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宋鴻兵 Song Hongbing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國際金融資本的勢力:貨幣戰爭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傢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製着世界財富的流嚮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傢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
|
作者: 宋鴻兵 編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6-1
字數: 266000
版次: 1
頁數: 278
印刷時間: 2007/06/0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08686
包裝: 平裝 |
|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誰擁有美聯儲?誰在[妖魔化]黃金?
破譯世界堸富密碼,揭秘國際金融騙局;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網絡超百萬人氣點擊。
星雲棋盤,波雲詭譎的政治風波與經濟危機中,誰在翻雲覆雨?以史為鑒,逐步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迎敵?
破譯世界財富密碼,揭秘國際金融騙局
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網絡超百萬人氣點擊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誰擁有美聯儲?誰在“妖魔化”黃金?
星鬥棋盤,波雲詭譎的政治風波與經濟危機中,誰在翻雲覆雨?
以史為鑒,逐步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迎敵? |
|
為什麽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麽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麽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綫部隊的傷亡率?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傢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製着世界財富的流嚮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着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傢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傢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
|
宋鴻兵,20世紀90年代初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註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信息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近年來,作者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咨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産貸款自動審核係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産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
|
前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嗎?
第一章 羅斯切爾德傢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侖的滑鐵盧與羅斯切爾德的凱旋門
羅斯切爾德起傢的時代背景
老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傑姆斯徵服法蘭西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羅斯切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意大利
羅斯切爾德金融帝國
第二章 國際銀行傢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刺殺林肯總統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國際銀行傢的第一次戰役: 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
國際銀行傢捲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2)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新的戰綫:“獨立財政係統”
國際銀行傢再度出手造成 “1857年恐慌”
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林肯的貨幣新政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誰是刺殺林肯的真兇?
致命的妥協:1863年國傢銀行法
第三章 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
神秘的哲基爾島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銀行傢世界觀的大轉變
1912年大選烽煙
b計劃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傢美夢成真
誰擁有美聯儲?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咨詢委員會
第四章 戰爭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傢的“豐收時節”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中的美聯儲
“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美國戰時的重要人物
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剪羊毛”與美國1921年農業衰退
國際銀行傢的1927年密謀
1929年泡沫破裂: 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第五章 廉價債務貨幣的“新政”
凱恩斯的 “廉價貨幣”
1932年總統大選
誰是富蘭剋林. 德蘭諾.羅斯福
廢除金本位:銀行傢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
“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
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傢的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
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三邊委員會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總統令11110號: 肯尼迪的死亡證書
白銀美元的的歷史地位
銀本位的終結
“黃金互助基金”
特別提款權
廢除黃金貨幣的總攻
“經濟刺客”與石油美元回流
裏根:離心髒僅一毫米的子彈打碎了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1973年中東戰爭: 美元反擊戰
保羅.沃爾剋:世界經濟“有控製地解體”
世界環保銀行: 要圈地球30%的陸地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
索羅斯:國際銀行傢的金融黑客
狙擊歐洲貨幣的“危機弧形帶”
亞洲貨幣絞殺戰
中國未來的寓言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部分儲備金體係: 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房利美和房地美: “第二美聯儲”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黃金一陽指
第十章 謀萬世者
貨幣:經濟世界的度量衡
金銀:價格動蕩的定海神針
債務貨幣脂肪與gdp減肥
金融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軍”
未來的戰略:“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金銀中國元:邁嚮世界儲備貨幣之路
後記 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
|
[他們眼中的貨幣]
衹要我能控製一個國傢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製定法律。
——梅耶·羅斯柴爾德
我堅信銀行機構對我們自由的威脅比敵人的軍隊更嚴重。
——托馬斯·傑斐遜
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傢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
——拿破侖
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
——格林斯潘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凱恩斯 |
|
1932年的總統大選在一片經濟蕭條的肅殺之中拉開了序幕,1 300萬的失業人口、25%的失業率,讓時任總統鬍佛倍感壓力。面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對1928年以來經濟政策的猛烈抨擊以及對鬍佛總統與華爾街銀行傢勢力的緊密關係的嚴厲指責,鬍佛總統保持了耐人尋味的沉默,但是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這樣記錄了他的真實想法:
在回應羅斯福對我應該為(1929年的)投機風潮負責的聲明時,我思忖再三,不知道是否應該把美聯儲1925年到1928年在歐洲勢力的影響下故意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事情曝光,我當時是反對這種政策的。
鬍佛總統的確有些冤枉,他雖然貴為美國總統,但是對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卻沒有太大的影響力。由於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如果私人擁有的紐約美聯儲銀行不配合,任何政策都是空談。
鬍佛總統在華爾街失寵,始於在德國賠款的問題上偏離了銀行傢的既定方針。原來,在1929年由摩根策劃的楊計劃(young plan),以增加德國債務負擔為代價,通過在華爾街發行德國債券的方式為德國募集戰爭賠款,藉此在承銷債券發行的過程中大賺一筆。
1931年5月,不曾想該計劃開始執行不久,就趕上德國和奧地利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傢族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的拯救行動未能遏製危機的蔓延,摩根等華爾街銀行傢不願看到剛開了個好頭的楊計劃中途夭折,立刻由摩根的合夥人拉蒙給鬍佛總統打電話,要求美國政府同意給德國政府償還戰爭債務放個短假,等德國金融危機消停一些再恢復。拉蒙還警告說歐洲金融係統一旦崩潰,美國的衰退也會加劇。
鬍佛總統早已答應法國政府,任何涉及德國戰爭賠款的事,要先徵求法國政府的意見。作為政治傢的鬍佛豈能出爾反爾,所以鬍佛立刻不客氣地回答:“我會考慮這件事,但從政治的角度考慮,這件事不太現實。你待在紐約是不能瞭解作為一個國傢整體而言,對這些政府之間債務的情緒的。”
拉蒙也毫不客氣地撂下話:“這些天你肯定聽到了不少傳言,有人準備在1932年的(共和黨)大會上,讓你的班子靠邊站。如果你照着我們的計劃來做,這些傳言就會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最後,拉蒙還遞上一根“鬍蘿蔔”,如果事成,功勞全歸總統。總統考慮了一個月,最後衹得低頭。
到了1932年7月,拉蒙再次派人前往白宮,告訴總統應該重新考慮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這一次鬍佛忍無可忍,他充滿怨憤和沮喪地吼道:“拉蒙把事情整個搞錯了。如果有一件事情是美國人民所痛恨和反對的話,那就是這種合謀(豁免或推遲德英法對美國的債務)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拉蒙並不理解席捲全國的(對銀行傢的)憤怒情緒。他們(銀行傢)是想我們(政治傢)也成為‘黑幫’的同謀。或許他們(銀行傢)已經和德國人就賠款達成了協議,但卻是以最糟糕的方式完成的。” 結果鬍佛拒絶了華爾街的要求,法國出現了償付拖欠。
更令華爾街銀行傢怒不可遏的是鬍佛總統對股票市場做空行為的窮追猛打所牽出的一係列金融醜聞,再加上空前的失業率、凋敝的經濟和慘遭股市洗劫的人民,各種力量集聚成一股對華爾街銀行傢的強烈憤怒。鬍佛總統自恃民意可用,於是與銀行傢撕破面子,一心要把問題搞大。鬍佛直斥紐約股市是一個由銀行傢操盤的大賭場,市場做空的投機分子阻礙了市場信心的恢復。他警告紐約股票交易所總裁惠特尼,如果不限製股市做空行為,他將啓動國會調查行動並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管。
華爾街對總統的要求回答得簡單而幹脆:“荒謬!”
準備拼個魚死網破的鬍佛總統於是下令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開始調查股市做空行為。氣急敗壞的華爾街立刻派拉蒙到白宮與總統和國務卿共進午餐以求中斷調查行動,總統不為所動。
當調查擴大到20年代末的股票操盤黑幕後,大案要案紛紛被抖落出來,高盛集團、摩根公司等諸多股市醜聞被大白於天下。當股市暴跌與經濟大蕭條的邏輯關係被清晰地展現在公衆面前時,人民的怒火終於聚焦在了銀行傢的身上。
而鬍佛總統和他的仕途也同時斷送在銀行傢和人民的雙重怒火之中。代之而起的就是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總統的富蘭剋林?德蘭諾?羅斯福。 |
|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麽?
—寫在中國加入wto五周年、金融全面對外資開放之際
趙煜
2006年,美國財長保爾森在訪華前夕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綫電視頻道cnbc訪問時指出,作為經濟大國,“他們已是全球經濟的領導者,世界其他國傢不會再給他們很多時間”。毫無疑問,這個“他們”,就是中國。
顯然,今天的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將自己變成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一係列的經濟數據和跡象都表明,龐大的中國經濟航母,已經起程。
如果說,三年前政治局請幾位學者進京講授大國崛起的歷史,還衹是在為中國可以預見的發展做準備,那麽從“崛起”到“發展”提法上的變化,就足以看出中國自信心的調整,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中央電視臺那部叫做《大國崛起》的紀錄片的拍攝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對準中國:“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2040年左右,中國的經濟實力將趕超美國”,類似的說法不絶於耳,似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已成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麽?在未來至關重要的50年內,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現有的“航速”,勇往直前麽?可能影響航嚮、航綫、航程的不可測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常規分析,中國這艘巨型航母未來數十年最為險峻的航程是能否平安通過“臺灣海峽”,以及在東亞相關海域能否獲得製海權。但是,筆者認為,中國能否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經濟真正強國的最主要隱患,更有可能來自於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即潛在的“金融大戰”的威脅。這種威脅的危險度,隨着中國加入wto五年屆滿、金融業將對外資全面開放而日益加劇。
即將對外資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業,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包括實戰經驗,來防範金融衍生工具等一係列金融手段的“遠程精確打擊”麽?
以海戰作比:十年前,中國潛艇逼退美“尼米茲號”航母,2006年10月底,中國“宋級”潛艇再次貼近至美軍“小鷹號”戰鬥群五英裏。中國在軍力暫時無法與美軍抗衡的現實情況下,製訂出憑藉潛艇戰術特性遏製美軍航母群的相應戰略。同樣,在中國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根本無法保證,某些認為中國強大有損於自身利益的國傢不會在經濟領域,以金融戰爭的“核潛艇”,攻擊中國這艘已經起航的經濟航母,令中國經濟發展改變航嚮和航程。中國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目前衹是常規性的預測,並沒有包括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壞與阻撓的評估,比如金融戰。
金融對外資開放,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其風險甚至可能大於讓美國的所有航母編隊開到中國臨近海域。因為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中國的疆域之廣,常規戰爭幾乎不可能造成中國經濟命脈的徹底損傷。而金融戰爭的隱蔽性和無戰例藉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中國的國傢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傢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蕩,由“外患”引發“內亂”。
歷史和現實同樣嚴峻:蘇聯的解體、盧布的貶值;亞洲金融風暴、“四小竜”們偃旗息鼓;日本經濟仿佛被灌了迷魂藥似的一蹶不振。我們是否仔細想過:這一切難道衹是偶然或者巧合?如果不是,誰是幕後發力的真正推手?誰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暗算的目標?最近幾個月來,前蘇聯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歐洲的銀行傢接二連三被暗殺,這和前蘇聯的垮臺有沒有聯繫呢?决定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革還是金融打擊?
這不能不令人為中國金融體係的防禦能力擔憂,進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途擔憂。即便暫且擱置人民幣匯率和1萬億外匯儲備不談,那麽國傢層面的、國與國之間遊離於正常金融秩序視綫之外的政治熱錢的博弈,中國到底處於怎樣的態勢,這不能不成為關註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的善良隱忍,中國反復表達的“和平發展”的理念,能夠抵禦一貫具有顛覆性和攻擊性的“新羅馬帝國”的金融入侵麽?在現實層面,中國目前是否具有這樣的專業人才儲備,足以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效防範潛在的金融攻擊呢?如果遭遇隱形的金融“核訛詐”甚至“核攻擊”,分佈在世界金融領域的中國“海龜”中,會出現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國傢棟梁麽?
保爾森將到中國進行一項“戰略性經濟對話”,伯南剋也將隨行。美國財長和美聯儲主席同時抵達北京,這種出乎尋常的舉動背後的含義又是什麽呢?除了人民幣匯率,國與國之間還有怎樣不為外界所知的“較量”呢?保爾森在接受cnbc訪問時強調,為期兩天的對話將集中於討論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所帶來的長期挑戰。
那麽,這種所謂“長期挑戰”,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大戰”呢?
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將世界18世紀以來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後的黑手曝光出來,回放、觀察、體會、對比、總結這些人的戰略目的和慣用手法,從而預測他們未來對中國打擊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討中國的反製之道。
戰爭已經開始,雖然看不見硝煙! |
|
出版時間:2007-6-1
版 次:2007年6月第1版
頁 數: 278
開 本: 16開
字 數: 266000
I S B N : 9787508608686
定價: 38.00元 |
|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誰擁有美聯儲?誰在[妖魔化]黃金?
破譯世界財富密碼,揭秘國際金融騙局;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網絡超百萬人氣點擊。
星雲棋盤,波雲詭譎的政治風波與經濟危機中,誰在翻雲覆雨?
以史為鑒,逐步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迎敵? |
|
內容介紹
為什麽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麽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綫部隊的傷亡率?
為什麽房地産貸款增加越快,你手中的人民幣就越不值錢?
為什麽美國的國債和MBS是在給中國人民“打白條”?
……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傢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製着世界財富的流嚮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着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傢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傢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歷史的經驗表明,對中國金融體係的打擊絶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麽時候和以什麽方式進行的問題,任何僥幸的心理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有感於此,作者將自己多年來對美國金融內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給中國的决策者們提個醒,不要喪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
|
宋鴻兵,1968年出生於四川,畢業於東北大學自動控製係;1994年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註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後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信息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2002年開始先後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咨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産貸款自動審核係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産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是一名長期關註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業內人士,曾在美國最大的一傢金融機構擔任高級咨詢顧問,從事金融衍生産品分析和研究工作,現定居美國。作者表示,《貨幣戰爭》應該是“集體的智慧”,因為該書的內容源自許多人。這些“隱形”作者中有些人長期在國際金融機構任職,有些在華爾街摸爬滾打,有些在美國的銀行機構(包括美聯儲)從事技術支持和數據處理,還有一些在美國聯邦政府從事與中國相關的事務。 |
|
★前 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嗎?
★第一章 羅斯柴爾德傢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第二章 國際銀行傢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第三章 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傢的“豐收時節”
★第五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第十章 謀萬世者
★ 記 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
|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傢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傢”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傢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傢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傢族資産,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産以什麽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産。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産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傢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儘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傢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傢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 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製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傢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産“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産,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産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裏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産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産過程,而且控製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傢或國傢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傢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傢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傢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徵稅權力的國傢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繫》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 切爾德傢族史瞭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傢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衹有等將來 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傢”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麽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製,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 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麽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傢”下個定義。從狹義 的角度看,他們衹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傢和投資銀行傢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傢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衹能做全球政 治經濟舞臺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傢”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傢。一旦把中央銀行傢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傢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傢”就足以 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産迅速膨脹的世界裏,廣義“國際銀行傢”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傢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製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 一兩個傢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 來,為了控製世界,就需要銀行傢們形成團隊,采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 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鬍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 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傢”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傢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 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衹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傢”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麽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麽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傢也算作“國際銀行傢”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 行所代表的國傢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傢”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産與實際産出之 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傢”們能否真正團结 起來?儘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傢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 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傢和地區的金融傢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象的。眼下歐美國傢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 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傢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答: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係中的地位,人們關 註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傢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 傢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傢,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 大區主席;儘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决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 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傢。美聯儲是一傢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衝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 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衹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 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絶大部分都給了美 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産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係。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英語 “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衆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
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着一句話:美聯儲主席衹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 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麯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 他也算人盡其纔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傢為什麽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 這臺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麽後臺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衹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傢”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 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傢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 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答: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註,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 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纍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産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麽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 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 大的衝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象的情節,有 讓讀者着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傢”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托,穿起 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傢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 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係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傢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臺,以期實現猶太國傢的 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
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麽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 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嚮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 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有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纍還不允許我對其 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麽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着他 們。《歷史是什麽》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儘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 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 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 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傢”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 “國際銀行傢”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量或環節。這裏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 行傢之間的關係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傢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傢或金融傢操縱政治 傢。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傢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傢掌控國傢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 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傢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傢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係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係,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 係,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傢”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傢”的個人利益衹有同國傢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 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 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 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贊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 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着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係教授金德爾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瞭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鈎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範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麽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裏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産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産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等國生産,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煙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 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麽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産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志。這就應了好像是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 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産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産美元。怎麽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纔提的問 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挂鈎,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挂鈎。顯然,布雷頓森林體係意味着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傢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衹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 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産生的。這種為美國嚮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製,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裏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裏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 經濟增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裏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 比價嚮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剋鬆總統宣佈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裏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 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嚮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 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 本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儘管采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衹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係 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裏。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裏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 傢,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傢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係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着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 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着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 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占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範圍內的貧富 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傢,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 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藉貨幣占了很大便宜的國傢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係的脆弱性 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儘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問題六:如何看待美元的貶值,以及它與歐元、黃金之間的關係?中國是否應該拋棄持續貶值的美元,或者如《貨幣戰爭》所倡導的復歸“金本位”?
答:美元貶值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由以下三點。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們反復闡明的、也是宋鴻兵先生強調的美元超量發行。美元貶值的另一種表述是以美元 計價的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在討論通貨膨脹問題時,我總體上接受弗裏德曼在《美國貨幣史》中得出的結論,即通貨膨脹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根 源在於無節制地濫發鈔票。當然,美國超量發行美元也是有理由的:既然可以通過讓全球持有美元來獲取鑄幣收入,那為什麽不做?外國人持有的美元如果永遠在美 國經濟體外流通,那麽這部分美元便成為美國的鑄幣收入。如果它們有朝一日還可能被用來購買美國産品與服務,那麽這部分美元便是一種對美國的債權。如此一 來,作為獲取鑄幣收入結果的美元貶值,同時也意味着美國對外債務的縮水。換言之,衹要美國鑄幣收入的絶對量沒有減少,美國對外債務可以大幅縮水,並能夠給 自己的主要國際競爭對手造成損害,那麽美元貶值對美國而言,不啻為一筆一石三鳥的好買賣。
恐怖主義對美國的襲擊是美元貶值的一個直接的、帶有突發性質的原因。“9·11”事件之後的十天,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此次事件將會對美元 未來國際地位産生嚴重的消極影響。人們一直把美國看作是投資天堂,把持有美元資産視為保值的最佳途徑,因為美國實力強大,市場開放。然而這一切轉瞬間被 “9·11”的爆炸所摧毀。隨之而來的反恐戰爭很快變成了一場持久戰,更令人擔憂的是恐怖主義分子的數量似乎不降反增,攻擊方式和對象日趨多樣化,美國和 其盟國因反恐政策不和而關係緊張,美國自打建國以來頭一次被一張巨大且無形的恐怖主義之網所籠罩,而且還望不到網破雲開的那一天。所有這一切都讓美元持有 者心存疑慮、忐忑不安,接下來的投資結構調整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過去七年多美元貶值的第三個原因在於歐元的創立。在歐元創立之前,歐洲各國的貨幣雖然也都做到了完全可兌換,甚至德國馬剋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 了儲備貨幣的角色,但就整體而言,歐洲各國的貨幣影響力過於分散,不足以對美元構成挑戰。在全球範圍內分享更大份額的鑄幣稅,應該是歐元産生的一個關鍵因 素。歐元的創立對美元的衝擊是巨大的。在這之前,對美元的霸道和毛病大傢是可以、或不得不容忍的,比如美元因超量發行而引起的幣值不穩等等,因為捨此之外 別無選擇。而一旦有了歐元這一美元的競爭者或替代品,美元的脆弱性就不再為人們所能完全容忍和遷就了。許多國傢的中央銀行紛紛在外匯儲備中減持美元而代之 以歐元,還有一些國傢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拒絶繼續使用美元計價和結算,都可以被看作是歐元對美元霸權造成衝擊的表現。伊朗總統內賈德已經宣佈,伊朗未來的石 油交易將以歐元結算,俄羅斯的普京總統也要建立用盧布計價和結算的石油市場。無疑這些舉措都將在全球範圍內減少對美元的需求,並損害美元的霸權地位。
在討論美元與歐元關係和國際地位問題時,有必要引入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所謂的“貨幣的流通域”。據我所知,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哈耶剋於1937 年在《貨幣民族主義與國際穩定》一書中提到的,其基本含義是指某一特定貨幣的流通廣度或被接受和被使用的範圍。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某一貨幣流通範圍越廣, 對它的需求就越大,該貨幣的發行者獲得的鑄幣稅也就越豐厚。美元和歐元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一種類似“零和”的博弈。大傢暗中較勁的對象就是貨幣流通域。從 過去幾年歐洲債權市場的迅猛擴張,到倫敦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創立,這些都是歐元侵蝕美元流通域的最好例子。我隱隱約約覺得,真正的貨幣戰爭,與其說 是宋鴻兵先生眼中的那種戰爭,不如說是國傢間爭奪國際貨幣流通域的戰爭。
關於拋棄美元並代之以儲備黃金問題,坦率說我沒有深入思考過。直覺上講,這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把外匯儲備全部用黃金替代,好處是黃金畢竟是 實實在在的東西,比起美元來至少感覺上更安全,價值也可能更穩定,我們的潛在金融風險也可以得到較有效的管理。雖然《貨幣戰爭》書中沒有詳細論證,但我覺 得儲備黃金的另一個好處在於,這可以於無形中縮減美元的流通域,並進而打擊美元霸權,為建立更為公正、合理、有效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創造條件。但與此同 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實現如此大的政策轉換,成本或風險也是不小的。歷史地看,黃金價格波動相當劇烈,誰有把握準確預測一年或三年後的金價較之今天是高 是低呢?作為儲備貨幣的黃金流動性較差,不但沒有利息而且保管成本還很高。即使下决心用黃金替代外匯儲備,也有個時機和方法問題。中國現有外匯儲備 14000 億美元。可全球的黃金可交易總量是多少?一旦這麽大的一筆現錢哪怕衹是其中的一部分衝入黃金市場,金價那時會飈升到什麽水平?同時我們還必須顧及到中美之 間的戰略關係。中國拋售美元造成美元的雪崩會引起美國何種反應?美國的反應對中國會産生什麽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人們在思考“美元-黃金轉換”措施時躲 避不開的問題。我們需要算賬,需要精確地算細賬。
問題七:對於普通大衆讀者,應該如何閱讀《貨幣戰爭》?如何看待來勢洶洶的金融全球化或金融自由化?
答:看到普通大衆讀者如此關註《貨幣戰爭》,並且逐漸明白貨幣問題事關國傢興衰和民族盛敗,我感到十分欣慰。這要特別感謝宋鴻兵先生。過去的幾 百年間中國經濟步履蹣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對貨幣金融問題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虧。現在我們需要在認識方面急起直追。至於金融 全球化,特別是推動它的背後力量,我們也不必把它們都看成是洪水猛獸。看到風險和挑戰,就拒絶參與全球分工,拒斥金融自由主義,走極端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 的老路,是完全行不通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大的遊戲。對於中國來說,被迫也好,自願也罷,我們都要參與其中。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回避,而是運用中 國的智慧把這個遊戲玩好,並且要成為這個全球大遊戲的主要博弈者之一。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如果再有足夠的運氣,做到這一點的把握就會更大一些。
《貨幣戰爭》課程提綱:
一、貨幣戰爭的開端
二、貨幣戰爭的戰略性
三、貨幣經濟基礎
四、貨幣戰爭的歷史演變
五、貨幣戰爭的表現形式
六、歐元出臺的背景
七、歐元的經濟基礎
八、未來歐元的生存前景
九、歐元的風險
十、貨幣戰爭中的日元
十一、格局組合與價格組合
十二、人民幣的價格問題
十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
十四、國際貨幣體係的前景
十五、如何應對貨幣戰爭 |
|
書 名: 貨幣戰爭·債務篇
作 者:(美)布魯瑟,陳召強 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ISBN: 9787508617176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元
內容簡介
從股市泡沫到房地産泡沫,美國始終通過紙變錢的遊戲掠奪全球資源,源源不斷的美元在全世界泛濫。然而,遊戲還能玩多久?
資産泡沫背後,隱藏的是更危險的債務泡沫。從房主因債務增加導致的崩潰,到房貸引起的銀行危機,再到惡性通貨膨脹的産生,本書揭示了這一鏈條未來的裂過程。美國通過債務掠奪了全球財富,最終將自食其果。書中透視了美國債務引發經濟蕭條的深層原因,揭秘美國主導的金融遊戲的真面目,並對未來艱難的經濟形勢進行了預測:美元將會崩盤,更深層的經濟衝擊尚未來臨,下一場貨幣戰爭即將展開……
作者簡介
沃倫·布魯瑟,在通用電氣公司工作33年。畢業於剋利夫蘭州立大學,獲工程學學位,後又在肯特州立大學攻讀EMBA課程。出版過《易學易用的六西格瑪統計分析》和《六西格瑪概沭》。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即將打響的下一場貨幣戰爭
第一章 股市瘋漲:蕭條的前奏
第二章 更危險的債務泡沫
第三章 泡沫導火綫
第四章 重演大蕭條
第五章 債務大蕭條的受害者
第六章 可能惡化的蕭條
第七章 推動蕭條的美聯儲
第八章 對抗經濟蕭條
第二部分 貨幣戰爭之後的股市
第九章 危險的股市
第十章 新的入市時機
第十一章 戰勝股市
第三部分 面對新形勢,你的應對之道
第十二章 經濟形勢變了,你也得變
第十三章 明智的儲蓄之道
第十四章 為15--40年後的退休儲蓄
第十五章 為即將退休儲蓄
附錄 |
|
貨幣戰爭:美聯儲是個私有銀行 |
|
|
|
貨幣戰爭2 | 新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全集 | 貨幣戰爭批判 | 貨幣戰爭:黃金篇 | 中美貨幣戰爭紀實 |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 貨幣戰爭中的猶太人 | 《<貨幣戰爭>批判》 | 貨幣戰爭:真相與未來 |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超級暢銷書作傢宋鴻兵新作 | 猶太人的貨幣戰爭:獲取財富的智慧寶典 |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超級暢銷書作傢宋鴻兵新作 | 國際金融資本的勢力:貨幣戰爭 | 國際金融資本的勢力貨幣戰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