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 讀書
目錄
《讀書 study》
詩人: 柳宗元 Liu Zongyuan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縹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臨文乍瞭瞭,徹捲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得意適其適,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讀書 study》
詩人: 皮日休 Pi Rixiu

  傢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高齋曉開捲,獨共聖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讀書 study》
詩人: 陸遊 Lu You

  讀書肝膽尚輪囷,蠹簡堆中著此身。
  飽識三千餘歲事,已為七十四年人。
  鏡中衰鬢難藏老,海內虛名不救貧。
  衹欲從今都掃盡,剩沽春酒答新春。
  
《讀書 study》
詩人: 陸遊 Lu You

  力不扶微學,心猶守舊聞。
  壁間科鬥字,秦火豈能焚。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陸遊 Lu You:讀書 study
  高斯得 Gao Side:讀書 study
  黎廷瑞 Li Tingrui:讀書 study
  李處權 Li Chuquan:讀書 study
  劉過 Liu Guo:讀書 study
  盧祖臯 Lu Zugao:讀書 study
  歐陽修 Ouyang Xiu:讀書 study
  辛棄疾 Xin Qiji:讀書 study
  薛仲庚 Xue Zhonggeng:讀書 study
  楊冠卿 Yang Guanqing:讀書 study
  楊萬裏 Yang Wanli:讀書 study
  喻良能 Yu Liangneng:讀書 study
  喻良能 Yu Liangneng:讀書 study
  袁說友 Yuan Shuiyou:讀書 study
  曾鞏 Zeng Gong:讀書 study
  曾幾 Ceng Ji:讀書 study
  張九成 Zhang Jiucheng:讀書 study
  張九成 Zhang Jiucheng:讀書 study
dú shū dú shū
  ∶看着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No. 7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No. 8
  她讀書很用功
No. 9
  閱讀書籍;誦讀書籍。《禮記·文王世子》:“秋學禮,執禮者詔之;鼕讀書,典書者詔之。” 唐 韓愈 《感二鳥賦》序:“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聲音,原來 王先生 在讀書哩。”
No. 10
  核對入槨物件的單子。《禮記·雜記》:“薦馬者哭踴,出乃包奠而讀書。” 孔穎達 疏:“書,謂凡送亡者賵入槨之物書也。讀之者,省録之也。”
No. 11
  宣讀盟辭。《穀梁傳·僖公九年》:“ 葵丘 之會,陳牲而不殺,讀書加於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No. 12
  上學;學習功課。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們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進了學的。但是行二的我們三伯父,行三的我們父親,因為傢業雕零,便再沒有讀書的餘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發覺,山裏的孩子不僅聰明、記憶力強,而且對讀書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認真。”
No. 13
  ①看着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聲ㄧ~筆記 ㄧ~得間(讀書時能發現問題)。
  ②指學習功課:他~很用功。
  ③指上學:當時,我還在~ㄧ他在那個中學讀過一年書。
讀書的好處 The benefits of reading
  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傢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傢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傢,衹作一般性瞭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誦讀一册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着,讀者的靈魂答着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裏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麽?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麽?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麽?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麽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啓發。
闡述“讀書”的文學作品 Described "reading" of literary works
  朱樵隨筆《讀書
  讀書有兩種。
  一種讀書是灌輸性的,也叫上學,它規定了時間,規定了地點,而且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書衹是一種工具而已。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在規定的時間裏,你必須到規定的地方,在老師的講授或者監督下讀完規定的書本。而在另一個時間裏,你又必須離開那個地方,同時也離開老師,離開書本。這種讀書當然不是由着你來的,你感興趣也好,不感興趣也好,都得讀,至少讀九年,這是法律規定的。但這種讀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你學到了多少知識,按照讀書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給你一個證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身份:高中、大專或者大學。拿着這個不同的證明,踏上社會後你就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你這條魚是放在溝裏,還是放在河裏,或者是海裏,差不多就憑這個證明了。所以,這種基本上可以决定命運的讀書,不管你喜歡讀也好,不喜歡讀也好,甚至是恨着讀也好,你都得拼命去讀,為父母,為自己。
  另一種讀書是吸收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沒什麽規矩,不分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別人指導或者幹擾,書是你唯一的對象,你愛怎麽讀就怎麽讀。你可以在午後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你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讀,你甚至可以半夜起來在衛生間裏讀。你可以是一個三歲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鐘讀三本書,你也可以是一個百歲老人戴着眼鏡手裏還拿着放大鏡一分鐘讀一個字。你可以讀一本很嚴肅很有意義的書,你也可以讀一本十分無聊的書。一句話,就是完全由着你來。但這種無限的可以卻也帶來無限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你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偉人,你也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壞人。純真的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事實上,讀書也可能使人退步。因為書也有好壞之分,那就要看你讀什麽樣的書,怎麽去讀,怎樣去理解一本書。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喜歡那種沒有規矩的讀書,但自己還是給自己作了一些規定。
  比如:低級趣味的書不讀,故作深奧實際上沒什麽花頭的書不讀,有關邪教和教人歪門邪道的書不讀。還有,內容潮濕陰冷的書也不讀。原本一張紅光滿面的臉,讀這種書讀得臉色鐵青發灰,還整天板着,好像是別人欠他多還他少似的,那纔不值得。讀書就要讀得心情舒暢,讀得心胸開闊,讀得滿腹經綸。除了讀什麽書要有選擇,還要認真去讀,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除了這些,我讀書不喜歡趕時髦。這幾天常有人問我:餘華的《兄弟》你看過嗎?我說沒有。又問:那麽熱的書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說以後抽空看。書又不是茶,有冷有熱。書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讀個新鮮。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宣佈恢復高考的幾個月裏,一些既不參加高考又不懂數學的年輕人,因為要趕時髦,嘴上也挂着《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什麽的,真是莫名其妙。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 The origins of World Book Day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嚮全世界發出了“走嚮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於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决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也是作傢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傢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世界各地的“世界讀書日” The world's "World Book Day"
  中國
  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傢教委、國傢科委、廣播影視部、新聞出版署、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個部委共同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一項社會文化係統工程。
  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這是實施全國“知識工程”的重大項目。幾年來,在全國各地都組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2004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將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活動交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承辦。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設,準備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衆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英 國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今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傢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 當地有關機構更嚮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嚮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係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加泰隆尼亞
  當地有一個傳統,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間,當地便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展,街上也會有許多攤檔,十分熱鬧。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韓 國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今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嚮小孩講解什麽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册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15幅來自當地藝術傢的作品的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日 本
  東京政府頒布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占14%,讀書半個小時的占19%,讀20分鐘的占10%,讀10分鐘的占9%,不讀書的占27%。
  法 國
  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占14%,讀書半個小時的占19%,讀20分鐘的占10%,讀10分鐘的占9%,不讀書的占27%。
讀書的故事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傢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裏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裏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裏讀書。鼕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奬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奬給他一枚金質奬章。他沒有戴此奬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睏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巴金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著名作傢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着,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着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着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裏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嚮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鬍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麽?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傢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傢屬的再三催促下,他纔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傢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着書看,另一隻手拿着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鹹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傢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傢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衹好藉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藉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傢打短工,不要工錢,衹求人傢藉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傢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衹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捲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傢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麽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着背着,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綫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傢裏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鼕天夜裏,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藉着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裏,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負薪(xīn)挂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傢裏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着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傢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讀書的名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董迂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 ——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嚮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冰心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讀一書,增一智。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不嚮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後。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幹。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積纍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
  泰山不是壘的,學問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學問,不挂嘴上。
  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聞,不自滿者受益。
  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
  自贊就是自輕。 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如果有了鬍子就算學識淵博,那麽,山羊也可以講課了。
  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
  吹噓自己有知識的人,等於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知識愈淺,自信愈深。
  訥訥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 秀纔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驕傲是跌跤的前奏。
  讀萬裏書行萬裏路。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於無知。 驕傲是失敗的開頭,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說大話的人像爆竹,響一聲就完了。 鑒難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權物。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自滿是學習的敵人。
  趕腳的對頭是腳懶,學習的對頭是自滿。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嚮人前自誇口。 滿足現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來。
  喜歡吹噓的人猶如一面大鼓,響聲大腹中空。
  人唯虛,始能知人。 滿招損,謙受益。 滿必溢,驕必敗。
  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朝鮮諺語)
  學問多深也別滿足,過失多小也別忽略。(蒙古諺語)
  懂得自己無知,說明已有收穫。(拉丁美洲諺語)
  學問學問,不懂就問
  刀鈍石上磨,人笨人前學。 以人為師能進步。
  試試並非受罪,問問並不吃虧。 善於發問的人,知識豐富。
  不聽指點,多繞彎彎。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恥於問人,决無長進。
  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手指有長有短,知識有高有低。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
  邊學邊問,纔有學問。 若要精,人前聽。
  衹要是有益的話,小孩的話也要聽。
  要學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傢成行傢。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請教別人不折本,舌頭打個滾。
  怕問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不問的人永遠和愚昧在一起。(東非諺語)
  耳朵沒有底,可以從早聽到晚。(非洲諺語)
  世上無難事,衹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針越用越明,腦越用越靈。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階儘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心專才能綉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萬裏;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多練多乖,不練就呆。
  衹有努力攀登頂峰的人,才能把頂峰踩在腳下。 睏難是人的教科書。
  汗水和豐收是忠實的夥伴,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
  學習如鑽探石油,鑽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 先學爬,然後學走。
  心堅石也穿。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騖遠的一無所得,埋頭苦幹的獲得知識。 百藝通,不如一藝精。
  同時趕兩衹兔,一隻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
  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 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註意力是智慧的門戶。 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衹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綉花針。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
  常說口裏順,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性。
  搓繩不能鬆勁,前進不能停頓。 瞄準還不是射中,起跑還不算到達。
  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發明。(南斯拉夫諺語)
  誰遊樂無度,誰沒空學習。(法國諺語)
  誰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亞美尼亞諺語)
  知識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麥諺語)
  知識需要反復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爾諺語)
  學如駕車登山,不進就退。(日本諺語)
  讀了懂不了,用處也不大。
  一竅通,百竅通
  心裏沒有眼,有眼也無用。
  仔細考慮一天,勝過蠻幹十天。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
  盡信書,莫如無書。——孟子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沒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睏難;沒有頭腦的人,一切都感到簡單。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讀書不知義,等於嚼樹皮。
  吃飯不嚼不知味,讀書不想不知意。
  讀書不想,隔靴撓癢。
  溫故而知新。
  刀越磨越利,腦越用越靈。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強記不如善悟。
  思索,就是跟自己爭論。(西班牙諺語)
  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南斯拉夫諺語)
  知識無底,學海無涯
  萬川歸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頭能背完,河裏的流水能舀幹,世上的知識學不完。
  書囊無底。
  生命有限,學問無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學如積薪,後來者居上。
  學到知恥處,方知藝不精。
  到處留心皆學問。
  泉水挑不幹,知識學不完。
  做到老,學到老,活到八十還學巧。
  聰明的樵夫,應該是既善於砍柴,也善於磨刀的。
  聰明來自見多識廣。(阿拉伯諺語)
  不願看的人,比瞎子還瞎;不願聽的人,比聾子還聾。(法國諺語)
  學者的一天,比不學無術的人的一生還有價值。(阿拉伯諺語)
  數不盡的土粒,渡不盡的學海。(蒙古諺語)
  知識無底,學海無涯。(蒙古諺語)
  時間是寶貴的財富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太陽落山了,人才感到陽光的可貴。
  記得少年騎竹馬,轉身便是白頭翁。
  有錢難買少年時。
  失落光陰無處尋。
  節約時間就是延長壽命。
  守財奴說金錢是命根,勤奮者看時間是生命。
  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
  你和時間開玩笑,它卻對你很認真。
  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把握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等時間的人,就是浪費時間的人。
  最珍貴的財富是時間,最大的浪費是虛度流年。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揮霍金錢是敗壞物,虛度年華是敗壞人。
  誰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珍寶丟失了還可以找到,時間丟失了永遠找不到。
  懶人嘴裏明天多。
  一日無二晨,時過不再臨。
  熟讀遊泳學,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萬事莫如親下手。
  荊條編小籃,看着容易做着難。
  不見不識,不做不會。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遊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爬崎嶇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見識,見識,不見不識。
  天平是輕重的衡量器,實踐是是非的試金石。
  發一回水,澄一次泥;經一回事,長一回智。
  有錢難買經驗多。
  有知識不會運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種。
  閉眼怎看三春井,出水纔看兩腿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聽不如看,看不如幹。
  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經常出門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讀千賦者善賦,觀千劍者曉劍。
  讀書如果不與實際結合,知識不過是天空的浮雲。
  站在森林外邊,就不能完全瞭解森林。
  欲知對岸事,就要渡過河。
  聰明人聽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實踐十次。
  舞劍是一回事,作戰是另一回事。(朝鮮諺語)
  打鐵才能成為鐵匠。(法國諺語)
  有的書衹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衹需讀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讀。(培根)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為什麽要多讀書: Why more books:
  使人更充實、豐富,有知識。是思想訓練,境界提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衹能留下一片悔恨。(魯迅)
  升。強調閱讀面一定要廣,要不斷擴充。保持一生的閱讀習慣。不斷進步,終生學習。大學畢業後仍要學習。一生中都要不斷豐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無止境的。人生應有意義,有價值。要學會自主學習。讀書和沒讀書肯定是不一樣的,境界會不同。(如有可能閱讀原著)
讀什麽書? 讀好書:
  基本經典——人生經典:探索人生的意義、價值、歸宿。如:《論語》、《孟子》、《共産黨宣言》、《資本論》。
  ——專業經典:專業歷史等
  人生與追求因讀書而有根據,一旦找到此類書籍就應讀熟,作為行為根據。
  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一定要有專業的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概念、專業歷史都非常重要。
  關註相鄰學科知識,專業面要廣,要明確往往有時候不可能學什麽就做什麽,必須要有多方面的能力。
  讀書的緯度。 (歷史與當代)知識是交叉的,要關註本專業的歷史與當代的發展。歷史的視野非常重要。例如:從繪畫到攝影的轉換乃至全面的影象發展。
  (圖、文、自然的讀圖時代)
  如何找書。 圖書館、書店。多逛書店。在書店看書。這反映出你重視什麽,重視讀書讀書使人變強,給你帶來樂趣。使好讀書成為伴隨你一生的好習慣。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雜志,專業雜志找一二種,如:《讀書》、《藝術當代》。要有知識的擴充和豐富的知識量。可以到郵局去查專業的雜志。網絡,網絡是學習的陣地,培養專業的素養。
  如何讀書。精讀(字句落實,玩味,背,打紮實基本功,看書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別人沒看到的東西。)泛讀(強調的是知識面,形成知識結構,包括紮實的專業基礎,相鄰學科基礎、人文知識、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寬厚的知識背景,要有哲學的特徵,時代的特徵,對國傢命運的關註)瀏覽(強調信息量,選擇性的閱讀,有基本的印象,學會選擇)
  讀書的態度。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讀書肯定是有用的,可以提升個人的修養,修養是長期積纍而成的,讀書並不需要有很明確的目的。我們已經具備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要對讀書重視,觀念的轉變很重要。
  學術的態度。學習本應有嚴肅的態度,要努力,有自覺的意識,學術水平的高低靠積纍,不強調客觀,強調人自身的努力,是對個人品質的要求。
三聯書店的《讀書》
  《讀書》,創刊於1979年,是一本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雜志。《讀書》關註書裏書外的人和事,探討大書小書涉及的社會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獨立思考,展示各種聲音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嚮以引領思潮為己任。是中國三十年來思想文化變遷的見證者。
  《讀書》創刊號 《讀書》創刊伊始,就發出了反映讀書界共同心聲的吶喊:“讀書無禁區。”其繼承了中國知識界的淑世情懷和傳統,以思想啓蒙作為自己的旗幟,致力於撥亂反正,恢復漢語寫作的博雅風範,以其思想的開放,議論的清新,文風的雋永,贏得了讀書界的青睞。作傢王蒙先生曾說:“可以不讀書,不可以不讀《讀書》。”這句話一度流傳衆口,體現了讀書界對於這個雜志的摯愛之情。
  《讀書》雜志自從一創刊,就定位為“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這樣的定位,既有別於專業學術研究刊物,也有別於一般大衆通俗刊物。她的讀者對象是讀書界中級以上的知識分子。所謂讀書界,意指高度關註思想文化領域以及相應書籍出版的一個讀者群。儘管三十年來當代中國經歷了種種社會分化,但這樣一個讀者群體今天依然存在。《讀書》過去常年舉行的一項活動就叫做“讀書服務日”,既體現了雜志的編輯宗旨,也體現了三聯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優良傳統。《讀書》雜志是一個為知識界服務的刊物,同時也是一個讀書界共用的交流思想、知識和文化的平臺。她盡力體現當代中國知識人的所思所感,展現他們的知性與感性生活,努力提供為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滿足他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應當說,《讀書》雜志的這一定位,使其在長達三十年的歷史進程中,在當代刊物之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
  《讀書》雜志不是專門的學術刊物,因此,那些衹有少數專業研究者纔感興趣的學術專門課題,不是編者關註的中心。《讀書》雜志長期致力於從當代學術文化領域中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文化內容,將它們呈現給讀者。《讀書》雜志既非學術也非通俗的定位,决定了她所刊發的文章與學術論文的文體風格迥然有別,她倡導承繼中西文化中優美、形象、鮮明、生動的文章傳統,希望盡量少用艱深晦澀的專門術語和“行業黑話”寫作,以便讓隔行的讀書人都能夠讀懂。
  從創刊迄今,《讀書》雜志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周年。作為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見證者,《讀書》記錄了這個時代各種思潮的起伏跌宕,興衰際遇,也映現出思想文化界憂戚喜樂的感情律動;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也面臨着新的挑戰。
  自由思想,人文關懷。《讀書》雜志是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月刊,凡是書及與書有關的人、事、現象都是《讀書》關註的範圍,內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社會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會科學,以及建築、美術、影視、舞臺等藝術評論和部分自然科學,嚮以引領思潮而聞名。
  《讀書》的宗旨是:展示讀書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對當代生活的人文關懷。
  《讀書》創刊於1979年4月10日。雜志的主要支持者與撰稿人多為學術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響的知識分子。
讀書的好處 The benefits of reading
  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傢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三聯書店的《讀書》
  《讀書》,創刊於1979年,是一本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雜志。《讀書》關註書裏書外的人和事,探討大書小書涉及的社會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獨立思考,展示各種聲音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嚮以引領思潮為己任。是中國三十年來思想文化變遷的見證者。
  《讀書》創刊號 《讀書》創刊伊始,就發出了反映讀書界共同心聲的吶喊:“讀書無禁區。”其繼承了中國知識界的淑世情懷和傳統,以思想啓蒙作為自己的旗幟,致力於撥亂反正,恢復漢語寫作的博雅風範,以其思想的開放,議論的清新,文風的雋永,贏得了讀書界的青睞。作傢王蒙先生曾說:“可以不讀書,不可以不讀《讀書》。”這句話一度流傳衆口,體現了讀書界對於這個雜志的摯愛之情。
  《讀書》雜志自從一創刊,就定位為“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這樣的定位,既有別於專業學術研究刊物,也有別於一般大衆通俗刊物。她的讀者對象是讀書界中級以上的知識分子。所謂讀書界,意指高度關註思想文化領域以及相應書籍出版的一個讀者群。儘管三十年來當代中國經歷了種種社會分化,但這樣一個讀者群體今天依然存在。《讀書》過去常年舉行的一項活動就叫做“讀書服務日”,既體現了雜志的編輯宗旨,也體現了三聯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優良傳統。《讀書》雜志是一個為知識界服務的刊物,同時也是一個讀書界共用的交流思想、知識和文化的平臺。她盡力體現當代中國知識人的所思所感,展現他們的知性與感性生活,努力提供為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滿足他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應當說,《讀書》雜志的這一定位,使其在長達三十年的歷史進程中,在當代刊物之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
  《讀書》雜志不是專門的學術刊物,因此,那些衹有少數專業研究者纔感興趣的學術專門課題,不是編者關註的中心。《讀書》雜志長期致力於從當代學術文化領域中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文化內容,將它們呈現給讀者。《讀書》雜志既非學術也非通俗的定位,决定了她所刊發的文章與學術論文的文體風格迥然有別,她倡導承繼中西文化中優美、形象、鮮明、生動的文章傳統,希望盡量少用艱深晦澀的專門術語和“行業黑話”寫作,以便讓隔行的讀書人都能夠讀懂。
  從創刊迄今,《讀書》雜志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周年。作為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見證者,《讀書》記錄了這個時代各種思潮的起伏跌宕,興衰際遇,也映現出思想文化界憂戚喜樂的感情律動;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也面臨着新的挑戰。
  自由思想,人文關懷。《讀書》雜志是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月刊,凡是書及與書有關的人、事、現象都是《讀書》關註的範圍,內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社會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會科學,以及建築、美術、影視、舞臺等藝術評論和部分自然科學,嚮以引領思潮而聞名。
  《讀書》的宗旨是:展示讀書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對當代生活的人文關懷。
  《讀書》創刊於1979年4月10日。雜志的主要支持者與撰稿人多為學術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響的知識分子。
  讀書感悟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當你枯燥煩悶時,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折,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讀書,可以使人飽覽世間萬種風情,細品百味人生,在體驗審美愉悅的同時,情滿意溢其樂不知返。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果戈理說,書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惠普爾說,書籍是屹立於時間汪洋中的燈塔。培根說,書籍是時代波濤中遠航的思想之舟。從這些對書的美譽中,我們不難相信,讀書確是醫愚、解惑、樂志和忘情的絶好方式。
  讀書,是一種享受。夜守書齋,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避開了塵世的名繮利鎖,心之犁鏵,於無聲中悄然破土,一盞臺燈灑下靜謐桔黃的柔光,安然靜怡,寧神展捲,書裏那智慧的生靈又在娓娓傾吐着耐人尋味的哲言,仿佛是說,像熱愛生命那樣去愛書吧!知識匱乏會渾噩終老,雖然時間豐裕也是庸碌一生。夜更深,人更靜,最後吟誦着“萬卷古今逍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酣然入夢……
  讀書,可以讓思緒神遊中華大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緑如藍,”詠這優美的詩句,誰不為祖國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贊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詠讀這優傷的詩句,哪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不滋生出綿綿的思鄉之情,“僵臥弧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吟誦這鏗鏘的詩句,誰不萌生出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讀書,可以讓人感悟古人的思慮情思。雖然生命如流水,隨即而逝,但我們可以通過讀書穿越時光,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感悟國盛人興的輝煌。古人們將情寄於筆下,用筆墨為我們留下了壯麗的景色,我們衹需要用心去把它們復原,呈現在眼前。
  讀書,不僅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實也是在扣問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報國、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唐太宗的闊達心胸、明正德的荒謬無稽、嶽飛的鐵膽忠心……
  讀書,讓我們瞭解古代中國的興亡盛衰,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方愛情的偉大凄美。文學,嚮世人展現了憧憬與追求,任何人都無法拒絶這樣的憧憬與追求。享受讀書的樂趣,駕馭着心靈,去穿越時空,感悟自然,神遊中西方。書,被人類喻為文明世界的“長生果”。書就是我的一個知心朋友,可以和它共同成長,享受着每一天的快樂。我每天都離不開書,它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跟着書的步伐,走過千山萬水,走進世界的新角落。
  讀書,因感悟的積纍而結果。讓讀書成為習慣,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關於讀什麽,怎麽讀。千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人常說:“為學當先立宗旨”、“開捲有益”、“學貴心悟”、“學以致用”……為什麽用同樣的時間。讀同樣的東西收穫卻不同?一個重要原因是用沒用心去感悟。
  讀書,好比采花粉,寫作纔是釀蜂蜜。把千傢的花粉采來,經過自己的釀造,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變成了自己的語言,生出了像自己一樣風格的文章,這纔是最最甜蜜的。過去一味的死讀書,我行我素,終歸一事無成。如今在讀書時,有自己的思想,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這纔是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拉開書幕,你能領略到遠古的文化幽幽;看到人類進步與落後的相互碰撞;想象出千百年的人世輪回;撫摸到浮光掠影的時代金華。進步與落後涇渭分明;人生理想如彩虹橫跨;事業奮鬥如朱唇連雅;喜泣悲淚似流水徜徉,人情世故呈大浪淘沙。打開書的首頁,融入書的海洋。你可以和遠古親切對話;你能和現代細訴衷腸;你能使人生頓然領悟;你能讓心靈得到滋養。
  書會告訴你,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惡醜,什麽是天使與鮮花,什麽是魔鬼與毒草。書還會告訴你,讀書就是閱讀人生,閱讀生活,閱讀快樂。讀書就是關照生命,聆聽自然,收藏陽光。男人讀了書,將更加充實智慧,氣宇軒昂;女人讀了書,將更加清純美麗,秀外慧中。
  書是一縷陽光,它能融化心間的冰涼,書是一縷春風,它能消除你內心的浮燥,書是一支蠟燭,它能使黑暗的心變得明朗,書是一種營養,它能讓你精神強壯,書是一壺緑茶,讓我們回味無窮……沒去過廬山,卻從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廬山瀑布傾瀉而下的壯闊,沒有到過泰山,卻從杜甫“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渾高大,沒去過雲南,卻從瀋從文中的《邊城》中感悟到匯溪小城的嫵媚動人。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纔更加精彩!
英文解釋
  1. n.:  read,  learning
  2. v.:  study
法文解釋
  1. v.  lire; étudier
  2. v.  1. lire; 2. étudier
近義詞
讀書
相關詞
圖書書籍版權世界日全民讀書佛教百科讀後感
更多結果...
包含詞
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