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1919~ )
Pete·Seeger
美國歌手,作麯傢。生於紐約一個音樂之傢。父親是民俗音樂學家,執教於哈佛大學音樂係。西格自1935年參加北卡羅來納民間音樂節之後,離開哈佛校園,與洛馬剋斯、利德貝利和W.格思裏等有名的民歌手為伍,從事演唱、收集民歌與歌麯創作事業。戰爭期間,他與阿爾馬納剋演唱組一起為部隊演唱。1949年成立“織工”演唱小組並錄製了許多唱片。50年代以後從事獨唱。1960年他恢復新港民歌音樂節,並是歌麯雜志《唱起來》的主要撰稿人。他在演唱與創作中,註意賦予音樂以人道主義精神。是美國民歌運動有影響的人物,獲得美國民歌復興運動之父的稱號。他創作的歌麯有《花兒都到哪兒去了?》、《假如我有鐵錘》、《晚安 ,艾琳》等。
Pete Seeger出生於美國俄剋拉荷馬州的一個音樂世傢,父親是著名的音樂學家和作麯傢,母親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傢。受家庭的熏陶,Pete從小就萌發了對音樂的無限興趣,並逐漸形成了政見自由的主張。在父親忙着從國會圖書館轉錄各類音樂、編輯大量音樂刊物的時候,年輕的Pete卻夢想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在他眼裏,音樂不過是一種隱喻和載體,服務於個人乃至社會的自由。以後,他組織了民謠史上赫赫有名的“紡織工”樂隊(The Weavers)。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猖獗一時,Pete被列入了黑名單,可幸運的是這時他遇到了爵士、布魯斯音樂發掘者約翰·哈門德(John Hammond)這位頗具慧眼和膽識的伯樂簽下了這支樂隊。從此,Pete Seeger開始了他半個世紀的音樂之旅。
從最初的“紡織工”樂隊起,Pete就堅持製作純正的民謠。這一點反映在他選用的樂器上,即便在日後,民謠被普遍化的階段裏,他依然矢志不渝地使用着原聲吉他與班卓琴。確實,要配合他清澈、透亮的聲綫和時疾時緩、富有張力的演唱風格,復雜遠不如簡單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創作上,他反對製造權威,主張音樂的魅力在於富有個性色彩的詮釋,這種虛懷若𠔌、從善如流的態度令後世的音樂傢敬仰不已。最讓人嘆服的也許應該是Pete的現場表演,他總愛在歌麯中**白口,準確地說是與聽衆的交談——從街角的豔遇到童年的回憶。這樣,演唱者與聽衆間就不再停留於單嚮的“施”與“受”的關係。Pete用他頑童般的調皮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常青的記憶。
縱覽Pete Seeger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對世界各地貧苦人民的體恤與關懷,還有那份作為民謠歌手與生俱來,而又忠貞不渝的對正義與自由的呼喚。1962年,他曾以一麯“花落何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公開表達了對冷戰的厭惡。這一大膽而又叛逆的舉動所付出的代價是,Pete被禁止參加美國廣播公司電視臺(ABC-TV)舉辦的民謠演唱會。但是,當一代代人一面馬不停蹄地感受到來自經濟大蕭條、幹旱、核威脅的恐慌時,一面也在Pete Seeger的音樂裏找到了生存與面對的勇氣。甚至在南非種族隔離的血色天空下和三K黨出沒的田納西州的阡陌間,都有過Pete Seeger無懼的身影。
無奈的是,民謠歌手們天生學不會政客們那套紙上談兵,面對生靈塗炭的悲劇,他們奉獻的僅僅是用精美旋律包裝下的一劑安慰劑——人,又怎麽可以依靠鑽木取火來融化冰冷堅固的現實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Pete的反抗是頑強的,同時也是蒼白無力的,剩下的衹有成熟地學會用音樂來調和多舛的命運,而不是去反抗。也許基於對這一點的認識,晚年的Pete如同一艘迷途知返的航船,不斷遠離狂熱,駛嚮寧靜的音樂本身。他開始為孩子們寫歌,與其它歌手乃至歌迷切磋溝通對音樂的理解以及組織舉辦民謠藝術節。1992年的費城民謠節上,他集合了65位家庭成員登臺合唱,那種手足同堂、親密無間的場面堪稱民謠史上的經典瞬間。
談到Pete Seeger對後世民謠藝術傢的影響,不可忽略的是他的妻子Toshi Seeger(托施·西格)。1950年,Pete與Toshi在一間可以俯瞰哈德遜河(Hudson River)的小木屋中共結連理。這對熱忱與慷慨的夫婦吸引了不少造訪者,每每使小木屋洋溢溫情與火花四濺的旋律。這間小木屋漸漸成為許多美國音樂傢由南嚮北尋求靈感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1996年1月17日,Pete Seeger作為60年代的著名歌手入主搖滾名人祠。30年過去了,許多東西都被推翻重新估計,而“我們必將渡過難關”(We Shall Oversome)這首Pete 30年前的名麯已飄洋過海,傳播到世界各地,今天許多人仍然在太陽底下,一邊吟唱它,一邊爭取着屬於自己的土地。如果你相信音樂有超脫自然的魔力,也許Pete Seeger已化身為哈德遜河上空最亮的一顆星,在漫無邊際的茫茫黑夜裏,照亮了那條由聆聽者心靈通嚮小木屋的捷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