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明文舉例
科學說明文和一般說明文一樣,也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科學知識為根本任務,介紹事物,闡明事理,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因此,閱讀此類文章,自然也應該抓住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看看它是如何來“說”的。例如初二第六單元《奇妙的剋隆》一文,我們就不妨來個這樣“三讀”:
一,讀抓綱——整體把握說明點
說明文寫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訴讀者某個事物或某個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識。而作者傳達的這個知識,就是說明點,也就是說明文的中心思想。那麽怎樣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標題明確說明點。俗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說明文的標題往往揭示了說明的中心。先看總標題:《奇妙的剋隆》,可知是有關神奇的剋隆技術的知識介紹,以揭開“剋隆”的秘密;再看內容,全文用了四個小標題:剋隆是什麽、剋隆鯽魚出世前後、剋隆綿羊“多利”、剋隆技術造福人類。你衹要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會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結構歸納說明點。一般說明文往往都會圍繞一個主要問題或內容進行說明,而有的說明文則需要我們把小說明點歸納起來,構成全文的說明點。例如《奇妙的剋隆》采用的是並列式結構,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剋隆,除了我們前面說的抓小標題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樣就沒有小標題),我們也可以根據四部分的內容結構把它歸納出來。即剋隆的含義、實驗、發展與好處等。
另外可抓住說明的順序弄清說明點。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順序的,人們認識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順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順序,也就有助於弄清說明的中心。例如這篇課文主要是闡述事理的,無疑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先寫剋隆的含義,接着寫剋隆實驗,再寫剋隆的發展,最後寫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瞭然。
二,讀精析——細部研討方法點
要想把事物事理說清說透,就肯定離不開說明方法。因此閱讀說明文,就應當抓住主要的說明方法,並搞清楚各種說明方法的聯繫和作用,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內容和文章的結構。我們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從全文上提領各部分的說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覽無餘。
二是可以抓住重點段落,精要分析具體的說明方法。例如:在“剋隆是什麽”一小節裏,作者為了說明“剋隆”,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釋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釋義:對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剋隆”是怎麽一回事,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三,讀品味——捕捉咀嚼情感點
與其他文體一樣,說明文中也同樣“說”着作者的情感態度,而這也正是我們理解課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剋隆》是生物學家談傢楨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瞭解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為了說明什麽是“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把“剋降是什麽”“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剋隆羊多利的誕生”“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贊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嚮我們介紹了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閱讀時,我們就要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加以體味。
例如:(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衹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衹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綫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衹小灰鼠。”(5)“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剋隆雌性小綿羊。”(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7)“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些句子,無一不體現出神聖的“科學精神”。
說明文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
說明文雖然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類文種,但若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如敘述、議論、描寫等)的恰當配合,則無法圓滿地完成嚮讀者介紹事物、解釋事理的任務;而從學習寫作說明文的角度講,如果能確切瞭解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註意準確使用敘述、議論等方式來輔助說明,說明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文采斐然。(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0年第3期《說明文中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係、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
文藝性說明文是通過文藝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
|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準確認讀、準確理解、準確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幹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確的,造成歧意。(3)顛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將原文的句子關係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顛倒因果關係,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幹做標記,找出範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先讀原文,完成3個任務:(1)瞭解文章大意,即說明的對象,各段之間的聯繫,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2)給段落標上序號。(3)給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做上記號。
其次,讀題幹很重要,要給重要詞語做上標記。如1999年捲第1題,可做如下標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標記。第一處是命題點所在的位置,第二處是試題考查的內容,第三處是選擇答案的標準。
第三,找出答題的範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如第1題B項說:“比起人類來,鼕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範圍裏發生了變化。”漏了“調節性”幾個字,與文章原意不合。
說明文閱讀題都是單項選擇題,選擇正確選項方法有三:直選法、排除法、類推法。
直選法,即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適用於一目瞭然的題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夠確定。也適用於“選非題”,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排除法,可適用於一切類型的選擇題。它通過排除不合題目要求的選項,將正確的答案顯露出來,提高答案準確性。用排除法要找準“第一知識點”,即首先要排除的選項被排除的依據,須具備2個特徵:一是判斷得最準確,二是最有價值,確定這個知識點後可排除較多的選項。
類推法,適用於部分選擇題。根據合理推斷,迅速排除某些選項,或根據已知情況推斷未知情況,迅速確定答案。
一、分類
1、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說明文。
2、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的說明文、生動的說明文。
二、說明的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數: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麽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中考標準化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說明順序對__________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準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三、說明的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比較、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四、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文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準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規範性的答題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像這樣的例子文章中還有很多。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五、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規範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規範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是一篇生動地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麽,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範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六、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啓下、總結全文/前文。
有時在文章開頭,還起着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
|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徵,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麽”,還要說明“為什麽”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衹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徵,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中國石拱橋》屬於後者,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徵。《大自然的語言》屬於前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為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引用、作假設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采用什麽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采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註意弄清空間的位置,註意事物的表裏、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采用什麽順序,主要取决於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於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繫。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與科學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决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裏。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閱讀說明文和寫說明文可以聯繫起來。上面談到的所要把握的四點,閱讀說明文要註意,寫說明文也要註意,衹是所提要求要註意符合學生實際。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說明文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
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時往往是比較復雜的,為了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說明其特徵時必須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也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種說明順序往往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所以閱讀說明文時,理清結構層次與把握說明順序是一致的。
第三,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釐”,其結果就會“謬以千裏",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門學科的教科書、科普讀、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都是說明文。可以說,說明文和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
一、簡潔性。說明文的遣詞造句,應簡潔平實、通俗易懂。
二、準確性。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徵、本質、規律。說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决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
三、科學性。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要特別註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寫的內容要科學。
四、嚴密性。為了使讀者對較復雜的事物、較深奧的事理有明晰確切的理解,說明文常常恰當地使用修飾和限製詞語,講究語言的周到嚴密。
五、條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條理,我們說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條理來安排說明順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條不紊。
六、邏輯性。有的說明文,要從事物的內在聯繫上進行說明,語言邏輯性強。
七、趣味性。元大鷹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啓發性和感染力,說明文要適當地采用生動的說明。 |
|
考點之一:說明對象
考查類型:直接讓學生回答:“這篇文章(或文段)的說明對象是什麽?”
對 策: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考點之二:說明對象的特徵
[類 型1]:直接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徵的句子
對 策: A、看 題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類 型2]:概括說明事物的特徵
對 策: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考點之三:說明方法
[類 型1]:直接讓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說明方法
對 策:瞭解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的主要特點,然後根據文段內容分析判斷。
[類 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運用何種說明方法,簡要說明它的作用?
對 策:找出運用的說明方法,再根據下列說明方法的作用具體回答。 1、舉例子 :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3、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5、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6、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或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或事理)。7、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10、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考點之四:說明順序
[類 型]: 本文使用了什麽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對 策:1、瞭解說明順序的基本常識:說明文有三種寫作順序。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為: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特殊)、概括——具體、整體——局部、總—分
2、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準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考點之五:說明語言
[類 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對 策: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格式:準確(或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或事理)。
[類 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 策:(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 型3]:限製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 策:(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麽樣的意思就變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絶對了。+(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 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對 策:找出語言準確的詞句,然後說明其作用。找準確詞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確數據的句子;②找有概數的句子;③找使用限製性詞語的句子。
[類 型5]:指示代詞的含義類型:指示代詞如 “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麽?
對 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註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對整篇文章語文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準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
|
(一)明確說明對象:
閱讀事物說明文,不管是整篇還是整段,都要首先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說明的是什麽事物,即說明
的對象是什麽;閱讀事理說明文,要弄清文章說明了什麽事理。
如何找準說明對象呢?
1、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如《中國石拱橋》一文。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徵。
(二)抓住事物特徵:
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成,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係等。都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徵。所謂“特徵”,就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志。瞭解事物的特徵,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瞭解事物內在的本質。那麽,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徵呢?也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標題着眼。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指出其特徵,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人民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徵“雄偉”;有的標題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食物”,同時引領讀者閱讀課文,不難看出“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一句點明了“食物”的特徵是“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如《天氣陛下》一文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稱天氣為“陛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天氣的威風。
第二,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徵,然後歸納小結。有的事物的本質特徵,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來了,閱讀時要找出這些關鍵句。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圖畫美”。有的說明文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閱讀時更須要細心琢磨,從中加以提煉。例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衝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段文字沒有關鍵句,但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例如:拿兩岸的河堤常被衝毀與這座橋從沒出過事作比較,是為了說明盧溝橋“結構堅固”的特點;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柱頭上石刻獅於的情態,是為了說明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
(三)歸納說明方法:
閱讀說明文時,邊讀邊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然後總結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並進而分析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確說明事物特徵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概括要點時,要重視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的作用,重視給概念下定義或解說的語句的作用。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勾畫出來。概括要點時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簡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點的基礎上,用“同類合併”的方法,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連綴起來,就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全文的說明順序了。使用什麽說明順序,還要看說明的對象。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演變發的,用時間順序;說明建築物的,用空間順序;介紹高科技産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繫的,用邏輯順序。
(五)整體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結構了。如是總—分式的結構還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麽原則組合的,是並列,是遞進,還是包含有總分關係。遞進式結構要着重分析各層意思是怎樣逐步深入展開的,是由現象到本質,還是由個別到一般,或是從結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結構後,最好能畫出結構示意圖。說明中心就是歸納出一篇說明文說明了被說明事物
的怎樣的特徵,或闡釋怎樣的事理。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再歸納說明中心也就不難了。
(六)體會語言準確性:
準確是說明語言的特點。分析說明文語言,就是看遣詞造句是怎樣準確說明被說明事物的特徵的。
要註意分析關鍵詞語的作用。
(七)說明文的分類:
1.闡明事理的說明文。
2.說明事務特徵的說明文。 |
|
說明文的結構
1、說明文的結構:
連貫式、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結構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2、把握結構的意義。
說明的順序
1、說明的順序:
空間順序(也可稱事實順序)、時間順序(包括發展順序)、事理順序(也可稱邏輯順序)。說明文中也會出現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的現象。
2、弄清順序的意義。
說明的方法
1.舉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更客觀的說明了事物。
2.作比較: 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傢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3.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圖表。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采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5.作詮釋。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
6.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藉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藉喻則不宜使用。
7.摹狀貌。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和描寫要區分開,兩者雖一樣,不過是在不同的文體中的。)
8.引用。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資料說明。引資料的範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傢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
9.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10.列數字。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註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絶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11.列圖表。指采用繪製圖形或表格的方法進行說明。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體。
說明文的語言
1、說明文語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學性、準確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說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
2、分析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對說明事物特徵、性質的作用,其次是說明的嚴密性、科學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動性。
3、說明文語言要點:
表約數、表消息來源、表程度、表頻率、表範圍、表猜測。 |
|
第一,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從而區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進一步理解說明內容。接着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這是分析一篇說明文的關鍵。衹有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才能深入理解說明對象,以此為突破口,進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要 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必須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尤其要註意仔細揣摩關鍵詞句(中心句、過渡句、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第二,理清結構,分析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構並不復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總——分”式、“總——分——總”式、“分——總”式、並列式、遞進式等。理清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領會內容要領。說明順序是多種多樣的。采用什麽樣的說明順序,取决於說明對象的特點和說明目的。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有時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除了按先古後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後具體、先整體後局部的邏 輯順序進行說明。各種順序在語言上都有一定的標志。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志作用的語言,可以更加順利地分析說明順序。總之,說明文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分析時可同步進行。
第三,分析說明方法。為了說明清楚事物的特徵,須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閱讀說明文,瞭解它采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麽對象,有什麽作用,二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
來的,這樣分析纔透徹、紮實。
第四,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簡潔是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當然,說明文的語言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以此為據,可概括為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兩種方式。一般來說,以說明事物為主的說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點,用簡明的語言平實地加以說明。
而科學小品,講究趣味性、文藝性,須要作必要的生動、形象的說明。
註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註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鬍屠戶的“教導”,稱“嶽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衹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衹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纔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着什麽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概括介紹的方式
1.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2.描述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徵或狀態,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裏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態特徵,然後用神話傳說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說明這一特徵。
3.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瞭解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急切瞭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兒為什麽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豔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麽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說瞭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4.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內涵(本質特徵)和外延(包含的範圍),讓人瞭解事物的本質。如《統籌方法》開篇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其廣泛。”
具體說明的結構思路
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說,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按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並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說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說,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說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産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後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說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於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築群、名勝古跡、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說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後裏、先外後內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說明一個古代建築群,這個建築群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築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後寫城內建築,寫內時先寫主,後寫次。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後寫功用或成因,最後揭示性質特徵。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裏,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後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鹹度很高。接着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後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說明,讀者易於理解。
對讀者並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徵,後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後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徵,然後具體說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於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說明文最後再次歸結特徵,有利於讀者區別事物。如《故宮博物院》最後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令人不能不驚嘆。”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築群的特徵: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說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雲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雲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製,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看雲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
[思路分析]
事理說明文是闡明抽象事理的。這種說明文主要是說明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內在聯繫一類問題棗事物的起因、功用、關係等等進行解說。
下面給出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提示
[解題過程]
寫好事理說明文應註意以下幾點。
1.審題──弄清說明對象。
弄清說明對象,首先要弄清是寫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弄清說明對象可以從審題入手。如《食物從何處來》,它的語法結構是“食物‖從何處來”。文章要說明的是食物“從何處來”,即要說明食物是怎麽樣來的。《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雄偉”是個修飾語,指出說明對象的特徵,“人民大會堂”是說明對象。由此可以判斷出《食物從何處來》是事理說明文,《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是事物說明文。
弄清說明對象之後,就要就題立意──確定中心思想。確定中心思想時,要註意以下三點。首先是正確。也就是說,我們解說的事物的本質及規律性要有科學的根據,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說明事物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反映事物內部的規律性。要使讀者不僅瞭解事物“是這樣的”,而且要明白“為什麽是這樣的”。第三是集中。所謂集中就是重點突出,中心明確。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豐富的,但在確定中心時不能沒有重點,沒有中心,不能企圖在一篇文章裏面面都說到。如果面面都講得不深不透,反而會把中心思想給湮沒了。
2.註意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按事物內在聯繫安排材料,進行說明,可以用邏輯順序。事理說明文是闡述事理的,用邏輯順序便於說明得清楚明白。我們所學課文《嚮沙漠進軍》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說明順序。闡述比較抽象的自然科學原理,一般要由具體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質,這樣一種邏輯順序來說明。因為這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比如《花兒為什麽這樣紅》一文,開頭先介紹“花朵的紅色是熱情的色彩……”然後由紅花的表象分析到“為什麽這樣紅”的本質。同學們在寫作時,究竟使用哪種說明順序,主要是根據說明對象的自身規律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確定,沒有固定的格式。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名話恐怕早已傢喻戶曉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所為“‘忍’字心頭一把刀”忍决非易事。而要以豁達的胸襟去面對挫折,更是難上加難了。為什麽人要豁達呢?
豁達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一個豁達的人可以開朗地面對人生,面對挫折,他也許會失敗,但他一定不會就此灰心喪氣,一蹶不振。那麽,也許他還會東山再起。事實,豁達的人不拘小節,不會與人斤斤計較,所以他們往往不會浪費時間於這些事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是嗎?
豁達的人積極面對人生。中醫認為:“七情過度則傷人”,如怒傷肝、憂傷肺等。不豁達的人總是情緒低落,抑鬱寡歡,他們往往容易生病。毛澤東說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一代偉人就是以豁達的心境面對人生大起大落卻從未被打垮的。
三國時代吳國的周瑜是位很有老化的將領,有了他的幫助,孫權的勢力才能發展。他本可以英雄的身份被載入史册。美中不足的是,他一點也不豁達。原本夜郎自大的他,遇到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後自然不服氣。他想以藉東風來為難諸葛亮,又強令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誰知孔明不僅藉來東風成功火燒赤壁,還用草船嚮曹操“藉”來十萬支箭。屢次加害不成,周瑜哀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便口吐鮮血而亡。他就是因為毫不豁達,以至於最後被活活氣死。而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則不一樣,他是一個豁達的人。他曾領兵千裏挺進大別山,創下“狹路相逢勇薦勝”的神話;他曾被扣上資産階級走資派的罪名;他曾是國傢中央領導人;他曾被開除出黨……如果不是有豁達的心胸,他又如何經過這些風浪?如果他也像周瑜一樣看不開,他如何能領導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在豁達原心胸幫助下,他纔得以邁過人生坎坷,走入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建設經濟特區,還是談判香港回歸的事宜,它們的成功都源於小平同志的努力。
也許豁達一些,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說明文的分類:事物說明文與事理說明文的區別
依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的不同,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瞭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相視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係、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麽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要求作者對說明的對象進行真實的介紹,這其中,我們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學精神。物說明文是對事物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而事理說明文是對道理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區別是前者針對事物,後者針對道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你要說明的事物。
議論文和事理說明文的不同:
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一般為具體事物,
而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一般為抽象事物,
議論文亦稱說理文、論說文,就是講道理、論是非。作者通過事實
材料和邏輯推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表明贊成什麽或反對什麽。
說明文之事理說明文是闡明抽象事理的。這種說明文主要是說明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內在聯繫一類問題棗事物的起因。 |
|
【名師指津】
在中考現代文閱讀測試中,說明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各地中考試卷來看,說明文閱讀測試的考點有:1.認識並把握說明的對象,概括其特徵;2.辨別與判定說明的順序;3.分析說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4.品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5.整體理解說明的內容,正確篩選和提煉文中的信息;6.閱讀圖形,辯識表格,解說表格,或者根據文章內容設計表格;7.從結構上分析文中段落、句子的作用;8.聯繫文章與生活實踐談自己的感悟、發現或創造、發明。
做好說明文的閱讀,首先要掌握說明文閱讀的相關常識,如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九種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列圖表),說明文中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分說、總結、過渡、照應等),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前提是準確,有平實和生動兩種基本風格)等。其次要從整體着眼,準確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關鍵句,瞭解中心句與支撐句的關係,探尋文段的組合規律,概括文段內容。最後還要結合文段內容,運用聯想、想像、推理、印證等方法進行個性化表達。
【典例解析】
走進森林
張志毅
①森林是以樹木為主體的許許多多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裏藴藏着豐富的資源,森林資源按自然屬性可劃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其中生物資源又可分為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三類。植物資源包括林木資源(喬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資源(藻類、地衣、苔蘚、蕨類和其他種子植物等);動物資源主要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森林昆蟲、鳥類和魚類等;微生物資源主要包括各種菌類、支原體、衣原體等。非生物資源主要是指支撐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資源。可見森林是地球上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資源庫,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資源部分,是可以持續利用的可再生資源。
②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價值。
③森林可以給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木材産品和林副産品。木材産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産品主要包括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産品等。為人類提供這些産品無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態平衡的主要調節器。森林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使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紐帶,對保持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起着中樞和杠桿作用。可以說沒有森林就沒有生態平衡。
⑤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憑藉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係,能夠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減輕地表侵蝕作用。據測算,5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約有一百萬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壞或無森林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許多河道和水利設施不斷受到泥沙淤積,經常造成水災。
⑥森林能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上的500~3000萬種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⑦森林能夠有效地緩解“溫室效應”。由於近代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噸二氧化碳,同是放出15~30噸氧氣。
⑧ 。據有關專傢研究,一公頃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減輕工業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帶可以阻擋沙塵,滯塵率高達70%~90%。同時林帶還有降低噪聲的作用,噪聲經過3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6~8分貝。
⑨森林能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應,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1.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對森林的價值進行說明的?
2.根據對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橫綫上填寫相應的內容。
(1)生物資源:植物資源、 、微生物資源。
(2) :林地土壤、水分等。
3.文章第⑤段中畫綫句子列舉數字進行說明有什麽作用?
4.第⑦段畫綫句子中的:“緩解”改成“消除”可以嗎?為什麽?
5.文章第⑧段畫綫處應填寫的表明這段文字說明中心的句子是什麽?請寫在下面。
6.據報道,目前我國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相當於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防治土地沙化勢在必行。請你結合森林的作用,為治理土地沙化擬一條標語。要求語言簡潔,有感染力。
(河北省2004年中考試題)
[解析]
第1題考查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衹需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或是總括句即可。參考答案為:森林能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應。(或是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價值。)
第2題考查信息篩選能力。解題思路是:依據題意,確定信息篩選範圍是第①段文字,再從中提煉,濃縮有效信息。參考答案是:動物資源 非生物資源
第3題考查對語言材料作用的評價能力。仔細通讀全段,你會發現畫綫句子是全段中心句“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支撐句,是圍繞“涵養水源”進行的具體說明,於是答案可以組織為:具體而準確地說明了森林在涵養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意相同即可)
第4題考查對說明語言的理解能力。這種題型一般要先解釋它準確地說明了什麽內容,然後分析刪除或替換以後的結果,最後總結答案。參考答案為:不可以,森林衹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輕溫室效應;不能吸收所有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消失。(意思對即可)
第5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這道題關鍵是要概括準確、全面。通讀全段就會發現後面的文字主要寫了森林的兩個作用:淨化空氣,降低噪音。這樣文段的中心句可以概括為:森林能夠有效地淨化空氣和降低噪音。
第6題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對知識的儲備要求較高,答題時先要考慮文段的內容,再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纍,發揮想象,盡量寫出新意。答案很靈活,衹要與森林的作用和防治土地沙化二者有關,語言簡潔、精闢、生動,均可得分。例如:建生命之緑洲,防土地之沙化。 |
|
- n.: expository writing
|
|
| 科學 | 數學 | 說明書 | 百科辭典 | 邏輯學 | 課文 | 作文 | 說明方法 | | 遊記 | 記敘文 | 狀物作文 | 寫人作文 | 閱讀 | |
|
|
| 事理說明文 | 科技說明文 | 事物說明文 | | 程序說明文 | 初中說明文閱讀技巧 | 實用閱讀初中捲說明文 | | 初中生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手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