵馬再多又有何用呢?”於是,他指揮軍隊兼程進軍。到了夾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竪起了很多旗子,並留少數士兵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頭襲擊吳兵。就這樣,很快打散了截擊曹休的部隊,嚇退了追趕上來的東吳大軍,把曹休和他的殘兵敗將救了出來。賈逵 占領夾石以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軍隊,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頓隊伍,退回揚州。原來,曹休仗着自己是曹傢宗室,一嚮瞧不起賈逵 。早在魏文帝時代,他就常說賈逵 的壞話,不讓魏文帝重用賈逵 。這次夾石之戰,賈逵 不記前嫌,奮力相救,深受時人贊譽。
賈逵 活了五十五歲。他一生忠於曹魏,重病中還對左右的人說:“我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死後謚曰肅侯。豫州吏民為了追思他,專門刻石立祠。青竜年間,魏明帝東徵,乘輦入賈逵 祠,頒發詔令說:“昨過項,見賈逵 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其面告天下,以勸將來。” 簡明演義傳記 Concise biography Romance 曹操壽終,曹彰提兵奔喪,賈逵 斥曹彰莽歸。東吳周魴詐降曹休,賈逵 協同曹休出兵,建議曹休慎重進兵。曹休大怒,要斬賈逵 ,衆將苦告求情,賈逵 得以免死。曹休孤軍深入,被東吳大都督陸遜大敗,賈逵 領兵接應,曹休纔得以生還。 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 Eastern Han scholars, astronomers 賈逵 (30-101),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字景伯。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曾任侍中。明帝時,利用朝廷尊信讖緯,上書說《左傳》與讖緯相合,可立博士。與治今文經學的李育相辯難。章帝時,屢次嚮奏稱《古文尚書》與《爾雅》相應,提高了古文經學的地位。又精通天文學,首先提出在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來計量日、月的運動,並發現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均有輯本。 jia Kui
賈逵
中國東漢時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字景伯,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西北)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卒於和帝永元十三年。曾任左中郎將、侍中領騎都尉。於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間,與編□、李梵、衛承、李崇等人多次討論東漢《四分歷》的修訂問題。《後漢書·律歷志》載有他的議論。他肯定了李梵、蘇統發現的月亮運動有快慢變化的現象,並且指出月行速度最大的位置每個月嚮前移動三度。這實際是現代所謂的近點月(見月)和近地點進動概念。他還大力介紹民間天文學家傅安的測量結果,說明量度日、月的運行用黃道度數比較準確。東漢靈臺(皇傢天文臺)上用的黃道銅儀就是在他的倡議下建造的。他特別指出《太初歷》所定的鼕至點位置已經移動。他的意見對東漢《四分歷》的改進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賈逵 在古文經學傳授方面也起過重要作用。
(王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