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畜禽 > 貴州馬
目錄
No. 1
  産地(或分佈):貴州省必節地區。
  
  數量:1983年統計有50.24萬匹。
  
  主要特性:個體小,體質結實,軀體近高方型,毛色以騮、慄色為主。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6.1釐米,體長為114.3釐米, 胸圍為132.7釐米,管圍為15.2釐;母馬相應為113.2、113.9、129.4、14.6釐米。馱載力公馬為108.36千克,母馬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連續半月以上,單馬載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馬為1.3~2歲,初配年齡為3歲,繁殖率為71%,成活率為91.6%,繁殖年齡為3 ~16歲。
草業百科
  區劃品種名稱貴州馬
  類別馬
  典型圖片
  産地及環境貴州馬主要産於貴州省的西部和中部,故亦稱黔馬。産區位于云貴高原東部,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廣西盆地之間,地勢西部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嚮東以頗為陡峻的坡度下降,岩石嶙峋的懸崖峭壁很多,是我國地勢第二階梯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2200米之間。西部産馬區以畢節地區為代表。該地區平均海拔1491米,最高2900米,最低457米。高原面相當破碎,地形復雜,赫章、威寧一帶多梁伏山脊,頂部平緩,西側陡峻,俗稱“梁子”。該地區有草山草坡1千餘萬畝,牧地廣阔,草質優良,農業生産欠發達,缺乏精飼料和農副産品。馬以放牧為主,一般不補飼,僅役用時日補飼玉米1公斤左右。中部産馬區,地面起伏較大,苗嶺山地嶺𠔌起伏,山峰海拔在1100~1500米之間,是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貴陽至安順的公路沿綫和遵義、都勻等城鎮附近,有許多小型山間盆地和寬𠔌,俗稱“壩子”,是人煙稠密的農業地帶。南部為石炭岩地區,有廣泛的岩溶地形分佈,嶺𠔌起伏,平原很少。本區包括安順、貴陽及黔西南、黔南部分地區。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多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200米,歷年平均氣溫1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無霜期230天以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貴州省的農業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並有油菜、大豆、花生等作物,農副産品豐富。該地區養馬業較為發達。
  地理分佈貴州馬分佈於貴州省其他地區。
  品種特徵貴州馬體質結實,富於悍威而溫馴。個體小,軀體呈近高方型結構。頭直而方,耳小而立,頜凹寬。頭頸結合良好,乘輓用馬多斜頸,頸肩結合良好,馱用馬頸多呈水平。鬐甲高長中等。胸寬深中等,背腰平直,寬而短,胸腹部呈圓桶形,尻短斜,尻肌豐滿。四肢關節發育良好,肩短而立,前肢肢勢端正,後肢麯飛,馱用馬後肢多外弧,蹄質堅實,山地短途使役可不裝蹄跌。皮薄毛細,鬃、鬣、尾毛稠密。毛色較復雜,騮毛、慄毛占50%以上,青毛、黑毛、兔褐毛次之。
  品種性能貴州馬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16.1±4.5釐米,114.3±6.0釐米,132.7±5.9釐米,15.2±0.9釐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13.2±5.3釐米,113.9±6.2釐米,129.4±7.1釐米,14.6±1.4釐米。貴州馬主要用於山區馱載運輸,其馱載能力強,馱重為體重的50%以上。貴州馬是我國優秀的山地小型品種。它具有短小精悍、體質結實、行動敏捷、富於悍威、性情特別溫馴、廣泛的適應性等特點。
包含詞
貴州馬鈴苣苔貴州馬鈴薯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