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傢為實現其職能,在參與一部分社會産品的分配過程中,與各方面發生的分配關係。中國古代稱為國計”、度支”,西方稱為公共財務”。社會主義國傢的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
|
各級政府部門管理和調控資金財産的業務之一 |
|
謂理財之事,即國傢或公共團體在資金的管理、積纍、分配、使用等方面的經濟活動。《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將來財政竭蹶,根本動搖,其弊當不可勝言。” 梁啓超 《自由書二·文明與英雄之比例》:“財政愈充溢,國勢愈進步。” 毛澤東 《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他們不知道財政政策的好壞固然足以影響經濟,但是决定財政的卻是經濟。” |
|
國傢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傢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産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傢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係。財政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部分。在中國,對財政這一範疇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傢分配價值所産生的分配關係,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傢産生前屬於生産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傢産生後屬於國傢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産品進行分配而産生的分配關係,它不是隨國傢的産生而産生的,而是隨着剩餘産品的産生而産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化的分配關係。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體製下,財政概念當然有所延伸和發展。如果簡略地概括財政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從實際工作來看,財政是指國傢(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傢(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傢(或政府)的職能。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範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範疇,是一種以國傢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也可以理解為,財政是以國傢為主體的分配活動,但這裏的“分配”應理解為廣義的分配,既包括生産要素的分配,也包括個人收入的分配。
應當指出,簡略的定義,並非科學的研究方法,難免有以篇概全之弊。還應指出,說財政是以國傢為主體的收支活動,是就財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會和國傢的財政活動,都體現政府與其他經濟主體以及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而這種利益關係在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國傢則具有不同的性質,這是不同社會和不同國傢的財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財政概念,應是財政一般和財政特殊的統一。
財政是一種國傢或政府的經濟行為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傢或政府。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傢的産生而産生的。人類社會隨着生産力的不斷提高,出現私有財産,社會分裂為階級纔産生了國傢。國傢一旦産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傢機構的存在並保證實現其職能,於是纔産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馬剋思、恩格斯對財政與國傢的關係都有明確的論證:“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隨着文明時代的嚮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傢就發行期票,藉債,即發行公債”——<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21捲,195頁。“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19捲,32頁。被恩格斯譽為創建了財政學的亞當·斯密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冠之以“論君主或國傢的收入”的標題,另一本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約翰·穆勒所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的標題是“政府的影響”。財政首先是作為經濟範疇加以研究的,所以財政學是一門經濟學科,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但是,經濟與政治本來就是不可分的,而財政這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與政治的關係更為緊密,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財政是一種國傢(或政府)的經濟行為,財政學則是一門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學。綜觀當今西方國傢的財政學,也都是十分重視財政與國傢或政府的關係,甚至將財政學等同於“政府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將政府經濟活動視為與市場經濟相對應的一個特殊的經濟領域加強研究力度,特別是從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經濟活動的特殊規律性,從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和財政是國傢經濟行為兩種說法的含義是一致的,說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並不意味着忽視財政法製化和立法監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政府和企業、居民共同構成市場的經濟實體,在分析政府與市場關係時,說財政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對表達財政的含義則更為明確。 |
|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財政是伴隨國傢的産生而産生的,所以財政活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經濟現象。綜觀我國幾千年留存下來的古籍,可以看到“國用”、“國計”、“度支”、“理財”等一類用詞,都是關於當今的財政即政府理財之道的記載,還有“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一類用詞,則是有關當今財政管理部門的記載。我國使用“財政”一詞,如今雖已經習以為常了,但“財政”一詞出現在中文詞彙中至今卻衹有百年的歷史。據考證,清朝光緒24年,即1898年,在戊戌變法“明定國是”詔書中有“改革財政,實行國傢預算”的條文,這是在政府文獻中最初啓用“財政”一詞。“財政”一詞的使用,是當時維新派在引進西洋文化思想指導下,間接從日本“進口”的,而日本則是來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詞。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宣傳三民主義曾多次應用“財政”一詞強調財政改革,民國政府成立時,主管國傢收支的機構命名為財政部。美國政府相應機構的英文用詞為"Department of Treasury",本來的意思是金庫或國庫,在我國也譯為財政部。
20世紀40年代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對“財政”一詞作如下解釋:財政謂理財之政,即國傢或公共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也。顯然,這種解釋也是從英文public finance譯為中文引入的概念。因此,“財政”一詞在中文詞彙中的應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在中文詞彙中的含義,雖然在學術研究上還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是一個沒有什麽疑義的十分確定的詞語,例如,管理國傢收支的工作之曰財政工作,管理機關名之曰財政部、財政廳、財政局等,已經約定俗成,為社會所公認。
財政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歐。13~15世紀,拉丁文finis是指結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後來演變為finare,則有支付款項、裁定款項或罰款支付的含義。到16世紀末,法國政治傢波丹將法語finances作為財政一詞使用,認為財政是“國傢的神經”,隨後逐步泛指國傢及其他公共團體的理財。中國古代一般采用國用、國計、邦計、度支、理財等詞語。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從西歐各國引用finance一詞,吸收中國早已分開存在使用的“財”和“政”二字的含義,創造了財政一詞,並於1903年傳入中國,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種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
|
財政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産物。在國傢産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着從有限的剩餘産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衹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國傢産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傢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製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産品,以保證國傢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産生了財政。
由於社會生産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國傢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製國傢財政、封建製國傢財政、資本主義國傢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傢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傢及其以前的財政是以生産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藉國傢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超經濟剝削關係。社會主義國傢財政是建立在生産資料公有製基礎之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它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傢財政,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係。但是,不同類型的國傢財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財政分配的國傢主體性、無償性、強製性和社會基金性。這些特性之間相互關聯,使財政分配與其他經濟分配相區別。 |
|
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及穩定和發展職能 |
|
國傢財政一般具有3個職能:
一、資源配置職能。由於市場存在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狀態,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幹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幹預所産生的,這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註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財政配置的機製和手段有:(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傢的重點建設。(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經濟主體或個人所提供的生産要素不同、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受各種非競爭因素的幹擾,各經濟主體或俱獲得的收入會出現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勞動投入不相對稱,而過分的懸殊將涉及社會公平問題。因此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主要是確定顯示公平分配的標準和財政調節收入分配的特殊機製和手段。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製和主要手段有:(1)劃清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和範圍。(2)規範工資制度。(3)加強稅收調節。(4)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三、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經濟穩定包含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園陵收支平衡等多重含義。發展是通過物質生産的不斷增長來全面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基本需要。財政實現穩定和發展職能的機製和主要手段有:(1)經濟穩定的目標集中體現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2)在財政實踐中,可以通過一種制度性安排,發揮某種“自動”穩定作用。(3)政府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設施的發展,消除經濟增長的瓶頸,並支持第三産業的興起,加快産業結構的轉換,保證國民經濟穩定與調整發展的最優結合。(4)財政就切實保證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産性的、社會的公共需要。 |
|
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産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係,經濟决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 |
|
財政分為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和國債,支出主要有社會消費性支出、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支出。 |
|
caizheng
財政
public finance
國傢為了行使職能的需要而參與社會産品的分配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國傢與各有關方面的分配關係。在中國,對財政這一範疇存在着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傢分配價值所發生的分配關係。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傢産生前屬於生産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傢産生後屬於國傢財政分配。另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産品進行分配所産生的分配關係,財政不是隨國傢的産生而産生,而是隨着剩餘産品的産生而産生。這裏論述的屬於前一種觀點。
起源 在國傢産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着從有限的剩餘産品中分出一部分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衹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在國傢産生以後,當國傢從社會産品中分得一定的份額用於滿足國傢行使其職能的需要時,纔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産生了財政。國傢的存在必須以財政的支持為條件,衹有勞動者能夠為國傢提供剩餘産品,纔使國傢參與社會産品的分配有了客觀可能性。財政固然是隨着國傢的産生而産生,但决定財政産生的不是國傢,而是一定的經濟條件,即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發展。
與生産力的關係 財政分配關係是生産關係的組成部分。它同生産力之間存在着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隨着生産力的發展變化,財政分配關係必然相應地發生變化;另一方面,財政分配關係也反作用於生産力的發展。當財政分配關係適應生産力性質的時候,它就能促進生産力的發展;當它不適應生産力性質的時候,就會阻礙生産力的發展。
以生産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國傢財政 包括:①奴隸製國傢財政。它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傢為維護對奴隸和自由民的□力統治與經濟、超經濟剝削而占有一部分社會産品的分配關係,是財政還沒有定型的最初形式,王族的傢務收支和國傢財政收支混雜不分,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剝削交織在一起。②封建製國傢財政。它是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國傢利用租稅、賦役等形式占有農民(或農奴)和其他小生産者的勞動産品的分配關係。但封建製國傢財政的範圍比較窄,財政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部門。在奴隸製和封建製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主要采取力役和實物形式。③資本主義國傢財政。它是資産階級專政的國傢在生産領域之外占有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者的勞動産品的分配關係。它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傢預算、稅收、公債等財政制度日趨完備,財政分配普遍采取價值形式,財政管理大大加強,財政收支規模也有很大的增長。稅收是資本主義國傢主要的財政收入;如稅收不能滿足其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時,就發行公債;公債不足又增發紙幣,實行通貨膨脹。
總之,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國傢財政,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藉國傢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其目的是維護國傢機器的存在,加強社會的上層建築,鞏固和發展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産關係。當某一階級社會處於上升階段時,統治階級往往能從維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采取某些促進生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財政措施。但由於階級社會中各種固有矛盾的發展,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必然愈演愈烈,統治階級往往采取倒行逆施的財政措施,最終又加速舊社會的覆滅和新社會的誕生。在階級社會中,財政分配和剝削制度一樣,具有深刻的階級對抗性。
社會主義國傢財政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生産資料公有製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使勞動人民成為國傢的主人,國傢則成為真正的社會代 |
|
- n.: city, Finance, policy of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expenditure and credit, public finance, finances (public), financial
|
|
- n. finances
|
|
經濟 | 稅收 | 經濟百科 | 百科大全 | 法律 | 稅法 | 城市 | 房地産 | 土地 | 預算外收入 | 公務員 | 招聘 | 百科辭典 | 全額撥款 | 金融 | 國傢 | 金融管理 | 會計百科 | 山東 | 文化 | 地理 | 學校 | 更多結果... |
|
|
|
|
國傢財政 | 國傢預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