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貢山麂
拉丁文名: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中文學名: 貢山麂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科名: 鹿科
中文屬名: 麂屬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 cervidae
拉丁文亞科名: cervinae
拉丁文屬名: muntiacus
拉丁文種名: gongshan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ma, 1990
英文俗名: roosevelt's muntjak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 有角下目 pecora → 鹿總科 cervoidea → 鹿科 cervidae → 麂亞科 muntiacinae → 麂屬 muntiacus →貢山麂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
|
ucn瀕危等級: dd 生效年代: 2003年 |
|
體型中等的一種麂類,體重16kg,體長950mm。額頂無簇形冠毛。額腺不明顯。頦腺甚小。角粗短,角柄明顯短於角長,角柄長約30mm,直徑為13.5mm;角細而尖,70mm左右,顯著較菲氏麂的粗大。足蹄為麂屬中最發達的一個種,雄性前蹄67×30mm,後蹄55×36mm。體背暗棕紅色,體側和四肢暗黑色,角柄和額棕黃色,腋下、大腿內側和下頜純白色,尾背與背色相似。80年代末,施立明和馬彩霞(1988)經染色體研究發現其核型特殊。其染色體數目2n=8(♀),9(♂),與菲氏麂有明顯區別,可能是一個新種。後來發現其頭骨特徵和角型亦有差異,而被命名為新種(馬世來等, 1990)。 |
|
僅見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貢山的貢山、福汞和瀘水,西藏東南部波密;國外分佈於緬甸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
主要分佈省份:雲南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高黎貢山 |
|
主要棲於海拔2000m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一般單獨活動。多夜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較頻繁,白天活動較少。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喜水,能遊泳、跨溪溝行動自如。通常5-7月産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
|
貢山麂在高黎貢山地區數量稀少,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菲氏麂,這兩種麂在高黎貢山地區麂皮收購總數中所占比例不到10%,每年僅數十張。當被命名為新種時,可能已成為一種瀕危動物。現已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註。緻危因素 分佈狹窄,棲息面積小(約近500 km2),分佈區內種群數量稀少和狩獵是本種緻危的主要因素。 |
|
保護措施建議:
雖然其棲息地已建立了怒江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但由於多被誤認為是一般的麂類,不屬保護範圍,故常有獵捕。建議列入我國國傢級i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加以嚴格保護。 |
|
UCN瀕危等級: DD 生效年代: 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