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 諸侯爭霸
目錄
諸侯爭霸
作者: 月鼠 Yue Shu
  烽火大陸,十四級文明智腦藍創造的虛擬世界,截取了戰國到二十一世紀的三十個紀元各個朝代的英雄人物,無數的謀士,名將猶如璀璨的星鬥在這裏演繹一場英雄的戰歌。
  夏羽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宅男,來到這片烽火大陸之上後,種田謀發展,建兵爭地盤,誓要收服天下名將為己用,搶天下美女充後宮,什麽秦風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野蠻的大軍下,通通被打趴下。
  本文係屬種田建設文,如果喜歡一定要收藏,另有對歷史人物十分喜歡的讀者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想在書中弄個角色的也可以留言。
概述
  諸侯爭霸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說,五霸的一般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但宋襄公並未能稱霸,而爭霸的大國還有吳、越,於是對“五霸”,其說不一。爭霸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齊桓公稱霸
  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名薑小白,所謂“稱霸”,就是因勢力強大,而為中原諸侯的盟主,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齊在春秋前期,已是東方的大國,疆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無棣)”,負山面海,有魚????之利。但在齊襄公(前697—前686年)時,由於政治黑暗,剝削殘酷,階級矛盾一度尖銳。
  齊襄公死,其弟桓公繼位,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國勢日益強盛。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齊桓公率軍北伐山戎,保衛了燕國。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臺),齊桓公又救邢,並把邢人遷到夷儀(今山東聊城),另築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衛,殺衛懿公。齊桓公救衛,將衛的剩餘人口遷到楚丘(今河南滑縣),使衛存續下來。齊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動,得到一些諸侯的擁護,威信大增。
  這時,南方的楚國強盛起來,不斷北侵,兼併了許多小國,又連年伐鄭,威脅中原。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鄭、許、曹之師伐楚,與楚軍對峙於陘(今河南偃師),雙方互不相讓。後齊、楚訂立盟約,都撤回軍隊。齊桓公這次出兵雖未與楚作戰,但卻打擊了楚國北進的鋒芒,暫時消除了楚對中原諸國的威脅。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東)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從此齊桓公成為霸主。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前643年,齊桓公死,齊國逐漸衰弱。
晉文公稱霸
  晉國原是汾水下遊的一個小國,到春秋前期,逐漸強大。《韓非子·難三》曰:“(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就是兼併了許多小國和戎、狄部落,疆域已擴大到整個汾水流域。獻公晚年,因廢嫡立庶,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公子重耳在國外流浪了19年。晉惠公死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在大臣狐偃、賈佗等的協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頓政治、經濟的措施,主要有“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稼穡勸分,省用足財,”以及“賦職任功”,“舉善援能”等。對外“入王尊周”,幫助周惠王重新奪回了王位,以周天子的名義來壓製和號令各諸侯。經過這番整頓,政治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國傢富強起來。
  這時楚國又一再嚮北侵犯,魯、鄭、陳、蔡等國先後歸附於楚。公元前632年,楚圍宋,宋嚮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在未開戰之前,主動退軍“三捨”。至城濮(今河南濮陽西南),晉文公會晉、宋、齊、秦軍,大破楚軍。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戰後,晉文公又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天子派代表參加會盟。盟約規定:“皆奬王室,無相害也。”晉文公成為中原的霸主。
楚莊王稱霸
  楚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傢,西周時,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一帶。公元前689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並逐漸強大,兼併了附近許多小國。楚莊王(前613—前591年)時,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更加強盛。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
  前598年,楚圍鄭,晉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市東),晉軍大敗。前594年,楚又圍宋,宋嚮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嚮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韓非子·有度》曰:“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莊王死,楚勢漸弱。
吳、越爭霸
  吳、越都是長江下遊的國傢,吳都於吳(今江蘇蘇州),越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時,晉曾聯吳以製楚,吳的國力也日益強大。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和楚亡臣伍員率軍伐楚,楚軍大敗,吳軍直入郢都。這時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國又乘虛攻吳的都城,吳被迫撤兵。
  闔閭死,子夫差繼位,於前494年伐越,敗越於夫椒(今江蘇吳縣太湖中山),圍越王勾踐於會稽。勾踐求和,請為屬國。前487年,吳築邗城(今江蘇揚州)於江北,又開邗溝,聯結江、淮,通糧運兵,大敗齊兵於艾陵(今山東泰安)。前482年,又與晉、魯的國君及周天子的代表會盟於黃池(今河南封丘)。因當時越王勾踐已進攻吳國,夫差讓霸主與晉定公而回師吳國。
  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吳,夫差戰敗自殺,吳亡。勾踐滅吳後,成為江、淮下遊最強大的國傢。他率師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於徐(今山東滕州),成為霸主。
諸侯爭霸時打仗的“小車”
  秦以前的車,總的說分為“大車”和“小車”兩大類。駕牛、車箱大的叫“大車”;駕馬、車箱小的叫“小車”。說是“小車”,其實一點也不小,車身長三米左右,車箱裏能站三個人:站在右邊的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站在左邊的是執長矛進行刺殺的甲士;中間的甲士駕馭戰車。除關鍵部位用青銅構件外,其他都是用木材製造。
  漢以前的車都是單轅、雙輪、方形或長方形車箱。轅的前段縛有駕馬用的部件。因為衹有一個車轅,所以必須駕雙數的馬。車箱的後面都留有缺口或開門,便於乘車人上下。車輪都很大,直徑1.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