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學寫作 > 許地山
目錄
許地山 Xu Dishan (1893~1941) 臺灣臺南

许地山
  許地山(1893.2.14—1941.8.4)
  
  原名許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生於臺灣臺南,甲午之戰後全家遷居福建竜溪(漳州)。幼年隨父在廣東讀書,中學餓畢業因傢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師範教書,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得文學士學位後再入宗教學院,得神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習。他對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鑽研過印度哲學、人類學、民俗學,掌握梵文、希臘文和中國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學者。
  
  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與鄭振鐸、瞿秋白共同編輯《新社會旬刊》。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說月報》,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因愛情受阻而厭世。希望轉生“極樂國土”,以求解脫。小說以獨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藝術風格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應。收入第一本小說集《綴網撈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現對宗法禮教和封建習俗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觀念和虛無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靈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雜沓紛紜”。有主題明確內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揚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學會理事等職。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幾年寫的作品,主題和風格都有轉變,結合現實日益緊密。1934年的小說《春桃》塑造了一個勞動婦女潑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鐵魚底腮》寫了一個舊知識分子學無所用的苦悶心情及悲慘遭遇。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和他逝世後編輯出版的《雜感集》都顯示出他的人生態度的積極變化。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髒病逝於香港。
  
  [著作書目]
  
  語體文法大綱 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說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册,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說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說、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 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 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說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匯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
  
  達衷集 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
  
  孟加拉民間故事 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 英國貝恩編,1955,作傢
  
  大陽底下降 英國貝恩編,1956,作傢
簡介 Introduction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傢、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竜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瀋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傢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结、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許地山譯事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迎利》(文言文,未發表)、《在加爾各答途中》(載《小說月報》124號)、《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載《小說月報》221號)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等等,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傢。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纍纍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麯集》,共分十册,每册十麯(由北平中華樂社於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麯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麯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麯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麯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傢的音樂傾註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麯名歌就是一個佐證。這十麯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襬》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裏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罷!》);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裏麽?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麽?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舊時朋友麽?》)。從他譯的這十麯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象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傢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着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麯,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麯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檳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衹字,我問他們為什麽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裏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傢去做不可。" 這裏,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許地山的翻譯風格談及此,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衹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衹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樸實的。這裏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紮實的文字功底:夜麯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許地山譯作年表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6號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5號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11號12號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1號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捲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傢出版社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捲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傢出版社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傢、散文傢、“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 Xu Shan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傢、學者。名贊堃,字地山,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廣東揭陽,生於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竜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瀋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傢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结、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許地山軼事 Xu Shan anecdotes
许地山轶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迦利》、《在加爾各答途中》、《小說月報》、《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許地山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傢。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纍纍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麯集》,共分十册,每册十麯,其中第一册的十麯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麯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麯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麯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傢的音樂傾註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麯名歌就是一個證明。這十麯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襬》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裏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裏麽?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麽?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舊時朋友麽?》)。從他譯的這十麯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象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傢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着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麯,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麯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擯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衹字,我問他們為什麽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裏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傢去做不可。" 這裏,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談及許地山的翻譯風格,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衹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衹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
  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樸實的。這裏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紮實的文字功底:
  夜麯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華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徐聞發現中國近代文化名人許地山故居 Found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celebrities Xuwen Xu Hill House
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徐城鎮東關署前街現人民法院後巷的許地山故居,是現代著名小說傢、散文傢、愛國學者許地山早年隨父居住地。許地山(筆名落花生)是我國近代文化名人,其父親許南英是臺灣著名詩人,與當時丘逢甲齊名,清光緒五年(1879)中秀纔,十一年(1885)中舉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進士,分簽兵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許南英在臺灣抗日失敗後,舉傢遷回大陸,落籍福建竜溪,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廣東省徐聞縣知縣。據《雷州府志》中徐聞縣城地形圖記載,清代徐聞縣的考棚(考試場),遺址在今署前街的徐聞縣人民法院宿舍後巷。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許地山剛好九歲,隨父親許南英(時任徐聞縣知縣)在徐聞生活,在徐城留下了生活遺址,為後人研究他的事跡留下了寶貴的物證。 據許地山《窺園先生詩傳》和《讀〈芝蘭和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兩篇文章,發現了他在徐聞活動的痕跡和生活故址。文中提到當時徐聞的縣衙已經破毀,知縣衹能藉考棚為公館,公館東鄰的三官祠便做為許地山兄弟姐妹的書房。當時除了許地山外,包括許地山的三哥、著名畫傢許敦𠔌先生也都在這裏居住和上學。故居的兩邊為守備署,東邊為三元堂,遺址面臨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廢,現移往賓樸路西側,距考棚址約200米。當時,許地山父親許南英把貴生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小學堂,並親自掌教,可見許地山也曾在貴生書院留下屐痕。
  許地山在追憶父親的《窺園先生詩傳》中記:
  徐聞在雷州半島南端,民風淳樸。先生到任後,全縣政事,衹用一位刑名師爺助理,其餘會計錢糧諸事都是自已經理。每旬放告,輕的是偷雞剪鈕,重的也不過是爭田賴債。殺人越貨,實在罕有所聞。“訟庭春草蔭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實在是當時光景,貴生書院山長楊先生退任,先生改貴生書院為徐聞小學堂,選縣中生員入學。邑紳見先生熱心辦學,乃公聘先生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講經史二時。有清以來,縣官兼書院掌教實在罕見。先生時常到小學堂,與學生多有接觸,因此對於縣中人情風俗很能瞭解。先生每以“生於憂患,死於晏安”警策學生。又說:“人當奮勉,寸晷不懈,如耽逸樂,則放邪侈,無所不為。到時候,身心不但沒用,並且遺害後世。”他又以為人生無論做大小事,當有此建樹,纔對得起社會,“生無建樹死嫌遲”也是他常說的底話。案頭除案捲外,時常放一册白紙本子,如於書中見有可以警發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錄在上頭,名為補過錄,每年完二三百頁。可惜三十年來浮傢處處,此錄失幾盡,我身邊衹存一册而已。縣衙已破毀,前任縣官假藉考棚為公館,先生又租東鄰三官祠為兒輩書房。公餘有暇,常到書房和好友徐展雲先生談話,有時也為兒輩講國史。先生在徐聞約一年半,全縣紳民都很擁護和愛戴他。
  這段是許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記述。許地山在徐聞生活了一年多,父親許南英的公館設在考棚。
  許南英是位政簡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視教育熱心辦學的文化名人,他改貴生書院為徐聞縣小學堂,並被聘為書院掌教。他常用“生於憂患,死於晏安”來警策學生和兒子許地山,無形中也弘揚了湯顯祖的貴生思想。
  許南英別徐後,曾遺有詩集《窺園留草》和詞集《窺園詞》。
  其中有《徐聞雜詠》:
  訟庭春草萌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肅靜,清時便是一條冰。
  還作有《留別徐聞諸父老鄉親》詩四首:
  代皰一例有瓜期,祿米經年愧濫靡。
  地處炎荒客我絀,時逢旱虐纍民饑。
  敢雲訟獄心如鏡,謾聽謳歌口是碑。
  寄語四鄉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師。
  水土誰雲近瘴鄉,微身幸到此康強。
  不勝繁任還無過,稍賦閑居卻未妨。
  細雨忽添新柳色,好風仍煦舊甘棠。
  吟詩且寄他時念,將貯城東古綿囊。
  踏雪徵鴻作勢飛,諸君攜手尚依依。
  官如傳捨隨來去,人似從軍聽指揮。
  別後還期書附鶴,尊前不覺淚沾衣。
  南門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兩袖歸。
  貴生講座許登臨,學準條條貴苦心。
  廣座衣冠參俗吏,政紘琴瑟發新聲。
  三月春風獨惆悵,滿城桃李未成蔭。
  其間文辭皆為清末徐聞社會的生動寫照,並抒發了他眷戀徐聞的幽幽之情。
  位於現徐聞縣署前街的許地山故居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住房,門前有小院。掩映在衆多民居中的許地山故居雖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帶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舊,但還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風貌。由於許地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裏必將成為文人墨客懷古之地。
  我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著名的作傢:許地山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花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傢、散文傢、“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臺灣臺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衆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竜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後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並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遊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瀋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冰心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捲)、《雲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傢,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並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竜等地,在群衆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傢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産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髒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髒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鬱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緻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全面介紹 Full description
  原名許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生於臺灣臺南,甲午之戰後全家遷居福建竜溪(漳州)。幼年隨父在廣東讀書,中學餓畢業因傢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師範教書,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得文學士學位後再入宗教學院,得神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習。他對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功夫鑽研過印度哲學、人類學、民俗學,掌握梵文、希臘文和中國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學者。
  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與鄭振鐸、瞿秋白共同編輯《新社會旬刊》。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說月報》,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因愛情受阻而厭世。希望轉生“極樂國土”,以求解脫。小說以獨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藝術風格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應。收入第一本小說集《綴網撈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現對宗法禮教和封建習俗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觀念和虛無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靈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雜沓紛紜”。有主題明確內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揚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學會理事等職。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幾年寫的作品,主題和風格都有轉變,結合現實日益緊密。1934年的小說《春桃》塑造了一個勞動婦女潑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鐵魚底腮》寫了一個舊知識分子學無所用的苦悶心情及悲慘遭遇。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和他逝世後編輯出版的《雜感集》都顯示出他的人生態度的積極變化。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髒病逝於香港,年僅48歲。
[著作書目] [Book titles]
许地山 [著作书目]
  語體文法大綱 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說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册,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說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說、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 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 》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說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匯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達衷集》 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
  孟加拉民間故事 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 英國貝恩編,1955,作傢
  大陽底下降 英國貝恩編,1956,作傢
許地山譯作年表 Xu Shan translated Chronology
  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5號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6號
  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11號12號
  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1號
  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
  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捲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傢出版社
  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捲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傢出版社
  許地山的父親
  許地山的父親叫許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駐臺灣籌防局統領。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許南英率部奮起抗擊侵略軍,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終因寡不敵衆,臺灣遭緻陷落,並淪為日本殖民地。
  許南英出於愛國之心,毅然拋棄全部傢産,攜帶傢眷在福建竜溪定居,過着清貧的生活。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Xu Dishan
  許地山
  代小說傢、散文傢。名贊□,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者家庭。幼讀經史,後隨父在廣東上中學,畢業後即在福建、緬甸等地任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先後得文學學士、神學學士學位。“五四”新文化運動激起他愛國民主思想和創作熱情,成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3至192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哲學等。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教授,並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等校兼課。1935年後任香港大學教授。他早年受過佛傢思想影響,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同時,常有出世和玄想的情緒流露。抗戰開始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的愛國熱情和現實主義精神有很大發展。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直至逝世。
  許地山早期的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1925),多以南洋生活為背景,含有異域情調,故事麯折離奇,充滿浪漫氣息。在批判黑暗現實的同時往往表現出“生本不樂”的容忍認命思想。《命命鳥》裏的女主人公因婚姻受阻,便與愛人攜手投湖,從容自盡,在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殘酷中宣揚了涅□歸真思想。《綴網勞蛛》的女主人公對別人的誹謗、丈夫的誤會不哀不怨,寧靜自處。她把生活看做易破的蛛網,人生意義猶如蜘蛛一樣不停地補綴破網。積極進取精神與消極宿命思想雜然相間。寫於1928年以後的短篇小說集《危巢墜簡》(1947),創作風格為之一變,現實主義因素增強,筆鋒直指統治階級的腐惡官吏、冒牌博士、放浪小姐,對被壓迫人民滿懷同情和贊頌。代表作《春桃》描寫女主人新婚之後遭兵災,與丈夫失散,逃難北平,靠揀爛紙過活,出於階級同情,她不拘世俗禮法,與難友同居,在與殘廢的丈夫重逢後又幫他剋服封建意識,三人合夥謀生。在剋服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災難當中表現出春桃善良、直爽、剛毅的品格。《鐵魚底鰓》描寫雷先生為反對敵人侵略,增強中國海軍,以畢生精力設計出一種象魚一樣有鰓的潛艇模型,但始終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最後在華南大潰退時人隨模型一起葬於水中。作品反映抗戰時期政府當局昏庸腐敗,而愛國志士報國無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早年的散文集《空山靈雨》(1925)積極的成分和消極的成分並存。其中有“愛的病苦”和“美的牢獄”,有對人生的惆悵和對鬼的贊頌;然《落花生》一文充滿着樸實、淳厚的情緻,表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性格,成為讀者喜愛的名篇。
  (楊占升)
英文解釋
  1. :  Xu Dishan
近義詞
許贊堃, 落華生
相關詞
北京大學國學燕京學術刊物
包含詞
印度文學許地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