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中草藥 : 飲食 : 西施舌屬 > 西施舌
目錄
貝類動物名 Shellfish were
  貝類動物名。肉白,形似舌,味極鮮美。 宋 鬍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梅都官》:“ 福州 嶺口有蛤屬,號西施舌,極甘脆…… 呂居仁 有詩云:‘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
No. 2
  coelomaetra antiguata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蛤蜊屬的一種。是太平洋西部廣為分佈的種。貝殼大,略呈三角形,較薄。殼頂位於貝殼中部稍靠前方。腹緣圓,殼表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頂部淡紫色。生長紋細密而明顯。貝殼內面淡紫色,殼頂部顔色較深。鉸合部寬大。前閉殼肌痕近方形,後閉殼肌痕卵圓形。生活在潮間帶下區和淺海的細沙灘。珍貴的海産食品。中國福建省長樂生産較多。
  貝殼2片,大形,質薄,略成三角形,長約5~7釐米,高度為長度的4/5,寬度約為長度的1/2。殼頂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緣,其前方略凹,後方較為凸出,腹面邊緣圓。小月面近於橢圓形,椐面狹長,呈披針狀。貝殼表面平滑,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生長紋細密而顯明。殼頂淡紫色,腹面黃褐色,貝殼內面淡紫色。鉸合部較寬,左殼主齒1枚,呈人字形。右殼主齒2枚,呈八字形;前後側齒發達,呈薄片狀,左殼1枚,右殼2枚。外韌帶小,黃褐色,內韌帶極發達,棕黃色。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淺,呈半圓形。前閉殼肌痕略成方形,背緣延長呈帶狀,後閉殼肌痕卵圓形。足舌狀,肌肉發達。
  生活於淺海泥沙灘。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No. 3
  西施舌
  (《本草從新》)
  【異名】車蛤(《閩部疏》),土匙、沙蛤(《閩中海錯疏》)。
  【來源】為蛤蜊科動物西施舌的肉。
  【動物形態】西施舌
  貝殼2片,大形,質薄,略成三角形,長約5~7釐米,高度為長度的4/5,寬度約為長度的1/2。殼頂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緣,其前方略凹,後方較為凸出,腹面邊緣圓。小月面近於橢圓形,椐面狹長,呈披針狀。貝殼表面平滑,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生長紋細密而顯明。殼頂淡紫色,腹面黃褐色,貝殼內面淡紫色。鉸合部較寬,左殼主齒1枚,呈人字形。右殼主齒2枚,呈八字形;前後側齒發達,呈薄片狀,左殼1枚,右殼2枚。外韌帶小,黃褐色,內韌帶極發達,棕黃色。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淺,呈半圓形。前閉殼肌痕略成方形,背緣延長呈帶狀,後閉殼肌痕卵圓形。足舌狀,肌肉發達。
  生活於淺海泥沙灘。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採集】在朔、望大潮期間,到海濱采捕。
  【性味】《本草從新》:"甘鹹,平。"
  【功用主治】滋陰養液,清熱涼肝。
  ①《本草從新》:"補陰,益精,潤髒腑,止煩渴。"
  ②《隨息居飲食譜》:"開胃,滋液養心,清熱息風,涼肝明目。"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西施舌的名稱由來
  有一種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種叫“沙蛤”的海産殼類做成的。這種非蜆非蚌的貝殼類,呈厚實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殼是淡黃褐色的,頂端有點紫,打開外殼,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因那貝殼被打開時,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條小舌頭,不免令人聯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但是中國的美女衆多,為什麽不叫“昭君舌”、“貴妃舌”、“貂蟬舌”,單單叫“西施舌”?
  這裏有個傳說: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計滅了吳國,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國,越王的王後怕西施回國會受寵,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綁一巨石於西施背上,沉她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
  有一種說法是:男人在吃這個“沙蛤”時,想的並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豔的幻想自己是在與西施的香舌糾纏不休。女人在吃時,卻覺得這個貝殼象是有口難言,長得美衹能被利用,長得不美又沒有傳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踐滅她的美色。未了化為“沙蛤”,卻也逃不過厄運,衹成為大衆的口腹之歡。
西施舌的藥用
  西施舌(沙蛤)藥名:西施舌
  別名:車蛤、沙蛤、土匙、紅卵
  漢語拼音:xi shi she
  英文名:cockle;coelomaetra antiguat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traantiquata Spengler
  歸經:肝經
  中藥化學成分:全體含蛤蜊素(mactin)A,蛤蜊素B。
  功效:滋陰養血,清熱涼肝。
  考證:出自《本草從新》
  科屬分類:蛤蜊科
  主治:肝腎服虛;腰膝酸重;目赤;消渴
  生態環境:生活於潮間帶下區及淺海沙灘,埋棲深度60-70mm,繁殖季節為春、夏季間。現我國西施舌人工育苗高産技術已取得成功。
  各傢論述:1.《本草從新》:補陰,益精,潤髒腑,止煩渴。 2.《隨息居飲食譜》:開胃,滋液養心,清熱息風,涼肝明目。
  采收儲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後入沸水中燙過,取肉,鮮用或曬幹。
  資源分佈:中國沿海均有分佈,為習見種。現已進行人工養殖。
西施舌的原料——沙蛤
  西施舌(沙蛤)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蛤蜊屬的一種。是太平洋西部廣為分佈的種。貝殼大,略呈三角形,較薄。殼頂位於貝殼中部稍靠前方。腹緣圓,殼表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頂部淡紫色。生長紋細密而明顯。貝殼內面淡紫色,殼頂部顔色較深。鉸合部寬大。前閉殼肌痕近方形,後閉殼肌痕卵圓形。生活在潮間帶下區和淺海的細沙灘。珍貴的海産食品。中國福建省長樂生産較多。(生活於淺海泥沙灘。中國沿海均有分佈。)
  貝殼2片,大形,質薄,略成三角形,長約5~7釐米,高度為長度的4/5,寬度約為長度的1/2。殼頂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緣,其前方略凹,後方較為凸出,腹面邊緣圓。小月面近於橢圓形,椐面狹長,呈披針狀。貝殼表面平滑,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生長紋細密而顯明。殼頂淡紫色,腹面黃褐色,貝殼內面淡紫色。鉸合部較寬,左殼主齒1枚,呈人字形。右殼主齒2枚,呈八字形;前後側齒發達,呈薄片狀,左殼1枚,右殼2枚。外韌帶小,黃褐色,內韌帶極發達,棕黃色。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淺,呈半圓形。前閉殼肌痕略成方形,背緣延長呈帶狀,後閉殼肌痕卵圓形。足舌狀,肌肉發達。
西施舌的菜式
  杭州傳統風味小吃 西施舌1.糯米點心西施舌
  西施故裏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
  糕點師用吊漿技法,先用糯米粉製成水磨粉,然後再以糯米粉為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特色顔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具體做法:
  原料:棗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紅瓜、糖桂花、瓜子等餡料。
  口味:鹹中帶鮮。
  詳細介紹:杭州傳統風味小吃,西施舌,又叫“蘭花舌。這個小吃所以稱為“西施舌”或“蘭花舌”,就是因為它形如舌頭,清香甜潤,使人聯想到西施的嬌美和蘭花的馨香。“西施舌”先用水磨粉作成皮子,裹入棗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紅瓜、糖桂花、瓜子等餡料,放入舌形模具撳壓成形。不論湯煮或油炸,都美味可口。鹿港八景宴 西施舌
  2.湯菜西施舌
  此外,還有一道以海鮮貝類牙蛤或沙蛤製成的湯類,也被賜以“西施舌”的美名,相傳唐玄宗東遊嶗山時,廚師給他做了這道湯菜,唐玄宗吃後連聲叫絶。可見此菜菜美味非同心響。這道湯菜,湯汁膩滑,品質爽滑,味道鮮美,有“天下第一鮮”之稱。
  福建美味 炒西施舌3.炒西施舌
   製作原料:淨西施舌(沙蛤)350剋、水發香菇10朵、淨鼕筍15剋,芥菜葉柄20剋,紹酒和白醬油各1茶匙、上湯50剋;香油、生粉、糖各適量。
  製作方法:(1)將西施舌肉去裙,每衹均片成相連的兩扇,洗淨。芥菜葉柄切成邊長2釐米的菱形片,香菇每朵切成3片;鼕筍切2釐米長、1.5釐米寬的薄片。白醬油、味精、糖、紹酒、香油、上湯、濕澱粉調成鹵汁。(2)將片好的西施舌肉放入滾水中燙一下撈起,濾幹水。燒熱鍋,下油燒熱,將芥菜葉柄、香菇、鼕筍片放入略炒,隨即倒入鹵汁煮滾勾芡,汁粘時放進西施舌肉片,迅速翻炒幾下即可。
  ————————————————————————————————
  西施舌與美人舌(隨筆) 文/初國卿
  中國人的餐桌上,幾乎沒有不可以吃的東西,天上、地下、水裏,盡可拿來吃。翻翻花樣,蛇、蝎、螞蚱、蟋蟀、老鼠、山貓則成為名菜,最後,美人也進入可吃之列。“秀色可餐”,怎樣解釋?據說,這句成語曾難倒許多翻譯傢,他們無論如何也難讓那些外國人體會出真趣味。其實,生活中“秀色可餐”也未必盡屬精神享受,大自然中也真有可吃之“美人”,那是一道菜和一品茶。菜稱“西施舌”;茶曰“美人舌”。
  西施舌
   陪朋友去吃自助火鍋,在大盤海鮮中竟然發現有“西施舌”。餐館裏,大部分人衹知道這是海鮮,一種貝類,卻不知它還有這樣一個驚豔的名字,頗令人惋惜。
  誰都知道,西施是春秋時越國的0蘿美人,她貌美無可爭議,舌是否也美?無可知。這種將海産品同美人之舌聯繫在一起的不知是誰所為。大約是她在吳國滅亡後隨范蠡泛五湖而的緣故,如今東南沿海一帶與她有關的名物很多。諸如浙江紹興的“西施山”,江蘇蘇州的“西施洞”,還有一種“西施乳”,是河豚腹中一種乳白的膏狀物,甘肥無比,甚得吳越人的珍愛,宋人薛季宣《河豚》詩詠之:“西施乳嫩可奴酪,馬肝得酒尤珍良。”同西施乳一樣,這西施舌也是取名近謔,未免有點唐突西施美人。
  西施舌原是一種較大的原海産貝類,棲於沿海十米左右的淺水沙中,沿海人稱之為蛤,又名沙蛤,采捕旺季是鼕天,過了農歷正月就逐漸不見了。采捕西施舌的最好方法是事先用碌碡(一種圓柱形的石滾),將退潮後的沙灘碾平,然後在一旁靜觀,過會兒,便可見平實的沙面上出現小穴;繼而,小穴冒出氣泡,不用核計,該動手了,小穴中保有西施舌,用小鏟輕輕一掘,即獲大蛤一隻。其殼作橢圓形,殼內有三角形的一塊小小嫩肉,常伸出殼外,肌肉似雪,雪白透紅,肉質鮮嫩,柔韌而富彈性,味極鮮美,闊約拇指,長及二寸,形狀似舌,故賜美人之名--西施舌
  這西施舌的來歷,確實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頗多考究。鬱達夫的散文《飲食男女在福州》中就曾作過探討:
  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間,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來自長樂的蚌肉,與海
  濱一帶多有的蠣房。《閩小記》裏所說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
  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
  品。
  鬱達夫在這裏將産於蛤中的西施舌誤作了蚌。其實,西施舌産於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記載。宋鬍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引《詩說雋永》中的話說:“福州嶺口有蛤屬,號西施舌,極甘脆。”並又引呂居仁詠西施舌的詩:
  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
  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
  說“西施舌”是“海上凡魚”可謂別緻。細究起來,西施舌並不限於福建一地,衹不過是福建長樂沿海一帶的西施舌産量最高。據我所知,自遼東沿海到南方海岸,凡淺海中皆産之。旅順的餐館中就有“瓜片西施舌”;天津一帶也有,清人張燾《津門雜記》曾有詩詠西施舌
  燈花樓臺一望開,放懷那惜倒金0。
  朝來飽啖西施舌,不負津門鼓棹來。
  詩雖平平,但可見出作者以西施舌的興致。渤海以南,青島一帶也産西施舌。 清人鄭板橋在《濰縣竹枝詞》中就寫道:“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他說“西施舌”這種海産品都被豪門貴胄之傢食用了。30年代,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品嚐西施舌:“一碗清湯,浮着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至今膠南一帶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西施與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單而易招不幸,於是故意咬斷了自己的舌頭吐於河中。舌頭恰巧落在一隻正張開着殼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當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體內存活了。並由河中進入大海,成為今天的美人舌。看來這西施舌沿着海岸從南到北,並不少見,可見當年西施隨范蠡扁舟一路,雲影波光處留下了香痕縷縷。浣沙人去舌猶在,故事本身儘管有些凄美,但後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
  如今,在北方的自助火鍋餐館見到西施舌,那種開鍋一涮的吃法,總覺太匪氣了些,既糟踏了她的鮮美,又辜負了她的芳名。友人曾告訴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將帶殼的西施舌用開水氽過,取出除去內臟洗淨;準備一些菠菜心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放入湯碗中;將沸湯調好口味,放入西施舌,開鍋後撒上韭黃和香菜末,起鍋倒入湯碗中即可。此菜的特點是湯清見底,玉舌飄動,肉質白嫩,清鮮可口。
  美名美味,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為止,切莫想入非非。
  美人舌
   “美人舌”是新茶一品,勿作形而下之想,否則,便會墮入惡趣。
  茶中本沒有“美人舌”,衹有“雀兒舌”。“雀兒舌”是一種嫩茶芽,因其形尖小似雀舌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有詩說:“漆爐烹雀舌,灑水淨竜須。”
  宋代瀋括在《夢溪筆談》裏也說:
  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
  之木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餘,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北人不識,
  誤為品題,予山居有《茶論》嘗茶詩云:“誰把嫩香名雀舌,定來北客未曾
  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在竜井茶中,衹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的稱“旗槍”;而采一芽二葉初展,芽含舒捲雙葉中如舌的稱“雀舌”。在緑茶族中,還有名茶“金壇雀舌”等。那麽,茶何來“美人舌”呢?這還要功歸臺灣作傢洛夫先生,他有一篇散文叫《初試美人舌》,記作者同張夢機、張曉風等一起在白雲茶館品嚐未上市新茶的情景:
  這次茶敘的主持人希望品茗者憑各人的感覺,為每一種茶起一個名字。
  我初嘗春茶,驟然入口,仿佛伸進一條香軟而溫潤的舌尖。這種茶,色香味
  都很迷人,故我稱之為“美人舌”。
  洛夫先生的命名是否失之嚴肅姑且不論,我認為這種感覺的升華倒是蠻有審美意義的。
  其實,將茶與美人聯在一起原本也不是洛夫的獨創,應該是中國文化的固有傳統。
  喝茶,在大衆看來,本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無非就是生津止渴,提神健身。可是中國人(主要是文人)偏不,生生從解渴的茶中喝出了豐富的意藴,喝出了文化的美感,生理需要退其次,精神享受倒成了第一位的。雲林竹竈、幽人雅士,鬆月下、花鳥間、青苔上,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裏飄煙。在此環境中,邀一二知己,啜活火烹煮、新泉衝出的明前緑茶,鬆聲蟹眼,一芽一葉,晴窗細乳,確亦愜意。其間便産生了許許多多說不盡、品不完的話題,“美人舌”即可視為一例。而早在美人舌之前,最讓人樂道的是“茶比佳人”。
  唐人崔珏曾寫《美人嘗茶行》詩,其中有“朱唇啜破緑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句,朱唇一點,緑茶一杯,香奩體對美人的感覺可謂細膩入微。佳人伴佳茗,愈添文人的風流藴籍,稍後,宋代的蘇東坡更是言簡意駭,“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詩,定下了千古基調,從此,後人便爭說不休,開始好茶不說說佳人。明人許次紓最能想象,將三巡之茶分別比作三種年齡的美女。還有一位馮先生喜歡茶,不忍客人茗飲,而以白水待客。他說茶如美人,又如書法、繪畫,豈能落到他人手中,這可以說是占有欲的大泛濫。茶傳至西方,似乎美人遺風也一並入關,高鼻子、藍眼睛的歐洲人也染上了“茶比佳人”的妙想。18世紀法國詩人馬特斯在《茶頌》中說:“惟一你淑美宜人,使我進入特殊的妙想。”英國無名氏的《茶詩三章》也有:“香茗莫禦之力將歌以命之,爾佳人之嫻雅韶華兮盍其莅止!”
  說到此,我倒想起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女人是男人的永恆話題。現代女人很少見特別喜歡喝茶的,大概古代女人也不怎麽飲茶。這樣,喝茶就成為男人們的事,茶的歷史、茶的文化自然由男人們創造出來,否則不會將女人拉到茶中一起品,品而不盡意,還要有諸如“美人舌”一類之臆想。這是否可以說是美人之不幸,茶之幸呢?
食療價值
  蛤蜊科動物西施舌的肉。西施舌又稱車蛤、土匙、沙蛤。分佈於我國沿海。獲得後,取肉洗淨鮮用。
  味甘、鹹,性涼。能滋陰生津,涼肝明目,清熱息風。用於胃熱煩渴,肝熱目赤及熱邪傷陰,虛風內動等。
英文解釋
  1. lat.:  Sanguinolaria diphos (Linnaeus, 1771)
包含詞
炒西施舌芙蓉西施舌知味觀西施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