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西南民族大學聯繫方式 地址: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
郵編:610041
電話:028-85522112 西南民族大學投訴電話 成都市旅遊投訴電話:02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西南民族大學是一所包括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等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天府之國,芙蓉之都的錦綉成都,與聞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鄰。學校創建於1950年7月,於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是在周恩來、鄧小平、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親自關懷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
學校建立50多年來,培養出各類人才90000餘人。在他們中間,涌現出新中國第一個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現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藏族將軍,涌現出不少國內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和大批各級領導幹部,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條戰綫的骨幹,為民族地區的解放、政權建設、邊疆鞏固、民族團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占地面積1800餘畝,分老校區、新校區、太平園校區三個校區;校捨建築面積57萬餘平方米。下設18個學院、12部;有學科門類10個,本科專業57個,碩士點41個,專業學位2個,博士點2個;現有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碩士層次),5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目前,學校在校學生總數達到2萬餘人,教職員工1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900餘人,副高以上職稱4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50餘人。有43人先後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6人為國傢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傢, 25人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60餘人。學校館藏圖書資料210萬册,教學科研實驗設備總值上億元;建立了較完善的校園計算機網絡係統;教學用房、學生生活設施、體育場館、圖書館、實驗室、實踐基地及儀器設備等辦學基礎設施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均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a級標準。
學校始終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提高能力、辦出特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推進以學分製改革為竜頭的各項教學改革,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近年來,學校在教學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以及遠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時代特徵的人才培養體係及現代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機製。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擁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26傢研究機構,擁有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的藏學文獻中心和國內最大規模的彝學文獻中心。“十五”以來,完成科研項目86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0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300餘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奬100餘項次。特別是在新材料研製、畜牧獸醫理論與技術、古典文學、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彝、藏、傣)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有着較大的影響。出版的學術刊物主要有嚮國內外發行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和內刊《彝學研究》、《藏學研究》等。
學校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單位,迄今已有7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專傢、學者、政府官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或參觀訪問。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
學校是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縮影。56個民族的師生員工平等團结,互相尊重,共同進步,各民族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9月,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2004年6月新校區建成,並獲得建設部“2004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2005年,成為國傢民委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學的辦學實踐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二為”辦學宗旨,弘揚“和合偕習、自信自強”的民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鑄造品牌,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之路,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推動學校從教學型大學嚮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到2010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方向明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環境優美、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民族大學。 |
|
中文全稱: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校徽 英文全稱: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西南民族大學是一所包括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醫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坐落於天府之國,芙蓉之都的錦綉成都,與聞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鄰。學校前身為西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0年7月,於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是在周恩來、鄧小平、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親自關懷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學校占地面積2800餘畝,分為老校區、新校區、太平園校區三個校區和阿壩州紅原縣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高科技研發基地,校捨建築面積85萬餘平方米。
學校有56個民族的在校學生近2.5萬人,有教職員工近1600人,其中專任教師1100餘人,副高以上職稱5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近250人。有46人先後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有18人為國傢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傢,34人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百餘人。
學校下設22個教學單位;有本科專業65個,碩士點42個,專業學位5個,博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現有1個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10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培育)學科,5個國傢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本科特色專業,5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含1個國傢民委與教育部共建實驗室)。目前,學校館藏圖書資料近300萬册,教學科研實驗設備總值2.2億元;建立了較完善的校園計算機網絡係統;辦學基礎設施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均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A級標準。學校始終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提高能力、辦出特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推進以學分製改革為竜頭的各項教學改革,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近年來,學校在教學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以及遠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時代特徵的人才培養體係及現代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機製。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擁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46傢校級研究機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藏學文獻中心和彝學文獻中心。2000年以來,承擔國傢級課題60項,省(部)級課題339項,發表學術論文70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500餘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奬120餘項次。特別是在新材料研製、畜牧獸醫理論與技術、古典文學、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彝、藏、傣)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有着較大的影響。出版的學術刊物主要有嚮國內外發行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和內刊《彝學研究》、《藏學研究》等。
學校建立50多年來,培養出各類人才12萬餘人。在他們中間,涌現出新中國第一個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現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藏族將軍,涌現出不少國內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和大批各級領導幹部,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條戰綫的骨幹,為民族地區的解放、政權建設、邊疆鞏固、民族團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單位,迄今已有7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專傢、學者、政府官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或參觀訪問。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20多傢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
學校是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縮影。各民族師生員工平等團结,互相尊重,共同進步,各民族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9月,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2003年6月新校區建成,並獲得建設部“2004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2005年,成為國傢民委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學的辦學實踐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二為”辦學宗旨,弘揚“和合偕習、自信自強”的民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鑄造品牌,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之路,推進“一體兩翼”格局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推動學校從教學型大學嚮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到2010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有特色、現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學。 |
|
西南民族大學前身為西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0年7月,於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學校是在周恩來、鄧小平、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親自關懷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
騰飛廣場 1950年7月-1951年4月6日,建校籌備
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學院正式成立
1951年6月1日-1954年初,學校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管
1954年初-1979年,學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
1979年,學校由國傢民族事務委員主管
2003年4月16日,經教育部批準,學校由“西南民族學院” 正式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 |
|
學校始終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提高能力、辦出特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推進以學分製改革為竜頭的各項教學改革,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二為”辦學宗旨,弘揚“和合偕習、自信自強”的民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鑄造品牌,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之路,推進“一體兩翼”格局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推動學校從教學型大學嚮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到2010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方向明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環境優美、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民族大學。 |
|
西南民族大學占地面積2800餘畝,分為老校區、新校區、太平園校區三個校區,以及阿壩州紅原縣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高科技研發基地,校捨建築面積85萬餘平方米。
西南民族大學 學校有56個民族的在校學生2萬餘人,有教職員工1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副高以上職稱5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近200人。有43人先後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有18人為國傢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傢,32人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百餘人。
學校下設19個學院、11部;有本科專業65個,碩士點4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4個,博士點2個;現有1個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省二級重點學科、1個省二級重點(培育)學科、7個省級本科特色專業、3個國傢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傢級共建實驗室、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目前,學校館藏圖書資料近300萬册,教學科研實驗設備總值2.2億元;建立了較完善的校園計算機網絡係統;辦學基礎設施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均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A級標準。
學校設有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校園網絡管理中心、民族博物館以及一批産、學、研結合的校辦産業。民族博物館收藏少數民族珍貴文物達1萬餘件,在建校初期就聞名遐邇。學校在世界著名風景點九寨黃竜旅遊熱綫黃金段米亞羅紅葉風景區建立了多學科結合的産學研教學實踐基地,在四川省大邑縣建立了西南民族大學高純硅科技園,組建了以智能工程、網絡技術研製開發為主要業務的民興數碼有限責任公司。 |
|
西南民族大學近年來在教學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以及遠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時代特徵的人才培養體係及現代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機製。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擁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40多傢研究機構,擁有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藏學文獻中心和國內最大規模的彝學文獻中心。“十五”以來,完成科研項目130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8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430餘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奬100餘項次。特別是在新材料研製、畜牧獸醫理論與技術、古典文學、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彝、藏、傣)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有着較大的影響。出版的學術刊物主要有嚮國內外發行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和內刊《彝學研究》、《藏學研究》等。
學校建立50多年來,培養出各類人才12萬餘人。在他們中間,涌現出新中國第一個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現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藏族將軍,涌現出不少國內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和大批各級領導幹部,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條戰綫的骨幹,為民族地區的解放、政權建設、邊疆鞏固、民族團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單位,迄今已有7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專傢、學者、政府官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或參觀訪問。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20多傢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
該校建校五十餘年來,培養國內外知名人士近百位。如國際象棋大師、深圳棋院院長劉適蘭,著名作傢、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吉狄馬加,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國恩,著名學者肖雪慧,CCTV主持人沙瑪阿果,著名製片人滕戰,青年歌手曹方,青年批評傢、作傢韓晗均為該校校友。 |
|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2003年9月,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
2003年6月新校區建成,並獲得建設部“2004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
2005年,成為國傢民委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
2009年,麯尼次仁同學獲得2009年度東方衛視《加油!東方天使》全國總冠軍。
2009年,在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賽中我校同學獲得一銅兩銀的好成績。
西南民族大學的辦學實踐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
|
西南民族大學行政樓西南民族大學騰飛塔西南民大圖書館民大秋景西南民族大學教室 |
|
藏族 | 黨委書記 | 白族 | 研究員 | 氂牛學 | 四川大學 | 人類學 | 成都科技大學 | 市場營銷 | 挑戰杯 | 極差 | 上善若水 | 高等數學 | 華中師範學院 | 蓉城周報 | 證券 | 經濟 | 時政 | 人物簡介 | 教授 | |
|
|
西南民族大學校門 | 西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雙流校區 | 西南民族大學太平園校區 | 西南民族大學武侯校區 | 西南民族大學馬瑞卡酒店管理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 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化學與環境保護工程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