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賈生
目錄
《賈生 Jiasheng》
詩人: 李商隱 Li Shangyin

贾生
贾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When the Emperor sought guidance from wise men, from exiles,
  He found no calmer wisdom than that of young Jia
  And assigned him the foremost council-seat at midnight,
  Yet asked him about gods, instead of about people.
《賈生 Jia Health》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賈生 Jia Health》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漢有洛陽子,少年明是非。
  所論多感概,自信肯依違。
  死者若可作,今人誰與歸。
  應須蹈東海,不但涕沾衣。
指漢賈誼 That Han Jia Yi
  指 漢 賈誼 。 漢 桓寬 《????鐵論·箴石》:“ 賈生 有言曰:‘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詩:“去國哀 王粲 ,傷時哭 賈生 。” 呂志伊 《過黔楚界喜晴》詩:“既倒狂瀾難遽輓,上書徒抱 賈生 憂。”
詩歌——賈生
  七絶·賈生 作者: 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④,賈生才調更無倫②。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③。
  賈生 作者: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註釋】
  ①賈生:賈誼,西漢著名的政論傢,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許多重要政治主張,但卻遭讒被貶,一生抑鬱不得志。
  ②宣室:漢未央宮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貶之臣。賈誼被貶後,漢文帝曾將他召還,問事於宣室。才調:才華氣格。
  ③可憐:可惜,可嘆。蒼生:百姓。問鬼神: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文帝接見賈誼,“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
  ④逐臣:指賈誼曾被貶謫。
譯文
  漢文帝為了求賢
  曾在未央宮前的正室裏召見被逐之臣,
  論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
  確實是十分脫俗超群。
  可惜的是——
  雖然談到三更半夜
  竟是白白的嚮前移席,
  因為他問的並不是天下百姓
  而衹不過是鬼鬼神神!
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陷入牛李黨爭,仕途坎坷。擅駢文,尤工詩,為晚唐大傢。詩與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並稱“溫李”。
李商隱《賈生》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為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衹眼,抓住不為人們所註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意。首句特標“求”、“訪”(咨詢),仿佛熱烈頌揚文帝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𠔌。“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贊嘆之詞。“才調”,兼包才能風調,與“更無倫”的贊嘆配合,令人宛見賈生少年纔俊、議論風發、華采照人的精神風貌,詩的形象感和詠嘆的情調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幾乎會誤認為這是一篇聖主求賢頌。其實,這正是作者故弄狡獪之處。
  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這種善於選取典型細節,善於“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絶招。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的渲染,纔把由“求”而“訪”而贊的那架“重賢”的雲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戲劇高潮中同時開始。不過,它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嘆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衹說“可憐”,一方面是為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裏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為含藴,更耐人尋味。仿佛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着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空自、徒然之謂。雖衹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産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詩人引而不發,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緻,而不是一瀉無餘。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煉,自然,和諧,渾然無跡。
  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麽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麽啊!詩人仍衹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概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於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通常所謂“擡得高,摔得重”。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藴含着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藴、唱嘆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係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點破而不說盡,有論而無斷,並非由於內容貧弱而故弄玄虛,而是由於含藴豐富,片言不足以盡意。詩有諷有慨,寓慨於諷,旨意並不單純。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回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劉學鍇)
  王安石《賈生
  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一寫賈誼,一寫文帝.“謀議”,謀略、建議,詩中指賈誼的治國安民之方;“略”,此處有“大體上”之意;“薄”,指輕視,與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對。這兩句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
  王安石的《賈生》不像李商隱的《賈生》那般諷文帝悼賈生,反而贊文帝褒賈生
  這是因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體驗,認為賈誼衹是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讒毀而未能如願以償而已。
  從以上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着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於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後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人物——賈生
  (前200--前168年)
  賈生名誼、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家。18歲即有纔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賈誼(公元前201—前169年)幾乎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在歷史上儼然是其美德在當時未得到賞識的政治傢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詩被人們稱頌,其中有的留傳至今;他極力提倡許多被認為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和社會觀念;他的最著名的論文之一論述了秦朝的缺點。因此,他通常被人列為儒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