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 >子藏 >諸子 > 諸子辯
目錄
諸子辯
作者: 宋濂 Song Lian
  說明
  
  諸子辯(一名竜門子)。本書據顧頡剛先生標點《諸子辨》(再版校正)樸社民十七年七月第三版整理排錄,竪排繁體改橫排簡體,其中間有標點分段等處,則據文意重加整理。顧頡剛先生所在《序》、《再版弁言》及增補目錄仍舊。洛陽老莊研究院瀟雨整理排錄。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傢。字景濂,號潛溪。先祖潛溪人(今屬浙江金華),至宋濂時遷到浦江(今浙江浦江縣)。宋濂自幼好學,曾從散文大傢吳萊、柳貫、黃□等人學習。元至正時被薦為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就,隱居竜門山著書10餘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見宋濂,命他為五經師。朱元璋稱帝後又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為總裁官。當時朝廷祭祀、朝會、詔諭、封賜文章大多由他執筆。纍官至學士承旨知製誥,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辭官還傢。後因長孫犯法,又牽涉鬍惟庸案,全家謫茂州,中途病故於夔州。正德時追謚文憲。
  
  宋濂散文,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最為出色。其傳記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如《秦士錄》寫文武兼長而懷才不遇的鄧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運,其豪爽奔放個性,躍然紙上。《杜環小傳》及《李凝傳》分別敘寫兩個中、下層人士仗義助人、賑濟病貧的品德,以對比手法抨擊時弊。文中說:"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五傷流俗之嗜利也。傳其事以勸焉",可見寫文目的。《記李歌》則寫出了生於娼門的少女李歌,拒絶豪華生活誘惑,維護尊嚴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傳》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畫得十分鮮明。
  
  宋濂有寓言體散文集《燕書》及《竜門子凝道記》。書中以一些生動故事說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盧沙》譏諷了好說大話、貽誤國事之人,文章以"終身不言。欲言,捫鼻即止"作結,頗有諧趣。《鼠□狸□》則寫因享受而喪失搏鬥能力的狸□竟望鼠而抖,表現長期養尊處優之害。其他如:《成陽 □藉梯》、《越人溺鼠》、《白雁啄奴》等皆風趣詼諧,啓人深思,為較好諷刺小品,其中有些故事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濂寫景散文佳作亦不少。如《環翠亭記》寫亭外竹林"積雨初霽","浮光閃彩,晶熒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秀麗清新。他如《桃花澗修禊詩序》、《看鬆庵記》等皆文筆簡潔,寫景狀物都較生動、自然。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纍。宋濂此類文章,成為後來"臺閣體"的先聲。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宋濂文名遠播國外,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以重價購其文集。
  
  宋濂著作,有《宋文憲公全集》,53捲,亦有版本稱《宋學士全集》或《宋學士文集》。此外還有《篇海類編》20,《洪武正韻》16捲。主編有《元史》210捲等。
  
  序
  
  自從《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後,許多人知道我曾在五六年前輯集辨偽的文字,很勸我把這些東西整理付印。我既拗不過他們的好意,但也找不到時間把搜得的材料整理就緒。因想宋濂的《諸子辨》捲帙最少,不妨先印出來,稍塞同志們的責望;並且可以把它作一回嘗試,如其銷場不壞,以後還可由樸社印些大部的辨偽著作,如萬斯同的《群書疑辨》之類。所以現在便把這書印出來了。
  
  這書原來編在宋濂的文集裏,沒有單行本。我最早知道它,是由於姚際恆在《古今偽書考》的短序中說的"明宋景濂有《諸子辨》,予合經、史、子而辨之"一句話。但我並沒有宋濂的文集,所以不曾讀到。直至民國九年十一月中,因標點《古今偽書考》而檢得此書,一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浦江傅氏刻《宋文憲公集》本,一為京師圖書館所藏明刊《宋學士全集》本,便依據了這兩本鈔錄了。可惜這兩本的刊刻都不精,誤字很多。現在發印此書,凡兩本異同處,擇善而從;至於兩本一例錯誤的地方,非灼知其為某字之誤則不輕於改正,因為恐怕隨意改了反而更錯。標點舊籍是很不易的,希望讀者諸君肯把我的誤處隨時見告。
  
  宋濂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主修《元史》,這想是大傢都知道的。他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0),卒於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七十二。這本書是元順宗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做的,他那時年四十九。那時明太祖的將鄧愈打下了建德,宋濂遣妻孥到諸暨山中避難,自己獨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積蓄的意見寫成此書。在跋上看,他著這書始於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後,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脫稿,不滿三個月。因為傢室屢次遷徙,沒有書籍存留,單憑記憶,所以定得並不詳細。過了兩年,他就受明太祖的徵召了。
  
  宋代辨偽之風非常盛行,北宋有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南宋有鄭樵、程大昌、朱熹、葉適、洪邁、唐仲友、趙汝談、高似孫、晃公武、黃震等。宋濂生在他們之後,當然受到他們的影響,所以他的書裏徵引他們的話很多,尤其是高似孫、黃震二傢,而此書的體裁也與《子略》和《黃氏日抄》相類。接着這書的,有他的弟子方孝孺《遜學齋集》中《讀三墳》、《周書》、《夏小正》諸篇和他的鄉後學鬍應麟《四部正訛》諸書。這一條微小而不息的川流流到了清代,就成了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公然用了一個"偽書"的類名來判定古今的書籍,激起學者的註意了。
  
  我們現在要表章這此著作,衹為它們的作者肯用一點自己的心思,能給與讀者一個求真的暗示之故,並不是說他們的批評和考證都是很精確的。老實說,在現在時候,這些著作是早該沒有價值的了。即如此書,你看宋濂在序跋中所說的話,成見何等的重,態度何等的迂腐,他簡直是董仲舒請罷百傢的口氣。他恨不使莊子受孟子的教誨,恨不強葛洪改學《六藝》,恨不把《公孫竜子》燒毀了。他一方面既以《吳子》的"五勝者禍,一勝者帝"的話為然,一方面又以吳起的"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事為合理,這是怎樣的矛盾自陷?他稱許《尉尉子》的"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的話為慈仁,卻忘記了本書中尚有"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威加海內"等鼓吹殺人的話。這種遮遮掩掩,縛手縛腳的態度,真使我們看了難過。就是考證方面,也有許多很淺陋的地方。如他信《鬻子》非偽書,而其理由衹是"其文質,其義弘"。他不信《化書》為宋齊丘作,而其理由衹是"使齊丘知此,則何為不得其死也?"(裏面自然也有很好的,如《亢倉子》、《子華子》、《淮南子》、《文中文》諸條。)總之,他是用善惡功過的信條來論定古書的真偽的。這種的觀念,在現代的學術界裏是絶對站不住的了。
  
  我們既經看出他們的態度是衛道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淺薄的功利思想,入不得現代的學術界的,為什麽還要表章他們呢?唉,這原是我們的學術界裏的公同的羞恥!我們的學術界真是太不長進了,在十四世紀是這樣,到二十世紀還是這樣,宋濂們的孤陋的見解比較了現代的一班陳腐的學究的頭腦尚算得是新穎的。我們現在要做一種開新的工作,還不得不從他們一輩人說起,請他們一輩人做我們的先導。我希望這書出版之後,大傢看了,知道在五六百年以前已經露出了這一綫的求真的微光,便想起我們生在今日,應該怎樣地努力,使得我們的成績,可以超過他們。若是我們連這一點也沒有,甚至於捧了偽書當法寶看待,豈不令古人在地下笑人!
  
  再有一層,我們也須知道的。我們現在能有這樣清楚的頭腦,能夠作出比古人精密的考證,滿目看出古人的錯誤,這並不是我們比古人一概聰明,乃是我們遭值的時勢比古人一概好。我們固然要不辜負自己的"一切要求解放"的時勢,但也須原諒古人在他們的"不許發展自己理性"的時勢之下所作的貢獻。在他們那樣的時勢之下,能有這一點懷疑的趨嚮,一點一滴地留傳給我們以零碎的疑古的遺産,使得我們增加了許多尋求真理的勇氣,這真是可以感謝的呵!
  
  我常說,衹要大傢在作一件事情時肯想一想,世界的進步不知將怎樣地快。讀者們,如果以我這意見為然的,請在讀這一本書時就想一想罷:"我們對於他所批評、所考證的應不應信它?如其我們對於他的話覺得不對,我們自己便該怎樣做?"
  
  顧頡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七月廿七日
  
  再版弁言
  
  北京社中來信,說《諸子辨》第一版售罄了,豫備再版。自這本書出版後,我便發見了幾個錯字。現在有改正之望,這是使我很快樂的。到廈門大學圖書館中一查,見有嘉慶庚午金華知府嚴榮所刻《宋文憲公全集》和同治中鬍鳳丹所刻《金華叢書》中《宋學士全集》,便藉來校對一過。結果,這一本小册子裏竟改正了二十個錯處。這使我很惶恐了!我敬緻歉忱於購買初版《諸子辨》的讀者!
  
  顧頡剛
  
  十五,十一,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