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icauta gorhami(marseul)
鞘翅目芫菁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4至27公釐,體色除頭部為紅色外其他部分為單純的黑色,身體部分地方具有灰色短絨毛。成蟲主要於夏季出現在中低海拔地區,為植食性昆蟲,經常成群出現在莖葉或花上啃食。
豆芫菁從南到北分佈於我國很多省(市)。寄主植物除大豆外,還有花生、棉花、馬鈴薯、甜菜、麻、番茄、莧菜、蕹菜等。
為害癥狀:豆芫菁以成蟲為害大豆的葉片,尤喜食幼嫩部位。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衹剩網狀葉脈。豆芫菁為害嫩莖及花瓣,有的還吃豆粒,使其不能結實,對産量影響大。幼蟲以蝗卵為食,是蝗蟲的天敵。
生活習性:豆芫菁在東北、華北一年發生一代,在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發生2代。以第5齡幼蟲(假蛹)在土中越鼕。在一代區的越鼕幼蟲6月中旬化蛹,成蟲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現為害,8月份為嚴重為害時期,尤以大豆開花前後最重。2代區越鼕代成蟲於5~6月間發生,集中為害早播大豆,以後轉害蔬菜。第一代成蟲為害大豆最重,以後數量逐漸減少,並轉至蔬菜上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在豆株葉枝上群集為害,活潑善爬。成蟲受驚時迅速散開或墜落地面,且能從腿節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如觸及人體皮膚,能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産卵於土中約5釐米處,每穴約70~150粒卵。
豆芫菁成蟲為植食害蟲,但幼蟲為肉食性,以蝗卵為食。幼蟲孵出後分散覓食,如無蝗蟲卵可食,則饑餓而死。一般一個蝗蟲卵塊可供1頭幼蟲食用。
防治方法:
⒈越鼕防治:根據豆芫菁經幼蟲在土中越鼕的習性,鼕季翻耕豆田,增加越鼕幼蟲的死亡率。
⒉人工網捕成蟲:成蟲有群集為害習性,可於清晨用網捕成蟲,集中消滅。
⒊藥劑防治
⑴噴粉:用1.5%甲基1605粉劑,或2%殺螟鬆粉劑,或2.5%敵百蟲粉,每畝用1.5~2.5千克。
⑵噴霧:用80%敵敵畏乳油,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2500倍液,每畝用75千克藥液。 |
|
Epicauta gorhami(Marseul)
鞘翅目芫菁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4至27公釐,體色除頭部為紅色外其他部分為單純的黑色,身體部分地方具有灰色短絨毛。成蟲主要於夏季出現在中低海拔地區,為植食性昆蟲,經常成群出現在莖葉或花上啃食。
豆芫菁從南到北分佈於我國很多省(市)。寄主植物除大豆外,還有花生、棉花、馬鈴薯、甜菜、麻、番茄、莧菜、蕹菜等。
外觀特徵:體長14~27mm。體背黑色;頭部橙紅色;翅鞘末端具灰白色長毛。雄蟲於觸角、各腳均有明顯發達的黑色長毛。
生態習性:成蟲夏季在中海拔以下山區極為普遍,常成群啃食冇骨消和蕨類植物葉片。
為害癥狀:豆芫菁以成蟲為害大豆的葉片,尤喜食幼嫩部位。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衹剩網狀葉脈。豆芫菁為害嫩莖及花瓣,有的還吃豆粒,使其不能結實,對産量影響大。幼蟲以蝗卵為食,是蝗蟲的天敵。
生活習性:豆芫菁在東北、華北一年發生一代,在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發生2代。以第5齡幼蟲(假蛹)在土中越鼕。在一代區的越鼕幼蟲6月中旬化蛹,成蟲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現為害,8月份為嚴重為害時期,尤以大豆開花前後最重。2代區越鼕代成蟲於5~6月間發生,集中為害早播大豆,以後轉害蔬菜。第一代成蟲為害大豆最重,以後數量逐漸減少,並轉至蔬菜上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在豆株葉枝上群集為害,活潑善爬。成蟲受驚時迅速散開或墜落地面,且能從腿節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如觸及人體皮膚,能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産卵於土中約5釐米處,每穴約70~150粒卵。
豆芫菁成蟲為植食害蟲,但幼蟲為肉食性,以蝗卵為食。幼蟲孵出後分散覓食,如無蝗蟲卵可食,則饑餓而死。一般一個蝗蟲卵塊可供1頭幼蟲食用。
防治方法:
⒈越鼕防治:根據豆芫菁經幼蟲在土中越鼕的習性,鼕季翻耕豆田,增加越鼕幼蟲的死亡率。
⒉人工網捕成蟲:成蟲有群集為害習性,可於清晨用網捕成蟲,集中消滅。
⒊藥劑防治
⑴噴粉:用1.5%甲基1605粉劑,或2%殺螟鬆粉劑,或2.5%敵百蟲粉,每畝用1.5~2.5千克。
⑵噴霧:用80%敵敵畏乳油,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2500倍液,每畝用75千克藥液。 |
|
害蟲名豆芫菁
害蟲學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害蟲圖片
分佈與危害豆芫菁屬鞘翅目,芫菁科。分佈於東北、內蒙古、陝西、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區。為害豆科牧草和飼料作物的芫菁還有紅頭黑芫菁(Epicauta sibirica Pallas 、黑頭黑芫菁(E.dubia Fabricus) 、中華芫菁(E.chinensis Laporte) 、紅頭芫菁(E.erythrocephala Pallas) 、緑芫菁 (Lyt ta caraganae Pailas) 等。主要為害苜蓿、三葉草、沙打旺、草木樨、 擰條錦雞兒、豌豆、甜菜等。開花期受害最重,成蟲咬食葉片成缺刻,或僅剩葉脈,猖獗時可吃光全株葉片,導致植株不能開花,嚴重影響産量。
形態特徵成蟲 體長15—18毫米,雌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第三至第七節扁而寬。頭部除觸角基部的瘤狀突起和復眼及其內側處黑色外,其餘部分均為紅色,觸角近基部幾節暗紅色。胸、腹部和鞘翅均黑色,前胸背板中央和每個銷翅中央都有1條白色縱紋,前胸兩側、鞘翅周緣、腹部腹面各節後緣均叢生灰白色絨毛。卵 長橢廚形,長2.5—3.0毫米,寬0.9—1.2毫米。初産時乳白色,後變黃白色,表面光滑,卵排列成菊花狀。幼蟲 屬復變態,共6齡,各齡形態均不相同,1齡似雙尾蟲,深褐色,胸足發達,末端有3爪。2齡,3齡,4齡及6齡形似蠐螬,體長分別為3.8—5.0毫米,6.0—8.7毫米,9.8—10.8毫米及12.4—13.4毫米。5齡幼蟲似象蟲幼蟲,體長8.6—10.4毫米,全身被一層薄膜,光滑無毛,胸足呈乳狀突。蛹 體長15.4毫米,頭寬2.8毫米,體黃白色,復眼黑色。前胸背板及後緣各有長刺9根,第一至第六腹節背板後緣左右各生刺6根,第七至第八腹左右各生刺5根。翅芽達腹部第三節,後足幾乎達腹部末端,第九腹節短小。
生活習性在華北、河南一年發生1代,湖北發生2代,均以5齡幼蟲在土中越鼕,來年春脫皮為6齡幼蟲,然後化蛹。一年1代區在6月中旬化蛹,成蟲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發生,為害牧草及作物,並交尾産卵,7月中旬卵開始孵化,幼蟲生活於土中,8月中旬發育為5齡幼蟲,準備越鼕。一年2代區第一代成蟲於5—6月出現,第二代成蟲8月中旬出現,9月下旬以後發生數量逐漸減少。在北京地區,卵期18—21天,1齡和2齡幼蟲歷期各為4—6天,3齡4—7天,4齡5—9天,5齡歷期最長,為292—298天,在土中越鼕,6齡9—13天。蛹期10—15天,成蟲壽命30—35天。成蟲羽化後於清晨出土,白天活動,性好鬥,有群集取食習性,食量頗大,1頭每天可吃4—6片大豆葉。受驚或遇敵時,即墜地或脫逃,也可從腿節未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能剌激皮膚紅腫發泡。成蟲羽化後4—5天開始交尾,雄蟲可交尾3—4次,雌蟲一生僅産卵1次,先用口器或前足挖一深5釐米左右的土穴,每穴産卵70—150粒,卵産完畢用足撥土封穴。幼蟲孵出後,以蝗卵及土蜂巢內幼蟲為食,如沒有蝗卵供食,10天左右可死亡。一塊蝗卵衹供1頭幼蟲生活,如幼蟲多時,則相互殘殺。1—4齡食量逐漸增加,5—6齡不需取食,一生約食蝗卵45—104粒,是蝗蟲的重要天敵。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 秋鼕耕翻土地,可消滅越鼕幼蟲。2.藥劑防治 90%敵百蟲1000倍液,每公頃用藥液1100千克;2.5%敵百蟲粉劑,清晨噴粉,每公頃22.5—37.5千克,可殺死成蟲。 |
|
毛角豆芫菁 | 存疑豆芫菁 | 中華豆芫菁 | 鋸角豆芫菁 | 暗頭豆芫菁 | 條紋豆芫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