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校址在西安。設有管理工程、數學、物理、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動力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係。參見交通大學”(216頁)。 |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
西安交大交概況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傢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决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傢“211工程”建設的七所大學之一,1999年被國傢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2000年4月,國務院决定,將原屬衛生部已有60餘年辦學歷史的西安醫科大學、原屬中國人民銀行已有40餘年辦學歷史的陝西財經學院並入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濟、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設有19個學院(部)和3個臨床教學醫院。現有教職工5769人,專任教師25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多人。學校有長期在校工作的英國皇傢學會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22名,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名,國傢有突出貢獻專傢及中青年專傢18名,國傢教學名師奬獲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74名,對國傢做出突出貢獻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560餘名。西安交通大學現有全日製在校生30912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2690人。全校有74個本科專業,199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114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學校有8個國傢一級重點學科,涵蓋37個二級學科。擁有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和mba、mpa等九個專業學位點,19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專業或專項實驗室,2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6個省級重點科研基地和3個省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設有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傢高性能計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10餘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興學強國、艱苦創業、崇德尚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和愛國愛校、飲水思源的品格,堅持“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不斷開拓創新,精勤育人。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實現了辦學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積極推進基於通識教育、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2+4+x”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從知識傳授型嚮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轉變。2007年,學校創辦“錢學森實驗班”,因材施教,培養拔尖人才;創辦“宗濂實驗班”,探索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實行“書院製”教育,把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和現代的“大學之道”融入其中,營造育人新環境。遷校50餘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為國傢輸送了大批的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的聲譽。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工作以面嚮國傢重大需求、瞄準國際前沿、突出自主創新、加速成果轉化為發展戰略,努力實現了項目、人才和平臺良性互動,在基地建設、科研成果和産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競爭力顯著提升。“十五”以來,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6項,國傢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軍工973計劃)項目1項,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國傢“863”計劃項目155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57項,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7項;共獲國傢科學技術奬21項,其中2005年獲國傢科學技術奬7項,為全國高校第二位。近年來,學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明顯提升,2006年發表的ssci論文位居全國高校第五。在産學研合作方面,註重解决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在創新合作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相繼成立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安交大—東汽研究院等合作機構,發揮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學校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校有各類學生社團組織一百餘個。2001年9月,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我校成功舉行。2002年5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中,我校代表榮獲“非英語國傢”選手一等奬;2004年參加“飛豹杯”全國首屆空中機器人大賽,榮獲固定翼組冠軍;2005年參加全國首屆學生藝術展活動,獲得金奬;在全國第三屆“愛迪生杯”技術創新競賽中獲得一等奬2名,連續三年總成績第一;2006年在全國第五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奪得金奬;2006年和2007年學生機器人隊連續兩年獲得cctv杯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冠軍,2007年又在河內舉辦的國際大賽中奪冠,這是中國首次在此項賽事中獲得冠軍。2007年在第十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特等奬。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交往廣泛,與美、日、英、法、德、意、新、韓等25個國傢和地區的125所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協作關係。2005年以來,邀請了12位諾貝爾奬和菲爾茨奬獲得者及600餘位國外教授來訪講學,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世界各國學者、企業高層、政府要員達6500餘人;先後派出赴國外訪問、進修、研究及攻讀學位的教師和學生860餘人,參加國際會議800餘人;聘請了包括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tomasbell教授在內的近百名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與國外18所著名大學(集團)合作開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在蘇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學,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為辦學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個高校開展emba、mba合作辦學項目;與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合作舉辦孔子學院;先後承辦5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及多個重大外事活動,如第四屆中日大學校長論壇、第四屆中國-耶魯大學領導暑期高級研討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學在國際上的聲譽不斷提高。近年來隨着學校國際交流的日趨活躍,學校留學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有來自50個國傢的970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其中學歷生比例達到71%。學校醫學留學生教育(英語授課)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後免試或通過考試獲取了本國的醫師執照,部分留學生獲英、美及澳大利亞等第三國的醫師執照。
西安交通大學占地2765畝,校捨面積172萬平方米。校園中心區的“錢學森圖書館”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閱覽座位3518席;圖書館藏書400萬餘册,期刊近萬種,全文電子期刊24835種。圖書館自動化集成係統與校園網、cernet和internet連接,校內外用戶均可通過遠程終端或互聯網訪問。學校有具備國際先進大學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校園網覆蓋了東、西校區所有教學、科研、辦公樓及絶大部分學生宿舍。學校建有條件良好的現代化學生公寓及學生綜合餐廳,有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思源學生活動中心”,有設施先進的體育運動場,有學科門類齊全、設備精良、擁有2539張床位的教學醫院。江澤民學長於1989年9月、1993年6月和2002年3月先後三次撥冗專程回母校看望師生,並稱贊母校“校園蒼鬆翠柏,環境優美,是學習的好地方,應該出科學,出智慧,出新的科學家。”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不斷適應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逐步搭建起適應國際潮流的高等人才培養基本構架,建立起現代化的科學决策體係、執行體係和監督體係,使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國際接軌,奠定了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堅實基礎。學校的校訓是: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學校的使命是:致力於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傑出人才,保存、創造和傳播知識,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學校的願景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保持領先,創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紀中葉,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梁之材輩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
|
唐長安城是我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唐王朝的國都。全城東西嚮+四條大街,南北嚮十一條大街,總共二十五條大街相互交錯,彼此平行,筆直寬敞,極為整齊。以此形成的坊(裏)佈局,極象圍棋盤上的方格,這正如白屠易詩中描述的那樣:”百千傢似曰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初全城1o8坊,後增為110坊,開元後又減到109坊了。坊(裏)的稱呼,隋文時稱”坊”,隋揚帝時改”裏”,唐代又稱“坊”或以“坊”、”裏”並稱。在白居易詩裏,大多稱”裏”。
白居易第一故居東亭所在的常樂坊位於唐興慶宮的南面,長安城東大門一一春明門之內,道政坊居北,次南常樂坊。兩坊東距唐夾城和東墻基,西面與唐東市相毗鄰。常樂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為新昌坊(青竜寺位此坊內)。
據文獻記載:常樂、道政二坊東西各長650步(955.5米)南北各長325步(477.75米);兩坊間東西街寬47步(69.09米)。據考古實測:常樂、道政兩坊東西各長1125米:常樂坊南北544米,道政坊500米;兩坊間街寬44米。
從考古實測得知,現今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正坐落在唐長安城常樂、道政二坊的舊址上:
1.據考古鑽探(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一文):“唐興慶宮位於今西安城東郊。東至亢傢堡西106米,西至經九路東90米,南至緯十街北84米,北至東窯坊”。今日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圍墻之外即是經九路,校園北面的鹹寧西路便是五十年代的緯十街,校園北大門對面的興慶宮公園就是在唐興慶宮部分遺址上修建起來的。校園正居經九路之東。今鹹寧西路(緯十街)之南,也就是唐興慶宮之南。
2.據考古發掘(見馬德志的《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位於宮城的南墻處,西距西宮墻125米樓址呈長方形,現存柱礎東西共6排,南北為4排。從柱礎來看,樓址東西廣5間(26.5米),進深3間(19米).其面積為500餘平方米。”根據實地丈量,樓址中心東距公園南門中軸綫98.75米。今天,交通大學的思源學生活動中心、錢學森圖書館、騰飛塔、校北門與興慶官公園南門正同在一條南北軸綫上。
3.根據考古探測:“春明門居東城墻自南嚮北46oo米處,即今之緯十街偏北地方。其地西距今之緯十街起點約1320米,東距經五路十字口約340米”。這裏的緯十街,現為鹹寧路;五十年代的經五路,後稱金花南路,現為東二環路。經五路十字口之西340米,正處今交大商場街北口十字(坐標為:x=7976.164 y=16400.340)偏東處。而春明門遺址應當在今商場街北端偏東、鹹寧西路北沿處。唐長安東城墻正沿交大商場街東沿穿行而過。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出,交大校園以及一村和化工學院正居唐長安城東大門——春明門之內、東城墻之西、春明門大街之南。
4.學校徵地檔案查明:西安交通大學自校園西墻到三村東墻東西寬度為1538.64米,校園南北長度為1084.432米。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校園東西寬度大於兩坊東西寬度,且交大二村、三村尚坐落於唐城之外。而校園南北長度(1084.432米)則與兩坊南北長度加坊間街寬的1088米之數相差無幾。這就是說,今天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包括交大一村、附中、職教學院以及化工學院一帶,也包括黃甫莊和南北沙坡村在內)正居唐代常樂、道政二坊之地。
白居易第一故居東亭所在的常樂坊位於唐興慶宮的南面,長安城東大門一一春明門之內,道政坊居北,次南常樂坊。兩坊東距唐夾城和東墻基,西面與唐東市相毗鄰。常樂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為新昌坊(青竜寺位此坊內)。
校園史跡介紹
◎ 刑部尚書白居易宅 ◎ 花萼相輝樓與勤政務本樓廣場
◎ 唐代套裝銀盒◎ 唐城墻與夾城
◎ 明秦王府僚屬墓葬區與唐開成殘石、柱基◎ 唐代熏爐、銀碗
◎ 唐代梵文咒語石碑◎ 唐白玉頭釵花飾
◎ 興慶宮◎ 蝦蟆陵
◎ 東市◎ 西漢大臣蕭望之
註:“校園史跡”主頁使用的全部文字和部分圖片,版權歸孫民柱同志所有,大部分照片由校檔案館提供(侯磊攝影)。任何人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隨意在任何公開發行的出版物上引用和轉載。由此引發的任何糾紛,均由本人負責。 |
|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05年劃歸商部,改名為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改隸郵傳部,更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民國成立後,劃歸交通部管理,遂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道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合併成立交通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傢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的需要,國務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學的主體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實現合併。
西安交通大學自成立之時即為全國首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59年5月17日確定的16所: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農業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七五”、“八五”期間國傢重點建設的5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1984年首批設立研究生院。1992年確立為首批14所副部長級大學之一。1995年12月首批入選“211工程”的7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九五”時期啓動]。1998年12月首批入選“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科大、哈工大),同時被確立為國傢中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十五”時期啓動]。2005年9月首批入選“111計劃”,分配名額達2的8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吉大)[“十一五”時期啓動] 。 |
|
校訓是學校規定的符合本校辦學宗旨、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關鍵詞語。從我校檔案館珍藏的現有校史文獻可知,我校自1896年創辦以來,校訓的詞語曾有過多次更動,存在着某些差別。但這些校訓在思想內容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連貫性。1909年(宣統元年),學校頒布校訓及其解釋,校訓為四個字,即:勤,儉,敬,信。1925年11月,柴騁陸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認為,如果1897年(光緒23年)南洋公學師範院院歌--《警醒歌》可作為學校校歌的話,那麽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的《四勉歌》作為"校訓亦無不可"。《四勉歌》分為四唱段,關鍵詞語是:和厚,肅靜,勤奮,整潔。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號)。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道裏,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挂的校訓,即:"精勤,敦篤,果毅,忠恕。"與宣統時代的校訓在表述上有了差別。遺憾的是,目前尚難確定這則校訓是什麽時候頒布的。當時,這則校訓還寫成篆書,鑄造在圓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學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人們看到新的校訓,即: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將"1933年校訓"的4個詞語擴充為8個詞語,即增添了"求學,勵志,力行,任事"4個詞語。這8個詞語既有獨立的思想內涵,又有着密切的聯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决定啓用1937年《交通大學一覽》公佈的校訓。
精勤求學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朱熹·中庸章句集註》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下註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於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敦篤勵志 敦篤:指敦厚篤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敦厚: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踏實實在。《易·大畜》:"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韓愈《獨孤府君墓志銘》:"憲公躬孝、踐行、篤實,而辯於文。"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班固《白虎通·諫諍》:"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傢污,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隱於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 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嚮。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闢。"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决……
皆言其心不猶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實踐。《禮記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論語》:"言必信,行必果。"信--誠實,言之有實;果--必行。儒傢認為篤志力行、專心一意地去實踐是與好學、知恥、誠實、守信相連的。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睏難,不怕麯折,鍥而不捨,紮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傢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裏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忠恕成為儒傢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事:有多種解釋,與校訓貼切的解釋有二:一是稱職,胜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酒法:用黍米。麯一鬥,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聲漢註:"任事,頂事。"
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坦蕩胸懷,盡心為人、仁者愛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責任心、競爭力、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為"民族得中興"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為世界之光(為世界添光彩)"的業績來證明自己能夠胜任各種挑戰性的工作。若從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訓"精勤,敦篤,果毅,忠恕"立足於教導"如何做人"。1937年校訓在繼承1933年校訓"如何做人"的基礎上,提出"求學,勵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內容。用稍後公佈的《校歌》來註釋《校訓》,就是要求作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遠要謙虛勤勉,忠誠老實,果敢堅毅,寬厚愛人,心理健康,掌握與人相處的藝術;做事要永遠"求學"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靈泉源",煉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積纍"實學"來"培國本";要以"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遠大目標來"勵志",既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又能辨別是非,保護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倫(群倫:同類)"、"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的理念,在科學、藝術、實業等領域,以實幹、苦幹、巧幹的優異業績來身體"力行"與"任事"。
潛移默化,滴水穿石。交大《校訓》曾一度教育並熏陶了老一輩交大人,他們中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當前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課題,我校决定繼承和發揚老交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重新頒布1937年的《校訓》,正是尊重歷史,繼往開來的表現。《校訓》言簡意賅,易於上口,藴涵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若與當代"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结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相結合,並賦予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助於營造先進的校園文化和培養學生品學兼優、德纔兼備的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校訓》、《校歌》的激勵、熏陶下,"校旗飄揚,與日俱長",新一代交大人一定能為民族復興、世界文明大添光彩。 |
|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决定啓用校歌。這次啓用的校歌,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歌詞與麯譜保留了原貌。這反映了當代交大人充分肯定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與文化價值,尊重歷史,繼往開來的務實態度。
我校自1896年創辦以來,受形勢變化與隸屬關係的影響,學校多次更名,因而歷史上也創作和吟唱過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學師範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學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學校歌》,抗日戰爭時期又創作了新的《國立交通大學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對1909年的校歌歌詞稍作修改之外,還未出現過完全采用、傳唱前校歌的先例。我校當前决定啓用的校歌,是上個世紀40年代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交通大學校歌》(以下簡稱《校歌》)。校歌是時代精神的縮影。1937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日軍大舉進犯上海,11月日軍占領上海,徐傢匯校捨為日寇強占,我
校被迫遷入法租界,藉震旦大學與中華學藝社部分房屋繼續辦學,交大人與日本侵略者繼續展開着各種形式的頑強鬥爭。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民族危亡的歷史氛圍,無疑構成了我校校歌産生的時代大背景。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為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任命吳保豐(嘉𠔌)為代理校長。1943年4月校慶前夕,吳保豐校長為激勵交大人的愛國熱忱,在"四十七周年校慶紀念刊"上發表《校歌》,重申了交大的辦學理念、特性、精神與傳統。查閱目前僅存的校史文獻,可知這首《校歌》出處有二:一是刊登於1943年4月出版的"四十七周年校慶紀念刊"--《交大概況》之中,由交通大學(重慶本部)編印;二是刊登於1944年1月出版的《交大友聲》(第一期)之中,由國立交通大學與交通大學同學會聯合編印。
這兩個刊物都將《校歌》特意放在首頁位置,均署名蕭友梅作麯。歌詞分為兩段:
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啓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明,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校歌》的主題思想可概括為三點:
(1)交大以培養追求真理、振興國傢的優秀青年為教育目標,要求交大學子能擔負起鼓舞同類(群倫:同類),啓發民族睿智的責任,激勵熱忱,英俊濟蹌(濟蹌:儀容敬慎貌。語出《詩經·小雅·鼓鐘》:"濟濟蹌蹌,絜爾牛羊。"),經營四方,為推動世界文明而大放異彩;
(2)交大以振興中國的科學、藝術、實業為辦學方向,旨在成為民族性靈的泉源、原始創新的基地,依靠"實學"或厚重的專業知識來夯實國傢的基礎,復興中華民族,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大放異彩;
(3)一代代交大學子,承前啓後,繼往開來,以母校為美,以母校為榮,校旗飄揚,山高水長(比喻品格高潔,流傳久遠),交大歷史與交大傳統將與日俱長,進步無疆。無疑,以上思想與我國當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是一致的。
《校歌》的麯作者--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廣東中山(原香山)縣人。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傢、作麯傢。1927年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務主任。他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為創立和發展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生前還創作了許多表達愛國思想的歌麯,其論著已輯成《蕭友梅音樂集》。
公佈《校歌》時衹署名作麯者而缺失作詞者,顯然另有隱情。分析零星文獻,《校歌》的歌詞很可能出自我校國文係主任陳柱之手。因為同期由蕭友梅作麯、陳柱作詞的《上海市吳淞中學校歌》,其歌詞與我校《校歌》有驚人的類似之處。《上海市吳淞中學校歌》的歌詞是:"江海之旁,城鎮之鄉,黌(hong)宇峨峨,多士蹌蹌,幾經變亂,終焉見臧。永矢勿懈,為我校之光,為學術之光,為民族之光……"可見,兩首校歌的韻腳相同,歌詞均以四字句見長,而"為世界之光"與"為民族之光"句式相似,前者以貢獻全人類為己任,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學的實際地位。陳柱,字柱尊,廣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國學家。他1912年畢業於南洋大學堂(即交通大學前身)附屬中學,是唐文治的得意門生,稍後肄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科,1929年任交大預科國文教員,1930~1939年擔任交大國文係主任、教授,為南社社員。陳柱以詩詞擅長在我校各種刊物及校外報刊上經常發表詩詞作品,時常與名人唱和,為他人詩集撰寫序跋,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國內頗具影響。
在校歌的鼓舞下,交大堅韌不拔地履行着"鼓舞群倫"、"燦爛文明"、"英俊濟蹌,經營四方"、"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神聖職責。交大學子以校歌中"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為鞭策,努力實踐着自己的宏偉理想與抱負。"美哉吾校",也深得歷屆校友的認同、愛戴與呵護,1943年9月,交通大學同學會通過響應"為母校獻金運動",紛紛慷慨解囊,共捐款689700餘元,遠遠超過了原定籌款40萬元的目標。值得一提是,臺灣新竹交通大學的校歌迄今沿用蕭友梅的麯譜,而歌詞作了較大的改動,其歌詞是:"美哉中華,誕育異葩,吾校啓新運,燦爛若朝霞,濟濟蹌蹌,滬渝平唐,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開物成務,播化明倫,乘桴興寶島,擊楫復神京,作教上庠,理工管航,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歌詞除"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包含攀登科學高峰的寓意外,"美哉吾校"改為"美哉中華",內涵了一個中國的宗旨,而"滬渝平唐",其中"滬"指"滬校","渝"即抗戰時以"渝校"為交通大學本部,"平"指北平(京)學校,亦可兼指抗戰時遷至貴州平越的交通大學分
校(主要由唐院、平院組成),"唐"指唐山學校,四個字概括了交通大學分分合合、顛沛流離、飽經滄桑的校史沿革。惟願臺灣校友,能夠化"擊楫復神京"為凝聚力,兩岸攜手,變幹戈為玉帛,為促進與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作出積極的貢獻。
記住歷史是為了啓迪未來。《校歌》是學校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是學校優良傳統與辦學特色的象徵。2005年全球隆重紀念反法西斯戰爭與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我校110周年校慶的前夕,學校决定啓用抗日戰爭時期的《校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就像國歌仍沿用義勇軍進行麯一樣。讓我們永存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勵精圖治,高唱《校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之光,嚮着創建世界知名大學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
|
校徽
歷史1926年1月23日,凌鴻勳校長通告公佈校徽。雲:“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係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應明定,曾經徵求式樣,並交由教務會議推定委員會審查。茲經參照原式,重行製定,合丞公佈,作為本校校徽。下學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當年2月5日,校徽呈部備案獲準。至今校徽圖案基本未變。校徽意義校徽圖案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幹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讀並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表示本校創辦之年
份。砧外為齒輪,外框像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校徽應用在校徽圖形直徑60釐米以下的應用中,使用18齒和24齒的圖形標準;在校徽圖形直徑60釐米以上的應用。
校旗
2005年10月,學校確定了西安交通大學中、英文校旗樣式。校旗中部為乳白色,象徵知識殿堂的聖潔;學校名稱及校旗上部、下部為藍色,象徵科學知識如浩瀚深邃的海洋,並寓意學校創建於東海之濱--上海;校徽為代表金屬色澤的黃色,象徵百年交大傳承中華文明之光和現代科技之光,不斷創造着輝煌,並寓意學校遷校至黃土高原之川古都西安。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按拼音排序)
安芷生 蔡金濤 蔡睿賢 曹春曉 曹建猷 陳桂林 陳國良 陳俊亮 陳學俊 陳永齡
程孝剛 褚應璜 丁舜年 方守賢 高小霞 葛守仁 顧翼東 顧誦芬 韓啓德 何祚庥
侯 洵 鬍和生 鬍仁宇 鬍 英 鬍聿賢 黃宏嘉 匡定波 李大潛 李濟生 李樂民
李文采 李正武 劉高聯 羅沛霖 馬寅初 茅以升 錢保功 錢崇澍 錢學森 錢鐘韓
邵象華 瀋珠江 蘇元復 孫 鈞 談鎬生 唐九華 陶文銓 汪 耕 汪菊潛 王方定
王景唐 王希季 王之卓 吳承康 吳杭生 吳文俊 吳學周 吳有訓 夏培肅 熊有倫
徐光憲 徐如人 徐曉白 徐芝綸 徐祖耀 許學彥 楊嘉墀 楊 槱 姚 熹 張大煜
張德慶 張光鬥 張 煦 張鐘俊 周惠久 周 仁 周同慶 周志宏 朱物華 朱 夏
諸福棠 莊逢辰 莊逢甘
中國工程院院士 (按拼音排序)
陳敬熊 陳俊亮 陳明緻 陳士櫓 陳太一 陳先霖 陳 新 陳志愷 董石麟 杜慶華
馮叔瑜 高鼎三 顧懋祥 顧夏聲 顧誦芬 關興亞 侯德原 鬍光鎮 黃旭華 季國標
蔣新鬆 雷清泉 李伯虎 李鶴林 李佩成 李天和 林宗虎 劉建航 劉友梅 柳百成
竜樂豪 盧秉恆 羅沛霖 毛用澤 潘健生 錢臯韻 錢學森 秦裕琨 邱愛慈 屈梁生
阮雪榆 沙慶林 邵象華 瀋聞孫 蘇君紅 孫九林 孫俊人 唐任遠 童志鵬 屠基達
屠善澄 塗銘旌 汪應洛 翁史烈 吳祖塏 謝友柏 徐秉漢 許國志 姚福生 葉尚福
章基嘉 張光鬥 趙國藩 趙梓森 鄭南寧 周 鏡 周炯磐 周永茂 朱伯芳 朱英浩
交大英才 (按出生年排序)
盛宣懷 唐文治 張元濟 蔡元培 黃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葉恭綽 蔡鍔 黎照寰 凌鴻勳 鄒韜奮
茅以升 吳保豐 侯宗濂 彭康 陸定一 錢學森
張光鬥 汪道涵 吳文俊 王安 江澤民 丁關根
蔣新鬆 江其務 蔣正華 韓啓德
交大英烈 (按出生年排序)
白毓昆 侯紹裘 陳虞欽 穆漢祥 史霄雯 |
|
歷任校長
盛宣懷(1896年鼕-1905年春) 何嗣焜(1897年春-1901年春) 張元濟(1901年春-1901年夏)
勞乃宣(1901年秋-1901年鼕) 瀋曾植(1901年鼕-1902年春) 汪鳳藻(1902年春-1902年鼕)
劉樹屏(1902年鼕-1903年夏) 張美翊(1903年夏-1903年鼕 1904年夏 -1904年鼕)
張鶴齡(1903年鼕-1904年夏) 楊士琦(1905年春-1907年春) 王清穆代理(1905年秋-1906年春)
楊文駿(1907年春-1907年秋) 唐文治(1907年秋-1920年鼕)
凌鴻勳(1920年鼕-1921年春 1924年鼕-1927年夏) 張 鑄(1921年夏)
葉恭綽(1921年夏-1922年夏) 張廷金 ( 滬校主任) 1921年鼕 -1922年夏
陸夢熊(1922年夏) 關賡麟(1922年夏-1922年秋) 盧炳田(1922年秋-1923年夏)
陳杜衡(1923年夏-1926 年鼕) 符鼎升(1927年秋-1928年春) 蔡元培(1928年春-1928年秋)
王伯群(1928年秋-1928年鼕) 孫 科(1928年鼕-1930年鼕) 黎照寰(1930年鼕-1944年秋)
徐名材重慶分校主任(1940年秋-1941年秋) 吳寶豐(1941年秋-1947年秋)
程孝剛(1947年秋-1948年秋) 王之卓(1948年秋-1949年秋) 吳有訓(1949年秋-1952年秋)
李培南(1952年秋-1953年夏) 彭 康(1952年秋-1968年鼕) 陳吾愚(1978年春-1982年鼕)
莊禮庭(1983年春-1984年春) 史維祥(1984年春-1990年秋) 蔣德明(1990年秋-1997年鼕)
徐通模(1998年春-2003年秋) 鄭南寧 2003年秋 -
歷任黨委書記
彭 康(1953年初-1968年春) 林茵如(1973年秋-1977年夏) 劉若曾(1977年夏-1979年夏)
莊(1980年初-1982年秋) 陳明焰(1982年秋-1985年初) 潘 季(1985年初-1996年底)
王文生(1996年底-2003年秋) 王建華(2003年秋- ) |
|
西安交大主頁 http://www.xjtu.edu.cn
西遷紀念館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xqg/index
錢學森圖書館 http://www.lib.xjtu.edu.cn/
交大檔案館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挑戰網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e瞳網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碩博之窗 http://grad.xjtu.edu.cn/
思源學生mail http://stu.xjtu.edu.cn/
兵馬俑bbs站 http://www.xjtu.edu.cn
校園地圖 http://www.xjtu.edu.cn/fwzn/xydtl
東校區地址:西安市鹹寧西路28號
西校區地址:西安市朱雀大街205號
郵政編碼:710049 |
|
西安交通大學,簡稱西安交大
英文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縮寫為XJTU
西安交通大學是中國一流大學、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教育部直屬大學、九校聯盟(C9)成員、111計劃成員。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鹹寧西路28號,占地面積1.84平方公裏,建築面積172.0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15.76萬册。國傢重點一級學科8個,國傢重點二級學科8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15個。在7個學科門的25個一級學科、134個二級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9個學科門的44個一級學科、200個二級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專任教師2398人,教授617位,副教授802位。博士生導師598人。在校博士生3904人,碩士生8861人,本科生16683人。
西安交通大學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濟、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成立時間:1896年
學校地址:陝西省西安市
興慶校區(東校區)地址:鹹寧西路28號(郵政編碼:710049 )
雁塔校區(西校區)地址:朱雀大街205號
麯江校區(新校區)地址:雁翔路99號 |
|
西安交通大學占地2765畝,校捨面積172萬平方米。校園中心區的“錢學森圖書館”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閱覽座位3518席;圖書館藏書400萬餘册,期刊近萬種,全文電子期刊24835種。圖書館自動化集成係統與校園網、CERNET和Internet連接,校內外用戶均可通過遠程終端或互聯網訪問。學校有具備國際先進大學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校園網覆蓋了東、西校區所有教學、科研、辦公樓及絶大部分學生宿舍。學校建有條件良好的現代化學生公寓及學生綜合餐廳,有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思源學生活動中心”,有設施先進的體育運動場,有學科門類齊全、設備精良、擁有2539張床位的教學醫院。江澤民學長於1989年9月、1993年6月、2002年3月和2009年7月先後四次撥冗專程回母校看望師生,並稱贊母校“校園蒼鬆翠柏,環境優美,是學習的好地方,應該出科學,出智慧,出新的科學家。”
交大內外風景秀麗,文物勝跡繁多,漢唐長安的風華絶代盡可飽覽無餘。
交大北門外,即為唐代長安著名皇傢宮殿--興慶宮,原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住所,在盛唐歷史上留下典故佳話無數。
1958年,西安人民為迎接交大西遷,特地在此處建成了中國最早的文化遺址公園--興慶宮公園,園內有興慶宮竜池、興慶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大同殿、沉香亭等衆多唐風建築,和湖山秀水的園林相結合,景色非常迷人,是交大學子課餘休閑的首選之地。 |
|
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05年劃歸商部,改名為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改隸郵傳部,更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民國成立後,劃歸交通部管理,遂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道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合併成立交通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交通大學從原國民政府交通部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根據國傢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的需要,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下,國務院於1956年决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隨後交大全體師生在校長彭康率領下,積極響應國傢號召,踴躍承擔歷史使命,全校行政機構與大多數專業科係師生、全校所有檔案文獻、歷史典藏均全部遷往古都西安新校址。
1956年~1959年之間,交通大學以西安為本部,上海徐傢匯老校區僅保留少數不便內遷的專業,作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而運作。
1959年,為支援西安、上海兩地的建設需要,國務院决定交通大學西安本部與上海分部分開單獨建校。
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本部正式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實現合併。
1.自正式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之時即為全國首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1959年5月17日確定的16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農業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2.“七五”、“八五”期間國傢重點建設的5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
3.1984年首批設立研究生院。1992年確立為首批14所副部級大學之一。
4.1995年12月首批入選“211工程”的7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學)[“九五”時期啓動]。
5. 1999年9月首批入選“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學、中科大、哈工大),同時被確立為國傢中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十五”時期啓動]。
6. 2006年9月首批入選“111計劃”的8所高校之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學、吉大)[“十一五”時期啓動] 。 |
|
國傢對著名大學的定位-- 985工程重點共建協議對各大學的定位及合同撥款額:
1、“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清華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2、“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南京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7月26日
復旦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浙江大學 14億 (7億+7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億(3億+3億+3億)(教育部撥款+中科院撥款+省撥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學 9億 (6億+3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9月11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億(3億+3億+4億)(教育部撥款+國防科工委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14日
以上9所首批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著名大學即北大、清華、中科大、南大、復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合稱九校聯盟,公認為我國最頂尖的大學。 |
|
校訓是學校規定的符合本校辦學宗旨、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關鍵詞語。從學校檔案館珍藏的現有校史文獻可知,學校自1896年創辦以來,校訓的詞語曾有過多次更動,存在着某些差別。但這些校訓在思想內容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連貫性。校訓旗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09年(宣統元年),學校頒布校訓及其解釋,校訓為四個字,即:勤,儉,敬,信。
1925年11月,柴騁陸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認為,如果1897年(光緒23年)南洋公學師範院院歌--《警醒歌》可作為學校校歌的話,那麽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的《四勉歌》作為"校訓亦無不可"。《四勉歌》分為四唱段,關鍵詞語是:和厚,肅靜,勤奮,整潔。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號)。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道裏,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挂的校訓,即:"精勤,敦篤,果毅,忠恕。"與宣統時代的校訓在表述上有了差別。遺憾的是,目前尚難確定這則校訓是什麽時候頒布的。當時,這則校訓還寫成篆書,鑄造在圓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學子永志不忘。
在1937年6月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人們看到新的校訓,即: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將"1933年校訓"的4個詞語擴充為8個詞語,即增添了"求學,勵志,力行,任事"4個詞語。這8個詞語既有獨立的思想內涵,又有着密切的聯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决定啓用1937年《交通大學一覽》公佈的校訓。
精勤求學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朱熹•中庸章句集註》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下註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於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敦篤勵志 敦篤:指敦厚篤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敦厚: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踏實實在。《易•大畜》:"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韓愈《獨孤府君墓志銘》:"憲公躬孝、踐行、篤實,而辯於文。"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班固《白虎通•諫諍》:"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傢污,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隱於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 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嚮。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闢。"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决……
皆言其心不猶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實踐。《禮記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論語》:"言必信,行必果。"信--誠實,言之有實;果--必行。儒傢認為篤志力行、專心一意地去實踐是與好學、知恥、誠實、守信相連的。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睏難,不怕麯折,鍥而不捨,紮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傢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裏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忠恕成為儒傢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事:有多種解釋,與校訓貼切的解釋有二:一是稱職,胜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酒法:用黍米。麯一鬥,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聲漢註:"任事,頂事。"
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坦蕩胸懷,盡心為人、仁者愛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責任心、競爭力、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為"民族得中興"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為世界之光(為世界添光彩)"的業績來證明自己能夠胜任各種挑戰性的工作。
若從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訓"精勤,敦篤,果毅,忠恕"立足於教導"如何做人"。
1937年校訓在繼承1933年校訓"如何做人"的基礎上,提出"求學,勵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內容。
用稍後公佈的《校歌》來註釋《校訓》,就是要求作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遠要謙虛勤勉,忠誠老實,果敢堅毅,寬厚愛人,心理健康,掌握與人相處的藝術;做事要永遠"求學"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靈泉源",煉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積纍"實學"來"培國本";要以"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遠大目標來"勵志",既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又能辨別是非,保護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倫(群倫:同類)"、"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的理念,在科學、藝術、實業等領域,以實幹、苦幹、巧幹的優異業績來身體"力行"與"任事"。 |
|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决定啓用校歌。這次啓用的校歌,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歌詞與麯譜保留了原貌。這反映了當代交大人充分肯定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與文化價值,尊重歷史,繼往開來的務實態度。
歌詞分為兩段:
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啓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明,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校歌》的主題思想可概括為三點:
(1)交大以培養追求真理、振興國傢的優秀青年為教育目標,要求交大學子能擔負起鼓舞同類(群倫:同類),啓發民族睿智的責任,激勵熱忱,英俊濟蹌(濟蹌:儀容敬慎貌。語出《詩經•小雅•鼓鐘》:"濟濟蹌蹌,絜爾牛羊。"),經營四方,為推動世界文明而大放異彩;
(2)交大以振興中國的科學、藝術、實業為辦學方向,旨在成為民族性靈的泉源、原始創新的基地,依靠"實學"或厚重的專業知識來夯實國傢的基礎,復興中華民族,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大放異彩;
(3)一代代交大學子,承前啓後,繼往開來,以母校為美,以母校為榮,校旗飄揚,山高水長(比喻品格高潔,流傳久遠),交大歷史與交大傳統將與日俱長,進步無疆。無疑,以上思想與我國當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是一致的。
《校歌》的麯作者--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廣東中山(原香山)縣人。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傢、作麯傢。1927年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任教務主任。他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為創立和發展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生前還創作了許多表達愛國思想的歌麯,其論著已輯成《蕭友梅音樂集》。
公佈《校歌》時衹署名作麯者而缺失作詞者,顯然另有隱情。分析零星文獻,《校歌》的歌詞很可能出自該校國文係主任陳柱之手。因為同期由蕭友梅作麯、陳柱作詞的《上海市吳淞中學校歌》,其歌詞與該校《校歌》有驚人的類似之處。《上海市吳淞中學校歌》的歌詞是:"江海之旁,城鎮之鄉,黌(hong)宇峨峨,多士蹌蹌,幾經變亂,終焉見臧。永矢勿懈,為我校之光,為學術之光,為民族之光……"可見,兩首校歌的韻腳相同,歌詞均以四字句見長,而"為世界之光"與"為民族之光"句式相似,前者以貢獻全人類為己任,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學的實際地位。陳柱,字柱尊,廣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國學家。他1912年畢業於南洋大學堂(即交通大學前身)附屬中學,是唐文治的得意門生,稍後肄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科,1929年任交大預科國文教員,1930~1939年擔任交大國文係主任、教授,為南社社員。陳柱以詩詞擅長在我校各種刊物及校外報刊上經常發表詩詞作品,時常與名人唱和,為他人詩集撰寫序跋,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國內頗具影響。
在校歌的鼓舞下,交大堅韌不拔地履行着"鼓舞群倫"、"燦爛文明"、"英俊濟蹌,經營四方"、"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神聖職責。交大學子以校歌中"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為鞭策,努力實踐着自己的宏偉理想與抱負。"美哉吾校",也深得歷屆校友的認同、愛戴與呵護,1943年9月,交通大學同學會通過響應"為母校獻金運動",紛紛慷慨解囊,共捐款689700餘元,遠遠超過了原定籌款40萬元的目標。值得一提是,臺灣新竹交通大學的校歌迄今沿用蕭友梅的麯譜,而歌詞作了較大的改動,其歌詞是:"美哉中華,誕育異葩,吾校啓新運,燦爛若朝霞,濟濟蹌蹌,滬渝平唐,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開物成務,播化明倫,乘桴興寶島,擊楫復神京,作教上庠,理工管航,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歌詞除"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包含攀登科學高峰的寓意外,"美哉吾校"改為"美哉中華",內涵了一個中國的宗旨,而"滬渝平唐",其中"滬"指"滬校","渝"即抗戰時以"渝校"為交通大學本部,"平"指北平(京)學校,亦可兼指抗戰時遷至貴州平越的交通大學分
校(主要由唐院、平院組成),"唐"指唐山學校,四個字概括了交通大學分分合合、顛沛流離、飽經滄桑的校史沿革。惟願臺灣校友,能夠化"擊楫復神京"為凝聚力,兩岸攜手,變幹戈為玉帛,為促進與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作出積極的貢獻。
記住歷史是為了啓迪未來。《校歌》是學校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是學校優良傳統與辦學特色的象徵。2005年全球隆重紀念反法西斯戰爭與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我校110周年校慶的前夕,學校决定啓用抗日戰爭時期的《校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就像國歌仍沿用義勇軍進行麯一樣。讓我們永存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勵精圖治,高唱《校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之光,嚮着創建世界知名大學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校徽
歷史1926年1月23日,凌鴻勳校長通告公佈校徽。雲:“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係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應明定,曾經徵求式樣,並交由教務會議推定委員會審查。茲經參照原式,重行製定,合丞公佈,作為本校校徽。下學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當年2月5日,校徽呈部備案獲準。至今校徽圖案基本未變。校徽意義校徽圖案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幹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讀並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表示本校創辦之年份。砧外為齒輪,外框像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校徽應用在校徽圖形直徑60釐米以下的應用中,使用18齒和24齒的圖形標準;在校徽圖形直徑60釐米以上的應用。
校旗
2005年10月,學校確定了西安交通大學中、英文校旗樣式。校旗中部為乳白色,象徵知識殿堂的聖潔;學校名稱及校旗上部、下部為藍色,象徵科學知識如浩瀚深邃的海洋,並寓意學校創建於東海之濱--上海;校徽為代表金屬色澤的黃色,象徵百年交大傳承中華文明之光和現代科技之光,不斷創造着輝煌,並寓意學校遷校至黃土高原之川古都西安。 |
|
學校設有19個學院(部)和3個臨床教學醫院。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10餘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興學強國、艱苦創業、崇德尚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和愛國愛校、飲水思源的品格,堅持“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不斷開拓創新,精勤育人。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實現了辦學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積極推進基於通識教育、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2+4+X”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從知識傳授型嚮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轉變。
2007年,學校創辦“錢學森實驗班”,因材施教,培養拔尖人才;創辦“宗濂實驗班”,探索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實行“書院製”教育,把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和現代的“大學之道”融入其中,營造育人新環境。遷校50餘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為國傢輸送了大批的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的聲譽。學校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校有各類學生社團組織一百餘個。
2001年9月,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我校成功舉行。2002年5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中,我校代表榮獲“非英語國傢”選手一等奬;2004年參加“飛豹杯”全國首屆空中機器人大賽,榮獲固定翼組冠軍;2005年參加全國首屆學生藝術展活動,獲得金奬;在全國第三屆“愛迪生杯”技術創新競賽中獲得一等奬2名,連續三年總成績第一;2006年在全國第五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奪得金奬;2006年和2007年學生機器人隊連續兩年獲得CCTV杯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冠軍,2007年又在河內舉辦的國際大賽中奪冠,這是中國首次在此項賽事中獲得冠軍。2007年在第十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特等奬。 |
|
現有教職工5769人,專任教師25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多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名和講座教授12名,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名,國傢有突出貢獻專傢及中青年專傢15名,國傢教學名師奬獲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110名,對國傢做出突出貢獻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560餘名。
西安交通大學現有全日製在校生30642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2728人。全校有74個本科專業,199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114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學校有8個國傢一級重點學科,37個國傢二級重點學科。擁有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和MBA、MPA等9個專業學位點,20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專業或專項實驗室,2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7個省級重點科研基地和3個省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設有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傢高性能計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工作以面嚮國傢重大需求、瞄準國際前沿、突出自主創新、加速成果轉化為發展戰略,努力實現了項目、人才和平臺良性互動,在基地建設、科研成果和産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競爭力顯著提升。“十五”以來,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6項,國傢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軍工973計劃)項目1項,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國傢“863”計劃項目155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57項,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7項;共獲國傢科學技術奬21項,其中2005年獲國傢科學技術奬7項,為全國高校第二位。
近年來,學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明顯提升,2006年發表的SSCI論文位居全國高校第五。在産學研合作方面,註重解决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在創新合作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相繼成立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安交大—東汽研究院等合作機構,發揮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
|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交往廣泛,與美、日、英、法、德、意、新、韓等25個國傢和地區的125所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協作關係。2005年以來,邀請了12位諾貝爾奬和菲爾茨奬獲得者及600餘位國外教授來訪講學,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世界各國學者、企業高層、政府要員達6500餘人;先後派出赴國外訪問、進修、研究及攻讀學位的教師和學生860餘人,參加國際會議800餘人;聘請了包括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TomasBell教授在內的近百名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與國外18所著名大學(集團)合作開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在蘇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學,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為辦學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個高校開展EMBA、MBA合作辦學項目;與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合作舉辦孔子學院;先後承辦5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及多個重大外事活動,如第四屆中日大學校長論壇、第四屆中國-耶魯大學領導暑期高級研討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學在國際上的聲譽不斷提高。近年來隨着學校國際交流的日趨活躍,學校留學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有來自50個國傢的970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其中學歷生比例達到71%。學校醫學留學生教育(英語授課)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後免試或通過考試獲取了本國的醫師執照,部分留學生獲英、美及澳大利亞等第三國的醫師執照。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不斷適應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逐步搭建起適應國際潮流的高等人才培養基本構架,建立起現代化的科學决策體係、執行體係和監督體係,使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國際接軌,奠定了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堅實基礎。學校的。學校的使命是:致力於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傑出人才,保存、創造和傳播知識,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學校的願景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保持領先,創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紀中葉,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梁之材輩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
|
校址
唐長安城是我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唐王朝的國都。全城東西嚮+四條大街,南北嚮十一條大街,總共二十五條大街相互交錯,彼此平行,筆直寬敞,極為整齊。以此形成的坊(裏)佈局,極象圍棋盤上的方格,這正如白居易詩中描述的那樣:”百千傢似曰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初全城1O8坊,後增為110坊,開元後又減到109坊了。坊(裏)的稱呼,隋文時稱”坊”,隋煬帝時改”裏”,唐代又稱“坊”或以“坊”、”裏”並稱。在白居易詩裏,大多稱”裏”。
白居易第一故居東亭所在的常樂坊位於唐興慶宮的南面,長安城東大門一一春明門之內,道政坊居北,次南常樂坊。兩坊東距唐夾城和東墻基,西面與唐東市相毗鄰。常樂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為新昌坊(青竜寺位此坊內)。
據文獻記載:常樂、道政二坊東西各長650步(955.5米)南北各長325步(477.75米);兩坊間東西街寬47步(69.09米)。據考古實測:常樂、道政兩坊東西各長1125米:常樂坊南北544米,道政坊500米;兩坊間街寬44米。
從考古實測得知,現今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正坐落在唐長安城常樂、道政二坊的舊址上:
1.據考古鑽探(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一文):“唐興慶宮位於今西安城東郊。東至亢傢堡西106米,西至經九路東90米,南至緯十街北84米,北至東窯坊”。今日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圍墻之外即是經九路,校園北面的鹹寧西路便是五十年代的緯十街,校園北大門對面的興慶宮公園就是在唐興慶宮部分遺址上修建起來的。校園正居經九路之東。今鹹寧西路(緯十街)之南,也就是唐興慶宮之南。
2.據考古發掘(見馬德志的《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位於宮城的南墻處,西距西宮墻125米樓址呈長方形,現存柱礎東西共6排,南北為4排。從柱礎來看,樓址東西廣5間(26.5米),進深3間(19米).其面積為500餘平方米。”根據實地丈量,樓址中心東距公園南門中軸綫98.75米。今天,交通大學的思源學生活動中心、錢學森圖書館、騰飛塔、校北門與興慶官公園南門正同在一條南北軸綫上。
3.根據考古探測:“春明門居東城墻自南嚮北46oo米處,即今之緯十街偏北地方。其地西距今之緯十街起點約1320米,東距經五路十字口約340米”。這裏的緯十街,現為鹹寧路;五十年代的經五路,後稱金花南路,現為東二環路。經五路十字口之西340米,正處今交大商場街北口十字(坐標為:x=7976.164 y=16400.340)偏東處。而春明門遺址應當在今商場街北端偏東、鹹寧西路北沿處。唐長安東城墻正沿交大商場街東沿穿行而過。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出,交大校園以及一村和化工學院正居唐長安城東大門——春明門之內、東城墻之西、春明門大街之南。
4.學校徵地檔案查明:西安交通大學自校園西墻到三村東墻東西寬度為1538.64米,校園南北長度為1084.432米。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校園東西寬度大於兩坊東西寬度,且交大二村、三村尚坐落於唐城之外。而校園南北長度(1084.432米)則與兩坊南北長度加坊間街寬的1088米之數相差無幾。這就是說,今天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包括交大一村、附中、職教學院以及化工學院一帶,也包括黃甫莊和南北沙坡村在內)正居唐代常樂、道政二坊之地。
白居易第一故居東亭所在的常樂坊位於唐興慶宮的南面,長安城東大門一一春明門之內,道政坊居北,次南常樂坊。兩坊東距唐夾城和東墻基,西面與唐東市相毗鄰。常樂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為新昌坊(青竜寺位此坊內)。 |
|
教育部學位中心2009年學科評估結果
一級學科名稱(結果公佈時間)---排名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7年)---第1
管理科學與工程(07年)---第1
工商管理(07年)---第1(與清華大學並列)
電氣工程(07年)---第2
機械工程(07年)---第3
核科學與技術(09年)---第4
生物醫學工程(07年)---第5
數學(07年)---第7
控製科學與工程(07年)---第7
電子科學與技術(07年)---第8
力學(07年)---第9
材料科學與工程(07年)---第1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7年)---第12
基礎醫學(09年)---第12
臨床醫學(09年)---第12
馬剋思主義理論(09年)---第12 |
|
現在,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已經聯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團结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係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臺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由於歷史上作為一個完整的交通大學1959年事實上已經"亡校",上海和西安兩校理論和嚴格法律上都為1959年新建的大學(也可以包括新竹交大),目前並不存在一所名字為“交通大學”的學校。
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紐約,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紐芬蘭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世界日報》報導,來自臺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佈"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汪道涵;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現任校長謝繩武、談振輝、周本寬、張俊彥、王文生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李天和、臺灣交大校友會長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會長陳明敏;秘書長蔣光照。
香港校友會也十分活躍,同母校聯繫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慶,海外校友不遠萬裏,紛紛返校,參加畢業周年大聯歡並捐款捐物,講學指導,以表達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學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後出國深造的,大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職,於1998年匯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會。
交大百年,天下一傢…… |
|
xi’an jiaotong daxue
西安交通大學
S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國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學。設在陝西省西安市。前身為 1896年創辦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 年改名為交通大學。1956年,根據國務院决定遷至西安。1959年,為適應西安、上海兩地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西安、上海兩部分分別獨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至1966年,學校設有機械製造工程、動力機械製造工程、電機製造工程、無綫電工程、數理力學、工程物理等 6個係共29個專業。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形成了重視基礎、要求嚴格、註重實踐的傳統學風。註意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使他們具有較深厚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1984年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和17個係(37個專業),數學係、物理係、 工程力學係、 機械工程係、材料工程係、能源與動力工程係、動力機械工程係、電氣工程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電子工程係、信息與控製工程係、管理工程係、建築與環境保護工程係、化學與化學工程係、機械學係、社會科學係、外語係。
1983—1984學年在校本科生6450多人,研究生630多人,專科生(含幹部專修科) 610多人,進修班、培訓班、師資班學員190多人,夜大學生509人;全校教師1633人,其中有教授50人,副教授344人,講師754人;另有科研人員423人,教學輔導人員354人,外國專傢8人。
學校設有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係統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電工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還設有計算機科學、技術物理、信息傳輸、生物醫學電子工程、計算數學與工程應用軟件和自然辯證法等28個研究室。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儀器研究提高金屬材料質量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
學校廣大教師,有從事科學研究以及堅持教學同科研相互促進的優良傳統。1977~1983年統計,學校共承擔國傢及地方科研任務纍计達1443項。取得了 284項重大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傢自然科學奬的 2項,獲國傢發明奬的 6項;獲全國科學大會奬的37項,受中央各部委奬勵的30項;獲陝西省科學大會奬的48項,獲省市科技成果奬的40項。其中年經濟效益在百萬元以上的成果有20項。學校還重視對新興學科的研究。目前已經開展研究的有:信息技術、生物醫學電子工程、能源、材料、超導、人口控製研究等。其中有些項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學校圖書館藏書 130餘萬册。其中西北中心地區外國教材中心設在此圖書館內。
(立早) |
|
大學 | 英文簡稱 | 文學 | 兵馬俑BBS | 名人 | 機電 | 機械工程學院 | 西交大 | 電氣工程學院 | 人物 | 教師 | 情報學 | 人文領域 | 北京師範大學 | 教育 | 教授 | 特級教師 | 中國政法大學 | 法務會計 | 機電一體化 | 交大 | 西安交大 | 信息機電 | 模具 | 模具所 | 更多結果... |
|
|
西安交通大學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一附院 |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 西安交通大學聊城科技園 |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學學術交流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黃艾香西安交通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 西安交通大學南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 | 西安交通大學麯江校區 | 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協會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軟件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大學醫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 | 9.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 | 西安交通大學海南函授站 | 西安交通大學音像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 | 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 | 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可視媒體計算實驗室 |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計劃、資格考試暫行辦法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攝影協會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支農促進會 |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學生委員會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辯論社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演講與口才協會 |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南洋職業培訓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機電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計劃資格考試暫行辦法 | 西安交通大學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學華騰光電有限責任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學國傢技術轉移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駐寧夏農行培訓學校函授站 |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皮膚性病醫院 |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肝膽病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