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繫方式 地址:陝西.楊凌 邰城路3號.
郵編:712100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投訴電話 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交通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與農業部、水利部、國傢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共建。現為國傢“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也是全國設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我國西北地區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發源地。在“建設西北”、“開發西北”的時代呼聲中,著名愛國人士於右任先生、楊虎城將軍選址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楊陵,於1934年創辦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同處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校71年來,始終堅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以推進旱區農業發展為己任,為我國農業及農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一代又一代師生秉承“誠,樸,勇,毅”的校訓,心懷社稷,情係蒼生,承遠古農神後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在“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優良傳統感召和傳承下,多名蜚聲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在校執教和從事科學研究,在各自的教學和研究領域為我國的農業科教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解放前已是一所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大學,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經歷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世紀之交,作為全國教育科技體製統籌改革的重要試驗,合併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迎來了大發展的輝煌時期。學校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堅持産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積極推進科教體製改革,各項事業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
學校是我國目前農、林、水學科最為完備的高等農業院校。現設16個學院(係),還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體育部。有59個本科專業,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教育八大學科門類。有植物病理學、土壤學、農業水土工程、臨床獸醫學等國傢級重點學科4個,部省級重點學科24個;有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5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16個國傢、部省級研究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傢野外臺(站)。擁有8個博士後流動站,1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5個專業學位和高校教師、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
學校不僅有治學嚴謹、成果豐碩、造詣精深的老專傢、老教授,還有富於創新精神、逐浪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以及思想活躍、充滿生機的青年教師。現有4569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1314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346人,博士生導師188人,碩士生導師543人。有兩院院士3人,雙聘院士6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1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9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人,高校青年教師奬獲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13人。
學校從1939年開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4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形成了從博士後、博士、碩士、本科到專科以及成人教育的完備人才培養體係。現有全日製在校本專科生19260名,研究生4086名,成人教育學生5940人。
學校始終瞄準高新科技前沿,堅持圍繞國傢和區域性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面嚮農業生産實際的應用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建校以來,先後取得科研成果5000餘項,獲奬成果1500餘項,其中國傢級奬勵122項,培育出我國小麥推廣面積第一的“碧瑪一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小偃6號”、自育蘋果品種推廣面積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産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纍计超過2000億元。合校以來,科技創新實現快速發展,2005年到位科技經費達15346.8萬元,24項成果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奬勵。現有16傢農、林、水專業學會挂靠學校,編輯出版21種學術期刊,建立了大學出版社。
學校依托楊凌示範區,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的示範推廣和産業化工作。1999年以來,與全國50多個縣市地方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建立科技示範基地45個、科技專傢大院37個,科技成果推廣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90多億元。在國內率先提出並積極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受到了國傢的重視和支持。學校科技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首批進入國傢級大學科技園,創辦各類科技企業26傢,示範推廣農畜良種100多個,開發新産品40多種。
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積極拓展國際科技教育合作與交流。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傢、地區的38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立了合作關係,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學校占地面積3049.2公頃,其中校園占地面積326.68公頃。校捨建築面積12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2.7億元,圖書館藏書202萬餘册。
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備受黨和國傢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黨和國傢領導人鬍錦濤、江澤民、喬石、朱閒基、李瑞環、吳邦國、溫傢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回良玉、吳儀、陳至立等先後來校視察,李嵐清曾六次抵校視察,對學校改革、建設與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建校71年來,學校始終緊扣“三農”發展的主題,堅持走産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已從以農為主的單科性大學發展為目前以農為特色,多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當前,按照學校新的規劃目標和戰略思路,全校師生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正在為實現建設“以産學研緊密結合為特色、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歷史性目標而努力奮鬥。 |
|
學校地處陝西關中腹地---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校園占地面積3012698平方米,環境幽雅,風景秀麗,是學習深造的理想之地。
學校目前占地45738畝,其中校園占地面積4900畝。主要分為南北校區,南校區包括國際交流中心、中心圖書館、科研主樓、體育館、博覽園以及林學院、農學院、資環學院、園藝學院、經管學院、成教學院、水建學院等單位,北校區包括水保所、後勤集團、産業集團、出版社、體育部以及機電學院、信息學院、動科學院、植保學院、食品學院、創新實驗學院等單位。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1999年9月11日,由共處陝西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 西北林學院、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個教學、科研單位合併組建的。學校為副部級建製,實行部省共建聯合辦學的新體製,重大事項以教育部為主,日常管理以陝西省為主。2004年6月進入國傢"985工程"建設序列。學校歷史可追溯到1934年於右任先生創辦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西北農業大學前身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創建於1934年。1938年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係合併,成立國立西北農學院;解放後更名為西北農學院。 1985年經原農牧漁業部批準,更名為西北農業大學。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原 西北農學院西北林學院其前身是原西北農學院森林係,成立於1934年。1979年從西北農學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學院。由林業部與陝西省雙重領導,以林業部為主。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1954年决定籌建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所址選定為陝西武功。1955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先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確定為首批啓動的國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 1940年西北農學院與中央水工實驗所(後稱中央水利實驗處)合辦武功水工實驗室, 1952年擴建為西北水工實驗所。之後,先後更名為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省農業科學院 前身是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於1952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籌建成立。1954年隸屬農業部,1958年改由中國農科院、陝西省農林廳雙重領導,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1973年劃歸陝西省農牧廳領導,更名為陝西省農林科學院,1983年定名為陝西省農業科學院。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省林業研究所 前身係陝西省林業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屬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的一個專業研究所。1980年從陝西省農林科學院分出,成立陝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歸省林業廳領導。1998年更名為陝西省林業科學院。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係中國科學院1965年組建的綜合性植物學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陝西省管理。1982更名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實行陝西省與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體製,更名為"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並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占東北,西北連年災荒,有識之士發出建設西北、開發西北的呼籲,國傢提出“興農興學”,着手籌備西北教育事業。楊虎城將軍籌備建校
1932年秋,成立了“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委任於右任等人為籌備委員,同年十二月,該委員會改名為“建設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於右任、張繼、戴季陶3人被共推為常務委員,朱傢驊、楊虎城、邵力子、辛樹幟等十五人為籌備委員,學校籌備工作開始。
1933年3月,籌備委員會共推於右任先生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
1934年4月20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7層教學大樓奠基,這標志着我國西北地區第一所高等農王震將軍率部解放學校業學府成立。1936年7月,籌委會結束工作,辛樹幟被任命為校長。
在之後的十餘年中,戰亂連連。學校地下黨在組織抗日救亡宣傳、領導學生民主運動中,始終起着核心作用,並成功領導了1948年和1949年的護校與反遷校鬥爭。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將軍率部解放武功,學校又回歸人民的懷抱。 |
|
第一任校長:於右任先生於右任校長
於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書法傢,教育傢。
1934年建校以來歷任校長:
校 長
於右任
1934-1935
校 長
辛樹幟
1936.7-1938
院 長
辛樹幟
1938-1939
院 長
周伯敏
1939-1944
院 長
鄒樹林
1944-1945
院 長
田培林
1945.9-1945.12
院 長
章文才
1945-1947
院 長
唐得源
1947.3
院 長
王 綱
1949.5
院 長
邵敬勳
1949.6
院 長
李賦都
1949.8
院 長
辛樹幟
1950.4
革委會主任
吳景洲
1967.7
革委會主任
崔 健
1970.10
革委會主任
張益增
1972.2
革委會主任
劉敬修
1975.3
院 長
康 迪
1979.3
院 長
萬建中
1982.1
院 長
張 嶽
1985.6
校 長
張 嶽
1985.10
校 長
荊傢海
1991.11
校 長
張寶文
1996.1
校 長
李 靖
1999.1-1999.1
校 長
校 長
陳宗興(兼)
孫武學
1999.9-2003.8
2003.8-
原西北林學院院長:
職務姓名任職時間院 長彭爾寧1980.11-1982.12院 長劉於鶴1983.12-1986.7副院長主持工作
院 長王性炎1986.7-1987.3
1987.3-1991.12副院長主持工作
院 長李廣毅1991.12-1993.12
1993.12院 長陳存根1997.11-1999.9 |
|
1.本科生教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1999年9月由同處楊凌的7個科教單位合併組建而成。學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於右任先生、楊虎城將軍創建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學校始終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以及成人教育完備的人才培養體係。20個學院(),有64個本科專業,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哲、醫、歷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其中有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林經濟管理等全國一級學科。擁有11個博士後流動站,1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兩院院士、雙聘院士10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247人,碩士生導師668人。現有在校生近三萬人,其中本科生22000多人,研究生近8000人。建有“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實行2+X培養模式,彈性學製。形成了“學-碩連讀”、“碩-博連讀”、“本-碩-博連讀”等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重視個性化培養,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基金;實行導師製;配備了班主任和輔導員,指導學生進行學業和人生規劃。建立了完備的資助體係, 設有20多項奬、助學金,每年投入3400多萬元用於學生奬勵和睏難資助。畢業生面嚮全國就業,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達30%以上,近年來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屬高校前列。學校建校70年來,先後培養輸送各類人才10萬餘名,畢業生遍布海內外,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及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研究生教育
學校研究生教育始於1941年,至今已有近64年的歷史。1978年學校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學校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國傢首批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第二批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培養單位,2003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試辦研究生院。學校現有國傢級重點學科4個和部省級重點學科24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博士點7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和碩士點105個,研究生學位授權學科覆蓋了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醫學、歷史學、哲學和文學等11個學科門類。此外,還有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風景園林碩士4個專業學位和高等學校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規格、多層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學校在讀學歷研究生4096人,其中博士生991人。學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以培養創新性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註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研究生規範管理,探索"産學研"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截至目前年該校已有三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3.成人教育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由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承擔,依托學校優越的教學實驗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構建了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型的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體係。在職業教育中有高職專科、職教師資本科、職教研究生3個學歷教育層次;在成人教育中有脫産、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專科、本科教育;繼續教育有全國農業管理幹部培訓、林業管理幹部培訓、企業傢培訓、國外農業政府官員培訓、陝西省農業領導幹部培訓、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及骨幹教師培訓、中高級農林技術人員培訓等非學歷教育。
現有國傢精品課程1個(計算機應用基礎),國傢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高職花卉),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高職園林、花卉),開設職教研究生專業3個(農經管理、動物營養、果樹);成人教育類專業53個(本科14個,專科39個);職業教育類專業33個(本科7個,專科26個)。
成人教育經過近50年的發展,建立了一支優秀的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積纍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完整的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體係。我們將繼續加大改革力度,走産學研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努力探索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新領域。
4.留學生教育
學校目前已與美、英、日、德、加、澳、法等40多個國傢、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1999年以來,先後接待來校訪問的國外學者和國際友人1800多人(次),共派出800多人(次)出國留學、短期培訓、合作研究和考察交流,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1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外國學生來校學習、實習,完成論文;另外多次舉辦暑期交流學習班。2002年,我校經省教育廳批準,取得了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的資格,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合校以來先後有來自美國、德國、奧地利及日本的學生50餘名來校學習。 |
|
李振聲李振聲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先後當選為中國共産黨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屆全 國政協常務委員。
周堯(1912-2008)
昆蟲分類學家、教授,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
山侖
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岐
字興周,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銹病專傢。
於天仁(1920—2004)
山東省郫城縣人,著名土壤學家。中國土壤電化學研究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洪璋(1918—1994)
小麥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朱顯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我國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專傢,國際土壤學會會員。
盛彤笙(1911—1987)
江西永新人。中國著名的獸醫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獸醫學教育傢,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侯光炯(1905~1996)
上海市金山縣人,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塗治(1901~1976)
字策三,湖北黃陂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農業科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教育傢。
林容(1903-1981)
字君範,江蘇省丹陽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植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中國植物學學科的先驅者之一,中國菌物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原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王光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24年3月生,河南溫縣人,194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水利係,195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 院名譽院長,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國際刊物《工程優化》編委,國際結構安全 與可 靠性協會委員,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 組成員。
李佩成
院士,1935年元月生於陝西省乾縣。195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係並 留校任教。曾留學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係,攻讀博士學位。先後在原西北農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原陝西工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西安地質學院、西安工 程學院任教,並任西北農業大學副校長、幹旱半幹旱農業研究培訓中心主任等職,現任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幹旱半幹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主任,兼任水利部地下水專傢組專傢、陝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陝西省計劃委員會專傢組專傢、陝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全國生態學會理事等。
虞宏正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並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科學文化委員會委員。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1959年當選陝西省科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魏江春
院士,1931年11月11日生於陝西鹹陽,1955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植物保護係,1962年畢業於蘇聯科學院研究生院,並先後獲蘇聯科學副博士(Ph.D.),1955年獲俄羅斯生物科學博士學位。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起源於1935年4月設立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圖書室, 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圖書館;1949年5月更名為西北農學院圖書館;1999年9月更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2001年7月整合了兩所大學、五所科研院所的文獻資源,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林、水學科文獻信息中心之一。北圖書館館名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書法傢郭沫若先生1964年所題。
西北圖書館由南館、北館、水保所專業分館三部分組成,南館凸現現代管理理念,實行以人為本全開放的服務模式;北館承接古樸、典雅、實用之特色,又富含現代圖書館之功能;水保所專業分館是為實施國傢創新工程而設立的一個專業館。全館總建築面積32866平方米(其中新建與擴建圖書館面積24120平方米),閱覽座位2050餘個(其中電子閱覽座位近400個)。經過70年的積纍和建設,截止2005年7月底館藏圖書已達193.7餘萬册(件)(不含電子圖書)。其中收藏外文圖書17餘萬册,中文報刊2600餘種,外文期刊2400餘種,綫裝古籍5萬餘册,善本240册,光盤及網絡數據庫26,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16000餘種,其中外文電子期刊4500,基本形成農、工、文、理、管相結合,以生物學科為重點,以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研究為特色的館藏體係。
西北本館遵循資源共享的原則,廣泛為校內外讀者服務,除書刊的藉閱、參考咨詢外,還提供國際聯機檢索,INTERNET網上檢索、光盤檢索、館際互藉、文獻傳遞、專題文獻跟蹤、農業科技成果中介、書刊裝訂等服務,同時為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
西北圖書館采用江蘇匯文自動化集成係統。圖書館的管理、采訪、編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關業務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圖書館自動化集成係統與校園網、CERNET和Internet連接。目前校內外用戶均可通過互聯網訪問我館。
目前本館為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圖書館分會和全國農業科研院所情報工作委員會委員單位,還是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圖書情報工作》研究會理事單位,中國高教學會圖書館分會常務理事單位,全國農業圖情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陝西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館、陝西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單位、陝西省高校情報工作委員會理事單位。 |
|
DNA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我校因小麥而聞名於世,兩條蠃旋嚮上並排的遺傳物質DNA鏈,構成聞名於世的小麥,體現了我校(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的特點,表達由教學和科研院所合併組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傳承農業文明的重任,肩負解决廣大民衆賴以生存的糧食問題的歷史使命。
圖案構成也是成排嚮上的樹木,代表林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學校教書育人的辦學思想。
上下翻動的水波,是多嚮調節水資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寫照。
一顆金裝包裹的緑色種子是在校學生的形象。金色年華的學生,明天就是緑色世界的主人。
校徽由大圓環、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內圓環種子構形及內部兩排上升的蠃旋圖案構成。 |
|
誠 勇 毅
誠:誠實不欺,講求信譽,做人處事誠實。也就是要忠誠於黨,忠誠於祖國,忠誠於人民的事業,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以誠為本,為人為學,誠心正義,誠信待人,修齊治平。
樸:純樸、樸實、樸素。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對故土、對現實的一種積極情懷,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
勇:勇敢、無畏、敢為天下先和不怕失敗、不畏強暴、不迷信權威的精神。也有“勇氣”、“創新”、“攀登”、“進取”之意,暗含強健體魄涵義。
毅:毅力、堅韌、堅毅,意為具有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與意志,做到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不為暫時的失敗所屈服,是成就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誠樸勇毅”四字校訓,以“誠”字起首並以之為核心,又結合我校“農”的特色,同時有追求科學、追求真理、嚮往光明、健康嚮上的精神。 |
|
農學院
植物保護學院
園藝學院
動物科技學院
動物醫學院
林學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
資源環境學院
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
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葡萄酒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係
體育部
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學院
創新實驗學院 |
|
蝴蝶 | 昆蟲學家 | 那波利大學 | 機構 | 博物館 | 人物 | 教授 | 植物營醫學家 | 教育 | 中國科學院 | 教育機構 | 大學 | 院係 | 植物病理 | 長江學者 | 北京農業大學 | 教育傢 | 楊凌 | 農産品交易 | 中草藥 | GMP | GAP | 規範化種植 | 生物學家 | 農業 | 更多結果... |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植物圖鑒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業成人教育學院安康分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博物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博物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博物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係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義務環保協會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地班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建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藝術團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新實驗學院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學分製學籍管理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試讀管理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課程重修收費及分配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課程重修管理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調整專業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雙語教學實施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名牌專業建設實施方案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材工作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加強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加強實驗室建設的實施意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加強師德建設的實施意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多媒體教學建設及管理實施方案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專業骨幹課程建設實施方案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教材選用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院教學工作狀態評價實施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內教學實習基地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試卷評閱細則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驗教學工作規範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培訓工作條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委員會暫行條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事故認定處理暫行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經費使用及管理辦法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管理人員工作規範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工作奬勵暫行條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督導工作暫行條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教學工作規範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製訂本科專業教學大綱的原則意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整合本科培養計劃的原則意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教學實習、生産實習的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教學實習生産實習的暫行規定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加強教學過程質量管理的實施意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