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西北民族大學投訴電話 蘭州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9863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西北民族大學創建於 1950 年 8 月,座落在中國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市臯蘭山下,直 屬於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 。 西北民族大學包括校本部和榆中兩個校區, 占地 1800 畝。學校構建了少數民族預科、大專 、本科、研究生等多層次辦學模式, 擁有 學士、碩 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現設有經濟管理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外國語學 院、音樂舞蹈 學院、美術學院、物理工 程技術學院、醫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 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法學院、社會人類學民俗學 院、計 算機工程與信息學院、 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體育學院、預科部、兩課部等教 學單位;設有中國民族信息 技術研究院、格薩爾研究院 2 個獨立建製的科研院所,設有西 北藏學研究所、西蒙古文化研究 所、動物生産研究所、維吾爾語言文化研究所 、民族文化 研究所等 8 個係所合一的研究所。
學校擁有 11 個學科門類的 48 個本科專業, 20 個碩 士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為 博士點,在校生 12000 多人,基本上形成了學科覆蓋面較 廣,專業結構較為合理,能夠適應民族地區 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具有 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 體係。
學校具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圖書館藏書 139 萬餘册,擁有 22 個實驗室,建有實驗 中心、計算中心和一 批教學實踐基地,是一所優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多學科門類綜合性大 學。建校以來,學校堅持“立足西北,面嚮全國,辦出 特色,服 務民族”的辦學宗旨,先 後培養各類專業人才 6 萬餘人,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擁 有一支結構合理 ,力量較為雄厚的教學科研隊伍,他們中既有格薩爾學泰鬥王沂暖及後繼 者王興先,蒙古學專傢謝再善,藏學專傢纔旦夏茸、卻太爾 、馬進武、多識、高瑞,突厥 學專傢李國香,古典文學專傢孫藝秋,民俗學專傢郝蘇民,藏文信息 技術專傢於洪志等斐 聲海內外的先 賢時哲,也有嶄露才華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學校現有教職工 1169 人,專任 教師 670 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 342 人。
學校在科學 研究方面,註重發揮特 色和優勢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少數民族經濟、歷史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優勢領域的研 究取 得了一批標 志性成果。其中藏族史詩《格薩爾》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在全國一直 處於領先水平;學校研製開發的《計算機藏漢雙語文字 信息處理係統》及其 9 個藏文信息 處 理子係統,填補了現代化藏學研究的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學校在應用領域的研究 得到拓 展,同時大力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依托“尕裏巴牛犢血清係列産品”的研究開發 ,積極發展 科技産業,目前已成為國內動物血清係 列産品的研究生産基地之一。
“九五 ”以來,學校承擔 重點科研項目 150 多項,其中有國傢“ 863 ”計劃兩個,出版專著 300 餘部,發表論文 6000 餘篇,榮獲各類科研奬勵 140 餘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 ,積極擴大對外學術交流 與合作,先後同美國、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以及香港、臺灣 等數十個國傢和地區的大學 、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協作關係,開闢了國際合作培養 人才的渠道。學校同英國國傢教 育委員會簽定了英語師資培訓合作項目,成立了“西北少 數民族英語師資培訓中心”,促進了英語教學 水平的提高;與英國愛德愛剋斯爾基金會合 作,成立了“倫敦英語考試中心”。近年來,學校成功舉辦了十餘次國際學術會議,在國伴 隨着共和國前進的步伐,乘着改革開放的春 風,西北民族大學將努力嚮教育質量高,科研 能力強,辦學效益好,特色鮮明的新目標前進。 |
|
歲月如歌:
蓓蕾初綻:(1949年8月—1951年3月)
1949年9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有關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鎮蘭州創辦了“藏民問題研究班”,不久擴大為“藏民學校”,1950年1月又改稱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簡稱“革大三部”)。1950年8月,經中共中央西北局報請政務院批準,在“革大三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學院。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汪鋒為第一任院長。
建校初期學校遠離城市、偏遠閉塞、教學設施十分簡陋,物質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無辦學經驗,白手起傢,艱苦創業。
春鬧枝頭:(1951年3月—1957年7月)
從1951年3月到1957年7月,是該校承前啓後、蓬勃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在此期間,學校根據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在短短的幾年內,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群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與此同時,學校設立了教學和科研機構,健全了管理體係和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到1957年,學校先後設置了政治係、語文係、司法係和畜牧獸醫、軍政幹部、師範、醫務、文化等教學班級,有16個民族學生2166人,教師幹部人數發展到455人,各類圖書資料達到11萬册,共計培養政工幹部和各類專業人才4500餘名。學校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幾經風雨:(1957年7月—1965年12月)
學校在麯折中前進,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師隊伍狀況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圖書資料建設也有新的進展。由於時值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學校正常發展的勢頭受到嚴重影響,一些係科和專業陸續停辦。
橫遭摧殘: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學校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直至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學校纔得以恢復,但復辦工作舉步維艱,進展十分緩慢。到1976年底,全院僅有在校學生616人,教師106人。
再度芬芳:(1976年10月—1990年12月)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加強了教學組織管理工作,充實了係(科)領導班子,製定了新的教學計劃,恢復和增設了新的專業,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在此14年中專業設置增加了33倍,在校學生人數增加了28倍,專業教師增加了17倍,實驗室增加了48倍,教研室增加了7倍,學校的規模已經接近“文革”前的水平。
到1990年底,在校學生人數達到3500餘人,辦學水平跨上了一個新臺階,學校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座擁有文、史、政、經、理、農、醫、藝各類學科的9個係(部)共11個專業的多學科的高等學府。
碩果纍纍:(1990年—1999年)
10年來,學校從加強校風建設,強化常規管理,優化育人環境着手,提出教學上質量、科研上水平、管理上軌道的“三上工程”。以“西北”、“民族”為實施教改戰略構想的依據,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瞄準學科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前沿,進行專業改造和學科建設,製定並實施了40餘項教學管理制度,使學校發展成為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學科,形成了本科教育為主體,專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為補充的多層次辦學的綜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快速發展:(1999年-2004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發展的步伐加快,辦學規模空前擴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師隊伍茁壯成長,教學改革成績斐然, 思想政治工作喜結碩果,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對外交流日益擴大。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傢民委批準,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2003年9月,學校舉行了更名暨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慶典大會。
從創辦初期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為主,到培養多層次、多規格、多專業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合格人才,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博士、碩士、預科、職業技術、留學生協調發展的較為完整的學科佈局和科學合理的學科評價體係及管理制度。一座優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綜合性民族大學已巍然聳立於世人眼前。
二次創業:
從2005年至今,新任校領導班子本着“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嶄新理念和辦學思路,真抓實幹,搶抓機遇,提出了要“臥薪嚐膽,艱苦奮鬥,同舟共濟,助人成功”的十六字口號,堅持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支撐,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內涵發展,提高質量,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現在全校上下正齊心協力,着力打造西北民族大學的新精神、新氣象、新未來。 |
|
學校歷來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校黨委從國傢興衰、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已形成有特色、有制度、有成效的工作機製,確保了其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突出地位,並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今年,學校被授予“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近年來,先後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结進步模範單位”光榮稱號。2006年5月,學校被評選為“甘肅省民族團结進步先進集體”。學校已經成功開展了以民族團结進步教育為主題的十一個“民族團结進步教育月”活動,每年都有新形式、新內容。
根據該校民族學生衆多,有城關和榆中兩個校區的新特點,以切實推進“學生工作六進公寓”(即輔導員、班主任進公寓,黨、團組織進公寓,學生會組織進公寓,學生社團進公寓,學生自律組織進公寓,校園文化活動進公寓)為工作重心,為學生創建和諧傢園。 |
|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94人,生師比為15.97:1;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為43.7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為 53.36%。近三年,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分別為40.58%,41.19%,53.36%。學校教師來自國內外100多所大學,外校畢業的占總數的76.85%,其中,畢業於重點大學和國外大學的占40%左右,學緣結構良好。 |
|
學校校園面積約1183000.46㎡(1774.41 畝),生均77.96㎡;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75426.13㎡,生均18.15㎡;學生宿舍面積148113.25㎡,生均9.76㎡。
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設有47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技術為國傢民委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格薩爾學、民俗學和宗教學為甘肅省重點學科。
近三年,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分別為2187.48萬元、2393.94萬元、3932.11萬元,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比例分別為31.57%、25.68%、29.67%;建立了105個校內外實習基地。
圖書館現有圖書資料196萬餘册,其中紙質圖書125萬餘册,電子圖書71萬餘册;城關校區圖書館閱覽座位660個,榆中校區圖書館閱覽座位290個,合計950個;館捨面積城關校區圖書館7000㎡,榆中校區圖書館8060㎡,合計15060㎡(不含在建圖書館49000㎡);數字圖書館擁有百兆主幹計算機網絡、12臺各類PC服務器、16TB海量存儲、20餘種數據庫,建成了專用信息傳遞網絡平臺。 |
|
學校註重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重點科研項目418項,其中“863”項目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4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子項目3項,國務院其它部門的科研項目90多項,地方政府科研項目91項;出版專著300餘部,發表論文4000多篇,被SCI、EI、CSSCI等收錄280篇。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級奬勵34項,省部級奬勵190項;獲發明專利授權15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學校研發的“藏漢雙語文字信息處理係統”,取得成果數十項,其中《藏漢雙語信息處理係統》1999年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2001年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受到了江澤民、鬍錦濤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學校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學校編輯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出版計劃,實現了我國珍貴歷史文獻的回歸與面世,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敦煌學與藏學研究的又一個里程碑。學校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開發的動物血清、氧化澱粉係列産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
學校加強了以科技學術、文化藝術為竜頭的校園文化建設,着力構建以科技學術、文化藝術和社會實踐為三大支撐的大學生素質拓展平臺,已形成了“校級出精品、院級出特色、社團做普及”的三級校園科技文化活動體係。
學校連續十一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學校辯論隊連續三年獲全省“金城”大專辯論賽冠軍。
通過舉辦“民大之星”杯辯論賽、十佳歌手大賽、“CBCA”籃球賽、演講比賽、舞蹈大賽、話劇節、詩歌朗誦賽、書畫大賽、攝影展、DV大賽等成屆次的品牌活動,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舉辦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校園文化活動50餘場,各類活動參與人數共計85000人次,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 |
|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引進國外智力資源。先後與韓國慶熙大學、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德國安哈爾特大學、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Hyclone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的聯合辦學或科研合作;學校通過國傢公派、校際交流合作等多種方式和途徑,有計劃地派遣了教師和管理人員到國外進修、訪問、講學和開展科研合作165人次;聘請美、英、瑞士等國高校的專傢41人次來校舉辦學術講座88場次;成功舉辦了四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先後聘請了70多位外籍專傢,接收培養了400多名留學生。積極參加國際教育展覽會,加強對外宣傳,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的國際聲譽。 |
|
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傢民委、甘肅省委、省政府對學校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懷、陳毅、鄧小平、李維漢、習仲勳、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賽福鼎•艾則孜、李鐵映、費孝通、司馬義•艾買提、鐵木爾•達瓦買提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國傢民委、甘肅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都曾多次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給各民族師生員工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江澤民、鬍錦濤、賈慶林都曾接見並同該校代表交談,詢問該校改革和發展情況。 |
|
在近六十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持“立足西北,服務民族”的辦學宗旨,傳承和發揚“黃土地精神”和“黃河精神”,艱苦創業、積極探索在艱苦條件下辦好民族高等教育的路子;堅持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理念,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培養了一批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的各少數民族合格人才,造就了一支立足本職、不計條件、腳踏實地、教書育人的師資隊伍,為西部民族人才的培養和民族地區社會服務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學校地處自然條件嚴酷、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辦學異常艱難。為了完成黨和國傢交付的任務,實現自己光榮而神聖的使命,經過幾代人不斷發揚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自我超越,彙聚凝練了各民族的優秀品質,逐步形成了西北民族大學樸實無華、甘於清貧、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黃土地精神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 |
|
學校彙聚了一批敬業樂群、德藝雙馨的良師:有格薩爾學泰鬥王沂暖、蒙古學專傢謝再善、藏學專傢纔旦夏茸、突厥學專傢李國香、著名“九葉派”詩人唐祈、古典文學專傢孫藝秋等蜚聲海內外的先賢時哲。
博導風采:
高瑞教授:
高瑞,藏族,1946年生,甘肅省夏河縣人。原中共西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現任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藏文文獻學。
郝蘇民教授:
郝蘇民,回族,1935年生,寧夏銀川人。1954年12月畢業於該校語文係蒙古語言文學專業。現任該校社會人類學•民俗學學院名譽院長、教授,西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西北民族研究》主編。主要從事人類學、民俗學、蒙古學研究。
多識教授:
多識•本舟寧洛,藏族,1936年生,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人。1952年參加工作,現為該校藏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藏語文傳統學科,藏傳佛教。
王興先教授:
王興先,漢族,1936年生,甘肅臨潭人。1963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該校格薩爾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格薩爾學,史詩學。
於洪志教授:
於洪志,山東竜口人,1947年生,黑竜江哈爾濱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實驗室”主任,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主持課題兩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主要研究方向:實驗語音學、現代語音技術。
斯琴孟和教授:
斯琴孟和,蒙古族,1960年生,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人。現為該校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蒙文版主編。主要致力於北方遊牧民族及蒙古族民俗、民間文學研究。
郭鬱烈教授:
郭鬱烈,漢族,1961年生,甘肅省會寧縣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係,1986年武漢大學文藝理論助教班修完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現任該校副校長,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美學、少數民族審美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趙德安教授:
趙德安,漢族,1959年生,陝西人。蘭州鐵道學院研究生,奧地利Innsbruck大學博士。現任該校黨委副書記,教授。為博士和碩士開設“岩土與地下工程錨固分析”課程;為本科生開設“鋼筋混凝土結構”、“特種結構”等課程.
蘭卻加教授:
蘭卻加,藏族,1956年生,青海同德人。1971年參加工作,現為該校格薩爾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格薩爾學,藏族文學。
杏壇名師:
周大正,漢族,該校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獲“首屆甘肅省高教名師奬”、“甘肅省高校精品課程奬”。創作和發表美術作品數百幅,數十件作品參加全國大型美展並獲奬,多次舉辦個人美展,多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和收藏傢收藏,曾出版個人畫集和油畫集。
華侃,漢族,該校藏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省第二屆高校教學名師,全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發表相關專業學術論文近50篇,譯著8部(部分為合著),編著的《語言學概論(藏語)》、《安多藏語口語詞典》、《藏語安多方言詞彙》等專著,成為民族院校藏語專業的通用教材,獲省部級以上奬四項。
瑪•烏尼烏蘭,蒙古族,該校蒙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省首屆精品課程和校級首屆名課主講教師,西北民族大學“十佳”教師之一,甘肅省高校教學名師。曾先後講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十門課程,出版專著和教材十四部,發表論文九十五篇,榮獲不同級別的專業技術奬和榮譽奬三十次。 |
|
石宗源,回族, 1968年畢業於該校政治係。曾任國傢新聞出版署署長、黨組書記,國傢版權局局長。現為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十七屆中央委員。
潘登科,漢族,1995年畢業於該校畜牧獸醫係。我國首例體細胞剋隆豬的主要研究者、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吳海鷹,回族,1982年7月畢業於該校政治係。曾任寧夏大學副校長,現任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當選“寧夏十大傑出青年”。 2003年當選全國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路蘭生,漢族, 1959年畢業於該校語文係維文專業。翻譯了文革後第一套民族師範類維文教材,填補了民族師範維文教材缺乏的空白。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中等師範學校教師奬二等奬”,新疆自治區民族團结“雙先”榮譽稱號、 “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同時還資助了一百多名學生。《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網曾專門登載其先進事跡。
沙靖軼,回族,1986年畢業於該校醫療係。長安信息産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市場部大區經理,深圳竜崗健華醫藥有限公司地區總監,正大財務公司和正大製藥集團董事、副總經理、總經理,步長集團常務副總裁兼總經理。
萬瑪纔旦,藏族, 2004年碩士畢業於該校藏語言文化學院。編導影片《靜靜的嘛呢石》獲第1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新潮流特別奬、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奬、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天主教文化奬特別表揚奬、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奬最佳導演處女作奬、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奬”最佳導演奬等多項大奬。 |
|
學校2006年頒布實施《西北民族大學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並製定了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建設等三個專項規劃,構成了學校完整的發展規劃體係。
蓬勃發展中的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在解放大西北的炮聲中孕育,在新中國的陽光裏誕生。1949年9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蘭州創辦了“藏民問題研究班”,不久擴大為“藏民學校”。1950年1月又改稱“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學院。
半個多世紀以來,西北民族大學與祖國同呼吸、和民族共命運。在經歷了白手起傢、艱苦創業、探索起步、奮起直追、快速發展的創業之路後,如今,一座優勢和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民族大學,已巍然聳立於世人眼前!
學校現有21個教學院部。擁有涵蓋11個學科門類的54個本科專業,31個碩士點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預科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等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育人是一所高校生存的根本,創新是一所大學發展的靈魂。
2003年,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長大”變強的西北民族大學着眼於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立足於新世紀拓展辦學的實際需要,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在蘭州市榆中縣購地1386 畝,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新校區基本建設,實現學生入住,使校園占地總面積達到2880畝,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學校建有實驗中心、網絡中心。圖書館館藏各類圖書196萬册,其中,有不少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孤本和善本書。博物館館藏文物1500餘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基礎設施、舒適的生活條件為來自全國各地各族同學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
科學合理的指導思想,是辦學和創業的導航燈。
學校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和正確人才觀、質量觀統領學校工作,為創建和諧校園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提供了思想保證。
成功往往體現在細節當中。民大對民族人才培養的宏偉設計,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得到了以一貫之的實踐,並得到了創造性地發展。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推進以學分製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課程建設特別是精品課程建設,重視和支持教學改革研究。目前,學校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俗學、格薩爾學、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技術等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10門課程被評為“甘肅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學校又製定和實施了《西北民族大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2006-2010)》,着力加強已有專業的內涵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實現在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重大突破,逐步形成專業優勢和特色。學校還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機製改革,着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和內容,註重因材施教,實踐“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
教師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學校牢固樹立辦學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實施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大力培養和引進教學、科研急需人才,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9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171人,教授副教授391名,有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6人入選甘肅省333、555人才工程,14人為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3人為甘肅省教學名師,5人為甘肅省優秀專傢, 37人或甘肅省青年教師成纔奬。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比例由1997年6.9%上升到2007年的53.36%。
工作變成事業,是一種執着。責任變成愛心,是一種境界。西北民大教職工對民族人才培養的熱愛與執着,是她之所以教澤綿延、惠及數代,成為各民族學子嚮往的殿堂的主要理由。
這裏彙聚了一批敬業樂群、德藝雙馨的良師:有格薩爾學泰鬥王沂暖,蒙古學專傢謝再善,藏學專傢纔旦夏茸,突厥學專傢李國香,古典文學專傢孫藝秋等蜚聲海內外的先賢時哲;有新一代藏學專傢多識、高瑞,格薩爾學專傢王興先,民俗學專傢郝蘇民,藏文信息技術專傢於洪志,岩土隧道工程專傢趙德安,以及斯琴孟和、郭鬱烈、蘭卻加等知名專傢學者,他們是民大教師隊伍的傑出代表。
科學的重大意義在於,不僅認識和發現了事物的普遍規律,而且為人類的實踐尋找到了最有效率的途徑和方法。
西北民族大學重視科研的歷史傳統在半個世紀以來得到了堅持和發揚。為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服務社會,學校先後專門設立了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格薩爾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伊斯蘭文化研究所等4個獨立建製的科研院所。建有60個教學實驗室,其中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實驗室為教育部、國傢民委共建重點實驗室;藏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與技術、電子材料和口腔醫學實驗室為國傢民委重點實驗室。
學校堅持“基礎研究上水平,應用研究求效益”,突出“西北”特色和“民族”優勢,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
《計算機藏漢雙語文字信息處理係統》及其9個子係統,填補了國內現代藏學信息研究的空白,其中有兩項成果獲得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並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藏族史詩《格薩爾》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一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由該校主持編撰和出版的《英國國傢圖書館館藏敦煌藏文文獻》、《法國國傢圖書館館藏敦煌藏文文獻》,被譽為敦煌學界文獻整理的“第二個里程牌”。
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科基金、國傢“863”計劃等重點科研項目418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級奬勵34項,省部級奬勵190項。出版專著300餘部,發表論文4000多篇。
“邃密群科濟世窮”。為了讓科學技術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生産力,更好地服務社會,西北民族大學的科研人員深入一綫調查研究,為科研工作汲取養分,為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獻計獻策,走出了一條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學校與美國海剋隆公司合作成立的中美合資蘭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規模生産動物血清係列産品,目前已成為國內動物血清係列産品的四大研究和生産基地之一。
學校編輯出版的《西北民族研究》,是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美國ULRICH國際期刊指南收錄期刊之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漢文哲社版)是國傢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被評為全國社會科學百強學報、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高水平的研究也擴大了西北民族大學的國際影響,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學校同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威爾士大學東北學院、威根裏學院、韓國慶熙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法國歐亞管理學院、德國梅澤堡應用科技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同數十個國傢的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係。學校成功地舉辦了四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先後接收了400多名來自15個國傢和地區的留學生。
木鐸金聲,筆墨生香。西北民族大學57年積澱的豐厚人文底藴,營造了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每年學校組織的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和競賽浪浪相接,許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校園活躍的50多個社團協會,使同學們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不斷的實踐和創新中,莘莘學子嚮着德纔兼備、素質優良的目標邁進。在金城大專辯論賽中該校連續三屆奪得冠軍。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CCTV”英語演講比賽、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桃李杯”全國舞蹈大賽等重大賽事中該校學子都捷報頻傳、為校爭光。
遍地桃李、滿園碩果。今天,西北民族大學的8萬餘名畢業生灑嚮祖國廣袤的土地,象一粒粒飽滿的種籽生根、開花、結果。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從長城內外到長江兩岸,到處都有西北民族大學學子的身影。他們紮根民族地區,辛勤耕耘、建功立業,為母校“西北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這一光榮稱號增光添彩!
五十七載創輝煌,春華秋實煥新顔。西北民族大學的全體師生正踏着時代的強勁節拍,朝着繪就的宏偉藍圖闊步前進。 |
|
學生會主席 | 甌北鎮中學 | 儀徵中學 | 大學 | 模擬 | 聯合國 | 社團協會 | |
|
|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 | 西北民族大學鍋莊舞協會 | 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 |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 | 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語言文化傳播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 | 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分公司西北民族大學營業廳 | 蘭州市郵政局西北民族大學郵電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