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蟲名。又名豆娘子﹑燈心蜻蜓。形狀比蜻蜓略小,靜止時兩對翅直立在背上,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翔,吃小蟲。 |
|
構成蜻蜓目束翅亞目的昆蟲,像蜻蜓而小。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行,吃小蟲 |
古代端午節用的一種飾物 Ancient Dragon Boat Festival with an ornament |
古代端午節用的一種飾物。用艾、蒲或以繒綃剪製而成,用以闢邪。《東京夢華錄·端午》“又釘艾人於門上” 鄧之誠 註轉引 陳元靚 《歲時廣記》捲二一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古端五詞﹞門兒高掛艾人兒……奴兒自是豆娘兒。” |
|
caenagrion
豆娘 (damsel fly)
細長且軟弱的飛行昆蟲,類似小型的蜻蜓。交配時,通常會一前一後地飛行。它們將卵産在水中,而幼蟲會有鰓狀構造以利呼吸。
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科。體形嬌小,休息時翅束於背上方。我國常見的有大和小。這是一類極美的益蟲,國外有些昆蟲愛好者對其癡迷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蝴蝶。全世界約有2800種,臺灣已知約有37種。
生活史:卵—稚蟲—成蟲
由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臺灣的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衹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常長距離飛行,稍不註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他們可是肉食主義者,他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
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鉢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
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産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
棲息環境: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産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整體而言,臺灣豆娘中的幽蟴科、珈蟴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蟴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蟴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
食性:豆娘是肉食性昆蟲。它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
産卵行為: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將卵依附産下。少數特殊情況則是在急流小溪石塊邊或雜物上潛水産卵,例如短腹幽蟴。
看稚蟲習性: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劃水遊泳,以避敵害。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它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遊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蜻蜓與豆娘的主要差別:
1.眼睛的距離: 蜻蜓的復眼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衹有小距離的分開//豆娘的兩眼有相當大距離的分開,形狀如同啞鈴一般。
2.翅膀的形狀: 屬不均翅亞目的蜻蜓,其前後翅形狀大小不同,差異甚大。//屬均翅亞目的豆娘,其前後翅形狀大小近似,差異甚小。
3.腹部的形狀: 蜻蜓的腹部形狀較為扁平,也較粗。//豆娘的腹部形狀較為細瘦,呈圓棍棒狀。
4.停棲方式: 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一般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
【又】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製,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製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
|
Caenagrion
豆娘 (Damsel Fly)
蜻蜓目(Odonata)束翅亞目(Zygoptera)昆蟲的通稱,種類多,眼嚮兩側突出,翅具柄。翅狹窄,膜質,翅脈網狀,靜止時翅沿身體縱軸垂直地立於背上,而不像差翅亞目(Anisoptera)華美色蟌的蜻蜓那樣平展。體纖細,飛行力弱。有一種迷信的說法︰豆娘會照顧病蛇至其痊愈,故豆娘有時稱為「蛇醫」。交配時常排列成串而飛。若蟲生活於水中,腹部末端有3片葉狀的結構,稱為鰓,用以呼吸,又有魚尾似的作用。
細長且軟弱的飛行昆蟲,類似小型的蜻蜓。交配時,通常會一前一後地飛行。它們將卵産在水中,而幼蟲會有鰓狀構造以利呼吸。
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科。體形嬌小,休息時翅束於背上方。我國常見的有大和小。這是一類極美的益蟲,國外有些昆蟲愛好者對其癡迷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蝴蝶。全世界約有2800種,臺灣已知約有37種。
生活史:卵—稚蟲—成蟲
由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臺灣的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衹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常長距離飛行,稍不註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他們可是肉食主義者,他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
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鉢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
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産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
棲息環境: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産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整體而言,臺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
食性:豆娘是肉食性昆蟲。它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
産卵行為: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將卵依附産下。少數特殊情況則是在急流小溪石塊邊或雜物上潛水産卵,例如短腹幽蟌。
看稚蟲習性: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劃水遊泳,以避敵害。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它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遊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蜻蜓與豆娘的主要差別:
1.眼睛的距離: 蜻蜓的復眼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衹有小距離的分開//豆娘的兩眼有相當大距離的分開,形狀如同啞鈴一般。
2.翅膀的形狀: 屬不均翅亞目的蜻蜓,其前後翅形狀大小不同,差異甚大。//屬均翅亞目的豆娘,其前後翅形狀大小近似,差異甚小。
3.腹部的形狀: 蜻蜓的腹部形狀較為扁平,也較粗。//豆娘的腹部形狀較為細瘦,呈圓棍棒狀。
4.停棲方式: 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一般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
【又】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製,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製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
|
- n.: damselfly, demoisell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