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賈丁氏鸚鵡
目錄
No. 1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贾丁氏鹦鹉
  【物種名稱】 賈丁氏鸚鵡
  【又 名】
  【拉丁學名】 poicephalus gulielmi
  【英文名稱】 jardine parro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
  【整體概述】
  賈丁氏鸚鵡是 poicephalus 鸚鵡中體型僅次於好望角鸚鵡的第二大種類,國內人工繁殖的進口鳥不常見,總共有3種亞種:
  1. 大賈丁氏鸚鵡(poicephalus gulielmi massaicus)。
  2. 小賈丁氏或橘冠鸚鵡(poicephalus gulielmi fantiensis) 。
  3. 黑翅賈丁氏鸚鵡(poicephalus gulielmi )。
  而其中以小賈丁氏(橘冠)鸚鵡比較少見,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較高,其特徵是頭部呈橘黃色而非紅色;賈丁氏鸚鵡外表看似亞馬遜鸚鵡,手養鳥可成為很不錯的寵物鳥,而且比較安靜,在同屬的鸚鵡中有較佳的學話能力,且比較不會成為衹親近信任一人的鸚鵡,也不會像亞馬遜鸚鵡在繁殖期變的十分有侵略性與攻擊性。
  體長:約28cm(11吋)
  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前額、頭頂翅膀彎麯的部分、大腿均為橘紅色,頭部橘紅色的分佈因鳥而異,有些鳥會延伸很大面積,有些鳥則完全沒有橘紅色;鳥喙和眼睛之間黑色,頭部兩側帶有黑色;背部和翅膀羽毛為棕黑色,每片羽毛均帶有細窄的緑色滾邊,背部後方黃緑色;腹部有時候會帶有些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緑色滾邊,尾巴為黑棕色;上喙底色為灰白色,上喙其他部分和下喙帶有黑色;虹膜深灰色。母鳥體色比較亮,虹膜偏棕色。
  許多族群棲息在保護區內,包括了喀麥隆的柯魯國傢公園與加納的比亞國傢公園,在肯尼亞與坦尚尼亞賈丁氏鸚鵡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3250m的高山森林中,剩餘的族群多棲息在低地雨林中,棲息或覓食時通常在樹頂,繁殖期外時,多10衹左右一起活動,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的樹上時聚集數量則較多,在肯尼亞的族群每日都會飛行60km的長距離尋覓食物, 賈丁氏鸚鵡的食物有各種種子、水果、花、昆蟲、橄欄、棕櫚核果等,會與當地非鸚鵡類的鳥類群集。
  築巢在離地3-12m高的樹洞中,窩卵數約2-4枚蛋;它們與大多數的非洲鸚鵡一樣是安靜的種類,剛飼養時易不安與害羞,適應過程較慢,適應環境後即十分健壯與活潑,啃咬力強勁,若所提供的籠子過小有可能因壓力與無聊而有拔羽的行為 ,性別需經專業鑒定,公成鳥的頭部較大較平,眼睛虹膜為銹紅色帶點深橘色,母成鳥的虹膜 則是深褐色帶稍許橘色。
  分佈:
  【地理分佈】
  分佈地分散不集中,主要分佈在非洲中部及西非部份地區,在西非包括利比裏亞東部到象牙海岸及加納南部,在非洲中西部從喀麥隆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薩伊北部、中非共合國東部到烏幹達西南方及盧旺達,肯尼亞、坦桑尼亞北部也有其族群。
  【繁殖】
  一般來說賈丁氏鸚鵡約在5歲左右纔開始有繁殖的徵兆出現,但也有可能再3、4歲多時就繁殖,無特定的繁殖季節,整年都可能繁殖,繁殖期間盡量避免經常翻動巢箱,有時會發生蛋無受精或親鳥殺死雛鳥的情況,可使用30 x 30 x 60 cm規格的巢箱,一窩約産2-3顆,有時3-4顆,孵化期約需25-27天,公鳥可能有參與孵蛋的工作,約10周後幼鳥羽毛長成,約在第13周時斷奶,但羽毛長成及斷奶所需的時間有可能更長。
包含詞
大賈丁氏鸚鵡扇尾賈丁氏鸚鵡黑翅賈丁氏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