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 貴州竜
拉丁文名: keichousaurus
體長: 幾十釐米
體重: 不詳
食物: 雜食
生存年代: 三疊紀中期
生存地點: 中國貴州地區
辨認要决: 海生動物,四肢尚未退化成鰭腳,可能營兩棲性生活
種類: 鰭竜目·腫肋竜亞目·貴州竜科
簡 介
貴州竜生活在距今2.1億年前中三疊紀,現在的貴州興義一帶還是一片澤國,這裏生息着一種小型幻竜--貴州竜。它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很像後來出現的蛇頸竜。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鰐魚一樣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裏,寬大的腳掌及細長的尾巴很適於在水中遊泳。與其他幻竜一樣,貴州竜也喜歡吃魚及小型水生動物.
貴州竜化石群簡介 馳名中外的貴州竜動物群化石産於興義市布依族聚居的頂效鎮緑蔭山村,位於興義市區東北13公裏,東經105~00’36”,北緯25009,12“。因動物群産地面積寬、品種新、藏量豐,而使興義被譽為“竜的故鄉”。1995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該化石産地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以醒目的標題《世界罕見的重大科學發現,貴州竜化石被認定》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外多傢電視臺、電臺、報刊又先後爭相從各個不同角度,大量報道。
早在1957年5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鬍承志從雲南到貴州,在我市頂效鎮緑蔭村發現該動物化石,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揚鐘健教授研究,命名為“貴州竜科貴州竜屬鬍氏貴州竜”。此後,國內科研人員在同一地區採集到大量貴州竜化石的同時,又發現了不少魚類化石,經研究分別命名為“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鰐魚”、“興義亞洲鱗齒魚”等。現保存在州市有關部門的竜、魚化石藏品近千件。1995年4月下旬,經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傢親臨鑒定,將其中226件定為國傢級珍貴文物,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35件,三級112件;二三級魚化石62件。《光明日報》與同年5月21日頭版頭條作了報道後,國內外廣播、電視、報刊亦作了報道,貴州竜動物群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貴州竜化石群鑒定 貴州竜化石及魚化石是國傢極為珍貴的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1995年初,經市人民政府嚮省文化廳報告,並經省文化廳邀請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趙喜進、副研究員金帆、助理研究員君昌等組成專傢組,於4月20日在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劉東瑞和專職工作人員李軍的帶領下,從北京來到貴陽。次日,在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嘉琪、省文物處原處長吳正光陪同下趕赴興義察看了化石産地——興義市頂效鎮緑蔭村。22日至23日,對文管所收藏的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逐一鑒定,他們愛不釋手,贊不絶口,一致認為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是大自然造就的傑作,是古生物演化的實物佐證,記載了古脊椎動物進化的史實。
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千姿百態,各不相同,最大的竜化石有1.55米,小的僅幾公分,竜紋清晰,栩栩如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搏浪衝擊,有的低首沉思;有的兩兩相抱;有的如在海灘幽會……每一件化石都再現了2.4億年前貴州竜動物群的生活形象和生態環境。
在鑒定中,反復對比後將鬍氏貴州竜、意外興義竜等中的226件各具特色的竜、魚化石定為珍貴標本。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竜化石35件,三級竜化石112件;二級魚化石28件,三級魚化石34件。同時發現了大量的貴州竜未定新屬種、幻竜類新種以及全骨魚類未定新屬種。 |
|
名稱: 貴州竜
拉丁文名: keichousaurus
體長: 幾十釐米
體重: 不詳
食物: 雜食
生存年代: 三疊紀中期
生存地點: 中國貴州地區
辨認要决: 海生動物,四肢尚未退化成鰭腳,可能營兩棲性生活
種類: 鰭竜目·腫肋竜亞目·貴州竜科
簡介
貴州竜生活在距今2.1億年前中三疊紀,現在的貴州興義一帶還是一片澤國,這裏生息着一種小型幻竜--貴州竜。它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很像後來出現的蛇頸竜。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鰐魚一樣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裏,寬大的腳掌及細長的尾巴很適於在水中遊泳。與其他幻竜一樣,貴州竜也喜歡吃魚及小型水生動物.
貴州竜化石群簡介 馳名中外的貴州竜動物群化石産於興義市布依族聚居的頂效鎮緑蔭山村,位於興義市區東北13公裏,東經105~00’36”,北緯25009,12“。因動物群産地面積寬、品種新、藏量豐,而使興義被譽為“竜的故鄉”。1995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該化石産地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以醒目的標題《世界罕見的重大科學發現,貴州竜化石被認定》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外多傢電視臺、電臺、報刊又先後爭相從各個不同角度,大量報道。
早在1957年5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鬍承志從雲南到貴州,在我市頂效鎮緑蔭村發現該動物化石,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揚鐘健教授研究,命名為“貴州竜科貴州竜屬鬍氏貴州竜”。此後,國內科研人員在同一地區採集到大量貴州竜化石的同時,又發現了不少魚類化石,經研究分別命名為“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鰐魚”、“興義亞洲鱗齒魚”等。現保存在州市有關部門的竜、魚化石藏品近千件。1995年4月下旬,經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傢親臨鑒定,將其中226件定為國傢級珍貴文物,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35件,三級112件;二三級魚化石62件。《光明日報》與同年5月21日頭版頭條作了報道後,國內外廣播、電視、報刊亦作了報道,貴州竜動物群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貴州竜化石群鑒定 貴州竜化石及魚化石是國傢極為珍貴的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1995年初,經市人民政府嚮省文化廳報告,並經省文化廳邀請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趙喜進、副研究員金帆、助理研究員君昌等組成專傢組,於4月20日在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劉東瑞和專職工作人員李軍的帶領下,從北京來到貴陽。次日,在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嘉琪、省文物處原處長吳正光陪同下趕赴興義察看了化石産地——興義市頂效鎮緑蔭村。22日至23日,對文管所收藏的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逐一鑒定,他們愛不釋手,贊不絶口,一致認為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是大自然造就的傑作,是古生物演化的實物佐證,記載了古脊椎動物進化的史實。
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千姿百態,各不相同,最大的竜化石有1.55米,小的僅幾公分,竜紋清晰,栩栩如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搏浪衝擊,有的低首沉思;有的兩兩相抱;有的如在海灘幽會……每一件化石都再現了2.4億年前貴州竜動物群的生活形象和生態環境。
在鑒定中,反復對比後將鬍氏貴州竜、意外興義竜等中的226件各具特色的竜、魚化石定為珍貴標本。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竜化石35件,三級竜化石112件;二級魚化石28件,三級魚化石34件。同時發現了大量的貴州竜未定新屬種、幻竜類新種以及全骨魚類未定新屬種。 |
|
馳名中外的貴州竜動物群化石産於興義市布依族聚居的頂效鎮緑蔭山村,位於興義市區東北13公裏,東經105~00’36”,北緯25009,12“。因動物群産地面積寬、品種新、藏量豐,而使興義被譽為“竜的故鄉”。1995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該化石産地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以醒目的標題《世界罕見的重大科學發現,貴州竜化石被認定》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外多傢電視臺、電臺、報刊又先後爭相從各個不同角度,大量報道。
早在1957年5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鬍承志從雲南到貴州,在我市頂效鎮緑蔭村發現該動物化石,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揚鐘健教授研究,命名為“貴州竜科貴州竜屬鬍氏貴州竜”。此後,國內科研人員在同一地區採集到大量貴州竜化石的同時,又發現了不少魚類化石,經研究分別命名為“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鰐魚”、“興義亞洲鱗齒魚”等。現保存在州市有關部門的竜、魚化石藏品近千件。1995年4月下旬,經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傢親臨鑒定,將其中226件定為國傢級珍貴文物,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35件,三級112件;二三級魚化石62件。《光明日報》與同年5月21日頭版頭條作了報道後,國內外廣播、電視、報刊亦作了報道,貴州竜動物群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1. 不是恐竜的"貴州竜"
我們乍一看"貴州竜"的名字,你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它是恐竜。實際上,貴州竜並不是恐竜,和恐竜最多能攀得上是"遠親"。原來在中生代的時候,距離現在大約從2.3億年到6500萬年的那段時間裏,在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就是爬行動物,但爬行動物的類型卻是多種多樣的,有陸地上耀武揚威的形形色色的恐竜,也有在海洋裏生活的水生爬行動物像"貴州竜",就連天上也有像翼竜一樣的會飛翔的爬行動物,總之,那時候的爬行動物是占據了水、陸、空各方。其中"貴州竜"是一種帶有"竜"字而不是"恐竜"的爬行動物,這樣我們該清楚"貴州竜"不是恐竜的緣由了吧!另外,再加上人們的習慣稱謂,喜歡把爬行動物稱做"竜",所以,常常會在它們的名字後加個"竜"字。
一幅凝固的"貴州竜"畫面 捲麯在石板上的"貴州竜"
2. "貴州竜"的家乡在哪裏?
"貴州竜",顧名思義是産在貴州,確切地講是在貴州的興義地區,那裏山清水秀。可是,在中生代三疊紀的時候,這裏卻是另外一番風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浩瀚的海面上,不時出沒着各種四衹腳的爬行動物,把海洋世界攪的難以平靜,那些可憐的魚兒、蝦兒十分小心謹慎地穿梭於它們的間隙。可曾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這些大個頭的傢夥一夜之間就不見了蹤影。經過地球的滄海桑田,當初的大海今天已經變成"地無三尺平"的崇山峻嶺了,同時也造就了風景迷人的類似"黃果樹"瀑布的勝景。
群山環繞中的小山村 聞名中外的貴州"黃果樹"瀑布
3. "貴州竜"一傢子
"貴州竜"說來是個大家庭,由於它們生活在海洋裏,所以,所有在那個年代出現的海洋生物應有盡有。不過,最引人註目的還是這些"竜"啊、"蜥"啊、"鰐"啊的東西,在興義地區三疊紀海相的灰岩、頁岩的地層裏,層層岩石之間鑲嵌着姿勢優美、已經凝固了的貴州竜、魚竜、湖北鰐、江漢蜥、興義竜等化石,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它們似乎還在閉目思考着昔日的輝煌。
貴州竜"産在貴州 "貴州竜"的原形大現
4. 教你一招兒:"貴州竜"造假的背後
因為貴州竜是由骨骼保存下來的化石,所以在製作假化石時,要想方設法做出骨骼的模樣來。一般是用真貴州竜製作模具,材料用石膏或玻璃鋼都可以,然後在翻製出不同材料的模型,這種模型非常逼真,由於黑色的頁岩或灰岩的石板在貴州當地隨處可見,所以最後把模型粘合在真實的石板上,仿真效果更好。更有勝者,還將不同的模型疊加起來,製造出別有意境的如"貴州竜"交尾、九竜壁等圖案,有很多人衹是看到過真實的貴州竜,感覺模型和真的標本沒有什麽區別。實際上,不從專業角度來觀察也可以識破其中的手腳,在假貴州竜的標本上有這樣幾點破綻容易識破:1.樣子及圖案設計十分美妙、完整,真的化石是沒有、很少見到類似情況的;2.用手敲擊化石的表面,會聽到和石板同時發出的聲音,而當敲打假化石時,會感覺上部模型的聲音和下面石板的聲音不是同時發出,不是一體的感覺;3.在模型的水平面上看,發覺化石是突出於石板上存在的,真正的化石是鑲嵌在石板裏,因為是和石板同時經歷石化過程形成的,應該保留在一個水平面上;4.在假化石和石板接觸的邊緣常會看到有黃土塗封過的痕跡,在真化石上是沒有明顯的縫隙和黃土等後來添加的東西。
難得的"貴州竜"就是出自這裏 栩栩如生的三條假"貴州竜"
資料庫:"鬍氏貴州竜"的由來
1957年7月,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鬍承志先生在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興義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考察。在興義頂效鎮的一個叫柳蔭村的小山村裏,他驚喜地發現了一個保存精美的爬行動物化石。後來研究發現,這種生物是在貴州發現的以前還沒見過的新標本,所以就按照産地命名成"貴州竜"的屬名,前面的"鬍氏"是為了紀念化石的發現者鬍承志先生,因此,它的全名就是今天所說的"鬍氏貴州竜"了。 |
|
貴州竜化石及魚化石是國傢極為珍貴的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1995年初,經市人民政府嚮省文化廳報告,並經省文化廳邀請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趙喜進、副研究員金帆、助理研究員君昌等組成專傢組,於4月20日在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劉東瑞和專職工作人員李軍的帶領下,從北京來到貴陽。次日,在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嘉琪、省文物處原處長吳正光陪同下趕赴興義察看了化石産地——興義市頂效鎮緑蔭村。22日至23日,對文管所收藏的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逐一鑒定,他們愛不釋手,贊不絶口,一致認為貴州竜動物群化石標本,是大自然造就的傑作,是古生物演化的實物佐證,記載了古脊椎動物進化的史實。
600餘件貴州竜動物群化石,千姿百態,各不相同,最大的竜化石有1.55米,小的僅幾公分,竜紋清晰,栩栩如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搏浪衝擊,有的低首沉思;有的兩兩相抱;有的如在海灘幽會……每一件化石都再現了2.4億年前貴州竜動物群的生活形象和生態環境。
在鑒定中,反復對比後將鬍氏貴州竜、意外興義竜等中的226件各具特色的竜、魚化石定為珍貴標本。其中一級竜化石17件,二級竜化石35件,三級竜化石112件;二級魚化石28件,三級魚化石34件。同時發現了大量的貴州竜未定新屬種、幻竜類新種以及全骨魚類未定新屬種。
5. 類似不明怪物
70年代以前, 貴州自然植被完好 ,安順東部山裏, 偶爾能看到一種怪物, 類蜥蜴.動作遲緩, 象變色竜. 足有蹼, 善攀爬. 大尾如鯢,習性似雨蛙 ,通體赤紅如火, 略有黑暗紋, 土人稱作火蚧. 火蚧: 當地土話音huo gai (活該). 現已絶跡. 傳說有毒, 可入藥. 草藥地攤子常見. 亦曾有人炮製成化石, 稱為竜骨. 售於花鳥玩石市面. |
|
貴州竜屬 | 貴州竜海 | 鬍氏貴州竜 | 貴州竜動物群 | 貴州竜悅大酒店 | 貴州竜裏大草原 | 貴州竜海洋皇宮 | 頂效貴州竜科普中心區 | 貴州竜膳香坊上善食品有限公司 | 烏沙貴州竜動物群遺址科普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