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浙江 >寧波 >寧波市區 > 觀宗講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觀宗講寺聯繫方式地址:寧波市解放南路
  電話:0574-87304289
  郵編:315000觀宗講寺投訴電話寧波市旅遊投訴電話:0574-8729129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寧波延慶寺原稱保恩院,始建於唐末五代十國後周太祖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被後世尊為天台宗十七祖的“四明尊者”智禮大師,在乾符寺西偏小院內宣講天台宗教義,許多天台宗信徒前來聽講。後來越聚越多,乾符寺已無法容納。到了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遷至保恩院,到第二年原保恩院住持顯通讓院給智禮。
  智禮任保恩院住持的第二年,多方籌集資金擴建院所,以後在他的得力助手園覺法師的大力相助下,歷時十餘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纔告竣工。次年,知禮上奏朝廷,經批準改稱延慶院。於是這所名震海內外的天台宗名剎,開始出現在浙東明州(即寧波古稱),與臺州的國清寺交輝相映,成為佛教天台宗的“五山之一”。
  到了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當時由智禮大師的第三代法裔明智法師任延慶院住持。他積極支持介然法師等人在延慶院西隅創建十六觀堂。至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竣工,歷時七年,據有關史料記載:“比丘介然修西方淨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為期。期滿,對同行比丘慧觀、仲章、宗悅曰:‘我等各據一室,成此勝緣,後之來者加衆,而室不增多,奈何!’慧觀等答曰:‘以無作任運之心,作為有利益之事,四明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積,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為無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燃手二指,誓必成此。落成之日復燃三指……,於是見者聞者莫不隨喜。十六室內常無虛位,期滿者去,發志者來,依勝境而獲善利者,不知幾何人也。”
  這位在佛教史上受人尊敬的介然法師,卻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被金兵劫虜北去,不知結果。據元朝《延佑四明志》記載:“僧介然,從明智師居南湖(即今延慶寺所在地舊名)通觀旨,燃指建十六觀室……。金人犯明州,士庶奔散,然守觀不去。酋騎掠至,叱曰:“汝不畏死耶?’然曰:‘願力在觀室地,誠不忍去’。酋:‘吾北歸,亦願效此製作。’遂強挾以歸。後人追思,遂以其去日為忌日,尊其為定慧尊者,塑像於觀側。”
  金兵退去之後,明州太守仇悆禮請天台宗法裔園照法師住持延慶院。但經兵災之後延慶院已滿目瘡痍,僅留下十六觀堂。到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園照法師圓寂,修復重任就落在後來者道琛法師與其弟子智連法師身上。到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年)已恢復了往昔的雄姿,朝廷賜名延慶院為延慶教寺。從此,延慶寺的寺名一直延續至今。
  可惜好景不長,到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延慶寺包括十六觀堂在內統統被大火吞滅。七年之後,到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有位號稱古雲粹公者(此人事跡不詳)在丞相史彌遠的支持下又開始重建。
  時隔六十二年之後,到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一場大火又把南宋末年古雲粹公所建的延慶寺及十六觀堂焚毀。僧人善良法師再予重建(規模不詳)。過了三十五年,到元泰定帝甲子元年(1324年)又遭大火。這兩次浩劫,把延慶寺及十六觀堂基本上焚燒殆盡,委於瓦礫。
  到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年)本無法師受命住持延慶寺,開始重建延慶寺起信閣。據《至正四明續志》記載:“至順壬申,本無以教府之命,來住此山。講授之餘,不敢以修營為禪。獨茲閣之建度工浩繁,未知所出。郡人王元明首為之創,委資程力,不呼而應。越三年閣成,參政魯公大署其額曰:‘元統起信寶閣’。起信者因其舊名,而元統者以識其成之年,此其建造之本未也”。三年以後,即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年)起信閣建成。到至正六年(1346年)再開始修建大雄寶殿,到次年竣工。建成的大雄寶殿共十八楹,闊一百二十三尺,深九十八尺,高一百十三尺。至此,延慶寺又重新聳立在明州日湖之濱。至於十六觀堂的修復,比大殿還早。
  ……明太祖洪武四年(1317年)本無所建的起信閣及山門年久廢圮,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建。
  在明朝整個歷史時期,延慶寺及其十六觀堂基本上沒有重大變革,衹是在原有基礎上加以修理或局部擴建。據《光緒鄞縣志》記載:
  ……明太祖洪武四年(1317年)本無所建的起信閣及山門年久廢圮,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建。
  洪武二十年(1387年)增建羅雲堂。
  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方丈殿。
  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建禪悅堂。次年在大雄寶殿旁建塔院。
  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建鐘樓、藏經樓。
  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大悲閣。
  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在羅雲堂西南建能仁堂。
  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由於年久,對延慶寺作了一次大修。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募捐修理佛殿,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山門。
  到了清代,這座歷經六百多年滄桑的天台宗寺院,又發生了多次興衰更替。根據有關史料記載:
  順治年間重建延慶寺大悲殿和鐘樓,然羅雲堂及山門卻又廢圮。
  康熙七年(1668年)鐘樓又圮。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觀堂的昭生法師予以重建。
  幹隆四十八年(1781年)又一次修建殿宇、裝佛像。
  嘉慶五年(1800年)增建禪堂。十一年(1806年)建水陸堂。十六年(1811年)建齋堂、庫房、客房。十八年(1813年)重修方丈殿、廚房。
  道光六年(1826年)後法堂被焚。十二年(1832年)大雄寶殿傾倒。五年之後由毓村法師重建後法堂、齋堂、廚房。十九年(1839年)重建嘉慶年間被火焚的大悲殿。二十三年(1843年)鐘樓又圮。二十九年(1849年)廢圮了十七年之久的大雄寶殿重建。三十年,改方丈殿為藏經樓。並建內客堂三楹,上客堂樓房七楹,案房九楹。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剋寧波,延慶寺及十六觀堂部分建築被毀。
  同治五年(1866年)重新鑄鐘,裝修佛像。
  到了清末,十六觀堂殿宇漸漸荒蕪,禪室亦傾頽不堪。
  民國元年(1912年)天台宗法裔諦閑法師被邀請來此住持,受任後體仰四明法師“三觀為宗,說法為用”遺意,將十六觀堂改為觀宗講寺。從此,觀宗講寺與延慶寺分開,獨立門庭。次年創立《弘法研究社》,為本宗習教之所。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觀宗寺新建大雄寶殿落成。
  民國六年七月倓虛法師從北方來,在寧波觀宗講寺受具足戒。
  民國七年成立《觀宗學社》,招收學僧。
  民國十二年在寺前開鑿放生池。
  民國十七年《觀宗學社》、《弘法研究社》合併為《弘法研究學社》。天台宗第一份刊物《弘法社刊》創刊。同年觀宗寺義務學校開學,首次招生二百四十名。
  民國二十四年(1937年)《弘法社刊》改為《弘法刊》。
  民國二十六年,蘆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弘法刊》停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觀宗寺失火,侵入大殿,損失至鉅。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寧波遭日機轟炸,觀宗講寺天王殿中彈一枚,幸未爆炸,僅三僧人受輕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寇投降,抗戰勝利。甬地護法敦請上海法藏寺根慧法師來甬住持寺務。重新大雄寶殿及佛像,建造海島觀音和多寶佛塔。同時,恢復觀宗學捨,重新講學。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五月,寧波解放。從此兩寺歷史又掀開新的一頁。
包含詞
寧波觀宗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