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藥 : 建築 > 褐飛虱
目錄
No. 1
  褐飛虱brown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分類屬性:同翅目 飛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別名:褐稻虱,稻飛虱的一種
  俗稱:蛔蟲、軟殼蛔、蚰蟲、蠓蟲。
  分佈區域:1、 終年繁殖區:北緯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2、 少量越鼕區:北緯19-25℃之間,又以北緯12℃左右以南為常年穩定越鼕區。3、 不能越鼕區:北緯25℃以北的廣大稻區。
  形態特徵:成蟲 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
  長翅型體長4—5毫米,黃褐、黑褐色,有油狀光澤,顔面部有3條凸起的縱脊,中脊不間斷,雌蟲腹部較長,末端呈圓錐形,雄蟲腹部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狀。
  短翅型成蟲翅短,餘均似長翅型。
  卵産於稻株葉鞘組織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為一卵塊;卵塊中卵粒前端單行排列,後端擠成雙行,卵粒細長,微彎麯,若蟲有5個齡期,形均似成蟲。l齡灰白色,2齡淡黃褐色,無翅芽,後胸後緣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紋;3齡體褐至黑褐色,翅芽顯現,第3節背上各出現一對白色蠟粉的三角形斑紋,似2條白色橫綫。4—5齡時體斑紋均似3齡,但體形增大,斑紋更明顯,與短翅型成蟲的區別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圓,翅斑明顯,腹背無白色橫條紋。
  為害作物:水稻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群集稻株莖基部刺吸汁液,並産卵於葉鞘組織中,緻葉鞘受損出現黃褐色傷痕。輕者,水稻下部葉片枯黃,影響千粒重;重者,生長受阻,葉黃株矮,莖上褐色卵條痕纍纍,甚至死苗,毀稈倒狀,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損失很大。
  發病特點:褐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每年發生代數,自北而南遞增。越鼕北界隨各年鼕季氣溫高低而擺動於北緯21—25℃間,常年在北緯25℃以北的稻區不能越鼕,因此我國廣大稻區的初次蟲源均隨春夏、暖濕氣流,由南目劍匕逐代逐區遷入。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悶熱夜晚撲燈更多;成、若蟲一般棲息於陰濕的稻叢下部;成蟲喜産卵在抽穗揚花期的水稻上,産卵期長,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卵,多産子葉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數産在稻莖、穗頸和葉片基部中脈內,每頭雌蟲一般産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蟲産卵量比長翅型多。
  褐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在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20—30℃時,生長發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為適宜,溫度過高、過低及濕度過低,不利於生長發育,尤以高溫幹旱影響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熱,晚秋暖和,則有利於褐飛虱的發生為害。
  流行動態:褐飛虱是中國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每年均與白背飛虱混合發生為害,兩種飛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區發生程度不同,年發生為害面積均在2億畝次以上。
  防治方法: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適時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後期貪青徒長,創造不利於褐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生物防治:褐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緑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綫蟲、菌類對褐飛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製作用,應保護利用,提高自然控製能力。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采用壓前控後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選用高效、低毒、殘效期長的農藥,盡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掌握在若蟲2-3齡盛期施藥。
  主要天敵:寄生蜂、黑肩緑盲蝽、瓢蟲、蜘蛛、綫蟲、菌類
  常用藥劑: 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 50%二嗪磷乳油
包含詞
大褐飛虱稻褐飛虱白葉枯褐飛虱
水稻稻褐飛虱