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佛教用語 : 佛教書籍 > 貝葉經
目錄
指佛經 That Buddhist
贝叶经 指佛经
  指佛經。古代 印度 人寫經於樹葉上,故稱。 唐 錢起 《紫參歌》:“貝葉經前無住色,蓮花會裏暫留香。”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門遇使》:“菩提樹下談玄,忘補朝陽之衲;貝葉經邊入定,搜空透筍之衣。” 清 王攄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長繙貝葉經。”亦作“ 貝多經 ”。 清 吳偉業 《生查子》詞:“學寫貝多經,自屑泥金粉。”
No. 2
  貝葉經
  2004-12-13
  貝葉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性提法。之所以稱為“貝葉文化”,是因為它保存於用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本裏而得名。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事象三個方面。
  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在東南亞各國,還有用緬甸文、泰文等拼寫的巴利文貝葉經
  貝多羅樹,形狀很像棕櫚樹,西雙版納傣語稱其為“戈蘭”。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蘭葉”(即貝葉)是運載傣族歷史文化走嚮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來,傣族社會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貝葉作記錄世代相傳,傣族人民把貝葉經視為全民族的寶貴財富加以保護。歷史上,每座佛寺裏都有一個藏經閣,傣語稱“林坦”,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這裏,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這裏帶走經書。對貝葉經的管理也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唱本、生産生活常識、醫藥、歷法、倫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裏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典和其他內容的貝葉經是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藏入私人傢中的。所以,很少出現貝葉經在佛寺裏流失的現象。
  貝葉文化的成文經本,主要有葉質形和紙質形兩種樣式。
  葉質形一類是真正的貝葉經,傣語稱“坦蘭”。它是用民間製作的鐵簪子刻寫在經過特製的貝葉片上,其規格有每頁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種,傣語分別稱“蘭戲”、“蘭哈”、“蘭賀”、“蘭別”。以前三種規格的貝葉經本最為普遍。
  紙質形一類是指綿紙經書,傣語稱為“薄嘎臘沙”。它是用野蕨桿削成的蕨筆蘸墨寫在綿紙本上而成。其規格有寬面頁式和連摺叠式兩種,其中以寬面頁式最為普遍。
  以上兩種形式的經書,貝葉經的數量最為浩大,其次纔是紙質形的經書。以上兩類經書,由於數量衆多,內容、涵義博大精深,因而纔被譽為“別悶戲版康”(八萬四千部),並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貝葉經的製作,需要經過三道工序:
  一、取貝葉。從貝葉樹上砍下頁片,用鋒利的刀將貝葉一片一片修割整齊,三至五片捲成一捲捆好,放入鍋中煮。煮時要加酸角或檸檬,使貝葉表面上的皮脫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貝葉變成淡緑白色,纔從鍋裏取出來,拿到河邊用細沙子搓洗幹淨,然後將貝葉壓平曬幹,收起來讓它通一段時間的風後,再訂成匣。
  二、製匣。製作貝葉經匣有專用的兩片木匣為標準。木匣長約一市尺半,寬約四寸,距木匣兩端約半市尺處各鑽一個小孔,把一片片曬幹壓平經過透風處理的貝葉緊緊夾在兩片木匣中間,兩頭用繩子綁緊,然後用專門的釘子沿木匣兩邊的小孔將貝葉鑽通,再穿上搓好的綫繩,按五百至六百片貝葉訂為一匣。訂好後用刀輕輕把貝葉匣修光滑,並用專製的墨綫弓,按照刻寫格式,把墨綫輕輕打在貝葉上,留待以後刻寫。
  三、刻寫。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綫把傣文刻寫在貝葉上。後來覺得用刀刻寫又慢又費力,纔改用鐵簪子刻寫。刻寫好以後,用植物果油摻鍋底的黑煙,塗於刻好字的貝葉上,再用濕布擦拭一道,貝葉上的字跡就清晰顯現。刻寫好的經書裝訂成册後,在四周邊沿塗上一層金粉或紅、黑漆加以保護和裝飾。
  貝葉經本做工精細,規格統一,由於經本四邊都塗上一層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給人一種精湛、古樸、大方、美觀之感。因它是用鐵簪將文字刻寫在貝葉上,並塗以顔料,不但字跡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於貝葉經過水煮等工藝特殊處理,可以防蟲、防水、防變形,經久耐用。這也是貝葉經可以保存幾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No. 3
  貝葉經
  貝葉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性提法。之所以稱為“貝葉文化”,是因為它保存於用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本裏而得名。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事象三個方面。
  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在東南亞各國,還有用緬甸文、泰文等拼寫的巴利文貝葉經
  貝多羅樹,形狀很像棕櫚樹,西雙版納傣語稱其為“戈蘭”。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蘭葉”(即貝葉)是運載傣族歷史文化走嚮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來,傣族社會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貝葉作記錄世代相傳,傣族人民把貝葉經視為全民族的寶貴財富加以保護。歷史上,每座佛寺裏都有一個藏經閣,傣語稱“林坦”,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這裏,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這裏帶走經書。對貝葉經的管理也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唱本、生産生活常識、醫藥、歷法、倫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裏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典和其他內容的貝葉經是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藏入私人傢中的。所以,很少出現貝葉經在佛寺裏流失的現象。
  貝葉文化的成文經本,主要有葉質形和紙質形兩種樣式。
  葉質形一類是真正的貝葉經,傣語稱“坦蘭”。它是用民間製作的鐵簪子刻寫在經過特製的貝葉片上,其規格有每頁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種,傣語分別稱“蘭戲”、“蘭哈”、“蘭賀”、“蘭別”。以前三種規格的貝葉經本最為普遍。
  紙質形一類是指綿紙經書,傣語稱為“薄嘎臘沙”。它是用野蕨桿削成的蕨筆蘸墨寫在綿紙本上而成。其規格有寬面頁式和連摺叠式兩種,其中以寬面頁式最為普遍。
  以上兩種形式的經書,貝葉經的數量最為浩大,其次纔是紙質形的經書。以上兩類經書,由於數量衆多,內容、涵義博大精深,因而纔被譽為“別悶戲版康”(八萬四千部),並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貝葉經製作技藝已於2008年6月14日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編號:925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貝葉經的製作,需要經過三道工序:
  一、取貝葉。從貝葉樹上砍下頁片,用鋒利的刀將貝葉一片一片修割整齊,三至五片捲成一捲捆好,放入鍋中煮。煮時要加酸角或檸檬,使貝葉表面上的皮脫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貝葉變成淡緑白色,纔從鍋裏取出來,拿到河邊用細沙子搓洗幹淨,然後將貝葉壓平曬幹,收起來讓它通一段時間的風後,再訂成匣。
  二、製匣。製作貝葉經匣有專用的兩片木匣為標準。木匣長約一市尺半,寬約四寸,距木匣兩端約半市尺處各鑽一個小孔,把一片片曬幹壓平經過透風處理的貝葉緊緊夾在兩片木匣中間,兩頭用繩子綁緊,然後用專門的釘子沿木匣兩邊的小孔將貝葉鑽通,再穿上搓好的綫繩,按五百至六百片貝葉訂為一匣。訂好後用刀輕輕把貝葉匣修光滑,並用專製的墨綫弓,按照刻寫格式,把墨綫輕輕打在貝葉上,留待以後刻寫。
  三、刻寫。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綫把傣文刻寫在貝葉上。後來覺得用刀刻寫又慢又費力,纔改用鐵簪子刻寫。刻寫好以後,用植物果油摻鍋底的黑煙,塗於刻好字的貝葉上,再用濕布擦拭一道,貝葉上的字跡就清晰顯現。刻寫好的經書裝訂成册後,在四周邊沿塗上一層金粉或紅、黑漆加以保護和裝飾。
  貝葉經本做工精細,規格統一,由於經本四邊都塗上一層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給人一種精湛、古樸、大方、美觀之感。因它是用鐵簪將文字刻寫在貝葉上,並塗以顔料,不但字跡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於貝葉經過水煮等工藝特殊處理,可以防蟲、防水、防變形,經久耐用。這也是貝葉經可以保存幾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貝葉經】 (雜語)以貝多樹葉書經文,故云貝葉經。酉陽雜俎曰:“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鼕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漢言樹葉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包含詞
兼聞貝葉經讀貝葉經的嘴傣族貝葉經文學
貝葉經文手自書貝葉經前無住色中國貝葉經故事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