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用通俗文字寫成,多以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是宋元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話本》、《全相平話五種》等。 |
|
宋元間說書人講故事所依據的底本,用通俗文字寫成,多以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 |
|
宋 代以來說話藝人說唱故事所用的底本。如《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全相平話五種》等。 |
|
指說唱的故事。 元 汪元亨 《沉醉東風·歸田》麯:“千古興亡費討論,總一段漁樵話本。”《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今日説一段話本,正與 王奉 相反,喚做《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
|
引申指麯折離奇的事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不在姐夫姐姐面前説這話本,衹得任他埋怨了一場。” |
|
指傀儡戲、影戲、雜劇和諸宮調的底本。參閱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捨衆伎》。 |
|
猶話柄。《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燈前月下,逢五百年歡喜寃傢,世上民間,作千萬人風流話本。” |
|
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用通俗文字寫成,多以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是宋元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話本》、《全相平話五種》等。
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隨着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有衆多的官吏和士兵,還聚集着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各種民間伎藝都嚮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城市裏,有着數十座稱為“瓦捨”或“瓦子”的綜合性的遊藝場,每座“瓦捨”中,又有若幹座“勾欄”(類似後代的戲院),分別上演雜劇、諸宮調和“說話”等各種伎藝。南宋時,“說話”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傢。
“小說”又稱“銀字兒”,專講短篇故事,題材非常廣泛,舉凡愛情、公案、神怪,以及歷史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小說”題材包括胭脂、靈怪、傳奇、公案等,現存45篇。
講史,專說歷史故事。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專講宗教故事。“講史”是演義歷史小說,篇幅比小說話本長,是中國長篇小說的開端,現存《大宋宣和遺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
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諷的稱“喬合生”。有人認為可能是兩人演出,一人指物為題,一人應命說詠,據說與起令隨令相似,形式靈活,似乎並無故事情節,近似現代的相聲。此外,還有“說諢話”(說逗笑的話)、“商謎”(猜謎)。由於合生、說諢話和商謎等無話本傳世,其演出形式與作品內容已無從確知。
話本的廣泛含義
宋、金、元、明時代,話本代表一種特殊的敘事性作品的體裁,既包括傀儡戲、皮影戲及各種講唱藝術的底本,又包括講唱藝人口頭創作成果的記錄整理本,同時還包括按照講唱藝術格式編寫的通俗讀物。總之,話本一詞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 |
|
如元稹詩註所說的《一枝花話》和敦煌寫捲《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原捲寫作“畫”)本》。話本(見宋元話本)在宋代逐漸盛行,開始有刻本流傳。話本一般指小說、講史、說經等說話人的底本,但傀儡戲、 影戲、雜劇和諸宮調的底本, 也稱作話本(據《都城紀勝》及《西廂記諸宮調》)。後來還有人把明清人摹擬話本而寫的短篇白話小說也稱為話本。又有人衹把小說傢的底本稱作話本。話本多數以敘說為主,中間穿插一些詩詞,也有以唱詞為主的。明代人則稱為評話或詞話。元代以前的話本留存不多,講史傢的話本一般稱作“平話”,如《新編五代史評話》等,傳世的還有《大宋宣和遺事》、《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小說傢的話本多稱作“小說”,如元刻本《新編紅白蜘蛛小說》(現存殘頁)和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傢小說》等,見於記載的篇目達一百四十多篇,現存不過二三十篇,散見於《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諸書。還有稱作“詩話”的,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本來是說話人演講故事的底本,往往衹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編印成書,就成為一種通俗讀物,形成一種特殊的體裁和風格,代表中國白話小說的一個發展階段。明清人摹仿話本體裁而寫作的短篇白話小說,近人稱為“擬話本”;講史類的作品則稱為“演義”。 |
|
話本的語言以白話為主,融合部分文言,間亦穿插一些古典詩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語言生動、潑辣,富於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為手工業者、婦女、市井商人等,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麯藝等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魯迅說:“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 |
|
由講唱藝術到話本
從上古時代開始,廣大民衆就利用勞動的餘暇時間,口頭講述神話、傳說與故事,以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公元八世紀的唐朝中期,隨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在民間敘事文學的基礎之上,陸續産生了一些講唱藝術。唐朝講唱藝術有講經、論議、變文、說話、俗賦、詞文等,每一種都形成了特定的體製。其中「說話」一詞乃是講故事的意思,這種藝術形式以散說與念誦為主,以歌唱為輔,後代稱做「說書」。
現在不少人籠統地把講唱藝術稱做「說書」(或稱「說話」),但嚴格說來,說書衹是講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還有些單純唱麯的講唱藝術,不能納入說書的範圍。
講唱故事整理出版
宋元時代的講唱藝術,枝繁葉茂,蔚為大觀。廣大群衆聆聽民間藝人講唱之餘,還希望藉助書面形式閱讀這類故事。
於是,一些下層文人把藝人所講的故事內容記錄下來,並整理出版,像《碾玉觀音》、《錯斬崔寧》一類話本,就可能吸收了講唱藝人中「小說傢」的創作成果。
其他的取材來源
還有一些下層文人,按照講唱藝術的格式,改編史書、文言小說或其他前人著作,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文帝》取材於《史記‧馮唐列傳》;話本《藍橋記》則是唐代文言小說《裴航》的刪節本。 另外,像《西湖三塔記》、《刎頸鴛鴦會》、《花燈轎蓮女成佛記》等話本,則可能來源於陶真、鼓子詞或寶捲。
總之,「話本」是由講唱藝術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與講唱藝術一脈相承,並且保留着十分清晰的講唱藝術痕跡。
通俗小說的先驅
中國通俗小說的萌芽
中國文言小說以唐傳奇文為成熟的標志。而中國通俗小說則形成於宋、元、明時代,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敦煌遺書中的《廬山遠公話》、《孔子項托相問書》、《葉淨能詩》、《李陵蘇武執別詞》,以及原題已經佚失的韓擒虎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與秋鬍故事等,應當看作是通俗小說的萌芽。
通俗小說的先驅
明朝嘉靖年間以前出版的宋元短篇話本,包括《紅白蜘蛛》以及《六十傢小說》中的宋元作品,雖然從總體上看還相當粗糙和幼稚、不成熟,但已完成了從民間藝人口頭創作嚮文人書面文學的過渡,它們乃是短篇通俗小說的先驅。
《京本通俗小說》與《三言》中的宋元作品,已經由明朝文人作了較多的加工潤飾,描寫很細緻,人物個性鮮明而充實,甚至有了單獨的環境描寫與心理刻劃。這些作品包含着文人較多的獨立創作成分,它們與明朝後期産生的短篇話本相似,可以稱作成熟的短篇通俗小說。 |
|
huaben
話本
說話藝人的底本。話本起源於唐代人的“說話”,也稱作“話”,如元稹詩註所說的《一枝花話》和敦煌寫捲《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原捲寫作“畫”)本》。話本(見宋元話本)在宋代逐漸盛行,開始有刻本流傳。話本一般指小說、講史、說經等說話人的底本,但傀儡戲、 影戲、雜劇和諸宮調的底本, 也稱作話本(據《都城紀勝》及《西廂記諸宮調》)。後來還有人把明清人摹擬話本而寫的短篇白話小說也稱為話本。又有人衹把小說傢的底本稱作話本。話本多數以敘說為主,中間穿插一些詩詞,也有以唱詞為主的。明代人則稱為評話或詞話。元代以前的話本留存不多,講史傢的話本一般稱作“平話”,如《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小說傢的話本多稱作“小說”,如元刻本《新編紅白蜘蛛小說》(現存殘頁)和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傢小說》。還有稱作“詩話”的,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本來是說話人演講故事的底本,往往衹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編印成書,就成為一種通俗讀物,形成一種特殊的體裁和風格,代表中國白話小說的一個發展階段。明清人摹仿話本體裁而寫作的短篇白話小說,近人稱為“擬話本”;講史類的作品則稱為“演義”。
(程毅中)
|
|
- n.: script for story-telling (in Song and Yuan folk literature)
|
|
文獻 | 文學 | 玄奘 | 西遊記 | 中國歷史 | 白話 | 短篇小說 | 古典文學 | 武俠 | 小說 | 古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